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海】莊子批判(微集)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5-31 12:31:48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莊子批判(微集)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廿五日癸丑

                   耶穌2016年5月31日

         


        【破莊】《莊子》 33篇,提及孔子者21篇;《莊子》一書有寓言227則,以孔子為主要人物的有42則。該書不同篇章對孔子評價定位態(tài)度不一,有尖刻嘲諷和激烈批判孔子及儒學,有的以道家人物口吻肯定孔子某些優(yōu)點,有的借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宣揚道家思想,有的讓孔子直接以道家面目出現(xiàn)……

         

        【破莊】《人間世》有《顏回將之衛(wèi)》寓言:衛(wèi)國生靈涂炭,顏回欲往,孔子說:“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兩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辈⑴e關龍逢、比干兩個“好名者”的下場,提醒顏回不要“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要顏回去名棄智絕仁棄義,學習心齋之法。

         

        【破莊】《大宗師》中有《子貢吊子桑戶》《孔子論方內(nèi)方外》《孟孫才善處喪》等寓言,論述儒道對待喪禮的不同態(tài)度。前兩則寓言述子桑戶死,吊者臨尸而歌,子貢不解而問??鬃硬粌H沒批評“臨尸而歌”的反常悖禮,反而自承“丘則陋矣”,以“吾與汝共之”勉勵子貢向“游方外者”看齊。

         

        【破莊】《大宗師》中有寓言《顏回坐忘》。其“坐忘”之法,先忘仁義,再忘禮樂??鬃诱J為不夠,等顏回說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之言,得到孔子贊肯說:“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闭J為顏回能通于大道無好惡,敏于變化不守常,自己甘心從學其后。

         

        【破莊】《天運》篇中,孔子對老聃說:“丘治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一君無所鉤用”,老子說,你幸虧不遇治世之君。六經(jīng)只是先王之陳跡,“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六經(jīng)不是道本身,就像腳印是鞋子所留但不是鞋子一樣??鬃娱]門三月后表示明白了,得到了老聃肯定。

         

        【破莊】儒道兩家思想之沖突由來已久。《史記老子列傳》:“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認為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說的就是兩家道之不同?!肚f子傳》載:“著書十余萬言……作漁夫、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泵髦盖f子對儒家的詆訾。

         

        【破莊】《天運》篇有寓言“孔子見老聃”,說孔子“行年五十而不聞道”,孔子自述求道“于度數(shù)”、“于陰陽”而不得,老聃告誡孔子:“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說仁義就像先王的館舍,只可住上一宿而不可久居,停留久了就會生出疵釁來。

         

        【破莊】《天運》篇“顏淵問于師金”,批判“夫子之行”不適于時,“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適于今。如欲行之于今,則如行舟于陸“沒世不行尋常”。這是誤解(或故意誤解)孔子。因為孔子要繼承的是圣王歷代相傳的道統(tǒng),而不是三皇五帝具體的制度。道統(tǒng)萬古不易,豈有不適之時。

         

        【破莊】“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胠篋)此言頗有欺騙性,其實外行話。蓋仁人仁政皆有標準,圣經(jīng)煌煌,豈易竊哉。比如仁政,必須尊道統(tǒng),建學統(tǒng),立禮制,導德齊禮。把這些都竊去,縱假仁假義,“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破莊】“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保l篋)此說完全顛倒反常,反人性、政治和歷史之常。圣人和大盜,代表文明正義和野蠻邪惡的兩極。打倒圣人,大盜只會更加猖獗無忌憚地亂天下。

         

        【破莊】孔孟儒家和老莊道家,歷史背景和環(huán)境相同:禮制喪失精神,殘留形式,即所謂禮崩樂壞,周文疲敝。對此兩家都有清晰認識,但提供的救世方案大異。儒家主張繼承道統(tǒng)推行仁政,恢復或重建禮制;道家則認為,仁義禮樂無非贅物,不如徹底拋棄,赤條條回歸大道。兩條道路何為中正,不可不辨也。2015-11-25

