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海】理直氣壯承認(rèn)三綱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9-11 19:12:43
        標(biāo)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shí)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diǎn)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原標(biāo)題:三綱論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初十日乙未

                  耶穌2016年9月10日

         

          

         

        對于三綱五常,常常七嘴八舌。五常爭議較少,三綱爭議就很大,一些儒生都有疑慮,試圖拒之門外。其實(shí),不僅五常,三綱也是儒家思想,而且相當(dāng)核心,應(yīng)該理直氣壯地承認(rèn)。

         

        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兩次提及“三綱”:“循三綱五紀(jì),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此圣人之善也?!保ā洞呵锓甭渡畈烀枴罚笆枪嗜柿x制度之?dāng)?shù),盡取之天,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yǎng)之,秋為死而棺之,冬為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保ā洞呵锓甭痘x》)

         

        但首次完整表達(dá)“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之“三綱”的則是《禮含文嘉》,為東漢班固《白虎通》所引用。南宋大儒真德秀在其《大學(xué)衍義》中論及三綱時引《白虎通》之言后評說:“三綱之名,始見于此,非漢儒之言,古之遺言也?!彼J(rèn)為“三綱”并非漢儒所說,而是先秦所傳的古之遺言。

         

        《白虎通》是漢儒對先王之禮的介紹及對《春秋》的理解運(yùn)用,其中大量理義和禮儀源于儒家諸經(jīng)尤其是《春秋》,與《春秋》大義一脈相承,是漢朝特色的禮學(xué)、春秋學(xué),可與《春秋繁露》并列為儒家外王經(jīng)典和漢朝政治學(xué)代表著作。其中《三綱六紀(jì)篇》將三綱六紀(jì)并論,六紀(jì)與三綱五常相互配套,茲一并錄之于下: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jì)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故《禮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又曰:敬諸父兄,六紀(jì)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何謂綱紀(jì)?綱者張也,紀(jì)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jì),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jì)為化,若羅網(wǎng)之有紀(jì)綱而萬目張也?!对姟吩疲骸畞悂愇耐酰V紀(jì)四方。’”

         

        綱者張也。綱,本意為提網(wǎng)的總繩,所謂綱舉目張,引申為事物的關(guān)鍵部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意謂在君臣、父子、夫妻關(guān)系中,君王、父親和丈夫要在道德上,在五常、六紀(jì)方面要以身作則地起模范帶頭作用,并負(fù)主要責(zé)任。這才是三綱之真實(shí)義和核心義。

         

        尤其是君臣一倫,君王的道德要求特別高。古時皇帝王公卿大夫士等都是道德性概念。爵稱表德才,皇帝君王意味著道德最高。君者群下歸心,王者天下歸往;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首肿顓柡Γ骸疤栔疄榛收?,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保ā栋谆⑼ā罚┻@樣的高標(biāo)準(zhǔn),對現(xiàn)代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爵稱以德論,儒家有天子一爵說。帝王地位雖最高貴,并非絕世之貴,一人超然居于眾人之上,而是與公侯伯子男一樣的爵位。君尊臣卑,但君臣的尊卑、等級不是絕對的,差等之中有平等。天子一爵說體現(xiàn)了王道政治差等與平等的統(tǒng)一性。

         

        或謂現(xiàn)在已非君主制,君臣一倫早已不存在。非君主制沒錯,但君臣關(guān)系經(jīng)過現(xiàn)代化轉(zhuǎn)換,可以轉(zhuǎn)為最高領(lǐng)導(dǎo)人與各級領(lǐng)導(dǎo)和官員的關(guān)系。

         

        《白虎通三綱六紀(jì)篇》又說:

         

        “君臣者,何謂也?君,群也,群下之所歸心也。臣者,繵堅(jiān)也,厲志自堅(jiān)固也。《春秋傳》曰:君處此,臣請歸也。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故《孝經(jīng)》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昏禮》曰:夫親脫婦之纓。《傳》曰:夫婦判合也?!?/p>

         

        從這段話可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并非簡單的服從與被服從的關(guān)系,而是強(qiáng)調(diào)道德責(zé)任和制度程序上的上下主次之別。君臣之間,君上要能以德服人,群下歸心,臣下要厲志堅(jiān)固,堅(jiān)持原則;父子之間,父要懂得規(guī)矩,以法度教子,子要孜孜不倦遵循道義,要對父親的過錯有所爭辯勸諫,以免父親陷于不義;夫妻之間,丈夫以道扶接,妻子依禮服從。

         

