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論語點睛》之二十二:一言可蔽詩三百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十二日癸酉
耶穌2015年8月25日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稙檎返诙拢?/strong>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無邪?!?/span>
《詩》三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情者見情,欲者見欲,怨者見怨,怒者見怒,淫者見淫。但孔子對《詩》的概括評論則是:思無邪,認為各種情欲怨怒的表達,也都發(fā)乎情性之正,符合人情之常。
或將邪字解為“徐”,謂“毫無偽托虛徐之意”。顯然是錯解了。無邪,意謂思想情義無不誠正、中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保ㄊ酚洠?、“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伊川說:“思無邪者,誠也?!痹娊浭鞘ソ?,當然是“修辭立其誠”的。
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的高明建立在正常的基礎上,故對常情常欲常理常道十分尊重,認為它們都是正當的。世俗學者對此往往不了解,熊十力也曾有疑。他說“到后來,自己稍有長進,彷佛自己胸際有一點物事的時候,又常把上述孔子底話來深深體會,乃若有契悟”。他在《與某報》中寫道:
“至于思無邪的說法﹐緣他見到宇宙本來是真實的﹐人生本來是至善的。雖然人生有很多不善的行為﹐卻須知不善是無根的﹐是無損于善的本性的。如浮云無根﹐畢竟無礙于太虛。吾夫子從他天理爛熟的理蘊去讀詩﹐所以不論他是二南之和﹐商頌之肅﹐以及雅之怨﹐鄭之淫﹐唐之嗇﹐秦之悍等等﹐夫子卻一概見無邪思。元來﹐三百篇都是人生的自然表現(xiàn)。真淫美刺的各方面﹐稱情流露﹐不參一毫矯揉造作﹐合而觀之﹐畢竟見得人生本來清凈?!?/span>
這一段話,值得眾多文字和道德潔癖患者深長思。詩經中明明有不少描寫淫奔和發(fā)抒忿恨心情的詩,有許多譏刺政治社會昏亂的詩,怨恨至深,但孔子認為都不過分,不非禮,都無邪,如熊師所說,真淫美刺都是民眾的真情流露和人生的自然表現(xiàn)。
無邪則真誠。明朝瞿佑《歸田詩話序》寫到:“古詩《三百篇》,孔子取《思無邪》一言以蓋之。夫思無邪者,誠也。人能以誠誦詩,則善惡皆有益。學詩之要,豈有外于誠乎?”
無邪則忠信。陸游《雜感》:
孔欲居九夷,老亦適流沙。
忠信之所覃,豈間夷與華。
況我州閭間,相視等一家。
老稚各自力,勉蹈思無邪。
孔欲居九夷,典出《子罕篇》。老亦適流沙,古籍多說老子晚年去了流沙之西。陸游借此強調“忠信之所覃,豈間夷與華”之理。民吾同胞,人人平等,忠信之所至,華夷無不仁,天下如一家。勉蹈思無邪,就可以建立和深化忠信之德。
責任編輯:葛燦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