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覺中作者簡介:余覺中,名小華,字繼槐,一九六〇年出生于浙江天臺。原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后辭去教職,專心致力于在當今社會恢復孟子后失落、清代大儒劉止唐先生中興的孔孟大道圣學,2006年創(chuàng)辦廣慧書院,后改為中和書塾。歸心于川西夫子劉止唐先生,承續(xù)止唐先生所創(chuàng)槐軒之學,十多年來堅持“以光復圣學為己任,以中庸之道為行持,以盡性立命為目標,以育人弘道為核心”,研習傳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先后編著《做人之道》、《圣學梯航》、《萬世師表——孔子生平事跡》、《中華經(jīng)典選粹講記》、《大道經(jīng)論選》、《中國文化精神》、《孝經(jīng)講記》、《下學梯航講記》、《學書悟道記》、《中庸通講》、《論語通講》、《大學通講》等三十來種。 |
圣學的明燈在北大燃起
作者:余覺中
來源:中和文化 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乙未二月廿四日戊午
耶穌2015年4月12日
【作者簡介】余小華,又名余覺中,浙江天臺人,1960年生。1989年獲北京外國語學院英漢翻譯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二十多年來曾拜師學習太極、八卦、形意等拳術,亦修學過藏傳、北傳及南傳佛教,也曾接觸過道家某些派別的丹法。近年得到清代大儒劉沅的學問傳承后,遂歸心圣學,志傳圣道。2006年創(chuàng)辦廣慧書院,2010年改為中和書塾。除假期外,每周末在社會上義務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今天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自從我一九八六年來北外讀研究生,至今已經(jīng)二三十年了,但我很少去北大,而且沒有進過北大任何一間房子。所以我雖然距離北大很近,但又非常生疏。二零零八年開政協(xié)會議時,一些港澳的政協(xié)代表想要去體驗一下北大文化,然后我北大的朋友說想邀請我給他們講點國學,于是在那一年,我第一次走進北大的房子里,而且就是今天這個地方。上次參加北大“耕讀社”的迎新會,我又第二次來到這個地方,今天則是第三次。所以我覺得第一我和“耕讀社”特別有緣,其次就是和這個地方特別有緣。我從二零一二年來北大讀書,已經(jīng)一年多了,雖然北大有很多社團,但因為我這人不擅交往,所以從沒有和任何社團接觸過。上次因為邀請我參加“迎新會”,我才第一次和北大的社團接觸,而且大家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好學是年輕人的特點,但要看你好學的對象是什么?大家的對象是放在我們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上面來,我說這個是非常珍貴的。因為我們知道,百年前在北大發(fā)動了一場“新文化”運動,突然就把學習的對象轉(zhuǎn)向了西方。在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這么做,我覺得不能看作是錯的,因為我們的文化確實衰落得太久了。自從孟子以后,圣學的心法失傳,“士”這一階層發(fā)生了蛻變,以至于我們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傳承人都不認孔子了。所以這個衰落,是衰在自身沒有把文化傳統(tǒng)繼承好,而不能怪西方人不講禮。因為你已經(jīng)衰落到被別人可以欺負的時候,就不能怨別人。所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這是一種自強的表現(xiàn),是無可非議的。所以百年前北大帶頭砸了“孔家店”,我想有值得砸的一面,因為孔子所傳承的大道文化,是三皇五帝以來圣圣相傳的中庸之道,這是天地正道,是誰都砸不爛的!作為萬世師表的圣人,他是一個人格圓滿的人,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是人中典范,他是永遠都被打不倒的。所以我說,這個被打倒的是假孔子,絕對沒有砸錯。