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羅輝】仁本主義辯證法之直和曲的統一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7-04-18 08:51:15
        標簽:
        羅輝

        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歷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供職于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仁本主義辯證法之直和曲的統一

        作者:羅輝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年三月廿一日甲戌

                   耶穌2017年4月17日


         

        直,《說文》解釋為“正見也?!薄蹲髠鳌は骞吣辍氛f“正直為正,正曲為直?!薄渡袝ず榉丁氛f“木曰曲直”。直有正、正直、正義、剛正、無枉曲諸義?!兑捉洝は缔o上》講“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講的是乾元之直德為剛正無私,也是講人之德。《韓非子·解老》說:“所謂正者,義必公正,必不偏黨也?!薄盾髯印ば奚怼氛f:“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曲,這里講的曲是相應于直德而講的?!墩f文·曲部》:“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段玉裁注引申為委曲之意。故這里講的曲是委曲、折節(jié)、回轉、從順諸義,而不是不正、不直、枉詘之義。《淮南子·主術》講造父駕馬“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guī)矩”,這里的曲是隨順而屈的意思?!秲x禮·士冠禮》“每曲揖”中,曲是轉彎之意?!兑葜軙す偃恕贰扒∑湫幸杂^其備”,曲在這里有委曲之意?!抖Y記·樂記》中“曲如折”“使其曲折繁瘠”,是形容唱歌聲音的回曲與平緩,回轉而齊?!吨杏埂氛f“其次致曲”,《易經·系辭》說“曲成萬物而不遺”。曲成,即是委曲成全之意。韓康伯注:“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系一方者也?!笨追f達疏:“言圣人隨變而應,屈曲委細,成就萬物。”

         

        儒家做事做人以直為美德?!洞蟠鞫Y記·曾子制言中》“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講的是君子要以正言正行求取富貴?!墩撜Z·季氏篇》孔子論交友時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边@是講交友要交正直的人,直在此作正直解。《尚書·皋陶謨》中舜帝命夔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這里的直也是講做人要身行正直?!墩撜Z·衛(wèi)靈公篇》孔子說“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尚書·舜典》舜任伯益為秩宗要“夙夜惟寅,直哉惟清”,這里的直的意思也是講人要有正直無私曲的品格。

         

        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史魚多次勸戒衛(wèi)靈公進用賢人蘧伯玉退去佞徒彌子瑕,但是衛(wèi)靈公就是不聽。大夫史魚臨死囑家人不要“治喪正室”,而要求“置尸牖下”,這就是史稱“尸諫”。最后使衛(wèi)靈公“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孔子聽到這件事稱贊史魚說:“古之列諫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謂直乎?”(《孔子家語·困誓》)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夫子又評價史魚的直道“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春秋時晉國大夫叔向治理國家大事使用刑法,不包庇親人。三次指出同是大夫又是異母弟弟叔魚的罪惡,而不給他減輕罪刑。孔子稱之曰:“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于親,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曰義也夫,可謂直矣。”(《左傳·昭公十四年》)

         

        春秋時魯國大夫柳下惠擔任典獄多次被罷免,于是有人勸說:“您為什么不離開這個國家呢?”柳下惠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篇》)

         

        但并不是儒家君子為人處事只有直來直去地“硬直”,不給人以轉圜回緩的余地。不是的,儒家也講究隨機應變,屈曲委細,以成就他人及萬物。同時長輩對晚輩的提攜、先生對后進的教誨都體現了曲成的涵容。

         

        互鄉(xiāng)這個地方的人很難與他們談論善道,而有個兒童卻受到孔子接見,因此夫子的弟子就疑惑不解了??鬃咏忉屨f:“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篇》)人家向上來求進步,這不是好事嗎?用得著糾結于人家以往是否都是善的呢?可見這里夫子屈成他人的用心??鬃舆€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與?!保ā墩撜Z·述而篇》)只要有人主動帶著束修來求學,孔子都不拘一格,予以教誨。這種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屈曲委細成就他人的精神,恐怕只有孔子這樣的圣人才可以當之。

         

        《后漢書·郭泰傳》中描述了一個曲身成就他人的故事:“賈淑,字子厚,林宗鄉(xiāng)人也。雖世有冠冕,而性險害,邑里患之。林宗遭母憂,淑來修吊,既而鉅鹿孫威直亦至。威直以林宗賢而受惡人吊,心怪之,不進而去。林宗追而謝之,曰:賈子厚誠實兇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鄉(xiāng),故吾許其進也。淑聞之,改過自厲,終成善士。鄉(xiāng)里有憂患者,淑輒傾身營救,為州閭所稱。”

         

        直作為明德和美德是君子所堅守的品格,與之相反的品德即是枉這種昏德。也就是前面柳下惠講的枉道。枉是邪曲、不直不正之意,象無罪而殺之等都屬于枉。一般人行為處事往往以枉尺而直尋為正道,故孟子駁斥之。陳代以公孫衍、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成功”氣派為例子,勸孟子用枉尺而直尋的方式以尋求諸侯來實施自己的抱負,并認為這種人才“誠大丈夫哉”。孟子堅決反對,說:“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薄巴骷赫?,未有能直人者也?!毕蠊珜O衍、張儀之流,根本談不上是大丈夫,實際上是妾婦之流。真正的大丈夫應該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p>

         

        針對枉道,孔子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庇终f:“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保ā墩撜Z·公冶長篇》)又說:“以直報怨”。(《論語·憲問篇》)

