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點亮智慧的心燈
---《儒家大智慧》自序
作者:余東海
來源:2013年12月
很多人知道儒家是道德之學(xué),但不知道它也是智慧之學(xué)。儒家以仁智勇為“三達德”,以仁義禮智信為“五常道”,智是“達德”和“常道”的要目。儒家的義德和時中原則也與智德密切相關(guān)。在儒家,智慧是道德的智慧,道德是智慧的道德。
《易經(jīng)》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道德問題即智慧問題。陽明學(xué)以“致良知”為宗旨,良知是德與智在最高境界上的合一。良為至善,知為大智---古代知與智通用,良知的知可解為智慧的智。
智慧,是利己利他的圓滿統(tǒng)一和成德成功的內(nèi)在保障。在道德的基礎(chǔ)上智慧地面對和處理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是儒智題中應(yīng)有之義。有人說:“問題就是機會:公司的問題就是晉升的機會,自己的問題就是你成長的機會,競爭對手的問題,就是你變強的機會。”云。
不錯,怎樣把問題轉(zhuǎn)化成機會就屬于智的范疇。對于儒家來說,苦難和不幸也可以是機會。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化逆緣為順緣,變不幸為大幸,在艱難困苦中自立自強成德成功。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不說謀道不謀身,因為修身離不開謀身。謀道與謀身、衛(wèi)道與保身有區(qū)別,但不矛盾。謀道與謀身都需要智慧,衛(wèi)道與保身都需要明哲,故儒家強調(diào)智勇雙全。有智無勇,其智難正,有勇無智,其勇難大。極而言之,有智無勇是懦夫,有勇無智是莽夫。
對于儒者來說,政治和教育是老本行,當(dāng)然得心應(yīng)手,如果干上別的行當(dāng),商則儒商,將則儒將,這是由儒家智慧的特殊性決定的。道家絕圣棄智,佛教絕欲棄世,都屬于出世法,它們的智慧只表現(xiàn)在對“道體”空寂虛靜的覺悟上。儒家所認證的“道”有所不同,故智慧也有所不同。儒家智慧即是道智慧又是器智慧,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哪一個條目都離不開智慧的配合。
吉人自有天相,吉人就是道德的人,圣賢是最大的吉人。自助者天助,天助有賴于自助,自助有賴于智慧。自古圣賢逢兇化吉遇難呈祥,都離不開人事和智慧。
儒智廣大高明,奧妙精微,自成體系,包括知時、知人、知言、知禮、知本、知權(quán)、知中、知因、知幾、知常、知易、知命等各個方面,相互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相通相融。
這里的“知”,不僅僅是一般曉得、知道的意思,還包括把握、掌控、主宰之義。如古代官職,知縣、知府、知州等,分別指主管、掌握一縣、一府、一州的官員,知客或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我們說知時,指既了解又能把握時機,知本,指既理解又能抓住根本,以此類推。
十二智中又以知命最關(guān)鍵,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知命即知天,必然相當(dāng)知時、知人、知言、知禮、知權(quán)、知中、知因、知幾、知常。知命的極致是進入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圣境,相當(dāng)于佛教的大圓鏡智,其它成所做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自然不在話下了。反過來說,各種智都是通往圣境的途徑,共同成就智慧的圓滿。
或說,大道易簡,哪有那么復(fù)雜?如果是老子,只講兩點:無和有,一分鐘就講完了。東海說,大道是大德也是大智,大道永恒不易,大智對應(yīng)變易。從易簡的角度,講儒家不易的原則,我不用一分鐘,一個字:仁;兩個字:仁義,中庸,誠信,天理,良知;三個字:仁智勇;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中庸》開頭,子程子說:
“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fù)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xué)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子程子是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他說:中庸這本書,開始只說一個道理,中間分散為萬般事體,最后又匯匯總歸結(jié)到一個道理上。這個道理放開來可以遍滿天地四方,歸攏來則可以深藏于內(nèi)在隱秘。它意味無窮,都是實實在在的學(xué)問。善于讀書的人仔細思量,反復(fù)領(lǐng)會,自有心得,一輩子都受用不完了。
“退藏于密”的“密”字值得深長思。大都將它翻譯為“隱秘的內(nèi)心”。沒有錯,但膚淺,因為這個“密”比一般“隱秘的內(nèi)心”還要隱秘。程明道先生說:“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處。”(《二程集》)用之源,即是體,即“道心惟微”的道心,“允執(zhí)厥中”的中。
茲將儒家十二智慧分別介紹如下。十二智慧都有經(jīng)典依據(jù),而將儒智做出全面理論總結(jié)和思想闡發(fā)的,東海應(yīng)是古來第一人。本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受眾可以是普通大眾及一般國學(xué)愛好者,也可以是文化政治商企精英。同時介紹一些取自經(jīng)典和比較可靠的史書的歷史故事,從正面反面或側(cè)面闡發(fā)相關(guān)智慧問題,給讀者以啟發(fā)。
佛智可以成個體之佛,救眾生之世,儒家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成德成圣,還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智慧。為圣學(xué)開新,為華夏招魂,為自己建仁宅,為蒼生筑公平,都離不開儒家高智慧。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經(jīng)·系辭下》)謀大事成大業(yè),必須擁有大智慧。
孔子說:勇者不懼,仁者不憂;孟子說:仁者無敵;馮夢龍說:圣無死地,賢無敗局。勇者仁者圣賢之所以不憂不懼無敵無死地?zé)o敗局,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切不惑能力超強的大智者。至于深層原因如《易經(jīng)》云“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姑不論之。
責(zé)任編輯:泗榕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