但是如今,我們的時代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了,我們學習西方的成就很大,科學技術都已經(jīng)很發(fā)達了,物質(zhì)生活也極大地改善了。但是,在我們古圣相傳的文化里面,最核心的是做人問題,也就是人怎么去升華自己的精神,怎么去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怎么去做一個去除私欲、獲得真正快樂的人,這才是我們文化的核心。孔子能被作為“萬世師表”,也就是因為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典范。因此我們要找回真正的孔子,去學習真正的孔子,我說這應該是現(xiàn)今時代北大的歷史使命。
現(xiàn)在被稱為知識分子的這一類人,在過去叫“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任重”在哪里?要以仁為己任,要挖掘自己的天理良心,這是他們的根本使命。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所以是“死而后已”。只有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稱得上是“士”。所以作為“士”是有天職的,如果我們失去了這個天職,首先我們自己會活得不幸福、不健康,因為我們沒有承擔起我們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這個民族的文化在衰落,我們是要擔負這個使命的,否則民族文化衰落了,我們還能有好日子過嗎?所以作為一個“士”,作為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生,要認清這個歷史使命,把我們真正的文化給挖掘出來,因為這無論對于我們個人的生命,還是對民族乃至世界,都是極其重要的。
在這里我看到大家雖然都年紀輕輕,但都有這樣一個抱負,而且有這樣一種踐行,我似乎也看到了我們本民族文化的希望。所以從今天開始,我能夠和大家一道學習,我也把它視為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過去,我也在黑暗中摸索,去想求這么一個道,在儒、道、釋里轉(zhuǎn)了幾十年,覺得一直都沒有找到。直到五、六年前,我接觸到清代大儒劉沅的學問體系,然后又接到他的傳承,一下子心里豁然開朗,原來“孔孟之道”被我們自己歪曲得太多太多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至平至常的,是“道不遠人”,它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我們都離不開它。文化就像水,我們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一刻都離不開水??墒侨绻覀儧]有受到正確的教育,就會視而不見,人在道中不知道。如果我們天天都在做違道、違理的事情,那怎么可能變得健康幸福呢?這是絕對做不到的。
這幾年來我同大家一起學習,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在各個方面差距太大,面對這樣一種普通而高明的傳承,我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很不夠。因此這里我很希望通過和大家一道學習,共同把我們本民族那種根袛?shù)奈幕o它承接下來。這個文化我們?nèi)绻坏┑玫絺鞒?,就會有感覺的,而且是學一點受益一點,它是真實不虛的。今天書塾讀書會報名的有二、三十人,有一些人是從零五年一開始就跟著學到現(xiàn)在的,為什么會有這種“學而不厭”的精神?因為我們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越學會越覺得有意思,越學會越對我們身心有益。
