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輝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歷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供職于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
伯夷、叔齊之仁與武王伐紂之義
作者:羅輝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廿五日甲寅
耶穌2016年4月2日
伯夷、叔奔兄弟為了讓國雙雙出逃隱遁,聽說西伯昌善于尊養(yǎng)老人,就去投奔??墒堑搅酥車?,西伯去世了,而武王載著他父親的木牌位,追尊謚號為文王,向東去討伐商紂。于是伯夷、叔奔拉住馬韁繩勸諫道:“父親死了還沒安葬,就發(fā)動戰(zhàn)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君王,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自然沒有因此而停此伐紂。武王平定殷的禍亂之后,天下人都歸順周國,而伯夷、叔齊認為這很可恥,堅守氣節(ji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首陽山,采薇為食,終于餓死?!妒酚?伯夷列傳》記載了這一歷史事件。
對于這種伯夷、叔齊清介的品行,夫子在《論語》中有四則評價。
《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睎|海先生解之曰:“伯夷叔齊清高狷介,惡惡賤不肖,本來容易招人忌恨,難為人容??墒?,由于他們胸無城府,不念舊惡,別人也不怎么怨恨他們?!保ā墩撜Z點睛?公冶長篇》)程子曰:“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庇衷唬骸岸又?,非夫子孰能知之?”(朱熹《論語集注》)
《論語?述而第七》夫子認為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薄扒笕识萌?,又何怨?!庇诖?,東海解曰:“在世人眼里,伯夷、叔齊寧愿出逃而不要王位,寧愿餓死也不食周粟,雖然是自主的選擇,內心或許有怨氣??鬃诱J為他們是求仁而得仁,自當無怨無悔?!保ā墩撜Z點睛?述而篇》)程子曰:“伯夷、叔齊遜國而逃,諫伐而餓,終無怨悔,夫子以為賢,故知其不與輒也。”(朱熹《論語集注》)
《論語?季氏第十六》“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既為大國之君,又有這么大的勢力。可是,當他死的時候,人民卻想不出他有什么善行可以稱道的。而古時候伯夷、叔齊兄弟倆人,雖然在首陽山下受饑挨餓,最后因此而死了,可是他們的善德善行流傳到了我們當今時代,人民還在稱揚贊美他們。
《論語?微子第十八》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于此,孔子又評價伯夷、叔齊二人,說他們不肯屈降意志,不讓其清白之身蒙受玷辱。鄭注:“言其直己之心,不入庸君之朝。”皇疏:“夷齊隱居餓死,是不降志也。不仕亂朝,是不辱身也。是心跡俱超逸也?!保ㄖ祆洹墩撜Z集注》)
以上是筆者羅列了孔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并對之作的解說。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伯夷、叔齊品行的評價是:“求仁而得仁而無怨?!边@也應該是孔子對伯夷兄弟表達的深深的理解和贊賞。正如程子所云:“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孔夫子如此稱揚伯夷、叔齊,許其為“仁”,是不是說,夫子就認可他們認為的武王伐商紂王就是不仁不義的呢?顯然不是。因為孔子對武王伐商也是稱道的。
《論語?八佾第三》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睎|海先生解之曰:韶也稱大韶,上古虞舜時的樂舞。古解,韶就是紹(繼承),舞樂表現了“舜紹堯之道德”。武也稱大武,《詩?周頌》中有《武》篇,為武王克殷后作,是贊頌武王武功的樂舞歌詞。舜繼承堯的事業(yè),達到天下大治,武王伐紂救民,應天順人,其功一也,所以其音樂都盡美。不過,舜之德,性之也,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以征誅而得天下,所以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是仁義之師,即使是為了天下百姓發(fā)動的正義戰(zhàn)爭,畢竟動用了武力,終究不夠完美和理想。錢穆說:“舜以文德受堯之禪,武王以兵力革商之命。故孔子謂舜樂盡美又盡善,武樂雖盡美未盡善。蓋以兵力得天下,終非理想之最善者?!保ā墩撜Z點睛?八佾篇》)另外,孔子在周易革卦彖傳中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痹凇吨杏埂芬粫锌鬃佑终f:“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薄拔渫?、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p>
由此可知,孔子對武王革命是充分肯定,雖然這場革命動用了武力,但為了解民于倒懸,實是出于不得已,是出于孔子所說的“唯者能好仁能惡人”。
孔子對伯夷、叔齊之仁與武王伐紂之義都加以稱許,是不是有矛盾呢?或者是夫子兩邊討好的鄉(xiāng)愿之詞?我以為不是的。孔子之所以對雙方都給予稱許,本身雙方就是值得讓人稱許的。伯夷、叔齊品行高潔,充滿仁愛之心,能夠做到“泛愛眾”。而武王呢,則是順天應人,解民于水火,更是大仁大義。但畢竟伯夷、叔齊與武王不同道,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正如《中庸》所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我想孔子對于他們,可能正是出于這種理解吧。
但畢竟伯夷、叔齊之仁與武王伐紂之義是有所區(qū)別的,所以我們再來看孟子對伯夷、叔齊的評論和對武王伐紂的評論。
《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說:“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在這里我們看到,孟子也是稱許伯夷為“仁”。
《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問孟子:“伯夷伊尹何如?”孟子回答說:“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薄安姆瞧渚皇拢瞧溆巡挥?,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孟子?萬章下》孟子又說:“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xiāng)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币虼耍献訉τ诓牡倪@種品行稱贊說:“伯夷,圣之清者也?!庇终f:“伯夷隘,君子不由也?!睆倪@里我們又可看出,雖然孟子稱贊伯夷為圣之清者,但又認為其狹陋,為君子所不取。
而孟子則對于武王伐紂是大加稱許的。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p>
于此可知,孟子認為武王伐紂是因為紂已淪為暴虐殘賊的獨夫,失去了為王的資格,故武王伐紂是誅一夫賊人而已,是“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由此可知,武王伐紂是大仁是大義是為天下人伸張正義。
結合孟子對伯夷品行的評價和對武王伐紂的評價,我們知道孟子雖然稱許伯夷、叔齊為“仁”、為“圣之清者”,但正可能因為其過于“清”,所以在對待武王伐紂問題上是狹陋的,可用得上“伯夷隘,君子不由也”這句評語。也就是說伯夷的“仁”是狹陋的,相對于被獨夫紂迫害的親戚大臣、百姓人民來說又是極其不“仁”的。
由上,筆者以為,夫子孔子對伯夷、叔齊之仁與武王伐紂之義都加以稱許,是各言其事,因為他們是各行各的道,并行不相悖,當然在歷史事實中也是如此。孟子以為伯夷、叔齊為“仁”為“清”,但“隘”,為君子所不由;而武王伐紂是誅一夫安天下之民,筆者以為孟子是稱贊武王大仁大義。兩相比較,伯夷、叔齊之仁相對于一般尋常匹夫來說是望塵莫,都值得孔子和孟子稱道,但相對于武王這種大仁大義的行為來說伯夷、叔齊之仁又未免有些“小氣”了!
時間:丙申年二月廿四日
西歷2016年4月1日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彭永捷】超越合法性危機與重振國學
【下一篇】在滬孔子后裔及儒學愛好者在疁祭孔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