         

        【破莊】儒道兩家對禮制態(tài)度的歧異,鮮明的表現(xiàn)在喪禮上。道家或“妻死鼓盆而歌”,或“吊者臨尸而歌”,或“母死登木而歌”—這個歌者就是曾被孔子斥為“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原壤。對于喪禮,道家是絕不遵守,徹底拋棄,并且反其禮而行;儒家則守之唯謹并予以完善。此處矛盾,不可調(diào)和也。

         

        【破莊】儒道皆于道有得,以道為本,這是兩家之同;然兩家所得不同,即對道體的認證不同,故求道、修道的方法因之而異。儒家道器不二,體用一如,以三綱領八條目,內(nèi)圣學外王學,將形上與形下、本體與作用、本質與現(xiàn)象打成一片。而道家反知反禮反利益反形式,有執(zhí)道遺器、執(zhí)內(nèi)遺外、執(zhí)性廢修之弊。

         

        【破莊】儒道兩家都反對形式主義,然取向不同。道家反對一切形式,完全不顧禮儀,不要禮制,甚至故意違反之,認為這樣才能把握道德之本質和精神;儒家文質并重,追求本質和形式的統(tǒng)一。在政治上,以道德統(tǒng)帥制度,以制度體現(xiàn)道德,兩者相輔相成。何為歧途,何為中道,一目了然。

         

        【破莊】對于佛道,要注意兩種錯誤傾向。一是過度排斥,等之于商韓,斥之為邪說,如王夫之,將老莊、浮屠、申韓稱為“古今三大害”;一是過度推崇,納之于儒家,或者以儒家義理為之補苴罅漏。不僅對佛道,儒家對任何學說和評判都必須中肯中正,堅持中道原則;如理如實,符合對方實際。

         

        【破莊】道家主要經(jīng)典是《老子》《莊子》。將道德與仁義禮樂割裂開來,重道德、蔑仁義、反禮樂是老莊的共同點。《莊子》內(nèi)篇、外篇及雜篇,對儒家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外雜篇比較激烈,內(nèi)篇比較溫和,有所肯定和尊重。但這種肯定尊重很有限,對仁義禮樂仍以否定和貶低為主。

         

        【破莊】或謂“老莊之學,凡舉仁義,多言假仁假義?!辈蝗灰?。推崇真誠反對虛假,為儒道兩家所同。道家的矛頭恰指向儒家仁義禮樂本身,毫不客氣。如太史公所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莊子“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絀的就是儒學,詆訿的就是孔子之徒。

         

        【破莊】除了儒學,佛道兩家是最好的道德學。所以對于佛道,其它各門各派雖有批判自由,但沒有批判的資格,沒有文化道德資格。唯有堅持中道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方能求其同存其異,認其同辯其異,取其優(yōu)去其弊,給以最適當?shù)乃枷朐u判和文化定位。

         

        【書癡】有忘年交見我書多,以為我好藏書,以古人“書非借不能讀”相告誡。殊不知東海窮人,哪有閑錢為了收藏或擺譜而買書,買書所費數(shù)十萬元都是平時酒口拔牙節(jié)省下來的。買書就是為了讀。所買之書無不讀過,區(qū)別只在于是精讀、通讀還是選讀而已。且近十幾年來,非需要精讀通讀之書不買。2015-11-25

         

        【破莊】《易經(jīng)》作為眾經(jīng)之王,為儒道所同尊,可謂兩家共法。然《周易》為孔子所贊翼,易理為孔子所闡發(fā),易學與儒學完全一致,可劃等號;道家所得有限(或謂所宗易經(jīng)不同),如康有為所說“只偷得易經(jīng)半部”。《老子》《莊子》偏離違反易理之處,俯拾皆是。關此,我在《儒眼看老子》一書中有詳細闡說。

         

