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馬吉照】存希望、有使命——因兩位青年精英的自殺談生命意義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3-01 21:25:45
        標簽:
        馬吉照

        作者簡介:馬吉照,西歷1977年生,河北景縣人。網(wǎng)名“讀行客”,故寫讀書札記于心得文字前稱“客按”。西歷2009年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xué)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文學(xué)碩士。出版有《生只南瓜給人看》(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年)、《河北唐詩地理研究》(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2)、《父母課:我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經(jīng)典譯注大全》(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近年由讀錢穆先生及業(yè)師鄧小軍先生等人著作而逐漸樹立儒家信仰,參與河北省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xué)會,創(chuàng)辦秦皇島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國學(xué)社。


         

         

        存希望、有使命——因兩位青年精英的自殺談生命意義

        作者:馬吉照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廿三日壬午

                   耶穌2016年3月1日

         

         

         

        朋友們對他寄予了不少希望,可是他一事無成地死了。說他的命運是他自己的過錯,這很容易;但是該怎樣評價和衡量一個人自己應(yīng)付的和環(huán)境應(yīng)負的責(zé)任呢?

         

        ——赫爾岑《往事與隨想》

         

         

        每個人應(yīng)該都思考過人生意義的問題,我在讀書行路的路途上,也不斷有一些認識和胡思亂想。二十來歲時我形成了一套宿命論的想法,與本文話題無關(guān),暫且不去管它。近幾年自謂樹立了儒家信仰,這即是說,感到四書五經(jīng)里面的基本精神可以安頓我的靈魂,可以基本解決自己的“三觀”問題。

         

        在青春年少(“第一季”)與稍稍讀進古代經(jīng)典、感到有所安定(“第三季”)之間,大約三十歲后的前幾年,我在這方面產(chǎn)生的階段性的認識和胡思亂想,可概括稱為“體驗說”。此說要點有二:

         

        第一點可引用張中行老的話來說——“直截了當?shù)卣f,關(guān)于人生有沒有意義,或說有沒有目的,我的認識是,膽量大一些答,是沒有;小一些答,是無法證明其有?!保ā俄樕摗罚┯梦易约旱脑捳f就是,討論來討論去,人生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如果有,那也是每個人在自己有限的時間里用自己的所作作為賦予給自己生命的,或者說,這是回頭看的時候我們對于別人的意義。

         

        第二點是,既然人生沒有與生俱來的五花八門的意義,所謂生命,不過就是有感知地活著(時限一般不過百年),有感知、能體驗是生前與死后的最大差別,如此說來,對自己而不是對他人而言,活著的意義在于體驗。

         

        從這一“體驗說”出發(fā),人生最大的成功一是活得時間長(壽命長自然看得多體驗多),二是經(jīng)歷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我們,第一要愛護自己的身心,主觀上盡量活得長,但是這件事只能部分地(可能還是一少部分)自己做主;第二件事則大部分可以自己做主,那就是充分利用好活著的時間,多感知多經(jīng)歷。一切榮華富貴、成就榮光都是身外之物,真正屬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體驗,而且死的時候全部隨身帶走。然而人不能為了經(jīng)歷豐富而沒事找事,所以常規(guī)的方法就是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為自己的博客取名“一馬讀行”就是由這來的——“一馬”即我的曾用名“馬一”,“讀”和“行”就是我人生的內(nèi)容和意義。

         

        這個人生觀我覺得基本上還可以,但有個最大的問題是這套看法的前提是把生命看成自己的,沒有管家在哪里國在哪里,沒有把親友等他人關(guān)系算成自己的一部分。也許對現(xiàn)代西方人來說這樣是可以的,但我自己一直心有未安。小些的問題也有,比如壽命長是極重要的成功的話,豈不等于認同“好死不如賴活著”?那么屈原、岳飛,近現(xiàn)代革命志士的生命意義如何?再如,過于強調(diào)“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還哪有工夫去“優(yōu)游涵泳、默識心通”呢?老聃嘗謂“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豈無卓識在焉?

