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平作者簡介:董平,男,西元一九五九年生,浙江衢州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著有《陳亮評傳》《天臺宗研究》《浙江思想學術史——從王充到王國維》《王陽明的生活世界》《傳奇王陽明》等。 |
?
?
身之主宰便是心
作者:董平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三日辛丑
? ? ? ? ? ?耶穌2016年5月19日
?
?
?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了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話“身之主宰便是心”,并精辟地指出:“‘本’在人心,內心凈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015年12月,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chǎn)黨人修身養(yǎng)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chǎn)黨人的‘心學’?!痹谥袊鴤鹘y(tǒng)哲學中,“心學”強調心性主體的自覺挺立,即是建立本心之學,即是修身養(yǎng)性之學,即是人格健全、心身統(tǒng)一的“立根固本”之學。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王陽明的話,充分體現(xiàn)了對共產(chǎn)黨人“修身”的高度重視。
?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這段話體現(xiàn)了王陽明關于人的現(xiàn)實存在以及人作為主體如何與外在事物世界相聯(lián)系的獨特理解。
?
人的存在,在中國哲學中不是一個純粹抽象問題,而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存在。人們總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視聽言動,也就是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活動來表達自身存在性的。視聽言動都是身體活動,但身體之所以有此種活動,則必然出于心的主導,因此身體活動及其結果,實際上即是心靈狀態(tài)的外向呈現(xiàn)及其實現(xiàn)。因此就心、身關系而言,心是身的決定者與主導者,身是心的從屬者與體現(xiàn)者,所以說“身之主宰便是心”。一個人的行為狀態(tài)本質上是由他的心靈狀態(tài)來決定的。我們大抵不能指望卑污的心靈會產(chǎn)生崇高的德行,只有“內心凈化、志向高遠”才可能有高潔之行。因此,如何來建立自己的心志,根本上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心靈狀態(tài),同時也就決定了他的行為狀態(tài)。
?
在王陽明那里,心靈自體的真實狀態(tài),或說心體本身、“本心”,原本是天道這一最高的終極實在在人本身的真實無妄的內在。實現(xiàn)本心即是天道的內在認同,即是主體性的自覺建立,是為志向高遠的根基。因此,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實質是要求人們把原本等同于天道的“本心”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地體現(xiàn)出來,這樣我們才真正貫徹了“道—心—身”的同一性,才能實現(xiàn)生命本身的真實存在及其價值的崇高,是為“知行合一”。
?
但在日常生活之中,身體活動的經(jīng)驗取向及其效果,實際上并不必然是“本心”狀態(tài)的充分真實的實現(xiàn),換句話說,身體活動與“本心”的真實存在狀態(tài)發(fā)生分離、分裂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這是什么原因?因為人的現(xiàn)實生存是不可能脫離事物世界的,人與周遭世界的現(xiàn)存關系,也即是人的當前生存狀態(tài),總是會對心靈自體的經(jīng)驗表達形成某種反向制約。正是這種制約的存在,有可能造成心體的表達狀態(tài)相對于心體自身的“變形”。依照王陽明的觀點,心體在經(jīng)驗世界中的現(xiàn)實表達,實際上是需要“意”來作為身體活動的現(xiàn)實使動者的,而“意”的形成不僅不能脫離經(jīng)驗對象,并且實際上是由經(jīng)驗對象觸發(fā)的,是當眼耳鼻舌身與事物相接之際,因“心動”而當下即時“感應”的結果,所以說“心之所發(fā)便是意”?!耙狻币环矫媸恰靶闹畡印钡慕Y果,是“心之所發(fā)”;另一方面,它又是外在事物“感應”的結果,是因外物的誘導而發(fā)生的,因此也就難以確?!耙狻北旧矶寄芎虾跣捏w的本來樣子。
?
簡言之,“意”是真妄摻和、真妄一體的,所以才特別需要加以“誠意”的功夫。所謂“誠意”,就是要使“意”作為心體的表達能夠合乎心體自身?!罢\意”既是去妄存真,也是去欲存理?!罢\意”之所以可能,則是因為心體具有本原性的“自知”能力,它對“意”是否合乎其自身的本來狀態(tài)是永遠能夠“照察”并立即作出判斷的,所以說“意之本體便是知”。在這里,“知”即是“良知”,也即是心體本身。良知的“自知”即是“誠意”的內在原動力。按照理想狀況,作為“心之所發(fā)”的“意”應同一于心體本身。這樣,在“意”驅使之下的身體活動,一切視聽言動即成為心體自身的直接表達與呈現(xiàn),這就是“致良知”。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與事物、人物相交往,現(xiàn)實的交往活動即“意”的運用,所以說“意之所在便是物”?!拔铩奔词恰笆隆?。如果我們都能“誠意”,都能把良知通過自己的行為活動而實現(xiàn)出來,那么凡與自己相關的一切“事”就都能合乎良知本身了。但如果我們不懂得“誠意”,不能把“意”時時置于本心之良知的照察之下,把本心實現(xiàn)出來,而是“隨意”去做,那么結果就可能完全走向良知的遮蔽,遮蔽又遮蔽,則內心一團漆黑,終究就不能求之于人道的世界了。
?
“身之主宰便是心”,這是王陽明關于心身關系的最基本界定。確保身體活動置于心的管照之下,使視聽言動的全部身體活動都成為心體自身的展開形態(tài),那么我們就是一個有本原、有根基的人,就是一個內外統(tǒng)一、人格健全、獨立自主的人?!靶摹怼狻铩币惑w圓融的世界,即我們的生活世界與意義世界。只有內心光明、志向高遠,我們才享有生命境界的光明與崇高。
?
(董平,作者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
責任編輯:葛燦
?
【上一篇】【郭齊勇】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