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為司馬遷解惑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初五日庚寅
耶穌2016年9月5日
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中有這么一段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xué)。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zāi)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意謂天道公正,沒有偏私,常助成善人。這個觀點與儒家完全相同,相當(dāng)于《尚書》所說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輔”。關(guān)此,我在《道德和命運的關(guān)系》有所論述,茲不贅。司馬遷對此表示很疑惑。他發(fā)現(xiàn),人世間善無善報反有惡果、惡無惡報反得壽終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豈非天道不公?他舉了伯夷叔齊餓死、顏回貧窮早夭、盜跖得以壽終等等例子。
司馬遷疑惑,是因為不明因果。因果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善報惡報方式具有無限多樣性,有物質(zhì)和肉體的,有心靈和精神的。報應(yīng)方式還存在滯后性、潛在性和復(fù)雜性。種子從種下到萌芽成長開花結(jié)果有一個過程,過程長短因人因時因事而異,這是滯后性;很多善惡之果,當(dāng)事人或冷暖自知,局外人卻難以體會,這是潛在性。
具體到司馬遷例舉的幾個人,情況各各不同。伯夷、叔齊餓死,是他們自己主動的選擇,冷暖自知,求仁得仁。只有小人才會視之為惡報。
顏回短命,氣運使然。當(dāng)時社會共業(yè)惡化,歷史進(jìn)入下降渠道,人民福緣淺薄,不配重享王道禮制,故“孔窮顏夭”,沒有重建王道的權(quán)位和機會。顏回生命長度有限,但高度厚度無與倫比,道德萬古流芳,精神快樂無價,孔顏之樂,何樂如之。況享壽四十,也不算夭。
至于盜跖,或許壽終,并不意味著惡有善報。不聞盜跖有家有后,不聞從卒九千人有何結(jié)果,可見其個人沒有后嗣,“事業(yè)”一傳而絕。這不就是惡果嗎?
從“若至近世”到“是邪非邪”,也無非是壞人沒惡報、好人沒好報的意思,泛泛而論,沒有什么意思。略解一下這幾句話:擇地而蹈之,選擇合適的地方行走。時然后出言,合適的時候才發(fā)言。行不由徑,走路不抄小道,比喻為人正直,行動正大光明。非公正不發(fā)憤,不是為了主持公道就不表露憤懣,意謂勇于主持公道。
儒道兩家都信仰天道公正,與善輔德,司馬遷對天道持疑,有點不儒不道。這或許與他自己“遭李陵之禍”有關(guān)。司馬遷為兵敗被俘而叛國投敵的李陵辯護(hù),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對于李陵之降和司馬遷之挺李陵,王夫之都有嚴(yán)厲的批評,說“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揜?!闭f“司馬遷挾私以成史,班固譏其不忠,亦允矣?!痹斠娡醴蛑蹲x通鑒論》,茲不贅。2016-8-17
責(zé)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