        【破莊】當今之世,對老莊思想之佳妙和弊病的認知,或許沒有比東海更加透徹全面的了。老莊曾經(jīng)是我最愛,尤其是莊子,對我思想性格影響甚深,筆名蕭瑤就是取逍遙之義。直到深入并歸依儒家之后,才認識到老莊之大不足。若冇老莊來引路,如麻世網(wǎng)至今嬰。若非孔孟能降我,放蕩輕狂誤一生。

         

        【破莊】魏晉人講“三玄”:《老子》《莊子》《易經(jīng)》。其實《易經(jīng)》是儒家正經(jīng),與詩書禮春秋和四書一以貫之,一體同仁,與老莊二書則存在重大原則分歧。易學遠遠高于魏晉玄學,所謂的玄理并不符合易理。魏晉人將《易經(jīng)》道家化、玄學化了,所以學易談易者雖眾,不得其用,徒為玄風清談增添材料而已。

         

        【破莊】莊子反對仁義,理由之一是仁義會被盜竊名義和惡性利用。這是不了解儒家仁義的真義。儒家仁義,原則性規(guī)范性強,仁者在文化道德上、仁政在政治制度上,都有一定的硬性指標和規(guī)定,不是那么好假借利用的。齊桓晉文假仁假義,畢竟有一點禮義廉恥的道德基礎和尊王攘夷的事功表現(xiàn)。

         

        【破莊】道家無禮,臨喪而歌,自有其道理。《莊子大宗師》中借孔子之口說他們是游方之外者:“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疣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彼麄円暽鼮槎嘤嗟馁樍觯曀劳鋈绺畹魸儩獐?,喪事當然值得慶賀了??蘅尢涮?,何其陋也。

         

        【破莊】臨喪不哀,儒家大忌。臨喪而歌更是反常--除非唱挽歌。對妻死鼓盆而歌、吊者臨尸而歌、母死登木而歌之類悖禮之舉,真孔子絕不會認同?!短垂隆份d,孔子故人原壤母死而歌,孔子裝沒聽見而不予阻止,是顧及故人之情?!墩撜Z》中孔子以“老而不死是為賊”斥責原壤,顯然很不以為然。

         

        【答客】或問:“臨喪而哀,是不容已。任何宗教不能例外。莊子亦是爹娘養(yǎng)。竊疑先秦道家之徒臨盆而歌、登木而歌,所表達的不是一種普通喜悅之情?;蛞蚱渖烙^,而別有一種寂廖悲欣感發(fā)之意。”答:非也。莊子齊一生死,甚至以生為附贅,以死為決疣,故道家臨喪不哀或放聲歌唱,是真的不哀甚至可樂可賀。

         

        【破莊】何以妻死不吊且鼓盆而歌,莊子自有解釋:“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保ㄖ翗罚?/p>

         

        【破莊】莊子看來,人生如夢,生死無異,所以“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保ù笞趲煟?;“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天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知北游)

         

        【破莊】莊子追求的是絕對的逍遙,擺脫一切相對,擺脫一切現(xiàn)象包括生死現(xiàn)象的束縛,離形去智,無人無我,忘生忘死,順應自然。其生死齊一的生死觀貫穿《莊子》內(nèi)外雜篇。在他看來,臨喪而哀,是不自然不知命。內(nèi)篇《大宗師》中,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受到“孔子”高度稱贊。

         

        【破莊】由于見性不全,證道有漏,老莊思想雖頗有可取,又很不中正,我稱之為“偏激的深刻”。見性證道,故深刻;不全有漏,故偏激。尤其是莊子,喜怒哀樂常常發(fā)不中節(jié),發(fā)而失常。只要亮出《莊子》中的道家人物之觀點言行來,有儒眼者不難發(fā)現(xiàn)其偏頗錯誤,何用東海多言哉。

         

        【破莊】對莊子之病,荀子一針見血:“蔽于天而不知人”。莊子知天道而為天道所蔽,不知人道,可見知而不全。天道不外乎人道,“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保ㄖ杏梗┛鬃哟搜陨钪欣锨f之疾。為道遠人,遠于人倫日用,偏離人道之常,有索隱行怪之嫌,故孔子對道家人物既有贊同又有批評。