         

        一個人是否配稱之為直,有時并不容易辨別?!墩撜Z·公治長篇》第二十三章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贝呵雉攪宋⑸咭孕帕x正直而著稱,有人要點醋,微生高自己家里沒有,就去鄰居家轉討來給人。通過這件小事,孔子認為微生高不配稱直。從這件事上看,本來是微生高樂于助人,可是孔子為什么據此判斷微生高不直呢?余東海先生在《論語點睛》是這樣分析的:“助人為樂也要看怎么助,什么事,就像守信要看什么‘信’怎么‘守’一樣。橫豎不過一點醋而已,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東西,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代人乞諸鄰居,用意委屈,屈意殉物,毫無必要,多此一舉?!笔前。瑱M豎就那么一點醋,微生高卻代別人向鄰居乞討,媚俗之心畢現矣!觀看周遭社會,此人此行比比皆是,都是那么些所謂玩得轉的人。

         

        與屈曲委細成就他人的品格相對的是直而無禮、攻訐他人、訕上賣直的嘩眾取寵。對于這樣的品行,也是為儒家所不為。直而無禮很是傷人,《論語》中《泰伯篇》《陽貨篇》孔子認為“直而無禮為絞,”“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有些人個性比較直率、坦白,往往是一根筋地自我認為對或不對,故而在對人對事時常常讓人實在是難受,叫人下不了臺。這種人,心地或許是很好、很坦誠,但由于學問、見識、眼光不到,缺乏事上的磨煉、心性的修養(yǎng),認識膚淺、好作妄斷,不能見到事物的本質,就容易“直而絞”,如果絞得太過分了就會折斷,誤了事情。

         

        對于訕上賣直、攻訐他人的品行也為儒家所厭惡?!墩撜Z·陽貨篇》中子貢與夫子對話就說到“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訐以為直者”。訕上賣直者有兩大壞:“一訕,不能實事求是;一賣,不能為君遮掩,甚至為了成己之名,不惜搞臭君上?!薄抖Y記?少儀》:“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頌而無諂,諫而無驕。怠則張而相之,廢則埽而更之,謂之社稷之役?!笨梢灾G諍不可訕謗,可以躲避不可懷恨。贊揚他的正確但不要諂媚,諫諍他的錯誤但不要驕傲。如果君上怠惰,給他鼓勵并幫助他;如果君上廢政,給他掃除積弊更新氣象。(余東海先生微博《事君》)

         

        “訐以為直者”則是一般人的惡習,小人尤其是惡人往往以揭發(fā)、攻擊別人的隱私﹑缺點為能事,從而達到自己個人的目的。

         

        直和曲是相互統一的。儒家講的直涵蓋著曲,曲之中又有直,處人處事以直統領著曲。

         

        《論語?雍也篇》孔子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庇鄸|海先生疏解曰:“人之生也直,意謂人的本性正直。直即是至善,這句話可以視為儒家性善論的雛形,相當于說,人之初性本善;罔之生的性,其實是后天的不良習性?!薄兑捉?系辭》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币灾睘榍隆⑹稀墩x》:“直者,誠也?!薄吨杏埂芬哉\為“天之道”。乾之德,天之道,就是人之本性,蓋人之本性,天之所命,乾之所賦。由此可以理解說,人的本性,也即是誠,是直,儒家君子為人處事所言所行之直道即是誠、是直的體現?!吨杏埂吩谡撌觥爸琳\”后接著說:“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庇纱嗣鞔_了儒家“曲”之道本之于“誠”。因此誠(直)是直和曲的統一,直涵蓋著曲。這就是直和曲是相互統一的經典依據。

         

        (余東海先生在《仁本主義》之《仁本主義辨證法》一文中如此論述直和曲是相互統一的:

         

        《論語·子路篇》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直躬者,直身、直道而行者。葉公與他家鄉(xiāng)的“直躬者”也都與孔子一樣以“直”為一種正面評價和道德標準,只是道德知識有誤,對“直”的理解有誤。

         

        孔子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本身就具有直的品格,《皇疏》說:“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若不知相隱,則人倫之義絕矣?!薄都ⅰ氛f:“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庇忠x氏曰:“順理為直?!?/p>

         

        發(fā)乎本性、順乎良知謂之直,父子之間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是直。儒家將直道納入“親親”的范疇之中。父子以義合,父慈子孝是人與生俱來的最真實的情感。父子之間,直道要從孝和慈中體現。這就將曲和直統一起來了。

         

        儒家的直道其實就是仁義之道,君子所行,唯直道而行?!拔┚幽苡墒锹?,出入是門也?!对姟吩疲艿廊绲?,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于此,孟子的弟子萬章有所疑惑,問孟子說:“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然則孔子非與?”孟子回答說:“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

         

        國君想要見賢人要用召喚賢人的禮義,孔子是賢圣之人,因此萬章對孔子的“君命召不俟駕而行”有疑惑,認為孔子這樣做或許不對,懷疑孔子是以枉道行事。孟子解釋說,當時孔子有官職在身,國君用召喚官屬的辦法召見孔子,孔子當然要立即前往,孔子在當時確確實實是把直和曲很好地統一了起來。

         

        《論語·鄉(xiāng)黨篇》很形象地描述了孔子在不同場合的為人處事,體現了夫子自如地把握直和曲的統一之道?!翱鬃佑卩l(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薄俺c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p>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