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言作者簡介:“微言”是儒家網(wǎng)特設(shè)的一個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fā)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fā)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
評《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2015-8-04)
整理者:冷長安
來源:儒家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日壬子
耶穌2015年8月4日
#儒家每日快評#
@儒家網(wǎng) :
【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孔子不奢談平等,而是幫助貧寒子弟提升心理需求的層次,去實現(xiàn)與貴族的平等。解決富足社會的問題,避免滑向宗教狂熱,是儒家復(fù)興的理由和使命。這是對未來的期待,對現(xiàn)狀的建議是:貧寒子弟不宜從政。這不是出于血統(tǒng)論,而是出于德行養(yǎng)成的規(guī)律。
@學而時行:
【評 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孟子曰:“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可見富者從政危險更大。禮樂教化非是富潤屋,而是徳潤身,故從政與富貴與否關(guān)系不大。政者,正也。雖然富者有更多機會接受教育,然而此教育確未必是為正。貧者雖簞食瓢飲,幕天席地,卻未必非正!筆者似乎步馬學后塵了。
@儒生知一:
【評 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在任何古典的政教觀中,都不支持馬斯洛的這種線性排序,儒家講去食存信、君子固窮、選賢與能,蘇格拉底講護衛(wèi)者的教育與選拔以才能和年長而不以財富和出生,馬斯洛的觀點是馬基雅維利、霍布斯之人論的相當粗俗直白的一個版本。
@任劍東:
【評 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回復(fù)@儒生知一:從歷史看,庶族與士族共治,是相對良治,【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有一個前提就是當代,這是毀儒之代價。古之寒門以德崇,讀圣賢,未入仕而懷天下。今之寒族,失德失信,唯錢是務(wù),為政當以撈錢以填失落的過去,故以引說有合理的時代背景。
@儒生知一:
【評 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回復(fù)@任劍東:雙重誤置,今天這個平民化時代之風氣跟孔子所處時代其實是一樣的,核心問題即無貴族或者貴族失德,作為權(quán)道,重提富庶人子為政,不合時宜;但秩序必得君子-德性而構(gòu)成,從而應(yīng)該從所有人包括平民中培訓(xùn)德性君子,不必特別屬意富家。
@任劍東:
【評 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回復(fù)@儒生知一:社會階層化由人類社會分工所致,永遠消解不了的永恒,我們不能視而不見以為不存。階層思維如同站在不同山頂所看見的風景,有時沒有任何交集。貴族與平民會因為時代發(fā)展,此長彼消,相對公平的社會讓平庸的貴族三代之后淪為平民,平民中的精英普身貴族,合情合理,相互抵毀才是亂源。
@任劍東:
【評 余以為《當代貧寒子弟不宜從政》】為政為學為武為商,從儒家而言,有其家傳。中國歷史上不乏這樣的勢力強大的家族。在這樣的家族長大,耳聽目染得來的見識,遠超一般家庭的系統(tǒng)訓(xùn)練,這是出身而來的差距,胡習為政之分殊異,即家傳所別也。社會大治,是千萬干才所為,非一人一言,就社會基石而言,庶士共治,方為良政。
#數(shù)理#
吳飛(@經(jīng)禮堂):
【數(shù)理】幾何原本只能說是希臘數(shù)學轉(zhuǎn)向保守,拒絕西帕索斯的無理數(shù),固然也拒絕畢達哥拉斯的術(shù)數(shù)。而中國算學恰恰是開放性的,所以早就拋棄了渾天說、三統(tǒng)曆,不論其在哲學或術(shù)數(shù)上多麼有講究,但科學必須面對數(shù)據(jù),面向?qū)嵤?,所以我們走向計算中心?/p>