         

        【破莊】《莊子》內(nèi)外雜篇,對孔子和儒家態(tài)度有所不同,有的肆意譏笑激烈抨擊,有的有所肯定溫和批評,但尊老貶孔、尊道貶儒的立場一以貫之??鬃幼鳛槿寮页霈F(xiàn)時,不是以學生身份謙虛受教,就是自承孤陋自我批評。最令人反感的是,《莊子》還常讓孔子化身為道家高人來批判儒家思想。

         

        【破莊】堯帝教導意而子要“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道家大腕許由嗤之:“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蕩姿睢轉徙之塗乎?”認為躬服仁義如被黥,明言是非如被劓,已喪失了逍遙的資格,如“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云。(《大宗師》)

         

        【破莊】對于形式主義、物質主義、利益主義和各種世俗主義,老莊思想頗有作用,但又很容易矯枉過正,走向反形式、反物質、反利益、反世俗的另一面。唯有儒家,才能將本質與形式、精神與物質、道義與利益、超脫和世俗圓滿統(tǒng)一起來。因此,老莊思想可以偶爾藥用,孔孟之道才是日常食糧。

         

        【荀子】荀子之蔽恰好與莊子相反:蔽于人而不知天。蔽于人道而不知天道,蔽于習性而不知天性。

         

        【破莊】孟莊同時,孟子無一語及之,具體原因不明,或許孟子不知其人其學之詳,或許知道但認為沒有批判的必要。莊生于僻處自語,影響有限,無關天下國家。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寓言,人皆知其假,莊生也自承,寓言即假托故事人物以寄義寓理也。另外,道家對道的推崇和不合作主義態(tài)度值得有所肯定。

         

        【答客】或說:“儒道皆見性,且皆見性全。皆有各自體用?!贝搜圆划?。性即體也,儒道于性體皆有見,故各有其體和用,然道家見性不全,故其體用與儒家大不同。儒家見得全體,故得大用,三綱八目,大用無窮;道家有所見而不全,故疏于格致修齊治平,于誠意正心亦有所未能,言行常常無禮失常。

         

        【破莊】儒佛道三家,于體(道體性體)皆有所見,然所見不同,故發(fā)用不同,可以比較,不可混同。儒家所見最全,得大象之全體,故思想最中正,作用最廣大,其最高成果為圣果,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得之。佛道兩家各得道體之一端,最高成果為佛果和道果,釋尊和老莊得之。

         

        【破莊】程明道說:“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甚於楊墨。楊氏為我疑於仁,墨氏兼愛疑於義,申韓則淺陋易見,故孟子則辟楊墨,為其惑世之深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此所以害尤甚?!背讨毂俜鹄?,甚之于申韓楊墨,固然屬苛責,然有儒生將佛老與孔孟等量齊觀,則亦過度抬舉,非所宜也。

         

        【答客】或問:孔顏之樂與莊周之樂,不同處在哪?答:都是自由之樂,然所悟有異,故所樂不同??最佒畼罚M心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鼻f周之樂,樂在擺脫一切內(nèi)外之束縛,超越一切現(xiàn)象之相對,追求無是無非無人無我忘生忘死的逍遙。非禮非人道,與鳥獸同群可也。

         

        【破莊】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此言反知,

         

        把知識和智慧割裂了,不知正確的知識是開智升德的必須。儒家下學上達,以學習各種知識為上達臺階。大學八條目以格物致知為首,這里的物包括物質精神一切現(xiàn)象,知也就包括宇宙萬物、人間萬事及眾生生命一切知識。

         

        【破莊】道家宗易,魏晉人還將易經(jīng)與老莊二書并稱“三玄”。姑不論魏晉名士群,就是老莊本人,對易經(jīng)的研究、對易理的把握也遠遜于孔子。上九亢龍有悔,知進而不知退,老莊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知退而不知進,同樣有違于易經(jīng)基本精神。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孔子乎?

