![]()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杰夫先生,生日快樂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初七日辛亥
耶穌2023年12月19日
吳按:杰夫者,王安石的現(xiàn)代昵稱也。網(wǎng)友以王安石字介甫為諧音,給王安石起了一個英文名:Jeff。再轉(zhuǎn)譯為漢字,就是杰夫了。
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十一月十三日,換算成公元紀年,即公元1021年12月19日。也就是說,今日正是北宋杰夫先生1002歲生日。
王介甫,祝您生日快樂。
下面文字,是我的年度新書《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的序言,講了我為什么要給王安石立傳的原因。謹以此書,獻給王安石。
在撰寫《宋仁宗:共治時代》的時候,我便定下了下一部宋人傳記的主角:宋神宗與王安石。
按規(guī)劃,我想給四位北宋君主——宋太祖、宋仁宗、宋神宗與宋徽宗立傳,通過對這四朝君主的活動,將整個北宋史串接起來,并完整呈現(xiàn)出來?!端稳首冢汗仓螘r代》已于2020年仁宗皇帝誕生1010周年之際,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之所以選擇先寫宋仁宗,是因為在宋朝諸帝中,仁宗是我最為贊賞的一位;而在歷代王朝中,仁宗朝的“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體制也是最為開明、最接近現(xiàn)代價值的政制,值得我們好好講述。
之所以繼《宋仁宗:共治時代》之后為宋神宗與王安石立傳,是因為在宋朝士大夫群體中,王安石是我最崇敬的一位,神宗也是我欣賞的宋代君主之一;而始于神宗朝熙寧年間的“王安石變法”,更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高光時刻之一。
我們可以將古代士大夫分成三個類型:文人型,學者型,事功型。若能在其中一個領(lǐng)域取得杰出成就,便是青史留名的文學家,或?qū)W問家,或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大致來說,蘇軾是一流的詩人、文學家,而學術(shù)、事功略遜;司馬光是一流的學問家,而在文學、事功方面談不上有什么成就;王韶是一流的軍事家,但文學與學術(shù)并不出色。
那么王安石呢?他一身而兼三型:既是一流的文學家,又是一流的學問家,更是一流的政治家。如此人物,數(shù)百年方得一見。王安石曾稱贊蘇軾:“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他自己。
寫這篇短文時,恰好讀到《王安石年譜長編》作者劉成國教授在訪談中引用清代學者陸心源評說王安石的一段話:“三代以下,有經(jīng)濟之學,有經(jīng)術(shù)之學,有文章之學,得其一皆可以為儒,……自漢至宋,千有余年,以合經(jīng)濟、經(jīng)術(shù)、文章而一之者,代不數(shù)人,荊國王文公一焉?!苯?jīng)濟之學,即經(jīng)世致用之學,亦即政治;經(jīng)術(shù)之學,即儒家經(jīng)典學說;文章之學,即文學。換言之,陸心源也認為王安石集政治家、學問家與文學家于一體?!l(fā)覺自己對荊公的評價原來與陸心源“所見略同”,不由有些得色。
不過,本書關(guān)注的重點,并不是王安石的學術(shù)(經(jīng)術(shù)之學)與文學(文章之學),而是陸心源所說的“經(jīng)濟之學”,亦即王安石作為北宋神宗朝執(zhí)政大臣的事功,簡言之,就是“王安石變法”。
一些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仁宗時代的嘉祐之治與神宗時代的熙豐變法是相互悖反的,你怎么會同時推崇宋仁宗與王安石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從某個角度來看,仁宗之政與神宗之法確實是相反的。仁宗傾向于無為而治,神宗則欲大有為?!凹蔚v之治”也是作為一個反對“熙豐變法”的旗號在元祐年間被保守派士大夫樹立出來的。“嘉祐”與“熙豐”分別代表了宋朝士大夫兩種不同的施政主張、方針、路線。宋人在議政時,也常以“嘉祐”、“熙豐”指代兩個派系的不同政見,比如南宋人劉實甫將“熙豐之急政”與“嘉祐之緩勢”對舉。
但我并不認為,我們在稱贊仁宗之政的時候,就不可以贊成神宗時代的王安石變法。在我看來,仁宗之政代表了古典時代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典范,而王安石變法則是中國歷史上國家主動開啟近代化的一次偉大嘗試,盡管神宗與王安石主觀上不可能有“近代化”的概念,但在客觀上,變法與近代化轉(zhuǎn)型的歷史方向是暗合的。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從不同的歷史維度同時對仁宗之政與王安石變法給予正面評價,正如13世紀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約翰王簽下“大憲章”,意味著王權(quán)受到限制;而在16世紀的都鐸王朝,早期資本主義興起,卻是王權(quán)擴張的一個過程,今天的自由主義者也是從不同的維度正面評價英國的這兩個歷史時刻,而完全不覺它們背后的悖反。
本書的主旨,不僅是想敘述宋神宗與王安石的一生,以及君相相得的關(guān)系,更想著重描述王安石變法的完整過程,再現(xiàn)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
自宋朝以降,關(guān)于王安石變法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市面上可以見到的王安石傳記也有好幾種。為了避免與前人的敘事角度重復,我翻看了幾乎所有能買到的與王安石變法相關(guān)的論著與傳記,包括梁啟超的《王安石傳》、柯昌頤的《王安石評傳》、漆俠的《王安石變法》、鄧廣銘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張祥浩的《王安石評傳》、李金水的《王安石經(jīng)濟變法研究》、李華瑞的《王安石變法研究史》、葉坦的《大變法》、康震的《康震講王安石》、易中天中華史系列的《王安石變法》、仲偉民的《宋神宗》、趙冬梅的《大宋之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等等。
