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超越物質(zhì)主義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初十五日庚子
耶穌2016年11月14日
物質(zhì)主義就是把物質(zhì)放在第一位。西哲說,人是萬物的尺度。物質(zhì)主義恰好顛倒過來,以物質(zhì)為人的尺度,以物質(zhì)為尺度去衡量人的價值。
物質(zhì)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五個小兄弟:利益主義、拜金主義、拜權(quán)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物質(zhì)主義者都是物質(zhì)的奴隸,無論貧富貴賤,縱然位高權(quán)重,都是物奴,身為物役,唯物為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物奴必是小人。小人有懶惰和勤快之別??鬃诱f:“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保ā墩撜Z?陽貨》)又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wèi)靈公》)這兩種人就是懶惰的小人。孟子說:“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保ā睹献?盡心篇》)這就是勤快的小人。小人還有有奢侈和儉吝之別,有魯莽和怯懦之別。
對于儉吝、怯懦、勤快的小人,王夫之在《俟解》中有過深入的揭露。王夫之說:
“吝似儉,鄙似勤,懦似慎。吝者貪得無已,何儉之有!鄙者銷磨歲月精力于農(nóng)圃簞豆之中,而荒廢其與生俱生之理,何勤之有!懦者畏禍而避之,躬陷于大惡而不恤,何慎之有!”
君子之勤是勤于學,勤于義,勤于為己;小人之勤是勤于利益,不可不辨也。王夫之強調(diào):
“不得已而為資生之計,言者曰惟勤惟儉。儉尚矣,勤則吾不知也。勤所以不可者,非惰之謂。人之志氣才力,與有涯之歲月,唯能勝一勤而不能勝二勤。吾自有吾之志氣,勤于此則荒于彼。雞鳴而起,孳孳為利,專心并氣以趨一涂,人理亡矣。”
同時,王夫之指出真正的儉、勤、慎的特征:
“儉者,節(jié)其耳目口體之欲,節(jié)己而不節(jié)人。勤者,不使此心昏昧偷安于近小,心專而志致。慎者,是其身入于非道,以守死持之而不為禍福利害所亂。能儉、能勤、能慎,可以為豪杰矣?!?/p>
小人也有好壞之別。好的小人有一定底線,有己無人但也不損人,如楊朱之流;壞的小人則無底線,擅于損人利己,甚至于己無利也損人,以損人為樂,為得意。當然,好的小人,好的程度非常有限,而且很不穩(wěn)定,很容易變壞。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此之謂也。
小人必是物奴,物奴必然物化,即《樂記》所說的“人化物”,這是通往罪惡的捷徑?!稑酚洝分赋觯?/p>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yǎng),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p>
古今中外都有物奴,現(xiàn)中國特別多,奴性特別深,其故安在哉?根本原因在于物本主義哲學成了“王官學”。物質(zhì)第一性的世界觀,必然流為物質(zhì)第一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益主義、拜金主義、拜權(quán)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泛濫成災就是不可避免的,大亂就是不可避免的。
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物質(zhì)主義價值觀,在政治上最容易導向極權(quán)主義。因為極權(quán)意味著巨大的財富、利益和物質(zhì)享受,極權(quán)就是最大的物。
只有真信仰才能超越物質(zhì)主義。信仰者,信之于心,仰之為“天”也。這個“天”,有高低之異、優(yōu)劣之別和真?zhèn)沃?。邪教信仰就是偽劣信仰,但只要真信,也是可以超越物質(zhì)主義的,不過不值得肯定,超越了物欲卻陷入了邪欲。
只有仁本主義才能實現(xiàn)對物質(zhì)主義的真正超越。
如果說人本主義是以人為萬物的尺度,物本主義是以物為人的尺度,仁本主義則是以仁為人和萬物的尺度。仁本主義的價值觀和信仰建立在對“性與天道”的圓滿證悟上,不僅真,而且正,大中至正。仁本主義信仰就是良知信仰、中道信仰和天道信仰。(詳見東?!度时局髁x世界觀》一文和《仁本主義》一書)
“性與天道”可信可解可行可證。證入仁性,自然樂在其中。因為仁性有常樂我敬四德,孔顏之樂即是仁性之德。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述而篇》)
《論語》中本章與《雍也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弊钅荏w現(xiàn)孔顏之樂。王陽明認為“良知即是樂之本體”。他在寫給弟子的信中說:“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斷。”(《王陽明全集》)。
儒家飯疏飲水,樂在其中,并非樂于貧窮,而是樂在仁義。仁宅義路所在即是樂,富貴不能增,貧賤不能減,故能貧賤富貴一切順其自然。對于歷代圣賢來說,拒絕一切不義是理所當然的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保ā睹献庸珜O丑上篇》)就是“天下”,如果要通過“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之,儒家也是不屑為的,何況不義之富貴呢,何況物質(zhì)利益呢。
對于君子來說,超越物質(zhì)是最基本的修養(yǎng),理所當然,何足道哉。君子所性,大行不加,窮居不損,不充詘於富貴,不隕獲於貧賤,富貴不足為榮,貧賤不足為辱?!墩撜Z里仁篇》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比绻慷詯阂聬菏碁閻u,那就未足與議了。
孔子說:“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論語子罕篇》)子路不恥惡衣惡食,能夠不忮不求,比起一般人來當然優(yōu)秀得多。但這是儒者理當做到的,不應該以此自足,不值得終身誦之。所以孔子說,這個修養(yǎng)何足以為善呢。
當然,超越物質(zhì)主義不是絕物,而是超物、“役物”、“物各付物”(程頤語)。超越物質(zhì)主義,才能更好地愛物,更好地格物致知、開物成務(wù)、盡物之性和利物之用,讓萬物更好地為人所用,各盡其用。
不僅超越物質(zhì)主義而已,仁本主義可以超越古今中外任何主義,包括一切好主義。任何思想、學說、主義都有局限,有偏倚,有缺漏,唯有仁本主義徹上徹下徹內(nèi)徹外,不偏不倚,無缺無漏。換言之,任何好主義,都好不過仁本主義,都不如仁本主義圓滿中正,大中至正。
2016-11-12
余東海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