        三綱概念出自《白虎通義》所引之《含文嘉》,為古之遺言,三綱思想和精神亦早就存在于儒經(jīng)。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篇》)《易經(jīng)家人卦》說:“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yán)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狈?yàn)槠蘧V,夫夫婦婦而男女正;父為子綱,父父子子而父子正;君為臣綱,君君臣臣而君臣正。

         

        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保ā睹献?離婁上》)這是把君王當(dāng)做了所有臣民之綱,綱舉目張。故歷代圣賢大儒都強(qiáng)調(diào)正君心。君心君德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對于政治制度和官德民風(fēng)都具有決定性影響程頤說:“天下之治亂,系乎人君之仁與不仁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發(fā)之于外也。”正君心就是抓治國之綱。

         

        三綱開始于夫婦?!吨芤仔蜇詡鳌氛f:“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東漢經(jīng)學(xué)家馬融《論語陽貨篇》注說:“周南、召南,國風(fēng)之始,樂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綱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為,如向墻而立?!瘪R氏以夫婦為三綱之首,先王教化以夫婦為開端。

         

        將三綱與五常聯(lián)合使用,應(yīng)是馬融注《論語?為政篇》子張問十世章時開端??鬃诱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焙侮獭墩撜Z集解》在解釋該章時引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所損益,謂文質(zhì)三統(tǒng)也?!?/p>

         

        馬融認(rèn)為,殷商繼承夏禮、西周繼承殷禮,禮儀規(guī)范之文質(zhì)有所損益,背后的精神則因循不變,百世之后,依然如故。這個精神指的就是三綱五常。南北朝時皇侃的《論語義疏》引馬融之說而發(fā)揮之:

         

        “馬融云‘所因,謂三綱五?!?,此是周所因于殷,殷所因于夏之事也。三綱謂夫婦、父子、君臣也。三事為人生之綱領(lǐng),故云三綱也。五常謂仁義禮智信也……此五者是人性之恒,不可暫舍,故謂五常也。雖復(fù)時移世易,事歷今古,而三綱五常之道不可變革,故世世相因,百代仍襲也?!?/p>

         

        北宋初邢昺奉詔作《論語注疏》,亦引馬融之說,疏云:“三綱五常不可變革,故因之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又引馬融之說,注云:“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其所損益,不過文章制度,小過不及之間。而其已然之跡,今皆可見。則自今以往,或有繼周而王者,雖百世之遠(yuǎn),所因所革亦不過此,豈但十世而已乎!”

         

        朱熹肯定“馬氏注‘所因謂三綱五常,損益謂質(zhì)文三統(tǒng)’,此說極好”(《朱子語類》卷二十四)。又說:“三綱五常,亙古亙今不可易?!庇终f:“所因之禮是天做底,萬世不可易;所損益之禮是人做底,故隨時更變?!彼蛑Y指的是禮制精神,所損益之禮指的是具體制度規(guī)范。

         

        王夫之說:“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經(jīng)大法,統(tǒng)謂之禮,故六官謂之周禮。三綱五常,是禮之本原。忠、質(zhì)、文之異尚,即此三綱五常見諸行事者品節(jié)之詳略耳。所損所益,即損益此禮也。”(《讀四書大全說》)

         

        韓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其文章著作之基本立場和原則錯誤,卻不是句句皆謬一無可取。他說:“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保ā俄n非子忠孝篇》)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不必以人而廢言。只是需要說明,君臣以義合,君若不君,臣可辭去,對于暴君,還可以革命或誅殺--那不是弒君而是誅一夫。這個道理孟子講得很清楚。

         

        順及,五常一般指仁義禮智信,董仲舒說:“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dāng)修飭也。”(《賢良策一》)《白虎通五經(jīng)篇》以五常說五經(jīng):“經(jīng)所以有五何?經(jīng), 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jīng)。《樂》仁,《書》義,《禮》禮,《易》 智,《詩》信也。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這是漢儒之一種說法,其五經(jīng)有《樂》而無《春秋》,聊備一說耳。

         

        五常有時也指五典或五倫之常。《尚書泰誓下》:“今商王受,狎辱五?!???追f達(dá)疏:“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真德秀論五常時引孟子之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指出此五者“皆人性所自有……經(jīng)傳論人倫之道非一,然各以一言而盡其要,未有如孟子者。嗚呼,旨哉!”(《大學(xué)衍義》卷六)他認(rèn)為孟子對五常的概括高度凝練,最得天理人倫要旨。

         

        責(zé)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