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海軍作者簡介:曾海軍,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四川大學哲學系《切磋集》系列書系主編,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辭〉解釋史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諸子時代的秩序追尋——晚周哲學論集》(巴蜀書社2017年)。 |
我該向手下留情的竊賊道謝嗎?
作者:曾海軍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廿八日丙子
耶穌2017年12月15日
這已經(jīng)是我在家里第三次被盜竊了。還清楚記得上一次被盜,衣柜里的東西被翻得到處都是,房間里一片狼藉。主要是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睡在房里,心里感到極不踏實。想想深更半夜醒來發(fā)現(xiàn)有黑影站在房里翻東西,那種不安全感非常折磨人。雖然后來加裝了防盜窗,但驅散不了心頭的陰影。
這一次很不一樣。不光是早上起來后沒察覺,我聽到群里說樓上進了竊賊,還暗自慶幸裝了防盜窗。當我發(fā)現(xiàn)陽臺上有很多腳印的時候,只是奇怪自己怎么踩那么臟了呢。甚至當我用拖把拖陽臺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把螺絲刀,也只是好奇地揀起來瞧了瞧,覺得不像是自己家的。當時還仔細地檢查了陽臺上的防盜窗,并沒有任何撬開的痕跡,覺得不可能進竊賊吧。直到午飯后我收拾背包準備去上課,發(fā)現(xiàn)背包里怎么有一堆卡,拿出來一看,這不是自己放錢包里的銀行卡嗎?怎么都拿出來了呢?于是心頭一驚,趕緊找錢包,才發(fā)現(xiàn)錢包真找不著了,里面大約有兩千塊的現(xiàn)金。我頓時醒悟過來,趕忙跑到陽臺上檢查,這才發(fā)現(xiàn)防盜窗雖然沒被撬開,可是轉角處有一扇很窄的窗沒有裝防盜網(wǎng)的,居然就是從那里鉆進來了。窗戶邊的洗衣機上還留有清晰的腳印,之前居然沒注意到。
我又檢查了一下家里其他的東西,似乎沒有別的丟失,包括手機和電腦,也幾乎看不出哪里有翻動的地方,難怪我一直沒有察覺。錢包雖然沒有了,幸虧里面的各種卡沒有帶走,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一個很“貼心”的舉動,就是把我粘貼在錢包上女兒的照片也都撕下來,又貼在了其中的一張卡上。這頓時讓我對竊賊痛恨不起來了。假如把我的背包整個都偷走了,里面的各種卡和證件都得重辦,一定會辦到令我懷疑整個人生。還有手機和電腦,隨便丟失哪樣,資料和數(shù)據(jù)的損失簡直令人痛不欲生。這樣想起來,我突然感覺到,是不是該向手下留情的竊賊道聲謝呢?
我于是想起了若干年前,對于竊賊的這種行為有一種說法叫“亞道德”。多年前就出現(xiàn)過這種現(xiàn)象,就是小偷在偷了別人的包之后,會把里面的各種證件郵寄給失主。面對小偷的這種“好心”,人們大概覺得有些不好面對,討論來討論去,就稱作“亞道德”。這也是個很奇怪的稱呼,說“亞健康”我還能懂,“亞道德”算怎么回事呢?說“道德”似乎不好意思,說不道德又似乎不甘心,于是整出個“亞道德”的說法。但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好的交代,不但用“道德”來說這事有些蹊蹺,而且“道德”本身好像也變得不分明了。
要區(qū)分竊賊的這種行為,倒也不難。偷錢是損人利己,而偷證件或卡是損人不利己,寄回證件或不拿走各種卡,說明竊賊不做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有人就說,損人不利己甚至是害人害己的行為,要比損人利己的行為更嚴重。聽起來好像真是這樣,因利己而損人,這個能理解;如果不利己還損人,這就讓人費解了。不利己干嘛還要損人,這不是變態(tài)嗎?變態(tài)好可怕。就說我這次在家里被盜,丟失了兩千塊錢確實影響不大,要是丟失了證件或手機什么的,那就會很悲催。幸虧這次的竊賊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我就是這種“亞道德”的直接受益者,看來確實得向那不留名的竊賊道聲謝了。
然而,這樣來想心里還是覺得別扭。我一會兒是受害者,一會兒是受益者,或者我一會兒因丟錢而心疼,一會兒又因沒有丟卡而慶幸。這樣想來想去,還是有種要瘋掉的感覺。而且仔細想來,說損人不利己比損人利己要更壞,豈不是說損人利己還沒那么壞?憑什么這樣說?就因為他損人畢竟是為了利己嗎?什么時候利己居然可以成為某種辯護的理由?不利己甚至害己也要害人,這固然可能是一種變態(tài),很可怕,但也未必不是出于一種更高的目的。雖然這個更高的目的搞錯了,可人家卻不會為一點蠅頭小利去損人。設想一下,一個不是出于利己而損人的人,遇上一個因利己而損人的人,誰更瞧不起誰,恐怕還很難說。
從利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把損人利己和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清楚區(qū)分開來,但在什么意義上損人利己沒那么壞,恐怕主要還是從受害人的利益損失大小來衡量的。由于竊賊多了一條不利己就不損人的規(guī)則,總可能減少受害人的利益損失。如果一個人害你損失一千塊卻并沒有得利,跟一個人害你損失一萬塊而放到了自己的腰包,你真會覺得后一種情形更能接受一些嗎?我們譴責竊賊,是竊賊因利己而損人,如果我們自己也落入了利己的套路來衡量,那么我們像竊賊一樣利己,只不過我們不損人而已。這恐怕不是什么值得驕傲的事,我們對竊賊的譴責,真的很有底氣嗎?
