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儒家微博每日精選】儒耶對話:從“人能否自救”談起(2015-9-24)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9-25 09:34:29
        標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儒家網(wǎng)特設的一個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fā)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fā)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儒耶對話:從“人能否自救”談起(2015-9-24)

        整理者:冷長安

        來源:儒家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八月十二日癸卯

             耶穌2015年9月24日

         

         

        #微信大討論:儒耶對話#

         

        恩宇:

        我覺得這不是(石先生對王陽明)了解太少,而是能否自救就已經(jīng)是儒和耶的一個根本分歧了。人不能自救就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所以我覺得就算石先生再了解王陽明,也不會同意人能自救的說法。因為石先生已經(jīng)信仰了人不能自救這一理念。所以石先生在前面能做出有條理的回應,但一到這里,只能下一個簡單的“只有耶穌能把人從罪惡中救出”的論斷。石先生絕不是有意的說教、空洞、不容質(zhì)疑,而是因為他深深信仰這一理念。從基督徒的視角來看,人不能自救就像1+1=2一樣是全然自明的。所以我說,能否自救是儒耶的一個根本分歧所在。

         

        恩宇:

        但是反過來說,基督教的人同樣也能質(zhì)疑儒者,為什么人一定能自救?

         

        孔祥東:

        儒家會驚訝,你不自救,還有靠別人救你的好事?

         

        恩宇:

        就我目前的感覺來說,我覺得儒家也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而也是一樣的,把人能自救作為一個基本的前提假設,一個信念早早就接受下來了。

         

        孔祥東:

        能不能打通呢?要不然救與不救,也就只能各自言說了。

         

        康建軍: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恩宇,這里有人欲和天理的問題,這個話題可從朱子的理氣論入手去談探討。

        理氣同存,有是物必有是理,若一定要分出理與氣的先后,那么理在先,用朱子先生的話說,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理還在那里。這里面還有一個”心與理一”的問題,此不展開。

        天理就是事物當然的道理。人欲是從天理中生,如人餓,想吃是天理,想多吃、吃好的,即使人欲。若非極精極微,莫不認人欲為天理。

         

        恩宇:

        康老師,人欲是天理,一定嗎?按笛卡爾的論證方法,“餓”是真實的嗎?會不會是魔鬼在我腦子里做了怪,讓我感覺“餓”呢?

         

        康建軍:

        @恩宇,理與氣并非你想的那么抽象難懂,簡單地說,你看到的就是氣,看不到的就是理,理寓于氣中,看到了飛機(氣),那么飛機必有可飛之理,建議你有空看一下錢穆先生的《朱子新學案》,里面講得非常清楚。不是人欲是天理,是人欲從天理里面生的,要去之節(jié)之,使之歸于天理。

         

        恩宇:

        康先生,我確實對理氣了解不夠,但我覺得,還是沒有解決基督徒的問題“理”從哪里,“氣”從哪來,誰規(guī)定的理,誰規(guī)定人一定要這樣生活。我可以過禁欲的生活,我也可以過縱欲的生活。誰有禁止過不能這樣生活嗎。

         

        康建軍:

        這里面還有個概念要理解一下什么叫心?心兮本虛,應物無跡。陽明先生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心體既德體既仁體。禁欲和縱欲一個簡單的衡量的方法(這不夠,還要上升為理),就是自己的心安不安,那心又是什么,心從哪里來?這個留待你自己今后慢慢思索。

        為什么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值得我們?nèi)ニ伎肌?/p>

         

        恩宇:

        對的,再進一步問一句,為什么我的心安不安能成為我判斷自己行為是否合適的根本依據(jù)?

         

        康建軍:

        未受污染的心體,湛然純一,建議您讀一讀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和錢穆先生的《傳習錄概述》@恩宇?。其實我也做得不好,生而氣質(zhì)昏濁,而克己又最難,唯有困知勉行,在徘徊中將進。

         

        邵振偉:

        自救不自救,是建立在人間生命結(jié)束后去處的基礎上的。你覺得王陽明先生談到下一生的事情了么?

         

        恩宇:

        邵先生,自救不自救的問題也可以替換成“是否相信人本身能力”的問題,可以替換成“人是否能靠自己成就自己”的問題。

         

        邵振偉:

        @恩宇,若“人”及其“靈魂”,只有在地球上的三萬天(約82年),還存在什么“得救”或“成就”問題嗎?

