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慎言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廿三日庚辰
耶穌2016年6月27日
言論文章不可不慎。慎言,可以免災,可以避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盡年。慎言,是君子的特征之一和儒家一大道德要求。
《論語》中多次提及?!对娊?jīng)》說:“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p>
《易經(jīng)》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系辭上》)孔子言論行為并重,強調(diào)慎言慎行,視言行為君子立身的關鍵,對人生的榮辱具有決定性。
但是,不少人不明慎言的真義。有一個非常流行而完全錯誤的觀點:說話得罪人結怨于人,就是失言和不慎言,就是造口業(yè)。殊不知,真話真理最容易得罪人,然圣賢君子絕不會因為怕得罪人而放棄文化責任。說真話、說真理是文化人的天賦責任,是啟蒙療愚、救民救國的重要方式,造的是善業(yè),縱惹麻煩,自有功德和后福。
會被真話、真理得罪的人和勢力,都是有問題的,都是正人君子應該得罪的?;蛘哒f,得罪它們就是正人君子的責任。別人畏邪惡,正人不畏;小人怕流氓,君子無懼。面對真理之光和良知之明,改邪歸正、重新做人是它們最好的選擇和唯一的出路。要找正人君子麻煩,只會死得更快,下場更慘。
有人勸我慎言為妙,以免微博被封,以便爭取有機會為世所用,更好地發(fā)揮儒學的作用。這也是誤解了慎言這個概念。我的回答是,多少古儒先賢,為了衛(wèi)道和成己,歷盡艱難險阻,生命都可以犧牲,犧牲幾個微博,何足掛齒。我當然希望有用武之地,但這不能以犧牲儒家的真理和我的人格尊嚴去獲取。枉尺直尋,孟子所不屑,東海亦不為。
慎言不是不要說真話,而是不要說假話,不要說不符事實、不合正理的話,不要妄言妄語。
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保ā独锶省罚┳陨碜霾坏降脑挘f出來就是不慎。孔子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尚存疑慮、尚未證實、不切實際的話,就是妄言。
曾國藩提出:“言之不祥者有五:揚人失者,鴟鸮之言乎;誣人釁者,風波之言乎;成人過者,毒鴆之言乎;證人隱者,鬼賊之言乎;傷人心者,兵刃之言乎?!毙麚P他人過失的話,誣陷他人罪過的話,唆使他人犯錯的話,證明他人隱事的話,傷害他人感情的話,都屬于不祥之言,都是妄言。
《孝經(jīng)》云:“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辈缓隙Y法的話不出口,出口的話無需選擇,一定正確。這就是慎言。
一切誑語戲論偽理邪說,一切錯誤的思想理論,一切有違真相、真理、正道的言論,都屬于妄語。
妄語業(yè)有時重于殺人罪??鬃诱f,殺人之罪止于其身,而“誣文武者,罪及四世?!闭_蔑文武詆毀圣賢,其罪孽會影響到第四代,會惡化重孫子的命運--如果還有機會傳承到第四代的話。禍從口出,此之謂也。
反對真理和宣傳邪說,是兩種大妄語,最是誤人誤國,最方便種惡因,造惡業(yè),最容易招災引禍甚至自取滅亡。反儒為反對真理的極端,崇馬為弘揚邪說的典型。百年來反儒崇馬兩大知識群體,命運普遍惡劣,良有以也。
知識分子反儒崇馬,個人惡業(yè)和社會惡果都很大。
反儒比無儒更壞。無儒如無父之孤兒,有機會慢慢成德成才;反儒如弒父之逆子,再也沒有了成德的機會,非下地獄走一遭不可。這就是五四通往四九和文革的邏輯和因果之必然,也是中西差距急遽拉大的根本原因。西方無父本可憐,卻有幸不斷成人;中國有父本幸運,卻弒父自絕人道。
至于馬學,其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都充滿原則性錯誤。宣傳馬學,無益有害,不僅浪費生命,而且毀害性命,惡化命運。君不見,包括馬恩在內(nèi)絕大多數(shù)馬學大師,命運都很凄慘,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斷子絕孫的非常多。信奉儒學,常有五福臨門;宣傳馬學,易被六極糾纏,非虛言也。
反儒派和馬家學者要減輕自己的惡業(yè),要防止災厄的降臨,防止遺禍家人和子孫,就必須改邪歸正,重新做人。佛教世親菩薩的故事值得參考。無著世親是兄弟。世親最初信奉小乘,抨擊大乘,后因無著方便開導,悟入大乘之理,非常后悔,欲割舌謝罪。無著告訴滅罪法門:“你的舌頭不也能用來闡揚大乘嗎?”世親于是轉而弘揚大乘,著述甚豐,功德巍巍。
妄言容易禍從口出,真言則功德很大,即使逢兇,也易化吉。真言包括真理和真話。圣賢君子,傳道解惑,誨人不倦,其言多多益善。當然,說真話也要注意時機和方法,更不是大嘴巴地什么都往外倒。機密要事不密,容易壞事招禍,故易經(jīng)強調(diào)君子慎密。
敢言與慎言不矛盾。有德者必有言,必能言和敢言。知者不言真理和真相,或是仁德不足,缺乏覺后知、覺后覺的責任感;或是勇德不足,缺乏“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要慎言,有些話說錯了,那是一輩子的恥辱;要敢言,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也是一輩子的恥辱。
值得一提的是,王夫之對慎言的理解比較特別。他說:
“生污世、處僻壤而又不免于貧賤,無高明俊偉之師友相與熏陶,抑不能不與惡俗人相見,其自處莫要于慎言。言之不慎,因彼所知而言之,因彼所言而言之,則將與俱化。如與仕者言則言遷除交結,與鄉(xiāng)人言則言賦役獄訟,不知痛戒而習為固然,其迷失本心,難以救藥矣,守口如瓶,莫此為至。吾所言非彼所欲聞,則量睛較雨,問山川,談風物可爾。若范希文做秀才時以天下為己任,不容不詢芻蕘以達天下之情,然必此中瑩凈,不夾帶一絲自家饑寒利害在內(nèi),方可出而問世。不然,且姑自愛其口。若惡俗無恥,苦相聒厭,則當引咎自反,我必有以致此物之至,益加緘默,生彼之媿,勿容自恕也。”(《俟解》)
在與與惡俗人相見的時候,不僅不能隨聲附和,而且不能“因彼所知而言之,因彼所言而言之”,對方所知所言,都不能接腔搭話,最多只能“量睛較雨、問山川、談風物”,說幾句“今天天氣哈哈哈”的閑話。王夫之以此為慎言。2016-6-26
責任編輯:葛燦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