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馬吉照】中國人為什么敬老——《禮記·祭義》札記三則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9-08 14:20:32
        標簽:
        馬吉照

        作者簡介:馬吉照,西歷1977年生,河北景縣人。網(wǎng)名“讀行客”,故寫讀書札記于心得文字前稱“客按”。西歷2009年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文學碩士。出版有《生只南瓜給人看》(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年)、《河北唐詩地理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父母課:我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經典譯注大全》(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近年由讀錢穆先生及業(yè)師鄧小軍先生等人著作而逐漸樹立儒家信仰,參與河北省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會,創(chuàng)辦秦皇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國學社。

          

         

         

        中國人為什么敬老

        ——《禮記·祭義》札記三則

        作者:馬吉照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廿六日丁亥

                   耶穌2015年9月8日

         

         

         

        一、“至弟近乎霸”

         

        “至弟近乎霸”這句話出于《禮記》卷47《祭義》章,“弟”即孝悌之“悌”,指兄弟間的親愛,“孝能感物,故近乎王;弟能親愛,故近于霸?!薄鞍?,把也,把天子之事也。”霸者,就是在王室衰頹失去引領教化天下國家之力量時,能如兄長般維護諸弟權利、維系天下正道的人,在這里沒有貶義。

         

        “至弟近乎霸”,等于是說,能做到哥哥一般,在沒有父親庇護的情況下,維護秩序,照顧好他人,離建立霸業(yè)就不遠了。這一個“弟”字,在當代社會中,直可謂一般人際關系的最理想境界,這是我多年以來的一個看法。

         

        汪曾祺有一散文名篇,題為《多年父子成兄弟》,寫他成年以后隨和、率性的父親與其平等而親近,多年的父子間竟產生一種哥倆兒好一般的深情與默契。與汪先生同感者還大有人在,劉心武在《我是劉心武》書中述其作家好友阿城的經歷,阿城18歲那年,父親坐到他對面,鄭重地對他說:“阿城,我們從此是朋友了!”劉心武自己也說“我不記得我父親是從哪一天里哪一句話開始把我當作平輩朋友的,但‘成年父子如兄弟’的人生感受,在我也如鐘阿城一般濃釅。”

         

        父親與兒子,本自是人間至親至近的關系,何必還要多年之后“如兄弟”,而后方覺分外親近、熱絡呢?

         

        “如兄弟”,意味著父親對兒子擔負的養(yǎng)育、愛護、批評甚至責罵等一切教養(yǎng)之責基本完成,意味著父子們對重如泰山的生身大恩心照不宣、暫不多論,成年父子間,已純是一個獨立的男人面對另一個男人,這兩個男人相處多年、相知甚深、氣質稟賦相近,不多言血緣大恩,不多言彼此責任,而深情不減反增,父親對兒子有如長兄般愛護,兒子對父親懷著平等的親近。

         

        子曰:入則孝,出則悌,可見“弟”不止適用于家中兄弟,更是在外面與人交往的普遍原則。兄弟間的親愛,是平等的親愛,也是自由的親愛,建基于道義和性情,合則聚,不合則散,沒有父子、夫妻、領導與部屬等關系中的諸多約束。人間最友好而健康的情誼就是親而不昵、平等自由的兄弟間的情誼,人與人(包括父子、夫婦,領導與下屬),國與國(無論大小、貧富)之間,果能相交若此,夫復何求?美國作家賽珍珠翻譯《水滸》,定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可謂得梁山好漢情誼關系之精髓,亦得傳統(tǒng)中國人的待人交友之道。

         

        二、尚齒——理想社會的一項核心指標

         

        依《禮記·祭義》,唐虞時“尚齒”,夏代“尚齒”,殷代“尚齒”,周代“尚齒”,可見,這幾個中國遠古的“天下之盛王”的年代長久以來毫無例外地遵守一個共同的傳統(tǒng)——長者為尊。

         

        今天我們理解的“弟”(悌),即弟弟敬重兄長,哥哥愛護弟弟,主要是一種人生修養(yǎng);我們希望“四海之內皆兄弟”,主要是期待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普通人時時圍繞一己“小我”想問題,想如何成功,如何在這個世上吃得開,原不足怪,然而古代圣賢的教誨卻絕不僅著眼于此?!抖Y記·祭義》這一篇所談的“弟”,是一種社會理想。在這個關于“弟”的理想中,“尚齒”即尊老,乃是一項核心指標,在“盛王”的年代,它僅次于最根本、最重要的“孝”。

         

        這是一個怎樣的理想呢?

