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俊墩撜Z點睛》之十六:禮之用,和為貴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5-08-10 09:25:55
        標(biāo)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論語點睛》之十六:禮之用,和為貴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廣西老年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六日戊午

                   耶穌2015年8月10日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秾W(xué)而篇》第十二章)

         

        有子說:“禮的應(yīng)用,貴在和諧。先王治理國家的方法,這是最美善的,小事大事都由此而行。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為了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調(diào)節(jié),也是行不通的?!?/p>

         

        本章提出了儒家兩大核心概念:禮與和。禮是五常道之一,是各種文物典章制度的總稱,為人為政,都不可或缺。

         

        儒家之禮有五大特色,一是仁愛,禮以仁為本,愛人立人,親親仁民,民胞物與,底線是不許損人,不許傷害無辜;二是尊重,自卑而尊人,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適度:言行合乎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和政治常道,不強(qiáng)人所難,不為已甚;四是嚴(yán)己寬人,即嚴(yán)于律己寬于責(zé)人,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五是嚴(yán)上寬下,嚴(yán)于律官寬于責(zé)民,禮不下庶人。

         

        儒家政治就是禮制。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修齊治平,非禮不行。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為國以禮”;荀子云:“國之命在禮”?!抖Y記》云: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治國無禮則“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結(jié)論是:“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

         

        禮,以敬為主,以和為用。禮提供和維護(hù)一種良性的政治社會秩序,根本目的是為了家國天下的和諧,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之身心的和諧?!吨杏埂氛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節(jié)就是合禮,下不違禮制,上不違天理。

         

        《易傳》提出“保合太和”的觀念,西周末太史伯陽父提出“和實生物”的論斷,孟子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說:“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歷代不少大儒都曾圍繞和諧這個目標(biāo)設(shè)計過種種政治社會的方案。

         

        儒家追求的是建筑在禮制之上的高品質(zhì)和諧,故有子說“以禮節(jié)之”,有禮有節(jié),有良好的秩序。換言之,儒家的秩序是和諧的秩序,儒家的和諧是有序的和諧,父子有親,上下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父父子子,官官民民,師師生生,各安其位,各盡其責(zé)。

         

        《資治通鑒》記載了是北魏濟(jì)州刺史盧度世的大家庭生活:“盧度世閨門之內(nèi),和而有禮。雖世有屯夷,家有貧富,百口怡怡,豐儉同之?!蓖褪嵌酁?zāi)多難,夷是平安無事。無論世界多難還是和平,家庭貧窮還是富有,百口之家都能怡怡然同甘共苦,奧秘就在“和而有禮”四字。能有禮合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之身心都可以取得和諧,家庭和諧自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

         

        責(zé)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