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新民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歷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xiàn)為貴州大學(xué)中國文化書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xué)堂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xué)聯(lián)合會理事,尼山世界儒學(xué)中心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中國明史學(xué)會王陽明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存在與體悟》《儒學(xué)的返本與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體悟》《貴州地方志考稿》《貴州:學(xué)術(shù)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學(xué)術(shù)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整理古籍十余種。 |
論學(xué)問當期以明道而非徒為獵利
——答沛驪賢弟書
作者:張新民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十九日辛亥
耶穌2015年8月3日
沛麗賢弟如晤:
蓉城大事,欣聞己定,悅我心志,如登春山,觀云海,賞旭日也。蓋古今才之與命,從來兩妨,尤其處今之世,體制僵化森嚴,科層機械死板,所謂不拘一格云云,不啻浮云空談。而余心之不忍難安者,則為悲劇之屢見不鮮也。吾弟今日峰回路轉(zhuǎn),從此永絕屯蹇,踏歌長行,掛帆遠航,命既風順,才必大展,余又豈能不喜,何能不樂耶!惟仍有所望者,乃沉潛心性,脫去塵俗,專一學(xué)問,少涉政治,綿延一線文化命脈,以可久可大者為終生職志。如張載《西銘》所云:“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貧賤憂戚,庸玉於成也?!弊阋姛o論順逆,皆有裨事上之磨練,而吾弟數(shù)十年苦讀之功,亦當勉而持諸終生歟。
余既耳順,又視弟為諍友,故得聞此直率坦誠之言,豈能不視為責善嘉語乎?惟儒門萬物一體之說,實乃吾國文化價值之核心。所謂“同歸殊途,一致百慮”云云,稍讀《大易·系辭》、《司馬談?wù)摿乙肌?,即可知之,皆不與弟所言沖突。而《大易》之說,若與孔子”善人不踐跡“,孟子“君子欲其自得"之言合觀,清人莫晉以為斯三語者,可視為千古道學(xué)之指南。蓋皆歸本于求仁必得仁,而不失萬物一體之旨也。惟今日功利喧囂,市場至上,人心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非特萬物一體之教早已放廢,即社會亦冷酷如沙漠。而百馀年來,掃蕩傳統(tǒng),打倒孔圣,舉國上下,無不醉心功利。先則斗爭劫奪,暴民專制,繼則貓論治國,利益至上,左右異端,風起云涌,執(zhí)兩用中之義早失,華貴雍容之氣亦喪。而父子有親,上下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亦一變而為父子無親,上下無義,朋友無信,夫婦無別,長幼無序。嗚呼!人心既無安頓,倫理亦必大壞,隨之而來者,則為文化秩序之瓦解,政治秩序之紊亂,此皆人所共見,鴆毒豈能不自嘗!故余所汲汲從事者,則為重倡儒門成德之學(xué),揭示生命成長大義,雖有家國天下之思,所本則為萬物一體之仁。大要仍在恢復(fù)人心之同然,以重建華夏民族之文化。自信一旦步入天道下貫之價值精神正途,則吾華夏民族數(shù)千年一貫之文化,非特不與西方文明沖突,即人類和平亦多一推動力量。蓋萬物一體之仁,人人性分本有,既不容物我之分,又何來人己之隔?己既不欲,必不施人,文明沖突若能于根源處化解,人類尊嚴方可由內(nèi)而外凜然彰顯。
然今日之世界,背道而行可謂久矣,功利入于人心可謂深矣,病疴日積日烈已難治矣?;騿柡我砸姷茫看鹪唬盒罢f靡濫,功利馳逐,圣學(xué)日晦,王道日熄,霸道丕猖,貪毒橫流,為政者既以貪劣失信于民,為教者以鄙俗喪譽于眾。清流既已不存,濁浪必滾滾而來,上下交征者,無非利矣。而向聲背實,虛名寵眾,舉國皆是,名實淆亂,真?zhèn)位祀s,古今罕見,故欲求國之不亂,豈非癡人說夢乎?尤有甚者,則為外飾智而內(nèi)懷私,陽行公而陰縱欲。富強之說日滋,權(quán)詐之謀日熾。文章取名者愈多,聲利謀巧者愈夥。人心淪于荒漠禽獸,遂徒靠法術(shù)以維系。滔滔滾滾者,皆楊朱之學(xué)也。而余所以長嘆息者,則為人性本自光明,何至沉淪昏蔽如此?蓋內(nèi)心一點靈明既蔽,貪毒漬浸必日見深,即在賢達,亦不免習(xí)染,而況中人以下,豈能不病入膏肓乎?故小人多而君子少,亦勢之必然矣。前函所云,余擬泛舟江湖,不與惡濁混跡,實乃積久之心志,非一時之偶發(fā)。弟或有不解,遂不得不再申耶。至于所謂我族至上,民粹大倡云云,誠如王陽明所言:“圣人之心,視天下之人無內(nèi)外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安全而教養(yǎng)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甚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則又與正統(tǒng)儒家何涉,皆有違萬物一體大義也。而余所以提倡陽明良知之說,亦欲以此為方便,重返孔子純正之仁學(xué),再折入現(xiàn)代新語境,以謀人類拯救之新徑。雖不敢遽云有所得,然心志則在云霄之上矣。
學(xué)問貴自得,文章則期以明道。余平生作文,均以無病呻吟為戒。又每慨嘆明儒楊慎,一生讀書甚勤,著述亦夥,僅以數(shù)量論,即達百馀種,衡以同時諸君,則堪稱明人之第一,多為后世所推崇。然求名過急,成書太速,粗疏既多,訛誤亦不少。以此為戒,則當知著述者,不朽之盛事,一代之偉業(yè),豈能不慎而又慎乎?獵名漁利,輕易出手,誤己害人,禍莫大焉。故余之撰述,皆欠精審,積壓雖多,仍不敢輕意匯編為冊,以見諸世人。而士生今日,最要者莫過潛修蓄德,切不可急于自見,汲汲以樹新義標榜,棄明道之大義,廢性情之真諦,將學(xué)問經(jīng)世之途,墮為個人樹名之地。而遁世無悶,素心精修,折衷至道,樂天知命,何所悔耶?而余每讀其人之書,則必察其行事,以辯其學(xué)之正邪賢肖,不徒炫惑于盛名,而徒為其所欺也。惜近年涉世,多犯察人之失,實乃明諸墳籍,暗于世故,所謂智慧燭照,知遠而不識近,心性未臻圓融,世法始終不透也。
來函云霸道洶涌,活力無限,然若無王道,其勢必更猖獗。而古今王道,皆不過規(guī)約方向,端正路途,否則危吝兇險,必愈演愈烈矣。蓋自私之弊,終必損己害人,惡果自食,必有翻然悔悟之時。然以道抗勢,非豪杰之士再出,大丈夫復(fù)生,孰人敢為?孟軻氏所謂千萬人亦往者,吾惟寄望于賢弟也。勉哉!
專此布復(fù) 即頌
時綏
張新民
西歷二零一三年六月五日
責任編輯:葛燦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