我每次去孔廟看到夫子相都有一種特殊的悲感,當我遇見問題不得其解時,就去大殿拜孔子。記得有一次黃昏,我站在孔子像前莫名其妙就痛哭流涕,我當時也不知道為什么哭。今年五月份,北大這邊有一個培訓班專門請我的老師,槐軒傳人劉伯谷先生過來講學。他是止唐先生的曾孫,今年八十多歲了。然后我和書塾同學一起跟隨老師去曲阜拜祭孔子墓,因為這也是老人家有生之年的一個心愿。我們?nèi)グ莸哪翘欤綎|已經(jīng)好久不下雨,但就在拜的時候,突然就下大暴雨了。我在雨中拜的時候淚如泉涌,失聲痛哭,回來坐在車上時我還是在不斷地流淚。我們這個民族,被公認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一個民族,可是這個曾經(jīng)的禮儀之邦,如今呢?圣人他是著急??!我們現(xiàn)在對他的認識簡直是太膚淺了,他教我們的東西我們都不想學,弄得文化人不像文化人,這樣一個文明古國,你說幾千年傳承都沒斷過,那現(xiàn)在我們出去還要給國家丟臉,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我想,只要我們有這顆心,碰到什么問題了,我們懷著至誠的心去求夫子,他是會點化的。
我自己有一些這方面的經(jīng)歷,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零三年的時候,由北京師范大學的郭其家教授牽頭找了幾位學者,大家一起合作寫一本弘揚民族文化的書。因為黨中央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衰落得太不像樣子了。因為這是給青少年寫的書,當時想讓我來寫做人這一章,可是時間急,我又從來沒有給青少年寫過什么書,這可怎么辦?于是我就跑到孔廟,在夫子神位前磕了一百零八個頭,問夫子這該怎么寫?。恳允裁礊楹诵膶懓??我趴在那里一動不動,突然腦袋里就迸出四個字“中和圓通”。我說明白了,我就圍繞著“中和圓通”來講我們的文化。后來這本書出來后,有些人也能夠讀得出來這個主旨。
前不久在“第四屆中國企業(yè)家國學公益論壇”上,我就用“致中和”三個字,把圣學以最簡要的方式以及當下能夠接受的方式,做了一次演講,回去大家可以細看一下發(fā)的那份資料。我們文化的核心是中和,中和就是中庸。一個人格圓滿的人,他肯定是“中和圓通”的。宇宙是圓滿的,也是“中和圓通”的,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我們的文化能夠持久,就是因為它是個道文化,是追求中和的文化,這要成為我們做人的一個目標?!爸泻蛨A通”就是我們做人的一個圓滿態(tài),中是本,和是用,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或者中和是體,圓通是用,體用都是圓滿的。
后來我在辦書塾的過程中,只要遇到問題我都會去問夫子。有一次,對于書塾如何能持久辦下去的問題,我有點迷茫,就又去那邊問,結果又得到四個字,就是“習藝進道”,在祭曲里面我把這些都寫到里面了。夫子講“下學而上達”,就是我們學習的下手處,要從具體的藝上、事上入手,但我們做事、學藝,又不僅僅只是為了事本身、藝本身,它只是一個工具。重要的是要在做事、學藝當中去明白里面的道理,去磨練自己的心性,所以進的是那個道,這個道就是上達,去明里面的理就是上達。
所以夫子的教化是不偏的,他不是談空頭理論,而是不“離事言理”,也就是講理的時候不離開事情。人修學都容易偏于一邊,如果只是空談心性,而不去切合實際,覺得自己好像悟得挺深,但其實行不通,那是假學問。但是你不去悟那個理、明那個道,你做事就會被事累死、煩死,那人生多苦啊!所以在當今這個時代,我覺得這個“習藝近道”極其關鍵。北大很重視學術,學術就屬于藝的一個東西。這個術和道是不能分開的,術是根于道的,我們在道的基礎上再學藝,術就對我們有益處?,F(xiàn)在為什么學術腐敗這么嚴重?就是在學術的時候忘記了道。沒有術不行,因為術是用的一方面,不學不行。但這個術如果是為了道而術,這個術就活了,并且于人于己都是有益的。但如果忘了道,這個術就是有兩面性的。比如高科技犯罪,它就是沒有道只有術的一種危害,在現(xiàn)今這個社會已經(jīng)是一個極其突出的問題了,所以“習藝進道”要成為我們自覺去行的一個準則。
后來碰到問題我又去問,結果得了四個字“順正化?!??!绊槨笔请S順,就是我們過去講的孝順。現(xiàn)在學習西方文化后,大家這種批判精神都挺強的,什么都要去挑挑毛病,美其名曰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好像挺有創(chuàng)造性。當然從未知的角度講,你自己有獨立的見解是對的,但是從道的角度,這樣的人就不是道器。道是只能去順的,你越聰明,越有智慧反而就越去會順,只有當你有私欲的時候,才會有你自己的想法。孝是敬愛之心,你對父母有敬有愛了,怎么會不順呢?但是這個順,它不是順從那種私欲,它順的是正,正就是合理的,就是忠。因此真正的忠誠不是愚忠,愚忠是不講道理,上面說什么就照著做,我們文化里講的是“順道不順君”。君本來應該是“人中之王”,是比普通人更明白道的人,所以他才能引領人去明這個道。但到了后世,內(nèi)圣外王的君越來越少,對于這些君不合道理的地方,做臣下的就要勸諫他。所以到后來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他實在不聽就算了,走了,這是君臣有義,義就在這里,所以要“順正”。
