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干春松作者簡介:干春松,男,西元1965年生,浙江紹興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F(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社會兼職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著有《現(xiàn)代化與文化選擇》《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制度儒學》《重回王道——儒家與世界秩序》《保教立國:康有為的現(xiàn)代方略》《康有為與儒學的“新世”》等。 |
梁漱溟在批林批孔運動中的真儒氣質(zhì)
作者:干春松
來源:原載于 《儒家大風》
時間:甲午年十月初五
西歷2014年11月26日
對于發(fā)生在1973年、并持續(xù)幾年之久的批林批孔運動,對其原因的探究,至今依然很難得出一個明確的論斷。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自述,他聽說批林批孔運動是毛澤東親自發(fā)動的,因此自己無法抵制。而且,按照梁漱溟當時的觀點,執(zhí)政黨進行“批孔”,亦或存在其必要性,但是,“批孔”也應當允許保留不同意見。既然梁漱溟對“批孔”運動的反對并不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慮,那么我們或許可以推斷為基于學術(shù)思考的理由。
1973年10月,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在持續(xù)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許多人已經(jīng)接受了當時中山大學學者楊榮國等人的觀點,將孔子視為“頑固地維護奴隸制”的、“開歷史倒車”的陰謀家。對此,梁漱溟在其出席的政協(xié)會議中基本采取沉默的態(tài)度來應對。1973年11月,他給自己的默然提供了二種理由:一是毛主席說過,不同意見允許保留;二是政治言論需以現(xiàn)實的政治為重。放言高論,可能會擾亂政治。
但是,在當時異常的政治環(huán)境之下,“保持沉默也是有‘罪’的。在全組二十余人都紛紛‘表態(tài)’,積極參加這場運動,努力改造思想之后,我依然沉默,便有人說話了。有人在會上不指名地警告說:‘對重大政治問題保持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態(tài)度,這里邊有個感情問題,立場問題?!o接著有人又在會上指名道姓地說:‘前幾天北京大學某教授公開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有一貫尊孔而轉(zhuǎn)變?yōu)橹С峙?,影響全國,群眾歡迎。
據(jù)悉,某教授五四時代在北大還是一名學生,而梁先生那時已經(jīng)在北大講壇上講授印度哲學和儒家哲學了。時至今日,如果梁先生也向某教授學習,公開表態(tài)和支持批孔,影響將會更大,大家都會歡迎你的轉(zhuǎn)變?!衣犃T直擺手,不禁脫口而出:‘某教授的文章我拜讀過了,我與他相熟,前不久還碰見他呢。我懷疑他文章所說的是否是他內(nèi)心要說的真話?!瘯像R上有人反擊,嚴厲地說:‘你有什么根據(jù)懷疑別人?就憑這句話,你對當前運動持什么態(tài)度,已經(jīng)暴露無遺了。如何端正態(tài)度,在你自己。我奉勸梁先生不要再一次作運動的對立面了?!?/p>
其實,梁先生本不欲成為運動的對立面。反之,他甚至經(jīng)常反思自己于1953年與毛澤東那次著名的頂撞。他曾說過,“自己當時心氣太盛”。但是,梁先生的“反思”更多是從爭論的方式方法上來審視的。但是,到了1973年,樹欲靜而風不止,當梁漱溟經(jīng)過“反思”之后,意欲保持沉默之時,卻總有人會跳出來,從言辭、立場、態(tài)度等多方面來刺激他,甚至有人曾說梁漱溟沉默的原因是他故意要維護林彪。緊接著,江青在首都體育館召開的批林批孔會議上“順便”批判了梁先生,稱“梁漱溟何許人也?”此時,性格倔強的梁先生決定將因言獲罪的風險拋諸一旁,決意將自己的想法直書于世。于是,1974年2月22至25日,梁先生用了兩個半天約8小時的時間作了《試論中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屬于馬克思所謂亞洲社會生產(chǎn)方式》和《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孔子》的長篇發(fā)言。
