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順然】極高明而道中庸 ——讀郭齊勇先生《四書通識》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4-08-04 23:14:31
        標簽:
        王順然

        作者簡介:王順然,男,西元一九八九年生,山東榮成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諸子學、現(xiàn)代新儒學。著有《先秦樂教:從德性生命到理想社會》。

        極高明而道中庸

        ——讀郭齊勇先生《四書通識》

        作者:王順然(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五日乙亥

        ??????????耶穌2024年7月10日

        ?

        ?

        ?

        《四書通識》,郭齊勇著

        中華書局,2024年1月

        ?

        自元仁宗欽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科舉考試主要教材后,《四書》(《論》《孟》《學》《庸》)無疑是塑造中國人文化心靈的、最重要的傳世文獻?,F(xiàn)代人意欲了解傳統(tǒng)文化,最早接觸的往往也是《四書》。因而在傳統(tǒng)典籍中,四書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作為參與近四十年中國哲學構(gòu)建的旗幟性人物,郭齊勇先生在中華書局出版了新著《四書通識》,是“中華經(jīng)典通識”第三輯的重磅著作。

        ?

        ?

        這是一本“能讀懂”的《四書通識》。

        ?

        雖然市面流行的《四書》讀本不少,但想找到一部既平實規(guī)范、又對新手友好的《四書》讀本并不容易。我們這里講郭著《四書通識》是“能讀懂”的《四書》,代表著該書能夠滿足讀者多方面的要求,在這里講兩點:

        ?

        其一,“能讀懂”的《四書》,基礎(chǔ)在文字的疏通。雖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是歷代最權(quán)威的《四書》解讀,但此書并不方便接引現(xiàn)代人進入傳統(tǒng)的文化世界。一來是它的文字對現(xiàn)代人而言還有些晦澀,二來它所用的釋讀方式也不方便讀“懂”。比如說,從孟子“不慮而知者”的解釋中,我們還理不清“良知”的意思,那么在釋讀中引一段“程子曰: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這大概率只會讓讀者更糊涂、在更多概念里兜圈子。而郭著《四書通識》在釋讀過程中,選擇用現(xiàn)代人最平實的話和學界最規(guī)范的解釋來講《四書》,這有效地避免了以上兩種問題。比如,在解釋《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一句時,郭先生講:

        ?

        里仁,里是居住,這里講處于何處,里仁即處在仁的境界之中。擇,選擇。處(chǔ),處世之道。知,同“智”,明智,智慧。我們居住在哪里呢?居住在仁里面。老漢口有居仁門、居仁里。擇,古人講擇業(yè)、擇友、擇鄰。自我選擇、追求生命的境界,不選擇仁,哪能叫智慧的選擇?

        ?

        這段解釋,郭先生把“選擇”“仁”“美”“知”等概念在擇業(yè)、擇友、擇鄰等這種日常生活的語境中展開為一種生動的心靈歷程,并把選擇“仁”作為立身處世的原則這個最核心的問題意識帶給了讀者。

        ?

        其二,“能讀懂”的《四書》,能浸潤讀者的自我生命。現(xiàn)代人讀《四書》,首要目的還是汲取其中的智慧、浸潤自我的生命,但簡單的文通字順并不能帶來生命的共振,如果不帶著問題來讀,常常學不見道,枉費精神。那怎么在《四書》中尋找“智慧”呢?我們舉例來講,《論語》記孔子批評宰我“不仁”,宰我竟然能心安理得地在“三年之喪”中“食夫稻、衣夫錦”。故事情節(jié)很容易明白,但“通喪”的禮制畢竟和現(xiàn)代人相隔很遠,這里講“仁”“不仁”于我們又有何用?那郭先生就講:

        ?

        “仁”有草根性。筆者做小孩的時候,常聽家中老人講“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將心比心”“秤平斗滿不虧人”等。筆者的雙親時時省吃儉用,顧念一大家人,唯獨克扣自己,真誠地待人。家中并不富裕,但鄰居有難或逃荒討飯的來了,祖父母、父母親都會解囊相助。

        ?

