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蒙培元】《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任文利著)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5-08-03 21:29:06
        標簽:
        蒙培元

        作者簡介:蒙培元,男,生于西歷一九三八年生,卒于西歷二零二三年,甘肅莊浪人。一九六三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一九六六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著有《理學的演變》《理學范疇系統(tǒng)》《中國心性論》《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心靈超越與境界》《情感與理性》《人與自然》等。


         

         

        《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任文利著)序言

        作者:蒙培元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十九日辛亥

                   耶穌2015年8月3日

         

         

         

        任文利博士的《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是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寫成的一部耐人尋味的著作。這里所說的“問題”,既是新儒學即理學在其自身發(fā)展中所具有的問題,也是作者在不斷追問中所呈現(xiàn)的問題。

         

        要使問題真正成為問題,必須深入到所研究的文本之中,以“洞然觀火”的精神作一理論思考,并以今人的眼光,跨過時間的維度,使之呈現(xiàn)在今人面前。這樣,本具的問題和呈現(xiàn)的問題既構(gòu)成歷史與現(xiàn)在的張力,同時又在作者的“敘述”和“言說”中得到了統(tǒng)一。因此,通讀全書,既有鮮明的歷史感,又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在問題意識的統(tǒng)領(lǐng)下,歷史與現(xiàn)實走到一起了。這也許可以用解釋學的語言表示,解釋者和文本之間實現(xiàn)了“視界融合”。

         

        本書所探討的,是王陽明及其后學的心學問題。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王陽明心學直接來源于南宋的陸九淵。但是,如果不是停留在“現(xiàn)成的”結(jié)論上,而是深入到新儒學的問題本身,就會發(fā)現(xiàn),與陸九淵相比,陽明乃至整個陽明后學所面對的問題,顯然要復雜得多。若以整個新儒學的問題來看,其形而上學的理論架構(gòu)的真正建立者不是別人,正是朱熹。關(guān)于這一點,作者在“導論”中作了詳細論述。后起的陽明學恰恰不得不面對朱熹這一形而上的顯學文本,無論是從歷史的淵源、語詞的運用還是體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這是作者對心學與新儒學即理學關(guān)系進行縱向和橫向考察之后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這一結(jié)論成為貫徹全書的基本觀點。在往后的論述中,作者始終堅持這樣一種方法,即在橫向的陳述中,堅持縱向的歷史觀察,于傳承、變化中闡明不同心學家的全新的提問方式、思考方式。

         

        就陽明文本講,既有與新儒學體系割不斷的歷史因緣,同時又有前、后期的不同階段。作者是以“致良知”這一宗旨的提出作為前、后期的分水嶺的。這一劃分與以前的包括黃宗羲以來的傳統(tǒng)看法有很大不同,顯示了作者不是平面地進行歷史敘述,而是深入到問題本身,揭示陽明心學形成、發(fā)展的內(nèi)部脈絡。王陽明提出“良知說”,是理學發(fā)展中的一次重大轉(zhuǎn)變,這一轉(zhuǎn)變的實現(xiàn),在于提問方式的轉(zhuǎn)變(也是敘述方式的轉(zhuǎn)變)。在提出“致良知”之前,他的學說中的主要范疇是“心體”、“性”、“天理”,核心命題是“心即理”。這正是對宋儒表述方式的繼承。但就其特征而言,這些范疇只是“預設”。宋儒對這些“預設”的陳述有一個“客觀”的方式,在王陽明這里,此“客觀”的方式?jīng)]有了(這只是從心性本體論上說,如果從宇宙論上說,王陽明始終是承認“天理自然”之先在性的),但各范疇作為“預設”仍被現(xiàn)成地繼承下來。提出“致良知”之后,跟著便有“理障”、“無善無惡”等問題的提出,這可以說是對“心體”、“性”、“天理”諸“預設”的懸擱。而“良知”的最大特征是由“預設”走向“現(xiàn)成”,是人在道德踐履中的當下呈現(xiàn)。他認為這樣一來,朱子“心理為二”的問題就被克服了。

         

        但“良知”究竟是什么?這是研究陽明心學不能不提出的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很少追問這樣的問題。作者經(jīng)過對儒學、新儒學、陽明心學的徹底追問,明確提出,良知是一個“知情合一”的范疇。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看法,也是陽明學研究中的一次突破性進展,對于理解陽明學乃至整個儒學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陽明既以“知”命名它,則“知”的意義的彰顯是良知說的一個明顯的特色。但問題在于,何以稱之為“良知”?

         

        “知”可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它是情感的自覺,可以說是“情覺”,情感才是其真實內(nèi)容;另一方面,它是“能視聽言動的”,可以說是“知覺”,“感應”是其主要方式。王陽明雖然對“心體”等預設進行了懸擱,但又沒有而且不可能完全放棄這一范疇,直到晚年還在使用它。就是說,他的良知說并沒有完全走向“現(xiàn)成”。這就意味著,“情”和“知”必須向上提升。而不同的提升,其結(jié)果也是不同的。由“情”上提而講“體”,則所謂“無善無惡”可以看作是有積極意義的“至善”的表述方式,其境界則展現(xiàn)為《大學問》的“萬物一體”說,良知的生命意義完全得以展現(xiàn)。由“知”上提而講“體”,則“無善無惡”只是具有消極意義的絕對知識,其境界只是“感應”中的“萬物一體”,與生命無關(guān)痛癢。

         