在1967年前后,梁先生一直在寫作《中國——理性之國》一書,書中詳述了對于中西社會發(fā)展路徑的差異,以及欲對1949年之后的政治路徑進行系統(tǒng)的反思。因此,這兩篇長文發(fā)言雖然在他自己看來,略帶一些意氣用事,但文中所涉及的問題卻是其一以貫之思考的結(jié)果。
在前一篇文章中,梁漱溟認為,世界各方各族的歷史發(fā)展并非均會經(jīng)歷社會發(fā)展史上的五個階段。無論從地理條件或社會組織的角度來審視,中國與古希臘、羅馬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中國以家庭為主,而西方則更注重集團生活。在社會發(fā)展變革之后,因其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也自然會影響到社會組織原則的制定。因此,在梁漱溟看來,在近代以來列強侵略加劇的狀況下,中國人自然會“加強國家權(quán)力”。
梁漱溟先生對通過對《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史簡明教程》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二書的比較分析,認為古代中國社會不曾經(jīng)歷奴隸生產(chǎn)制時代,而是屬于馬克思所說的亞洲社會生產(chǎn)方式。因此,他認為“把社會發(fā)展史分為如下三大階段最確當不易,又最明朗不過:一、原始未有階級分化的社會;二、自有階級分化以來的階級社會;三、階級歸于消泯,社會實現(xiàn)其一體性的新社會?!边@篇文章的核心是要反對當時人們以社會發(fā)展的五階段來裁剪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通行論斷,從而為全面評價孔子提供思考的框架。他說:“目前批孔運動中一般流行意見,我多半不能同意。即如認為孔子護衛(wèi)奴隸制之說,便不合事實。其說殆誤于社會發(fā)展史分劃五階段為世界通例,而不知其不可泥執(zhí)。世界史上各方各族不經(jīng)過奴隸制階段者其例既非一,而如我所見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蓋與印度同屬于馬克思所謂亞洲社會生產(chǎn)方式者,尤其有殊于一般?!?/p>
第二篇長文的核心是要解決在當下的時代特色中如何評價孔子的問題。這樣的討論中最為重要的關鍵點是對“今天”(時代使命)的理解,因為這是評價孔子的出發(fā)點所在。梁漱溟肯定自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革命乃是兩千年來所未有之大變局,而此階段的革命之所以能擺脫此前朝代更替的循環(huán),原因在于這次革命是“從心出發(fā)”。“中國革命非唯發(fā)端在心(在革命家的深心大愿),野人且革命所以勝利正亦得力在化除了隔閡,團結(jié)了人心。”
在文中,梁漱溟呼吁人們要建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梁漱溟于《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一書中,曾經(jīng)指出,中國有待吸收和補充改造的思想有兩項,團體組織和科學。但是即便如此,中國“仍須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能進行亦步亦趨的抄襲,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固有其情理社會和理性早熟的特點。情理社會意味著中國人的團體生活有別于西方完全建立在個人基礎上的團體生活;而理性早熟,則意味著中國早就擺脫了宗教性文化,所以在接受西方的科技成果時,并不存在多少障礙。梁漱溟對1949年之后25年內(nèi)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加以肯定,并認定取得這類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有“綿遠的民族生命”和“偉大悠久的根柢”。