         

        恩宇:

        邵先生,我覺得基督教的“得救、成就”與儒家的“成圣”相似,都是個體的一種自我升華。而基督教認為,人不能靠自己升華,要靠神力。儒家認為人靠自己就能完成自我升華。

         

        儒生知一:

        人能否得救,以何種方式得救,這還只是次生問題,扎根在耶教的經(jīng)文、義理結(jié)構(gòu)之中,由耶教的天人關系所給出的。這是由”全知“”全能“的GOD的一種特定理解所給定的,必須設想所有的罪與罰,故有復活、審判這種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佛教其實與此類似。

         

        恩宇:

        知一,我覺得這不是次生問題。因為“上帝”、“理”、“氣”都是不可用物理方法證明的存在,我們可以全部接受,也可以全部否定。就像我,我雖然認為自己是儒家,但是要我接受創(chuàng)世神,沒問題啊,又沒什么沖突。但要我接受“人不能自救”的理念,我就覺得和儒家的理念有沖突了。

        所以,石先生之前在做的事情都是在論述基督教的上帝概念與中國上帝、天的概念之間沒有沖突,在這上面是可以有爭論、論述、理性思辨的。但是一到了能否自救這里,就只能用一句話結(jié)束了。

         

        @儒生知一:

        中國正統(tǒng)的觀念并不試圖去”理解“所有的罪所當之罰,罪可以看得到,但罰或許在某種甚至看不到的地方或者通過看不到的方式,這源于我們對天-人-正義的厘定,自然也無需去設置復活、審判、地獄、西天之類的環(huán)節(jié)。

         

        恩宇:

        對的,總之,我現(xiàn)在的觀點是,“是否相信人本身的力量”是儒耶的根本分歧之一,而這個分歧又是雙方各自的信念,不能靠理性來說服對方。

         

        @經(jīng)禮堂:

        關於陡斯的問題

        上帝是天神,是無形的。耶經(jīng)上說陡斯按自己的形象造亞當,他是有人形的,所以應當是人鬼。(清真教的真主倒是強調(diào)無形,所以昔日也用道學家用的詞:真宰)

        關於開闢洪荒,中國認為天地未分之時為混沌,道理畢備(太易、元、太一、無),天地無非循此理而分,循此理而成萬物,萬物之成就,大率其自然而然。耶教以為世界不過陡斯言語,都是他安排的。
        三才之道同理,但各正性命,所以天神(上帝)不直接參與人事,只通過垂象或感生聖人的方式。而陡斯在舊約是直接施加神跡的,新約則是言成肉身,借基督為其子孫救贖。

        因此,在中國看來,人秉天性,是性善的。在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是愧對陡斯的。

        中國的上帝是講求設官分職的,以節(jié)氣而分五帝,以職能而分眾星,上帝共垂而眾星共之,各自的職能都是有限的。陡斯孤身一人,所以法力無邊。
        中國祭祀必有配位,自外至者,非主不至,祭神必須以古代主此職官的先賢配享,祭祀是人與神的傳承。天子祭天以始祖配,祭上帝五帝以祖、宗配。祭祀孔子就是歷代聖賢的傳承。基督教強調(diào)唯一性,無所匹敵,人神是隔絕的,即便信教主張人可以直接感應陡斯,但仍然是陡斯高高在上。
        儒家注重禮儀法度,而不是神的本體,所以古之神明及配祀多不留名,也可以為聖王改變?;浇讨匾暽竦谋倔w,固然也重禮儀戒律,但主要集中在神的崇拜上。
        中國的祭祀主張可傳可繼,是親親尊尊的中道,是基於百姓日用的提升?;浇贪焉衤}和世俗對立。

        中國的禮儀是通過百姓之俗加以落實的,是對本俗的承認和提高?;浇碳捌溲苌母鞣N主義都自命普世價值,違背我的就是罪惡。

         

        @經(jīng)禮堂:

        秋風先生的說法更有策略性吧。反正我的意見是落實春秋大義及禮樂復興,民間有了教化,自然不會取信讓他們家庭不和的基督教(固然耶教本意也非如此,韓國基督徒就尊重道學傳統(tǒng),但中國現(xiàn)實如此)。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