舜是二十四孝之首,他也不是愚孝。父母好幾次都想殺死他,他就想辦法逃跑,等父母要用他了,就又跑到面前來了,感覺不對勁就又跑了。自己娶妻子也是不告父母而娶,為什么?他就是順著這個道。因為你明道了才會去順道,你對父母的愛敬之心沒變,才能夠孝父母之性。孝有孝身、孝心、孝性三個層面。作為兒女,父母吃不上住不上的時候你都不管,那就是禽獸不如,這是孝的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的孝心就比較難了,如果父母的喜好和你不一樣,你還能夠順著他的心委屈一下自己嗎?很難做到吧!那就說明孝得還不深。孝性是指每個人都是有善良的本性,也就是至善的天性,所以最大的孝是通過對父母的孝,能夠幫助自己把那個善性開發(fā)出來的。
“化?!钡摹盎弊郑谖覀冎袊幕镆恢倍荚谔貏e強調(diào)。學習要變化氣質(zhì),這個化不是表面的變,而是內(nèi)在的化。就像我們吃東西,要經(jīng)過腸胃的消化以后,才能夠把里面的營養(yǎng)吸收掉,所以這個化很重要。所以中國的教育一直稱教化,通過教要讓人感化,讓他自己明白,然后自己去改變自己。但是我們這個教育也并不是一味的去教別人,而是先教自己以后,當你產(chǎn)生一種境界,無形之中就會去影響別人。所以《感應篇》里面講“正己化人”,夫子也講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都是在講自身要正。所以我們自己修正、修中,把自己化了,別人你不用去管他,自然就會轉(zhuǎn)變的。我們自己沒化,還非要別人去化,實際上是我們執(zhí)著于自己的某一種想法、概念去逼迫別人改變,這個不靈,不光化不了還會遇到麻煩和抵抗的。所以你順正才能化常,這個化常有兩個層面,一個常是和變相反的那個常。世界萬物都是在變的,那什么是常呢?佛教里面講“常樂我凈”,常就是我們的自性,宇宙萬物的本來,它是不變的,是超越動靜的。也就是我們通過修持,把不正確的思想、行為去掉,然后我們的心就歸到我們的善性上去了,歸到常里面去了。我們的痛苦、煩惱就是不常,時時都在變化,那我們的心怎么能夠靜下來?怎么遠離痛苦煩惱呢?就是要通過不斷地歸正,然后就化常了。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當你正的東西一出來,你的力量是遠遠超過他不正的力量的。私欲雖然是一種力量,但這是一種后天的力量,你是本性里面出來的那種力量,那是任何力量都沒法跟它比的,所以這個時候就會產(chǎn)生你沒有想改變別人,但別人自己卻改變了,這就叫順正化常。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和書塾的一些同學去孔廟,因為這天現(xiàn)在被作為孔子的誕辰日,孔廟會有一個祭孔儀式?,F(xiàn)在的祭孔已經(jīng)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祭孔了,它是屬于表演性質(zhì)的。當然開始這樣做也未嘗不可,因為傳統(tǒng)的禮已經(jīng)是禮崩樂壞了,現(xiàn)在有人能發(fā)掘出一些古禮給大家熟悉一下也挺好。但祭的本意絕對不是裝給別人看的,它是我們內(nèi)心對圣人、對祖宗的一種愛敬之心,這種誠意體現(xiàn)在外就叫祭。所以古人在祭的時候,要準備各種各樣好吃的東西,我們現(xiàn)在看來那些祭品很繁雜,書塾在每次祭祀的時候,好幾個人就要做一整天的祭品,所以是很不容易的。《禮記》講在所有禮里,祭禮為先,因為通過祭,我們才能得到傳承。我們在祭孔子的時候,就從孔子那得到一種師心,看看孔子作為老師他是怎么教化人的。如果說我們讀書人不認孔子,我們就是無師之人,無師之人學習就會學偏、學歪,最后會出問題的。