         

        【破莊】或謂《易傳》本于老莊之學,出自老莊后學之手。答:別說老莊后學,老莊本人又何能為。他們不具備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進取精神,不具備建設禮樂制度以“殊貴賤、別尊卑”的王道精神,不足以得天下之理、成圣賢之業(yè)而成位乎其中---這是儒家圣賢德業(yè),道家何能為。

         

        【破莊】對老莊和道家,有兩種態(tài)度都是錯誤的:一是過度排斥,視之為邪,以之為敵;一是過度抬舉,等之于孔孟甚至超之于儒家。奉勸這兩種人,將《老子》《莊子》原文好好通讀一遍,然后與四書五經(jīng)相比較,再得出自己的結論。人云亦云,憑空虛談,或者通過別人的解說和觀點作判斷,都易自誤。

         

        【破莊】“相濡以沫”這個寓言出自《大宗師》,寓意是“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庇忠娪凇短爝\》,用以說明老聃這段話:“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可見該寓言有其特定語境和涵義,不能見仁見智,不能以非道家思想解之。

         

        【破莊】無論莊子居心如何,本意如何,《莊子》一書中,對孔子的譏笑諷刺肆無忌憚,對儒家的歪解曲釋連篇累牘、對仁義的貶低攻擊似是而非。五四至今,莊子寓言及其思想已成為馬列派和特色自由派利用來誣蔑孔子、詆毀圣賢、攻擊和打倒儒家的重要武器。到了必須予以澄清和批判的時候了。

         

        【破莊】由于思想偏激,《莊子》屢犯原則性立場性錯誤,本亦反盜賊,卻常不小心站到盜賊的立場上去了?!侗I跖》借盜跖之口辱罵孔子為盜丘,說孔子“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于子?!庇衷g毀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其毀辱之語至今仍為反儒派所利用。

         

        【破莊】有人批儒:“儒家學說文意淺顯,得少為足而我慢肆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輕薄文人之舉絕不足取?!边@不是自我掌嘴嗎?如此妄言妄語批儒,將歷代圣賢君子一網(wǎng)打盡,豈輕薄二字了得也。其實不奇怪,自古凡缺乏儒學修養(yǎng)的道家人物,無不具有《莊子》風范,輕浮放蕩,恣意譏貶孔子和儒學。

         

        【破莊】《盜跖》主張返歸原始,順其自然,似是而非地抨擊儒家虛偽欺騙。在盜跖與孔子對話中,孔子贊美盜跖三德兼?zhèn)?,愿意為之效勞效忠,盜跖毫不買賬,以大量事例說明儒家主張行不通,痛斥孔子“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鬃颖涣R得灰頭土臉狼狽而逃。

         

        【破莊】《盜跖》為《莊子》雜篇,多被認為是莊子后學所為。但由于對絕圣棄智理念的表達特別激進,對孔子的攻擊特別狠厲敵視,被反儒派利用得最多??尚Φ氖?,“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的大盜,竟成了正面人物,并被抹上了濃厚的道家色彩。

         

        【破莊】或謂莊子動機是批判虛偽的道德而不是批判道德本身。沒錯,然由于一切“人為”包括仁義原則和禮樂制度都為莊子所不喜,被視為“偽”,批判虛偽的道德就必然滑向批判仁義禮樂批判儒家。流弊所致,孔子就成了“妄作孝弟而僥幸于封侯富貴”的“魯國之巧偽人”,子之道成了“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

         

        【破莊】莊子的偏激,很容易被盜賊利用來詆毀儒家,攻擊圣賢,反對仁義。莊子認為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都是人道毀棄之后的人為標榜?!睹l篋》說:“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边@就為反對和打倒儒家提供了絕妙的借口。

         

        【改莊】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保ā吨庇巍罚〇|海曰: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代天地立言,明四時之法,為萬民立命,盡萬物之性,自強不息,至誠不息。2015-12-17