        聽到這段話就和我們自己的生活近了,現(xiàn)代人也常說“將心比心”,但很少會意識到“將心比心”就是“仁”?!疤幦省笔且粋€選擇,是對“愛”的一種推擴,簡單地說,這其中推擴的方式就是“將心比心”。越是平實的文字,越能直接打動人。不需要在理論上論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復雜內(nèi)涵,按郭先生的講法,就是在“將心比心”的基礎(chǔ)上,更加真誠關(guān)照他人,這就是“仁”。儒家講“仁”,從來沒說不要好好照顧自己,但仁愛的推擴,卻帶來了個體生命世界的豐富與擴充,這就是“知”、是“智”。成“仁”的生命世界并不排斥“利”,福報是運命的隨附。我們看此處就是以自我的生命去叩問經(jīng)典,這其中的對話、思考,就是啟發(fā)智慧的場域。用郭先生的話來講,這是“以生命對生命,以心靈對心靈,以真誠對真誠”。

        ?

        ?

        這是一本能反映中國哲學發(fā)展進程的《四書通識》。

        ?

        在關(guān)切現(xiàn)代世界、關(guān)切現(xiàn)代生活的目光中,“中國哲學”不斷回溯傳統(tǒng)、回溯經(jīng)典,不斷興起新的“問題意識”??梢哉f,“問題”的不斷提出與回應,代表著“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與形成。郭齊勇先生一直注重將不同的“問題意識”融入對“中國哲學”的解讀,這一立場也體現(xiàn)在《四書通識》的寫作中。

        ?

        比如,講《論語》就講到“公私觀”“正義論”,講《孟子》就講到“仁政”“民貴君輕”,講《大學》就講到“內(nèi)圣外王”“治平天下”,這是在政治哲學的范疇中講“四書”,這還包括書中“《中庸》的政治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一節(jié)。又如,講《孟子》也講“心性論”“仁義內(nèi)在”,講《大學》也講“德本財末”“以義為利”,這是在講中國特質(zhì)的倫理學。當然,在《論》《孟》《學》《庸》的原意解釋中,郭先生也介紹了中國哲學的“道論”“形上學”。這些“問題”是中國哲學在發(fā)展與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標識,“四書”文本對這些問題的回應雖不能稱為全面,卻也是在解答相關(guān)問題時不能繞開的內(nèi)容。帶著“中國哲學”進入“四書”,是現(xiàn)代人能夠恰適地理解傳統(tǒng)的重要途徑。

        ?

        當然,講“中國哲學”永遠是為往圣繼絕學、為未來留問題。比如,在疏解《大學》“格物致知”時,郭先生通過梳理、比照朱熹與陽明對此的不同理解,展開了作為中國哲學的“道德與經(jīng)驗知識的關(guān)系”問題。簡單來講,朱王在“格物致知”理解的不同,是朱熹重積累、講“時間一長,就會突然徹悟,自然貫通,無不了解”,而陽明重本心良知、講“克服私意、恢復天理,保證良知得以充塞于內(nèi)、發(fā)用于外”。郭先生通過對照朱王的差異,將中國哲學中“道德與經(jīng)驗知識的關(guān)系”這一問題拋出來。這些問題對于中國哲學而言,代表著一種開放性、發(fā)展性,它們并不需要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探索與追問中體現(xiàn)價值。

        ?

        ?

        這是一本保留著“誠敬”“涵養(yǎng)”工夫的《四書通識》。

        ?

        “哲學”畢竟不是傳統(tǒng)之學,在打破隔膜、進入經(jīng)典之后,我們也需要得到“四書”的熏習。比如,郭先生在講孔子的“憂樂圓融與生命的意境”時,說到:

        ?

        孔子有自己的終身之憂和終身之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他的快樂,是精神的愉悅。他贊揚顏淵窮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同時,孔子提倡追求人生修養(yǎng)的意境,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之中?!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

        這不是在講“概念”,也不是在講“問題”,這是在講“體會”。這種“體會”也不是直接的觀感,而是生命契合的“感通”“感應”。在這個層面上,不是“讀得多”就明白得多,也不是“行得多”就感受得多,能夠?qū)⑦@些文段真切地貫通起來,這其中的浸潤便是真實的。

        ?

        ?

        責任編輯:近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