         

        相同的爵位者年長為尊,大臣到七十歲依法退休,如果仍因國家需要不得退休,可拄杖上朝,國君有事相詢須先為之布席,八十歲則不必等候朝事結束,國君揖之即退,有事相詢就去家中拜望……這是“弟達乎朝廷”;車輛、行人見老人要讓路,路上看不到頭發(fā)斑白者挑挑擔擔,因為這些事已經有年輕人代勞……這是“弟達乎道路”;老人窮人不被遺棄,強者不欺負弱者,多數(shù)不壓制少數(shù)……這是“弟”的理想落實在州巷里閭;人五十歲開始衰老,此后可以在房前屋后種園子澆菜,不再出遠門干活,而狩獵結束分配時卻要多分給老人……這是“弟”的理想落實在勞作之事;部隊也如朝堂上一樣,官爵相等者年長為尊——有事聽老大哥的,這是“弟”的理想落實在軍旅。

         

        總而言之,“孝弟發(fā)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軍旅”,一個做到了“弟”的國家,人民將以生命來捍衛(wèi),敵國“弗敢犯也”。所以,在古人眼中,長者得到尊敬是“弟”在社會中的充分落實,是“天下之盛王”時代的標志。

         

        三、中國人為什么敬老

         

        無關爵位,無關財富,年老本身使人尊貴。虞夏殷周,年之貴乎天下,久矣。為什么我們會有這樣的傳統(tǒng)?依《禮記·祭義》:

         

        第一,“尚齒”是“弟”的表現(xiàn),是天底下僅次于孝敬父母的事(次乎事親),亦是孝的延續(xù)。

         

        曾子曰:“亨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yǎng)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大孝尊親”,所謂“孝”,是使父母因子女而榮耀。

         

        父母的榮耀首先來自他們身邊的感受。朝廷上的老人之于國君,是和先帝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肱骨手足;鄉(xiāng)間的老人之于普通人,是父母、祖父母的鄰里友人,因此,如果子女尊仁安義,給父母帶來榮耀,首先是為父母在這些老人面前“長臉”,做了不光彩的事,首先是讓父母在這些老人面前丟了人。

         

        如果家中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們——那些曾和父母朝夕相處的同輩人,替代父母繼關注和評判著身邊的晚輩后生,則是我們進退升沉、是非善惡的第一見證人。

         

        此等人,能不像尊敬父母一樣尊敬嗎?

         

        第二,在內向、保守的古代社會,一切知識都可歸于經驗。中國人尊老,是因為特別尊重經驗。

         

        “天子巡守,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p>

         

        國君巡行天下,如果到了有百歲人瑞的地方,先見百歲者,諸侯大夫一律先靠邊兒等著。越老的人經歷越多,經驗越豐富,在古之天子眼中,人活到一百歲,什么事都見過,什么道理都參透了。

         

        內向、保守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缺陷。今人知道唯經驗是不行的,所以對長者為尊的道理不服氣,現(xiàn)代人覺得年輕人的開拓創(chuàng)新同樣尊貴。但這個變化并不否認老人更有經驗的事實,因而適宜的態(tài)度是,現(xiàn)代社會里年輕人變得尊貴,老人也仍舊尊貴。

         

        第三,年長者獲得特別尊重,是因為人在暮年衰老體弱,而弱勢群體得到格外的照看與尊重,而不是凌侮與歧視,這是王道社會的重要表征。

         

        “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zhí)醬而饋,執(zhí)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是故,鄉(xiāng)里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

         

        古代天子在太學中舉行敬老的儀式,擼胳膊抹袖子親自下手為耆老割肉奉酒,為天下諸侯做一個“弟”的榜樣,旨在追求、倡導“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的社會理想——這些兩千多年前的理想至今有其光輝,毫不陳舊,絕不過時:

         

        “老窮不遺”是社會主義的追求,是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所不及;

         

        “強不犯弱”,使弱者得到照料扶持而不是“落后就要挨打”,根本否定“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眾不暴寡”,承認少數(shù)人乃至匹夫個人的尊嚴和權利,不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作為忽略、侵奪少數(shù)人權益的理由。

         

        綜上,《禮記·祭義》章所揭示的中國人的敬老傳統(tǒng),第一是“大孝尊親”所要求,是“孝”的延伸;第二是對經驗的重視,是內向、保守的傳統(tǒng)社會中有效的人生智慧;第三是我們祖先文明與人道的表現(xiàn),寄托著古代中國人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期許。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