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哲學是一個由自我的內(nèi)在道德主體向外逐漸拓展、逐步完善的道德哲學系統(tǒng)。而我們現(xiàn)在討論這樣一些道德哲學問題,一方面是要從學術上分析儒家道德哲學的特征和系統(tǒng),另一方面也應當意識到,儒家道德哲學的這些辯論仍具有現(xiàn)代意義。
子思學派在孔子的基礎上對天人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過“天命之謂性”等觀念實現(xiàn)了天道性命的貫通。但子思學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論述方面比較粗糙,無法將天人的貫通完美實現(xiàn)。孟子則在此基礎上“十字打開”,一方面通過積極和消極兩面的天人關系更好的證成了天人之道的貫通,另一方面完善了內(nèi)在的德行修養(yǎng)功夫,從而將思孟學派的天人之···
如果說《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和敖丙之爭體現(xiàn)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這一觀念,《哪吒鬧?!分械膬烧咧疇幨菍θ罕娎孀鳛樯茦藴蔬@一價值判準的體現(xiàn),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則體現(xiàn)了一種個體性的復雜善惡觀念。這其中的古今之變,對我們當下如何過“道德的”生活,具有啟發(fā)意義。
學界對荀子的“大清明”觀念一直研究不夠,但此觀念實蘊含著荀子哲學的一個關鍵問題:由認知之心是否可以通于道德和政治。事實上,荀子認為:通過“大清明”的認知之心,人可以認識到至善——道,并以之來對治自身心性和各種現(xiàn)實中的惡,進而使自身和現(xiàn)實都達到善??梢姡绻覀冝D換港臺新儒家從孟子出發(fā)的心性論樣式和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認···
進入21世紀后,一批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儒家工夫論研究成果出現(xiàn),為我們理解儒家工夫論提供了借鑒。不過,因為在研究時長、討論視野、思考維度等方面仍存在限制,因此當前儒家工夫論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克服,以使儒家工夫論所內(nèi)涵的豐厚意蘊得到重新的解釋和煥發(fā)新的活力。
荀子的禮與法家的法看似接近,都具有制度化、成文化的特征,實則非常不同。荀子的禮治仍是在孔子的思路上,即良治是按照周朝的制度遺存進行改良,而且其禮學的關注點是普遍的人。法家的法治則認為周朝的禮制已經(jīng)不適合新的政治形勢,所以要用君主集權的法治來統(tǒng)治社會,而其法學正是為此而進行的特殊性思考。這種差異決定了法家之學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