翻看下來,不難發(fā)現(xiàn),今人對王安石變法的敘事與評論基本上都是采用鳥瞰式的視角,以粗線條勾勒變法的大體經(jīng)過與新法的大致內(nèi)容,然后對變法作出或藏或否、或褒或貶的評價,這些藏否、褒貶的評論又多半是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預先決定的,并不是基于史實而總結(jié)出來的。
而閱讀關(guān)于王安石變法的史料,我們卻會發(fā)現(xiàn),變法的具體過程與細節(jié)、神宗與王安石的關(guān)系和互動、圍繞變法而展開的新舊黨沖突、論辯和爭斗,可要比今人的鳥瞰式粗線條敘事生動得多,甚至比虛構(gòu)的歷史小說還精彩。為什么寫王安石變法史的人不肯好好講故事、擺事實,而急于發(fā)表意見呢?就好比,本來是劇情片的劇本,卻被導演拍成了政論片。
我決定采取一種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敘事角度來講述宋神宗時代與王安石變法。這個角度其實并不新鮮,只不過是回到歷史現(xiàn)場,回事故事本身,回到史學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如同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一樣忠實記錄史實,不急于做總結(jié)陳詞。
李燾的立場明顯偏向司馬光與保守派,對王安石及其變法極不以為然,但“長編”的體例決定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編撰特點是寧繁毋簡、事無巨細、有聞必錄、述而不作,因此史料價值遠高于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清代畢沅的《續(xù)資治通鑒》。
通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提供的基本史實,再參考其他史料,我們可以大致還原出王安石變法波瀾壯闊的場景、起伏跌宕的情節(jié)、性格各異的角色。由于史事本身已具備足夠的魅力,我有意大段引用史料中的人物對話,雖然是文言文,但比較曉白,閱讀起來并無妨礙。我寫文章,習慣見縫插針引用文言文,這是有意為之,因為我認為中國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chǎn)是用文言文記錄的,我希望今天的讀者能夠養(yǎng)成無障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本書的重點是講述宋神宗時代與王安石變法,對最重要的三項新法——青苗法、募役法與市易法,辟出專章講述。由于神宗即位之前,王安石已經(jīng)登上歷史舞臺,他的青年時代是在仁宗朝度過的;又,神宗駕崩、哲宗繼位之后,王安石尚在世,因此,本書用一個“序章”快速交待王安石在仁宗朝與英宗朝的活動,從中可略見王安石的性情與風采;最后,再一個“終章”交待王安石人生的最后時光,以及新法在元祐年間被廢罷的終局。
盡管本書側(cè)重于講故事,但作者的史觀與看法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在書稿的最后,我還專門辟出一章“結(jié)語”,用來發(fā)表我對王安石變法的個人評價。這個“結(jié)語”究竟是畫蛇添足,還是畫龍點睛,評判的權(quán)利交給讀者。
但我想向讀者說明,本書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完全是基于史實的有感而發(fā),不是出于固有的立場,其中有一部分看法甚至打破了我自己之前的成見。大約十年前,我寫過一篇評王安石變法的短文,題目叫做《王安石變戲法》,將“變法”比喻為“變戲法”,主要是想諷刺王安石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思想:“司馬光一眼就看透王安石的變法說破了就是變戲法:不加賦而國用足,不過設(shè)法以陰奪民利,其害甚于加賦。”但實際上,十年前,我對王安石變法并無研究,之所以批判變法,只是因為讀過一點自由經(jīng)濟的粗淺理論,習慣于以論證史、史從論出,而不是以史證論、論從史出。
在重新發(fā)現(xiàn)王安石的過程中,我有幸結(jié)識了荊公故里——江西撫州的鄉(xiāng)賢萬劍先生,他非學術(shù)圈中人,但對王安石變法史料的掌握非常扎實。我們有過爭論,他預言我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將會扭轉(zhuǎn)——從反對轉(zhuǎn)為贊成。他說對了。
我想重申,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說,我們應當忠于史實,不應該囿于成見。
本書各章的標題,多取自宋詩,比如第一章“少年天子坐建章”,出自張耒《贈天啟友弟》,我借來講述神宗即位之初;第二章“還朝看拜富民侯”,出自陳造《呈章茂深安撫》,借來講述王安石回朝輔弼神宗。有的標題為更切合內(nèi)容,我更換了原詩句的個別字詞,比如第三章“國柄今歸王安石”,出自馮時行《送召客》,原句是“國柄今歸謝安石”,將“謝”字改為“王”字,恰好可以用來講述王安石拜參知政事、開始執(zhí)政。還有一部分標題是我自己杜撰出來的,因為在宋詩中實在找不到切題的詩句,只好用自撰的七言句子湊合著用。
章節(jié)題目的整齊形式,只是作者個人的一點文字趣味而已,對于一本歷史人物傳記來說,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內(nèi)容,是我們要敘述的歷史,是如何講好宋神宗時代與王安石變法。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曾應邀到王安石的故鄉(xiāng)做講座,借這個時機,我拜訪了撫州的王安石紀念館,在王安石塑像前三鞠躬,表達了我對荊公的敬意。而本書完稿付梓之時,為公元2021年,恰值王安石誕生1000周年。謹以此書,紀念荊公。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張騰達】《詩經(jīng)》中的馬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