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秦制的社會控制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2-08-14 08:00:00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二千多年前,秦國依據(jù)法家的精密設計,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控制體系。在嚴格的秦制之下,是不允許存在什么“社會力量”的,當然也就更談不上有什么“自治”了。法家設計的專制權力體系,涵蓋了在國家治理層面的君王“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以及在社會治理層面的“制民”之術,用商鞅的話來說,就是“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
            
            秦制(法家)的“制民”之術,概括之主要有三:
            
            其一,消滅、削弱社會的自生力量與自發(fā)組織,包括:
            
            1、窮民、愚民、弱民。商鞅認為,“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貧則重賞”, 意思是說,臣民有了財產(chǎn),就會不在乎國家的賞賜,不那么聽國家的話;商鞅又說,“民愚則易治也”;“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總而言之,又防止臣民獲得抵御國家權力的力量。
            
            2、壓制“五民”。五民為《詩》《書》談說之士(儒生)、處士(隱逸)、勇士、技藝之士(手工業(yè)者)與商賈之士。這五類人是秦制社會的異己分子與不安定因素,如果受到器重,則會導致臣民“輕其君”、“非其上”、“輕其禁”、“議其上”,挑戰(zhàn)國家權威,所以他們必須列為重點打擊的對象。后來的韓非子也將儒家、游士、游俠、依附貴族私門之人及商人歸納為國家必除之而后快的“五蠹”,因為五蠹之民不容易控制。
            
            3、排斥良民,任用奸人。商鞅說,“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是不是有些不可理喻?原來商鞅敏銳地觀察到,“用善則民親其親,任奸則民親其制”,意思是說,如果任用良民,則社會將產(chǎn)生和睦之家庭,成為妨礙國家權力進入的小堡壘,而任用奸民,民間的親緣紐帶就會被消解掉,人們會覺得爹親娘親,不如秦制親。
            
            4、限制貴族勢力。商鞅規(guī)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貴族無軍功不授爵;又“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貴族喪失了對地方之控制權。后世論者多認為這是進步,體現(xiàn)了某種平等的精神。其實我們更應該注意,貴族恰恰是當時制約王權的最重要力量,貴族勢力的弱化與消失,等于推倒了通往皇權專制路上的最大擋路石。
            
            5、瓦解宗法組織。秦國強制推行分戶析居的政策:臣民“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為禁”。國家只允許小型家庭存在,其目的是摧毀周制下的宗法與家族,使社會高度原子化,個人直接暴露于國家權力控制網(wǎng)絡之中。滅六國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將六國殘余貴族與富商置于皇權的近距離監(jiān)視之下。
            
            其二,給臣民設定單一、劃一的社會生活程序——“入令民以屬農(nóng),出令民以計戰(zhàn)”。凡不利于農(nóng)戰(zhàn)的社會生活盡可能刪除掉,包括:
            
            1、“聲服無通于百縣”。什么意思?就是說,禁止奇裝異服與靡靡之音在各個郡縣流行,這樣,農(nóng)民就不會受到誘惑,從而一心一意為國家種田。
            
            2、“廢逆旅”。即取締私營旅店業(yè),這樣,“奸偽、躁心、私交、疑農(nóng)之民不行,逆旅之民無所于衣食,則必農(nóng)”,即老老實實呆在土地上為國家生產(chǎn),不制造麻煩。
            
            3、“無得取庸”。意思是說,臣民不準雇用傭工,這樣,懶惰之人就無法偷懶,傭工也將找不到混飯的地方,于是他們就會去務農(nóng)。
            
            4、“貴酒肉之價”、“重關市之賦”、“使商無得糴,農(nóng)無得糶”。即提高酒肉的價錢,對商業(yè)課重稅,取消糧食交易市場,這樣,商人就會對前途失去信心,農(nóng)人就不敢經(jīng)商。
            
            5、“壹山澤”。國家壟斷礦產(chǎn)、鑄鐵、煮鹽等工業(yè),這樣,不僅可以斷了游手好閑之民除了務農(nóng)之外的謀生路,而且國家也能坐收山澤之稅。
            
            其三,強化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國家權力無孔不入,包括:
            
            1、廢禮治,立“法治”,令“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有論者以為這是從人治到法治的進步,未免有自作多情之嫌,法家的“法治”,其目的是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威,將全體吏民納入法網(wǎng)的控制之中;其實質(zhì)是以嚴密的成文法取代“三代”以來的判例法與禮俗(習慣法)之治,如果說判例法與習慣法天然地有利于形成獨立于王權的司法體系,法家推動的國家立法則摧毀了司法獨立的可能性。
            
            2、編戶齊民?!八木持畠?nèi),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全體臣民必須登記戶口,生了孩子或死了人,都必須向官府報告。
            
            3、什伍連坐。“伍”指五家,“什”為五十家,什內(nèi)“相牧司(舉發(fā))連坐”,人人有告奸之義務,“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4、“舍人無驗者坐之”。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須持官方開具的介紹信,否則客人與店家一塊治罪。這里順便一提,商鞅后人被秦國通緝,逃亡至關下,欲投宿,店家不知他是商君,說:“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長嘆:“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
            
            5、設里亭制??たh之下,“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鄉(xiāng)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這是一個可怕的社會控制系統(tǒng):國家權力的神經(jīng)末梢伸入社會最底層——里,里是五十戶家庭的編制單位,跟什伍制的“什”重合,換言之,在國家行政末端——里的下面,又以什伍連坐、編戶齊民將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置于國家法網(wǎng)的監(jiān)視與控制之下。即使是個別脫離了戶籍地控制網(wǎng)絡的旅人,也將受到“投宿實名制”的監(jiān)管。這種國家權力無孔不入的體制,我們不妨稱之為“類極權”體制。
            
            要維持這個嚴厲的社會控制體系,必然是成本非常之高。秦制就像是一個開足馬力的高功率機器,它力大無窮,但需要投入超量的燃油提供能源。這個“燃油”就是民脂民膏。秦制老百姓的稅負,大約是先秦的二十倍——“既收田租,又出口賦(人頭稅),而官更奪鹽鐵之利,率計今人一歲之中,失其資產(chǎn),二十倍于古也。”如此高強度的壓榨,又進一步強化了人民對秦制的離心離德。
            
            于是,在看起來似乎平靜、穩(wěn)定的大秦帝國的地表下,地火涌動,等著從最薄弱的地方噴薄而出。這暗涌的地火,主要由兩股力量組成,一是被秦制逼上絕路的平民,一是與秦國有亡國之仇的六國殘余貴族。秦王朝在這兩支反秦勢力的挑戰(zhàn)下,二世而亡。
            
            
            來源:2012-07-16《南方都市報》歷史評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