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清風朗月夜窗虛——《道不遠人,德在人心》讀后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三日戊申
耶穌2016年9月23日
王鎮(zhèn)華老先生是臺灣德簡書院主持人,儒佛道兼修,著有《易經(jīng)白話生活譯》、《百年中國的反省》、《兩岸文化的關(guān)懷》等十幾種書。今老先生新作《道不遠人,德在人心》由立品圖書公司推出。特擷下五大特色獻給廣大讀者,同時發(fā)出一點異議,供老先生和讀者參考。先講五大特色:
一、抓住文化根本
作者對主體這個詞情有獨鐘,并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德為主,自明;道為體,自然。統(tǒng)而言之,即“性與天道”。他在書中介紹了“主體”的七個特質(zhì):
第一、它就是神,就是佛,就是天;第二、它就是你的本心、直心,也就是德;第三、它就是中庸、中觀;第四、它是你心的主;第五、它就是恒定;第六、最重要的一個特質(zhì):自明;第七、它是本有。
對這個主體,儒佛道三家都證到了,雖所證不同,但有一定共識。這七個特質(zhì)堪稱三家共識、共法。抓住它們,就抓住了中華文化的根本。作者不愧為儒佛道兼修的文化人也。
二、重建人格主體
人格是人類的獨具,主體是人格的基礎(chǔ)。作者強調(diào)“主體是人類的明燈”,書中第七講專講人格主體的重建。他說:
“我們的文化不以宗教的形式,卻把天人關(guān)系交代得清清楚楚。人格主體就是天賦的命,這個命非但不控制,因為人類是自主心,你要用心,老天爺就讓你作主。這個人格非但沒有讓你宿命,反而讓你通過這個覺,可以敞開,面對萬物的豐盛,生命的奧秘?!?/p>
儒家沒有宗教的弊端而具備宗教的優(yōu)點,可謂不是宗教勝于宗教。要存養(yǎng)天命之性,挺立人格主體,沒有比儒家更合適的文化了。故孔子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百年中國的反省》中作者寫給女兒的一句話:“小元,我答應(yīng)你一個清新可喜的社會?!边@句話體現(xiàn)了相當充沛的文化、社會責任,讓我記憶深刻。那樣的社會離不開好制度的規(guī)范,更需要好文化的引導。通過中華文化的弘揚,普遍重建人格主體。
三、區(qū)別中西高下
本書是作者演講系列的集合,在第三講《明珠在懷》“以德為本,以道為體”一段,作者指出了中華文化的普世特色和西方文化的內(nèi)在不足。他說:
“沒想到普世性的文化桂冠,居然落到我們古典文化---德跟道的頭上。這個是可能這一百年來我們都沒想到的。西方文化雖然強勢,一個民主法治,一個科技經(jīng)濟,已經(jīng)贏得全世界的屈服,可是并沒有贏得全世界的心悅誠服。要不然,阿拉伯世界不會這么敵視美國的統(tǒng)治。我想我們在臺灣,也受制于美國,到底目前美式的消費文化,讓我們獲得快不快樂,誰可以捫心自問一下?在我看,真正的文化就是我們的古文明、古文化,它就是兩個字,德跟道,自明跟自然?!?/p>
美國政治相當于霸道,遠勝于極權(quán)暴政,大遜于王道德治,其根源在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植根于個人主義哲學,能夠以人為本,是其長處,有一定的德性;不識人之本性,是其不足,道德資源嚴重不足。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美國相當于“以力假仁者霸”,離“以德服人”境界還差得遠。
中華文化則是道德主義文化,中華文化的主統(tǒng)儒家以仁為本,是仁本主義,對本心本性的認證特別中正圓滿。若是儒家在上,就可以建設(shè)禮制,開出王道,汲取西方政治制度之優(yōu)點而超越之。
作者曾說中西文化之別是人格主義和人權(quán)主義之別。我說,中西文化原則區(qū)別是人格主義與個人主義。一字之差,所見略同。蓋仁為人之本,仁性是生命的本質(zhì),人格的支柱。儒學即仁學,即仁本主義和人格主義哲學,這是東海十幾年前所見,多篇文章論及。
關(guān)于西方啟蒙運動,作者說:“人類啟蒙運動之后,擺脫了教會的控制,按我的理解,西方擺脫教會是利用中國文化。否則他們自己找不到一個力量,是非宗教性的,可以去跟教會的權(quán)威抗衡。啟蒙運動,大量地吸取中國的人文教化這一套,早期的經(jīng)典很早就翻譯過去?!?/p>