“中國文化卓異之典可以指數(shù)者甚多,而言其總綱則在以富有理性的教化代替了迷信獨斷的宗教如世界他方者;指其表見在社會結(jié)構(gòu)間者,則在其社會階級非固定成形,而是貴賤貧富上下流轉(zhuǎn)相通。不合于階級社會通例的孔孟之道,所以出現(xiàn)在此,它既是階級不固定之果,更重要的是階級不固定之因?!苯Y(jié)合這些思考,他說:“時下批孔運動是由批林引起來的。因‘克己復禮'像是林彪念念在心的大事,時論便集中批判孔子的‘克己復禮',認為孔子是要復周禮,林彪要復辟資本主義。林賊搞復辟不搞復辟不足論,誤以為孔子懷抱復古倒退思想則不容不辯?!?/p>
他說,時下的批孔言論,一般都認定了孔孟代表一種復辟、反動和倒退。這看上去是一種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論斷,但實際上則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而不自知。此類論斷的價值,甚至不如當時批評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于人”的言論。梁漱溟指出,我們目前固然處于邁向消除勞心勞力的階級分別的階段,但是我們卻應看到在幾千年前當勞心和勞力進行分工的時候,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
他根據(jù)前文所分析的中國與西方在社會形態(tài)方面存在的差異,論證周代并不處于奴隸制,因而將孔子的克己復禮理解為在奴隸制和封建制轉(zhuǎn)變的過程中維護奴隸制,則更是錯上加錯。
與“批林批孔”運動相聯(lián)系的另一個政治運動是“評法批儒”運動,即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發(fā)展史解釋為儒法斗爭史。在這個斗爭中,儒家被定義為保守、復辟的。而法家則是變革和進步的。梁漱溟認為這樣來理解思想史并不符合事實。他說:歷史上的革新變法人物也多半是儒門中人,將“復辟、倒退等罪名強加于儒家,豈足以服人?”針對有人認為他反對批孔是要維護林彪的說法,他回應道:“林彪本身我認為不存在什么路線,夠不上路線”,我只批林不批孔和“林彪叛黨叛國,要謀害毛主席,自取滅亡。至于林彪是不是要走孔子的路,行孔孟之道,我卻不敢相信。我不認為林彪受害于孔子?!绷菏榘凑兆约旱南敕ㄋ岢龅挠^點,卻令他招致了更多激烈的批評?!坝谑侨呵楸ǎf我是猖狂向黨進攻,張出大字報多紙于壁間?!倍诮酉聛淼?月至7月間,政協(xié)直屬組一直在學習批孔,各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則一直在批評梁漱溟,“9月19日、20日、21日三天連續(xù)開會,先后發(fā)言者十四人,均從批林批孔入手而集中批判我?!诒窘M23日會上,召集人曾征問我對大會有何感想,我答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p>
由此可見,一直堅持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的梁先生不僅沒有效仿“某教授”,而且在私下還對他的這種行為提出了批評。“在‘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后不久,我見他在報紙上發(fā)表了文章,一反自己的歷來主張,隨著潮流百分之百地否定孔子,我心里很不舒服,便寫信批評他,要他答復我為何這么做。不多久,他便在女兒的陪同下,悄悄地同我見面,敘述他的理由,包括他的苦衷。我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批評他不對。但他當面向我作了解釋,我心里的氣也平和了一些。人各有志,且各有所難,律己可以,何必強求于人呢!……現(xiàn)在,這一切都已成了歷史。我想某教授如今回過頭來看看,應該說可以做出一個他自己滿意,別人亦認為公正的答復了?!?/p>
梁先生所說的某教授就是馮友蘭先生。到了1973年10月,已經(jīng)成為“梁效”班子顧問的馮友蘭先生已經(jīng)從最初的緊張中得以解脫出來。根據(jù)《三松堂自序》的描述:“1973年,批林運動轉(zhuǎn)向批林批孔運動,批孔還要批尊孔。當時我心里又緊張起來,覺得自己又要成為‘眾矢之的’了,后來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呢?要相信黨,相信群眾嘛。我和群眾一同批孔批尊孔,這不就沒有問題了嗎。在這種思想指導之下,我寫了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在會上念了一遍,果然大受歡迎?!詮倪@兩篇文章發(fā)表以后,各地方的群眾向我鼓勵的信,蜂擁而來,每天總要收到好幾封。寫信的人,有青年、也有老年;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學生,也有解放軍,有農(nóng)民,有工人;有的來自黑龍江,有的來自新疆;有的信寫的很長,很好,有真摯的感情,有誠懇的希望。在領導和群眾的鼓勵之下,我暫時走上了批林批孔的道路?!碑斎魂P于《光明日報》在轉(zhuǎn)載的過程中所刊發(fā)的編者按是否由毛主席親自所作的種種猜測,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使馮友蘭產(chǎn)生了一種特別的感受。