我們那天到了孔廟后,發(fā)現(xiàn)今年的祭孔也有一些食物,雖然沒有按古禮那么豐富,但至少有獻爵、獻帛之類的東西,還有六俏舞,還是挺不錯的。我們還特別去瞻仰了孔子的真身像,這個像在孔廟里過去沒有公開請出來過,據(jù)說在清代乾隆年間,山東曲阜那邊一共有兩尊真身像,然后請過來一尊。今年因為比較特殊,就放到國子監(jiān)那邊開放,我?guī)е鴷油瑢W們一道去叩拜瞻仰,并唱了一下書塾的塾歌。在夫子真身像前,我又叩拜夫子,希望夫子能夠給我再點撥一下,當時腦袋里又出現(xiàn)四個字,叫“心形交正”。我們中國的學問是性命之學,人都有精神和身體,所以一個人要修圓滿,用普通的話講就是要身心健康,這兩方面都不出問題才行,所以“心”和“形”兩方面我們都要重視,忽視哪一方面,哪一方面都會出問題的。
比如我們只看重精神的升華,然后把身體當臭皮囊,那么身體可能就會出各種各樣的毛病,因為它本來就是你的一部分,你對它不敬,忽視它,它自然就給你鬧別扭。這就像孩子,家長不關心他,他就在那邊哭鬧。人生病也是如此,整天不關心我們的身體,只做你覺得有意義的一些事情,那么身體就會通過病的方式來提醒你要關注它。但是我們真正的主人是精神,這是一個無形的身體,也是更深層、更本質(zhì)的一個身體,所以人快不快樂,主要是在精神上。古代把人大致分為君子和小人兩類,這兩類人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呢?小人是以欲為樂,君子是以道為樂,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小人追求的都是物質(zhì)方面的一些利益,身體方面的一種享受,他不會把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追求精神快樂上面。古代講的君子或者大人,他的一生精力主要是放在追求精神快樂以及超越物質(zhì)的層面上了,那種快樂才是更深刻的。所以“孔顏之樂”在什么地方?就是要通過修持,去掉各種私心雜念,讓我們的心與道相合,然后從這里面得到一種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離不開的也就是一個心、一個身,所以在我們修學上面,圣學講究的是“內(nèi)外兼修,動靜交養(yǎng),本末相資,情理并重,知行齊到”的,這就是中庸之道。因為有形和無形是一體的兩面,我們只注重一邊的話就會出問題。所以夫子所傳的道是兩邊兼顧的,《中庸》里講是“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這個“尊德性”與“道問學”,“致廣大”與“盡精微”都是一體的兩面,不能給它拆開。歷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就是朱子和陸象山針鋒相對的一場辯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因為我們剛才講了,從孟子以后,大道傳承慢慢地失落了,這些宋儒天資都很高,抱負很大,也想要恢復我們古圣的傳統(tǒng),所以他們下了各種各樣的功夫,因此在那個時代也是引領中國文化的,并且為把我們的文化恢復到古圣文化立下了極大的功勞。但是對于像“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們就各執(zhí)一端。我們知道,如果是各執(zhí)一端的話,那肯定是各偏于一面,而這個問題的出現(xiàn),原因就是在傳承上。如果傳承對了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代代相傳的都是一個道理。但假如說沒有師傳了,那因為你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你從這邊悟,他從那邊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道理,這也不能說他錯,因為畢竟他也是體悟過來的。陸象山走的就是“尊德性”的路,朱子則主要是走“道問學”的路,而且他們都各有成就,所以這兩條路其實都是通的,不能說誰對誰錯。但是從另外的角度講,他們又都錯了,因為他們只是各執(zhí)圣學一端,都沒有真正掌握整個圣學,而這個問題就出在都沒有得到圣師的傳承。
所以為什么說止唐先生這個學問這么珍貴?因為他自己在身體出問題的時候到處去求學,結果從野云老人那得到了傳承,然后又幾十年來矢志不渝地去行圣道,最終自己有成就了,教出來的學生也成就了?;避幍谒拇暮芏鄠鞒腥硕家呀?jīng)九十、一百了,這些人現(xiàn)在還都能見得著,所以我當初知道這個傳承后就說趕緊搶救啊!真是命若懸絲,老一批的人一走,我們接不下來怎么辦?