        王陽明并沒有完全走上這樣的“分解”之路,但是,在他的良知說中已經(jīng)包涵著這種分化的內(nèi)在張力。陽明所帶給我們的最富有啟發(fā)意義的就是中國心靈哲學整體性特征受到一次嚴重的震撼。心靈主體的分裂、解構(gòu)已不可避免。否則,不僅認知理性無法開出,道德理性也難以挺立。正是這一“問題”,引出了陽明后學的演化。

         

        陽明后學人數(shù)眾多,異彩紛呈,近年來已引起學界的重視。但作者只選擇其中八人(王畿、聶豹、王艮、顏鈞、何心隱、羅近溪、劉宗周、黃宗羲)進行論說,意在展現(xiàn)陽明文本本身的一些問題,同時展現(xiàn)這些后學在解決這些問題時的獨特方式和貢獻。他們各自憑借對儒學特別是儒家道德哲學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敏銳觀察和思考,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法。如顏鈞的“神道設教”,何心隱對“道德他律”的揭示,羅近溪對“信仰”即“信念”的關(guān)注,劉宗周在“體”上探尋“過”、“惡”的因子的嘗試,等等,不僅表現(xiàn)出陽明后學的不同的個性特征,而且隨著問題的不斷顯化,爭論的不斷展開,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其中,宗教問題特別顯得突出,成為很多后學談論的中心話語。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至于泰州一派的“蕩越”,則有不可“羈絡”(黃宗羲語)之勢。王畿沿著從“知”上言“體”的方向發(fā)展下去,意味著將最終脫離儒學的軌道。而聶豹的“歸寂說”似乎是補救龍溪之“弊”,實際上正是由“知”上溯而言“體”的代表人物,因而成了真正的“歸謬”。

         

        作者正是從問題意識入手,不斷追問,不斷探索,才展開了有深度的論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這既是歷史的研究,又不覺得只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陳述”,而是時刻感到生命的躍動,與我們自己的生命緊緊相連。

         

        但是,這畢竟是一部嚴肅的學術(shù)著作,對于資料的收集、甄別是嚴謹?shù)?,對于問題的分析是縝密的,可謂“絲絲入扣”。

         

        任文利博士是一位“好學深思”之士,不愿意輕易發(fā)表著作。此書于三年前完成,但他一直沒有拿出來發(fā)表,而是繼續(xù)收集資料,思考其中的一些問題。這次終于進行了最后的修改,送去出版。僅就這種為學的態(tài)度、作風而言,也是值得尊敬的。

         

        2002年11月18日

         

        《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2006年1月第二次印刷

         

        附:


        【目錄】

         

        導論

         

        一、關(guān)于“天”

        二、“綜合地說”——“天地之心”

        三、“分解地說”——“理”與“氣”、“形而上”與“形而下”

         

        上編  陽明心學

         

        第一章 王陽明思想的演化

         

        一、黃宗羲《姚江學案》“前三變”、“后三變”考辨

        二、“龍場悟道”與“致良知”:王陽明兩次重要思想轉(zhuǎn)變考

         

        第二章 “龍場悟道”后的兩個命題:“心即理”與“存天理去人欲”

         

        一、“心即理”:陽明早期心學的本體論核心命題及其溯源

        二、理是什么?——陽明早期心學的困惑及其回答

         

        第三章 “致良知”轉(zhuǎn)向的發(fā)生

         

        一、陽明早期心學之心體的預設──兼及“收斂”與“發(fā)散”

        二、“致良知”轉(zhuǎn)向——“知”的意義的彰顯與破除“理障”

         

        第四章 “致良知”意義的展開

         

        一、“良知”內(nèi)涵解析:“情”與“知”

        二、感應與目的——以“四句教”為核心

         

        第五章 余論:作為本體的“預設”懸擱后的問題

         

        下編  陽明后心學

         

        第一章 “懸崖撒手”:王畿

         

        一、王畿之“調(diào)適上遂”

        二、“出離生死”:躋陽明于禪

         

        第二章 “霹靂手段”:聶豹

         

        一、不足為王畿“救正”──聶豹與王畿

        二、 聶豹之于王陽明與宋儒

        三、“天地之心”、“理氣”

        四、心性與修養(yǎng)工夫——以“已發(fā)”、“未發(fā)”為核心

         

        第三章 “尊身立本”:王艮

         

        一、“跡”上的澄清:“出必為帝者師,處必為天下萬世師”

        二、“簡易”宗旨:“尊身立本”

         

        第四章 “赤身擔當”:顏山農(nóng)

         

        一、山農(nóng)家風

        二、神秘主義:山農(nóng)之“神道設教”

        三、山農(nóng)宗旨: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五章 “出身主大道”:何心隱

         

        一、關(guān)于“身家”

        二、“心”、“性”與“欲”

        三、“建極”、“設矩”與“作主”──兼及“道德自律”與“他律”

         

        第六章 “泰州派中唯一特出者”:羅近溪

         

        一、“光景”與“宗旨”

        二、近溪宗旨:“赤子之心,不慮不學”

        三、道德意義的挺立:超越之“天”的信念的樹立

         

        第七章 以工夫樹立本體之尊嚴:劉宗周

         

        一、“乘王學之流弊而起”

        二、“善”與“惡”?“中”與“過不及”

        三、“生之謂性”與“性相近”

        四、“情”與“意”

         

        第八章 “一洗理學套括之氣”:黃宗羲

         

        一、黃宗羲之于羅近溪

        二、“流行”與“主宰”之簡單

        三、“一本”與“萬殊”之唐突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