我們不能否認,在經(jīng)過反復的思想改造運動之后,“不斷地否定自己、努力跟上形勢”,已經(jīng)成為許多知識分子對于政治運動的基本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一旦形成,其內(nèi)在則一定含有極為真誠的成分。而這種真誠在事后的回憶中則會成為其內(nèi)心深處的痛,這種痛幾乎成為知識分子的“職業(yè)病”。且看馮先生自己的反思:“我們說一句話,寫一篇文章都要表達自己的真實的見解,自己的見解是怎么樣,就怎么樣說,怎么樣寫。這就叫‘立其誠’。自己的見解可能不正確、不全面,但只要確實是自己的見解,說出來寫出來,就是立其誠了。自己有了確實的見解,又能虛心聽別人的意見,以改其錯誤、補其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就叫走群眾路線。如果自己沒有真實的見解或有而把它隱蔽起來,只是附和暫時流行的意見,以求得到某一方面的吹捧,這就是偽。這就叫嘩眾取寵,……我在當時的思想,真是毫無實事求是之意,而有嘩眾取寵之心,不是立其誠而是立其偽?!?/p>
綜合上述,梁漱溟在批林批孔運動中的表現(xiàn)而言,梁漱溟并沒有要故意針對當時的政治運動。他對毛澤東依然是很欽佩的,他在回答艾愷關于無論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誰是最偉大的中國人的問題之時,就肯定地說:“恐怕還是毛澤東。毛澤東實在了不起,恐怕歷史上都少有,在世界上恐怕都是世界性的偉大人物。”雖然梁漱溟無不惋惜地認為毛澤東晚年有一些糊涂,但即使他將毛澤東視為最偉大的人物,也不會同意凡是毛澤東的言論都是準確的。
早在五四時期,他就因不同意胡適等人的觀點,而寫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而即便延安時期與毛澤東的多次談話中,梁漱溟與毛澤東二人對于中國農(nóng)村的認識也一直存在分歧。1949年之后,他對中國所獲得的巨大發(fā)展感到高興,但他依然選擇站在政府外面,就是為了保持獨立的立場。他說:“總之,我的一生,是主動的一生。1950年‘五一’節(jié)。在天安門城樓上我看見當時無黨派人士聯(lián)名向毛主席獻旗,旗上寫著‘我們永遠跟著你走!’我那時心里想:從我口里是說不出這話來的?!?/p>
雖然,梁漱溟在的長篇講話中,多次引用馬克思、列寧的話,這固然是政治學習的結(jié)果,但他卻也是真誠的認同馬克思對于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討論。但他反對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證明孔子的內(nèi)圣外王之學。他認為,只有從共同認可的基礎上討論問題,才能有效推進對問題的思考。
梁漱溟的“主動人生”決定了他反對人云亦云地對儒家進行不準確的批評,同時也反對對儒家進行的簡單肯定。他不顧政治的壓力和別人的攻擊,要么選擇沉默,要么選擇堅持自己的意見。并以匹夫不可奪志的態(tài)度來維護他自己的思考。
“獨立思考”,“表里如一”是梁漱溟對自己的要求?!啊毩⑺伎肌褪遣蝗嗽埔嘣?,人家說什么跟著說,不是那么樣?!砝锶缫弧?,我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表面跟里頭是一樣的,不隱瞞?!?/p>
“修辭立其誠”是儒家的基本要求,誠于中而形于外。在儒家遭遇厄運的“批林批孔”運動中,梁漱溟的態(tài)度尤其珍貴。目前,儒家已處于一陽來復的新階段,因此儒家更需要思考,在這樣的時刻,如何堅持自己的獨立性。梁漱溟先生對于中國社會所做的分析或有可商之處,其對于現(xiàn)代儒家的理解亦或可有別議,但他在政治和社會的干擾中,不隨風起舞,表里如一,獨立思考,則是一代大儒之真性情。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