         

        【改莊】《列御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贝笄刹粍冢笾遣粦n,大德者無入而不自得。樂天而知命,無可而無不可,從心所欲不逾矩者也。

         

        【改莊】《逍遙游》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睎|海曰:君子為己,大人有功,圣人留名。不為己者,學而不覺,無根者也;有位而無功,尸位素餐者也;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所疾,非圣賢也。

         

        【改莊】《齊物論》說:“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睎|海曰:大道自有可稱,大辯未必不言,大仁必可成仁,大廉不妨謙約。唯有大勇不忮,我很贊成。忮,無論作兇狠或剛愎解,皆非大勇的表現(xiàn)。

         

        【改莊】《逍遙游》說:“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東海曰,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心亦有之:盲者無以與乎圣經(jīng)之美,誤以六經(jīng)為先王之陳跡而不足踐;聾者無以與乎孔孟之道,誤以仁義為瞇目之糟糠而絶棄之,嗚呼哀哉。

         

        【改莊】《齊物論》說:“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睎|海曰:夫天下莫美于桀紂之暴,而湯武為丑;莫善乎盜跖,而孔子為惡。這樣說是否更加深刻,更能體現(xiàn)“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高妙境界?

         

        【改莊】《養(yǎng)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本佑诿炔豢桃饨?,亦不刻意逃之,豈可因近名而不為善?又豈可因不近刑而為惡?君子擇善而固執(zhí),執(zhí)中而有權,可以修身,可以全節(jié),可以養(yǎng)壽,可以盡性。

         

        【儒佛道】中華文化三大家, 儒家是主統(tǒng),佛道是輔統(tǒng);儒家是大宗,佛道是小宗;儒家是大堂,佛道是側室。對于中華來說,儒家必須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指導思想,居于憲位,佛道作為中國的正教正信,自應受到高度尊重,但必須守住宗教本分,不許僭越到政治領域。

         

        【儒佛道】或謂“三教圣人同心”。非也,孔子釋尊老子各有其道,道不同,因為立教宗旨不同,因為心不同。老子道心虛靜,致虛極守靜篤;釋尊佛心空寂,涅槃寂靜;孔子仁心,至誠不息,自強不息。其實亦非心不同,而是所證有異。論本心,豈但孔釋老相同,古今中外所有人類無不相同。

         

        【儒佛道】三家應該和而不同。不同,不能強同,茍同,混同。所以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很難謀到一塊去。然三家皆于道有得,不無相通,故可以道并行而不悖,可以和平相處。儒家于佛道有破有收,破其違仁背義之言行,收其尊道重德之宗旨,并尊其為輔統(tǒng)。

         

        【儒佛道】道無高低論,文化無高低論,都是謬論。不同的文化體系,不僅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還有善惡正邪之別。同樣,不同的道,也有大小和正邪之別。君子于邪道,是嚴辟力批,破而不收;于各種小道是不為、不認同,然也有所欣賞,如孔子對長沮、桀溺、荷簣者、荷蓧丈人楚狂接輿隱士們。

         

        【儒佛道】人道政為大,政治以王道為最優(yōu),王道依于內(nèi)圣。唯儒家內(nèi)圣外王,得人道之正,亦得天道之中,天人合一故,道不遠人故。對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諸道,儒家置而不論,論人道天道,唯儒家為大,非佛道所能望塵、所得妄論也。這不是為了與佛道爭高下,而是為了對家國天下對人類負責任。

         

        【儒佛道】三家禮當互敬互讓,儒家應該尊重佛道,然論道論及高處,則神來殺神,佛來殺佛,泰山巖巖,寸土不讓。恨不能起釋尊于涅槃、出老莊于虛靜而一問之,以顯我仁本主義之大中至正也。以仁義屈佛道,是為了更好地申張人道之尊嚴,建設人間之美好,豈區(qū)區(qū)門戶之爭哉。


        余東海2016-5-26集于南寧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