         

        近幾年讀四書五經(jīng),發(fā)現(xiàn)儒家學(xué)說可以統(tǒng)攝我之前的全部思考,可以補個人體悟而來的“理論”中大大小小一切缺欠未安之處,自然一見傾心,有身心安頓、“三觀”落定之感。以下從“性”和“命”兩層意思上,說我學(xué)習(xí)儒典之后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不是正面討論儒家所持人生觀)?,F(xiàn)在談這個話題,是有感于前不久華東師大青年學(xué)者江緒林和西安研究歷史的天才少年林嘉文的先后自殺,特別是有感于林嘉文遺言中的一些話——

         

        “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

         

        “在這最后的時刻,……內(nèi)心竟然有種施舍般的悲憫。我想我應(yīng)該坦白地告訴你們這一點,好讓你們以對我的狂傲和自以為是的嘲笑,來減少點你們心里的恐懼?!?/p>

         

        既然林同學(xué)說自己這一選擇“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那么請允許我參與表達自己的看法——關(guān)于活還是不活的一般看法,雖未免討厭的“借題發(fā)揮”之嫌,并沒有不尊重兩位逝者的意思。

         

         

        一般人之所以都要活下去,爭取平安老衰而死,可概括為內(nèi)外兩層原因,外因可謂之“命”,內(nèi)因可謂之“性”。

         

        外因之謂“命”,不是命運之“命”的意思,而是指人為賦予自己的希望感、使命感,承認有希望、有使命,就是承認有超越個體生命、超越眼前狀態(tài)的更高的價值。

         

        儒家是屬于存希望、有使命的。大體可以說,儒家的希望就是通過自身努力,人可以成為仁人君子,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社會可以有光明前景,儒家賦予人的使命就是人不光對自己,而且對他人和社會負有責(zé)任,應(yīng)為自己、他人、社會變得更好而努力。

         

        承認有比生命更高的價值的人,不同意“好死不如賴活著”,贊同必要時的舍生取義。慷慨赴死的英雄豪杰,比如《趙氏孤兒》里的公孫杵臼、戊戌變法后的譚嗣同,若當死不死,會覺得生不如死;承擔(dān)著某種使命忍辱偷生的人,比如《趙氏孤兒》中的魏絳、戊戌變法后的梁啟超,若不當死而死,無異于逃避責(zé)任,并非勇者所為。

         

        以我對其他方案未必得其要領(lǐng)的一知半解,耶教也是屬于存希望(信仰虔誠、做好人可以得救上天堂)、有使命(生而贖罪)的,佛家則是無使命(墮于六道輪回之中,是沒辦法的事,何談使命?)而有希望(種子變則命根變,發(fā)心向善可修成正果,超越輪回,達于極樂);現(xiàn)代人的很多五花八門的主義,比如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追求享樂的消費主義,以及我前述的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chǔ)上的“體驗”說,都是顧頭不顧腚,只管一輩子,無所謂希望和使命的。

         

        張中行老以及我前所謂“體驗說”已經(jīng)討論過,完全從個體生命的意義上說,人生可以說沒有或者無法證明有何特別意義。因此,人要不要對未來抱希望感、有沒有要投身某項志業(yè)的使命感,是可以因人而異,根據(jù)自己的觀點做選擇的。那么,林嘉文同學(xué)說“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認清自己“能努力到的一切”和“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后,感到?jīng)]意思;江緒林老師也說:“我譜寫不出優(yōu)雅的樂章,也就不能有期望(指點世界)”,然后他們選擇告別。如果“命”是人活著的全部理由,那么對江、林的選擇我們無復(fù)多言——打破希望感和使命感,識見了生命的虛空之后,可以選擇不活,這是可以理解的。

         

        吾恐江、林兩君自殺的癥結(jié)在“性”不在“命”。

         