如果不能從利的角度做這種區(qū)分,那應該怎樣來面對呢?畢竟,當一個竊賊愿意寄回證件或不偷卡時,肯定比一個無所顧忌的竊賊多出了一點什么,我們不能無視竊賊的這種表現(xiàn)。損人利己與害人害己看起來可以區(qū)分清楚,卻并不能正確評判。從義的角度來說,當竊賊寄回證件或不偷卡時,那是他良知未泯的表現(xiàn),這個意思肯定是可以說的。但基于他的良知未泯,是否就能斷言他的這種行為就是義的呢?不能!因為義根本不同于利,利是可以分割和計算的,因此我們可以區(qū)分出損人利己與損人不利己。但義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是當然不容已的。竊賊寄回證件或不偷卡,確實想到了要少給別人造成一些損害,這當然是一種不忍。但要想真正成為一件道德的事情,就不能停下來,必須到連錢也不能偷的地步,道德的事情才得以完成。因此,只是寄回證件或不偷卡,還不能說是道德的,哪怕是所謂的“亞道德”也不行。義就是義,不義就是不義,義不可分割,中間不容模凌兩可。
當我們把竊賊愿意寄回證件或不偷卡的這種行為稱作“亞道德”時,這是在變著花樣去做某種肯定,給了竊賊以喘息之機,仿佛還可以在這上面停一停。也就是說,雖然不是十分的道德,但不是也可以稱為某種道德了不是?或者當我們說損人利己還沒有那么壞的時候,無異于變相鼓勵了損人利己,咱們畢竟也沒那么壞不是?這都是以利為標準而利又具有分割性所造成的,若是就義而言,竊賊但凡表現(xiàn)出某種良知未泯,就要鼓勵發(fā)現(xiàn)良知,直到悔悟偷盜的行為,中間豈能容有喘息之機?若有停留,便是中道而廢,前功盡棄,豈可許以某種道德?竊賊并不能因為寄回證件或不偷卡就為他的偷盜行為挽回什么,不義就是不義。這當然不是說他的這種表現(xiàn)就是沒有意義的,這種意義是針對他本人而言,而不是針對受害者的利益損失而言。因此,我不會向手下留情的竊賊道謝,但我會因此而多了一份惋惜。雖然義不可分割,但從不義到義,也并沒有鴻溝。竊賊以這種行為方式顯示出了其與不義之間其實是隔閡的,他缺少的可能只是鼓勵或督促、教導或鞭策。只是我們這個社會又能給他提供什么呢?
行文至此,意思也已經(jīng)說得差不多了,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再多說幾句。案發(fā)之后,我本來是真不想報案的。過去每次報案之后,派出所的同志們倒是都認認真真地做了筆錄,完了就不斷地簽字,不斷地按手印,那種感覺搞得好像是我犯了什么事似的。好吧,這也都可以配合,關鍵是我過去這么多年來可謂失竊無數(shù),卻從來沒有遇到過有哪一次被通知說,案子破了,被盜的財物找回來了。我發(fā)誓真的是一次也沒有過,以至于我都很懷疑,難道警察抓小偷的故事只能當童話來讀嗎?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對中國足球的調侃——中國公安專注筆錄N年,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中國公安的廣告語就是:“我們不破案,我們只是案件的筆錄者?!闭{侃歸調侃,這一次我還是報案了,主要是由于有作案工具落在了現(xiàn)場,這個應該還是由派出所的同志保管好一些吧。可是報案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想多了,筆錄是做了,至于作案工具什么的,人家也沒當回事啊。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嘉興市山東商會孔子學堂學習家風家訓
【下一篇】【余東?!咳逶~訓解之十六:自作自受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