然哉,中華文化和文明為歐洲知識界反對宗教專制提供了重要利器,成了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推手。啟蒙運動思想先鋒們都很推崇以孔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道德體系,以孔子為大哲人,以中國為理想國。伏爾泰認為,中國人的理性的道德和基督教的道德有本質(zhì)差別,應(yīng)是歐洲人所追隨的目標。關(guān)此,我在《儒家對西方的歷史影響》、《啟蒙西方微論》諸文中有詳論。這也是中華文化優(yōu)越性的歷史證明。
四、打通中西隔閡
中西文化、文明、政治及制度,雖有高下之異,并非正邪之別和水火不容。作者說:
“內(nèi)圣外王與民主法治不需要二選一,更不需要沖突,因為法治的外在規(guī)范仍然需要社會習俗、社會規(guī)范去補助它,更需要自由主義所肯定的習俗里面的文化來做它的基礎(chǔ)。所有的現(xiàn)代化如果沒有傳統(tǒng)的轉(zhuǎn)化,它是不可能成功的?!?/p>
制度是政治的支柱,政治是文明的底盤,文明的基礎(chǔ)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只要有一定道德內(nèi)蘊,所展開的文化、文明、政治及制度就是良性的,就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和借鑒。不過有必要指出,民主法治的指導思想是自由主義,禮制德治、王道政治的指導思想是儒家學說。誰居指導思想地位和憲位,所導出來的制度模式是不一樣的。
五、語言生動風趣
作者知識淵博,語言風趣,其書讀起來頗有味。例如解說“內(nèi)自訟”時說:“有一點覺察自己有過錯了,趕快要跟自己打官司,追究到底。”
又如:“讀古書的方法無他,直接跟那個人戀愛。千萬不要說,能幫我去戀愛,回來向我報告,看注解本;你跟本文戀愛就對了。讀《論語》就是孔子坐在那邊?!睂W習中華文化,一定要讀原典,我對此很贊同。
本書近五十萬字,內(nèi)容豐富,洋洋大觀。作者圍繞主體,講人格和人權(quán),講文化和文明,講歷史和現(xiàn)代,講覺知和正念,講現(xiàn)實和理想,講生命的整體性和整體的生命性,正說反說,大開大合,獨辟蹊徑,頗多灼見,自成一家之言。
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和不夠中肯的地方。作者雖然抓住了儒佛道的根本和三家的共法,但對儒家的殊勝認知不足,大處不逾閑,小處有出入。東海在此冒昧提出一點異議。作者對儒佛道一視同仁,同樣尊重。他說:
“佛道儒各擅勝場,根本不沖突。沖突都是后來的人心量狹小,自己的秉性偏道、偏佛、偏儒,然后就在那邊斗。你真的去讀原典,沒有??!他們當時是什么呢?會譏笑,你知道嗎?當時譏笑是一種欣賞。我們現(xiàn)在的譏笑是一種發(fā)泄”云。
這段話無意中把很多儒佛道大師都說成了心量狹小和有所偏了。佛道儒各擅勝場沒錯,但對道德心性的認證各各不同,既有共鳴又有沖突??鬃幼鹬乩献雍彤敃r的隱士們但并不認同道家,對隱士們不乏批評;歷代大儒對佛道多不認同,二程、朱熹、王夫之等批判佛道非常嚴厲。佛道兩家對儒家雖能尊重,也多異議。
作者好談中道。儒佛道都講中道,然佛道兩家屬于出世法,它們的中道也是出世法之中道,唯儒家內(nèi)圣外王一體,形上形下不二,入世出世統(tǒng)一,得道德之中和政治之中,是人類真正的中道。對此,東海有《欲求中道只儒門》一文詳論之,茲不贅。
作者對儒佛道貌似沒有抑揚,實質(zhì)上常抑了儒家而偏向道家,如在《自明、自然、實踐---三道心光》一段中,對自明、自然、實踐三個理念的解說,充滿道家氣息。而這不是個例,書中對儒家經(jīng)典及概念的解說常有意無意滑向道家立場,并有天馬行空之嫌。比如將孔子“游于藝”的藝說成詩書禮易樂春秋六藝,顯然別出心裁,與歷代大儒和注家唱反調(diào)。
東海在辛莊聽過作者的課。這位來自臺島的老先生謙和虛靜,一身清氣,學貫中西,兼修儒佛道,對三家都很贊美,但不入諸家范圍,唯以中國文化人、讀書人自稱。但我覺得,老先生思想道德都傾向道家,其身上有儒味更多道風。有一句唐詩叫:清風朗月夜窗虛。這個境界正是這位白衣飄飄的老先生和他的著作給我的感覺,特借來作這篇小文的標題。在匆促浮躁、烈日炎炎的時代,歡迎有識之士蹲到虛靜的夜窗下來,聆聽一下老先生清風朗月的教導。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余東海】王道禮制與王權(quán)專制
【下一篇】【羅輝】愿與名相合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