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宋朝不積貧——被誤讀的宋朝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3-10-27 20:27:50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宋朝不積貧

        ——被誤讀的宋朝

        作者:吳鉤

        來源:騰訊《大家》欄目

        時間:2013年10月24日

         

         

         

        人們常說宋朝“積弱積貧”。是否“積弱”暫且不談,單就“積貧”而言,絕對是后人的偏見。事實上,宋朝乃是歷代中最為富庶的一個王朝。宋之富庶,宋人自己也感受得到,真宗朝宰相王旦說,“國家承平歲久,兼并之民,徭役不及,坐取厚利。京城資產,百萬(貫)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八五)往汴京的大街上隨便扔一塊石頭,便能砸著一個腰纏十萬貫的土豪。

         


        (資料圖:清明上河圖(局部)。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妨將宋朝跟其他朝代比較一下。漢朝人說,“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保ā稘h書·文帝紀》)漢之百金,相當于宋一千貫錢。也就是說,1000貫錢,是十戶中產家庭的財產;也即漢代一戶中產之家的財產,為100貫。那么宋代的中產,又有多少家產呢?一位北宋人說,“萬緡,中人十家之產也?!保ㄖx逸《溪堂集》卷八)即一戶中產家庭的財產為1000貫;另一位南宋人說:“三千緡,在今日亦中人之產也?!保ǔ叹恪侗鄙郊肪砣牛﹦t家產3000貫才稱得上中產。換言之,宋代一戶中產的財產,是漢代中產家產的10倍乃至30倍。

         

        所以宋人對漢朝的富豪頗瞧不上眼。一位叫做吳箕的南宋人說:“(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所載富者,固曰甚盛,然求之近代,似不足道。樊嘉以五千萬為天下高貲。五千萬錢在今日言之,才五萬貫爾。中人之家,錢以五萬緡計之者多甚,何足傳之于史?”(吳箕《常談》)漢代史書大書一筆的富翁,在宋朝不過是一不足為道的中產而已。

         

        同樣,唐人眼中覺得驚艷的富貴之物,在宋人看來,則是稀松尋常的東西。唐朝有個詩人貫休,寫了一首《富貴曲》,說“刻成箏柱雁相挨”,意思是唐人制作的古箏十分考究,箏柱上都刻滿雁紋。沈括對此很不以為然:“貫休《富貴曲》云:‘刻成箏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彈者皆有之,何足道哉?”這樣的古箏,宋朝鄉(xiāng)間賣唱的藝人都有,何足掛齒?又有一個叫韋楚老的唐朝詩人,也寫了首炫富的詩:“十幅紅綃圍夜玉?!鄙蚶ㄒ渤靶υ娙藳]見過世面:“十幅紅綃為帳,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腳?此所謂不曾近富兒家?!鄙蚶ǖ慕Y論是,“唐人作富貴詩,多記其奉養(yǎng)器服之盛,乃貧眼所驚耳”(沈括《夢溪筆談》)。

         

        那么后世的人又如何評價宋人的生活?來看明人王鏊《震澤長語摘抄》的說法:“宋民間器物傳至今者,皆極精巧。今人鹵莽特甚,非特古今之性殊也。蓋亦坐貧故耳。觀宋人《夢華錄》、《武林舊事》,民間如此之奢,雖南渡猶然。近歲(指明朝)民間無隔宿之儲,官府無經年之積,此其何故也?……古稱天下之財不在官,則在民。今民之膏血巳竭,官之府庫皆空?!?/p>

         

        另一位明朝人郎瑛也感慨:“今讀《夢華錄》《夢梁錄》《武林舊事》,則宋之富盛,過今遠矣。今(明朝)天下一統(tǒng),賦稅尤繁,又無歲幣之事,何一邑之間,千金之家,不過一二?是皆無儲糧者也;及詢官府,又無贏余之財,此則何也?”(郎瑛《七修類稿》)

         

        如果覺得時人的感受缺乏說服力,可以再來看一組數據:唐代的最高年鑄幣量為33萬貫,通常年份只是維持10萬貫左右;宋代的最高年鑄幣量則是570萬貫,這還不包括鐵幣與紙幣的發(fā)行,平常年份都維持100萬貫至300萬貫之間。從唐至宋,鑄幣量出現了一個飛躍。而從宋到明,則出現了一個大倒退,明代近300年的鑄幣總量,竟然不及宋神宗元豐年間一年所鑄的貨幣量。雖然十六世紀從海外流入大量白銀,但流入白銀的總價值也不過相當于北宋的鑄幣量。有收藏古錢幣經驗的朋友一定知道,宋錢制作精良,卻不甚值錢,因為存世量太大了。不過在宋代,則常年鬧“錢荒”,貨幣不夠用,此由可見其經濟總量之巨。

         

        另據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劉光臨先生的統(tǒng)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于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于晚明2.88兩的,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則指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币簿褪钦f,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yōu)于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