        內(nèi)因之謂“性”,就是天賦人性,是生命本能,用外國人的說法,是“生命的力與歡欣”(語出傅譯《約翰·克里斯朵夫》),就是說,人內(nèi)在擁有支持自己一天一天繼續(xù)活下去的力量,擁有從美景、美食、美的異性等種種美好的人與事中領(lǐng)受歡欣愉悅的能力。

         

        這種支持人身心健康地活著、作為活生生的人的本性,儒家謂之“仁”,人性的本質(zhì)是“仁性”。對自己的生活喪失熱情,對他人缺乏同情心,為心理上的不“仁”;血脈阻滯不通,手足麻木,為生理上的不“仁”。桃仁、杏仁之所以“仁”,是因為生機盎然充盈;仁人君子之所以“仁”,是因為能活潑敏銳地自我省察(自愛),能感同身受地同情他人(愛人),身體和心靈都健康通暢,整個人是活生生的,而非死沉沉的。

         

        凡一般認為有益身心健康者,比如親近大自然、高質(zhì)量的睡眠、優(yōu)秀的藝術(shù)、適度的運動和勞動、幫助他人、人與人之間特別是與親友的當面交流等等,可以鼓舞“生命力的力與歡欣”,可以涵養(yǎng)、增強人的“仁性”。

         

        以大自然為例,吾師鄧小軍先生講杜甫《北征》《曲江二首》時,揭示“從大自然汲取生機,以復(fù)蘇憂傷心靈,是杜詩獨創(chuàng)的體驗和意境”;“從大自然汲取生機,以復(fù)蘇悲劇心靈的意境。這是對悲劇的一種超越?!彼⒁笮l(wèi)·鈴木《神圣的平衡》進行闡明:“人類只有在面臨重大危機時,譬如精神崩潰、寂寞與死亡,才會想要奔回自然的家,尋求療傷止痛的慰藉?!庇终f:“人類可能是在漫長的時間里,發(fā)展出一種深植于基因、渴望與其它物種相伴的需求。威爾森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親生命性’,來形容這種需求……”

         

        有一些活動或生活方式是腐蝕、斫伐“仁性”的,先哲常保持警惕:

         

        莊子揭示的富貴、官爵對人性的異化最為突出;

         

        孔子說“君子不器”,也是在提醒人不能像器皿工具那樣“物化”;

         

        清初河北大儒顏元批評佛家的路子不合人性,謂“釋氏則寂室靜坐,絕事離群以求治心,不惟理有所不可,勢亦有所不能”,更反思書齋生涯有損于生機,“為主靜空談之學(xué)久,則必至厭事,厭事必至廢事,遇事即茫然,賢豪且不免,況常人乎?”“讀書著書,能損人神智氣力,不能益人才德?!笨梢娺^分耽于靜坐和書本子,也有損于“仁性”。

         

        現(xiàn)代人的生活,可以涵養(yǎng)、增強生機的內(nèi)容日少,遠離自然、日夜顛倒、四體不勤、缺乏人際交流等等腐蝕、斫伐“仁性”的內(nèi)容日多?,F(xiàn)代人之溺于電視、汽車、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等技術(shù)便利,更甚于古人溺于書本子,更甚于僧人溺于寂室靜坐。

         

        “命”——希望感、使命感,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性”——“生命的力與歡欣”亦即“仁性”,人人生而有之,憑有此“性”,人有希望和使命可以活,沒希望和使命也會繼續(xù)活下去,何至于刻意違反自然之節(jié)律而自殺?與現(xiàn)代生活中種種不利于涵養(yǎng)、增強“性”,而會腐蝕、斫伐“性”的不良習(xí)慣,恐怕有很大關(guān)系。

         

        論“命”,人可活可不活,是認識問題;論“性”,人人理應(yīng)活到自然死,活不下去,是技術(shù)問題。逝者長已矣,無復(fù)多說,但家庭、學(xué)校、政府應(yīng)該各問其責(zé),自己出了哪些問題,何以未能有效地支援自己的親人、學(xué)生和公民,使他們不安若此?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應(yīng)該反思,如何使自己(并有利于他人)身心健康地活下去。

         

        責(zé)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