剛才講的傳承問題,也就是這個“大學之道”,我們念的時候都會念,但是怎么去行、怎么去做,如果沒有名師指點是不行的,“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得傳承是不能明白的。曾子在解說《大學》的時候,就留下“格物致知”沒有去解,我看了止唐先生的解釋才知道,這不是曾子故意不解,也不是像朱子認為的那樣是漏掉了,這些都只有得傳承后才知道里面的奧妙。為什么古本不能改?有傳承就知道不能改。沒有傳承,你從某一個角度去悟覺得挺有道理,但這跟實際是有差距的。
剛才講“心形交正”,就是我后來講的《中和修持法》里的修“身中、語中、意中”這三中。因為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身、語、意”,如果在這個地方我們覺得有道可修,那我們生命的分分秒秒就變得有意義起來,這個文化就不是獨立于我們之外的一種點綴,就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作為我自身常常覺得自己根基淺、業(yè)障重,雖然求道多年,但總是領悟不深,踐行得也不好。但好在我有這個愿,所以夫子都在直接或者間接點化我。這幾年我和書塾的同學們一道修學,收獲很大,作為我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現(xiàn)在又有這么一個機會,可以和北大“耕讀社”一起修學。我看大家雖然年輕,但你們的根基都非常好,各方面的條件要遠遠超過我,我也沒有別的想法,首先我現(xiàn)在還是一個學生,而且永遠是一個學生,我想我們相互之間最好稱同學比較好,因為這個同學的含義是很深的。《論語》第一篇就是講“學而時習之”,做人就立在一個學上,學對了,我們?nèi)松鷨栴}就解決了。我們一道來向圣人學,夫子是我們共同的老師,我自己現(xiàn)在根本不配當師,因為好多行持、學養(yǎng)都實在是太差了,簡直都有點“不學無術”的地步了。所以我要感謝蒼天,在我五十二歲的時候,安排我到北大再來讀博士,讀博士就是要彌補我這幾年來對學術的輕視,對西方文化的忽視,把這些沒學好的都得補學,不管你年紀多大了。所以我想這一次,書塾和我們北大“耕讀社”,包括還有別的同仁,我們今后如果一道來學的話,我們相互之間的促進一定會很大的,而且這一種學習所得到的收獲,不是老師能代替的。
所以我想以讀書會的形式一起來學是比較合適的。書塾原來都是聽我的“一言堂”,我講得太多,聽的人就容易產(chǎn)生惰性,聽了感覺挺好,自己就不愛看書,聽完了也不管,這樣自己學習的樂趣就會失去。北大有讀書的傳統(tǒng),我想書塾的人過來以后,要好好跟你們學一學,怎么去讀書,自己去鉆研,我想這對他們的長進是會很有好處的。我覺得今天這個日子,在我個人來說是很值得紀念的,我想這可能以后也會寫在北大歷史上的。因為既然“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已經(jīng)被記入了歷史的檔案,那么今天,是把我們本民族文化的圣學以及真正的孔子,我們北大在座的一起給它求過來了,這個意義我覺得太大太大了。所以早上的時候我想,今天講什么呢?也想不出來什么題目,后來一祈請,腦袋出現(xiàn)一句話“圣學的明燈在北大燃起”。這是大家渴望道德,大家的求道之心,渴望圣人之心,給它點亮的,那我因為有緣,知道這個東西了,又感到自身的無能、無力,所以我所做的只是把這?;鸱N帶過來,它以后能不能燃起來,燃得多大,就看各位了!
(此文系余覺中先生于2013年11月23日在北大國學社的演講)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儒士書屋”公益募捐啟事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