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學研究的政治維度,呈現(xiàn)為三種形式,一是以王陽明之政治軍事事功為中心的政治史考察;二是以陽明學所蘊含的理論品格、精神氣質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三是以陽明學之核心概念、命題以及社會教化活動為中心的政治哲學考察。對陽明學上述三種形式的政治維度考察,特別是對陽明學政治哲學思考,可以拓展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研究領域。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制度的大轉型、大變革的社會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強化了晚清以來的“文化對待觀”,具體表現(xiàn)為古與今的對峙以及中與西的劃分。古今、中西的文化對立,雖然在當時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啟蒙,但同時也在觀念上帶來了文化激進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的對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立,開啟了后來思想文化···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要實現(xiàn)優(yōu)良的私人生活,其前提在于有著優(yōu)良的公共生活。公共向度之所以成為美好生活的題中必有之義,大致有四個方面的理由與依據(jù):一是人的社會性存在;而是人擁有公共參與的自然權利;三是良好的公共秩序能夠保障私人生活的富足與穩(wěn)定;四是人類情感和意志的滿足也具有公共的向度。
從儒家的思想史看,義利之辯雖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公私之辯,但是公私問題依然是其核心要義之一。在公共生活中,公義和私利在何種情景下更具有優(yōu)先性的思考,是義利之辯的實質之一。在儒家看來,良好的公共生活,需要個體讓渡部分私人利益來落實公義、成全他人并以此促成社會的大同團結。義利之辯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公共性優(yōu)先原則,在儒家···
討論儒家經典能不能開新的問題,實際是在說儒家能否有足夠的思想資源應對現(xiàn)代性。應對現(xiàn)代性的挑戰(zhàn),是我們現(xiàn)在研究儒學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什么樣的現(xiàn)代性才適合中國的?是歐美人倡導的現(xiàn)代性還是別有可能的多元現(xiàn)代性?因
從政治哲學角度看,陽明后學沿著王陽明開創(chuàng)的“化治世為治心”的思路,堅信人內在的道德理性、意志和情感可以成為改造政治社會的力量,認為“良知”可以外化為規(guī)范、準則,人們通過“致良知”的道德實踐,能夠實現(xiàn)“萬物一體”的理想秩序,使得“三代之治”的理想社會再次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