吳飛(@經(jīng)禮堂):
【數(shù)理】另,談數(shù)學就要懂西洋史,前近代數(shù)學正是走出古希臘才得以重生的,也就是從笛卡爾到迦羅瓦之間的構(gòu)造性數(shù)學,大家無妨看看三四五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探索歷程及其相關(guān)工具的開發(fā),那時代數(shù)學就是算學,不是求根就是求積,所有名人都以善算什麼口算級數(shù)了聞名。
@儒生知一:
【數(shù)理】亞里士多德就批評了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的理念論,亞氏那里是真正的目的理性,可溝通成己成物;近現(xiàn)代數(shù)-理則是伽利略-霍布斯體系,所謂工具理性,即并不承諾到達萬物,就萬物本身那樣理解、成就萬物,而是萬物為人欲之賓。
#其他精彩微博#
@徐子峯:
【江湖】金庸江湖世界中那些單槍匹馬離家走鄉(xiāng)去拜師學藝、勇闖人生的俠客其實是中國一個很真實的比喻,孩子們十幾二十歲就去外地讀大學,許多人學成之后又在異地打拼。兩者不同的是江湖兒女只是海中一粟,而今日新移民乃為大潮;相同是都離開家庭父母、離開本鄉(xiāng)本里,這是儒家對傳統(tǒng)社會改變所需回答的。
@任劍東:
【勞教】勞教是個好制度,對于職業(yè)乞討者,通過強制勞動,以防人性的墮落!在有限資源和秩序下,無賴懶蟲如果通過同情,達到幸福生活,我們勤奮的好人何以自處?墮落的人性下邊,是罪犯的溫床,他們的目標就是好人,掉以輕心,輕則財產(chǎn)損失,重則生命傷害,這是正與邪的較量,看似裝天使者實則魔鬼!
@何光順:
【緬甸】據(jù)說,緬甸發(fā)生水災(zāi),中國駐緬甸大使又在捐款了,中國駐緬企業(yè)可能也會跟著捐了。這種行為感覺不妥。正如網(wǎng)友所說,還有多少中國人關(guān)在緬甸大牢,多少伐木機器被扣緬甸…不管不顧…不見交涉索回,只見到處撒錢。一切應(yīng)以中國國民利益為優(yōu)先。中國那么多水災(zāi),也沒見各國大使或緬甸有捐款多少!
#東海每日微言#
余東海(@余東海三世):
【呼吁】重估五四,重估民主主義平等主義科學主義,重估唯物主義馬列主義社會主義,重估一切價值。重新啟蒙,讓良知重光,成為最高價值和價值之母,成為支配人類行為的第一驅(qū)動力。良知決定生命的本質(zhì)和人生的意義,良知人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超越。良知高于一切。
【反儒派】或說某些反儒派動機是好的,學識不足、認識有誤而已。我說這種人反起儒來特別理直氣壯的樣子,更不可救藥更可怕。這種人動機最好也有限,不是真正的好。基本是非都分不清,是良知受到遮蔽的征象。反儒是最大的反常和反動,必然敗事有余成事不足,破壞有余建設(shè)不足,只能是口頭民主派。
【仁本】儒家絕非集體主義。任何集體包括家族、民族、國家、社會、政黨等等,在王道政治中都沒有主義的資格。孔子“仁者愛人”是內(nèi)而仁本、外而人本的經(jīng)典表述,意味著在愛的對象中,人居第一位。孟子強調(diào)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政治序列中,民居第一位,其次國家其次君主。
【錢穆】自由派總是說國人不懂得制度的重要性。恰恰相反,五四以來流行“制度決定論”和“唯制度論”。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指出:“辛亥前后,人人言變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視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會隨制度而轉(zhuǎn)…甚至不惜摧殘人事來遷就制度”云。
【司法】法律的公正是罰當其罪。一般情況下,輕罪重罰和重罪輕罰都是不公正的?!锻ǖ湫谭ǖ洹氛f:“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古今之通道,三代所不易也。”如果殺人不死,傷人不刑,重罪輕罰,一會喪失嚇阻作用,二則有違公平原則,對受害者不公平。
【制度】制度要不前(超前)不后(落后)與時偕宜。漢朝時家天下君主制已經(jīng)深入人心,有儒生重倡禪讓,徒亂人心而已,就當時來說,是超前了。隨著清朝覆滅,君主立憲制已不具有民意和歷史之合法性,袁世凱舊調(diào)重彈,自然不受歡迎,不合時宜,是落后于時代了。
責任編輯:梁金瑞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