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強】沒有什么比“仁愛”更重要——《論語新識?學(xué)而篇》第五章、第六章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6-09-24 14:58:46
        標簽:
        劉強

        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歷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復(fù)旦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F(xiàn)任同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詩學(xué)研究中心主任,詩學(xué)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xué)與語言學(xué)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魏晉風(fēng)流》《驚艷臺灣》《世說學(xué)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dǎo)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余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沒有什么比“仁愛”更重要——《論語新識?學(xué)而篇》第五章、第六章

        作者:劉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四己酉

              耶穌2016年9月24日

         

         

         



        1.5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②,節(jié)用而愛人③,使民以時④?!?/p>

         

        【新注】

         

        ① 道(dǎo)千乘之國:道,同“導(dǎo)”,治也。乘:兵車,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一說,一乘車,合步卒炊事勤雜之徒共百人。千乘之國,相當(dāng)于一中等國家。

        ② 敬事而信:敬,敬慎。信,誠信。

        ③ 節(jié)用而愛人:節(jié)制財用,仁愛人民。人者,民也。

        ④ 使民以時:以,按照。時,農(nóng)閑之時。

         

        【新譯】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千乘兵力的中等國家,為政者對待政事應(yīng)敬慎勤勉,言行誠信;節(jié)制財用,仁愛人民;即使要使用民力,也應(yīng)安排在農(nóng)閑之時?!?/p>

         

        【新識】

         

        此章論政,承接上幾章,由為學(xué)、修身而及治國,實則依然在談忠信與仁恕。

         

        孔子認為,治國先須治心,治人先須治己,為政者必須要做到敬事、守信、節(jié)用、愛人、惠民五事,方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這與《陽貨篇》子張問仁,孔子答以“恭、寬、信、敏、惠”可謂異曲同工。這五個方面,“愛人”是中心,“愛人”即是“仁”,故此章看似論政,實則論仁。朱熹《集注》引楊時曰:“上不敬則下慢,不信則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兑住吩唬骸?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于害民,故愛民必先于節(jié)用。然使之不以其時,則力本者不獲自盡,雖有愛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澤矣。然此特論其所存而已,未及為政也。茍無是心,則雖有政,不行焉?!?/p>

         

        今按:孟子后來倡導(dǎo)的“仁政”、“民本”思想,大抵萌芽于此?;蛞詾?,儒家思想乃為統(tǒng)治者服務(wù),以君為本,觀此章可知其大謬不然??鬃哟搜缘膶ο蠡蛟S是君主,但君主本身的利益并非孔子所關(guān)心,孔子所關(guān)心者,乃在怎樣才能使權(quán)力在握的君主行仁政、走正道、利天下、惠眾庶?!秷蛟黄房鬃釉弧耙蛎裰保摧p徭薄賦,與民休息,藏富于民之義,反過來,那種“率獸食人”,宰割天下,魚肉百姓,與民爭利的寄生蟲般的統(tǒng)治者,恰恰是孔子最反對的。此讀《論語》者不可不知也。

         

        劉強:沒有什么比“仁愛”更重要:《論語新識·學(xué)而篇》第五、第六章

         

        1.6子曰:“弟子①入則孝,出則弟②,謹而信③,泛愛眾,而親仁④。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⑤。

         

        【新注】

         

        ① 弟子:于兄為弟,于父為子。弟子即童子,指家中最年幼的孩子。

        ② 入則孝,出則弟:無論在家抑或外出,皆當(dāng)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出、入,互文見義。

        ③ 謹而信:行事謹慎,誠實有信。

        ④ 泛愛眾,而親仁:博愛眾人,親近其中有仁德者。

        ⑤ 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行此五事而尚有余力,則可以學(xué)習(xí)文獻。文,指文獻、典章,如《詩》《書》《禮》《易》等。

         

        【新譯】

         

        孔子說:“弟子在家在外,都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既能博愛廣眾,又能親近有仁德之賢者。做到這些如還有多余的精力,就可去學(xué)習(xí)文獻禮樂及典章制度了?!?/p>

         

        【新識】

         

        本章談弟子為學(xué),次第分明,本末一貫。清代蒙學(xué)讀物《弟子規(guī)》,便是受此章啟發(fā)敷衍而成,唯今人奉之為“國學(xué)經(jīng)典”,則未免耳食。本章可注意者有三:

         

        其一,弟子為學(xué),當(dāng)以德行為先、為本,文學(xué)為次、為末,此正合“孔門四科”之序。德猶質(zhì)也,質(zhì)在文先;文猶知也,知在行后。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知行合一,方是真知。于此可知,孔子之學(xué)乃大人君子之學(xué),孔子之教乃成人、立人、達人、愛人之教??鬃诱f:“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笨鬃又逃?,更為注重的是人格德性之養(yǎng)成,而非知識技能的功利性灌輸。那種有才無德、巧言亂德之徒,向為孔子所不齒。

         

        其二,儒家主張“愛有差等”,“親疏有別”,但差等之愛并非靜止封閉狀態(tài),而是流動擴充,可大可久,好比漣漪,環(huán)環(huán)擴展。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皆從人之情感出發(fā),推己及親,推親及人,推人及眾,自內(nèi)而外,由近而遠。故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彼稳鍙堓d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朱熹也說:“親親、仁民、愛物,三者是為仁之事?!庇终f:“古人必由親親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愛物;皆由近以及遠,自易及難。”(《朱子學(xué)的》)這種差等之愛,既符合人情,又合乎天道,故能深入人心,長盛不衰。墨家主張“愛無差等”,陳義過高而不接地氣,故雖一時號稱“顯學(xué)”,很快便風(fēng)流云散,音消響絕矣。

         

        其三,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乃以人為本、以情為主、最具人文價值之文化,其中心是人而不是神。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云:“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亦指出周孔之教化,實“以情感為其根本”。李澤厚亦倡“情本體”之說:“所謂情本體,是以‘情’為人生的最終實在、根本。”孔子的“泛愛眾”,實與西方之“博愛”思想相通。本乎此,才有子夏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梢哉f,儒家教育乃是以情感教育為中心的人格教育。

         

        然而,僅能“博愛”顯然不夠,孔子在“泛愛眾”之后,接之以“而親仁”(親近有仁德之人),大有深意在焉。蓋“泛愛眾”只是情感教育之普遍化,其延展狀態(tài)是平面的,尚非人格修養(yǎng)之最高階段,求學(xué)之人如欲進德修業(yè),則必須有一向上提撕之力量,“親仁”便是“下學(xué)上達”的必由之路??鬃雍竺嬲f“就有道而正焉”、“無友不如己者”、“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皆是“親仁”思想的進一步展開。

         

        事實上,親仁尚賢是沒有時空邊界的,孟子更提出“尚友古人”說:“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泵献拥摹吧杏压湃恕保职芽鬃拥摹坝H仁”思想,由當(dāng)世上溯到遠古,這與孔子的“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也是一脈相承的??梢哉f,“泛愛眾”屬仁,“而親仁”屬智,仁智雙修,始可謂之成德君子也。

         

        責(zé)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