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孟子?盡心篇解讀》前言和目錄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十四日辛酉
耶穌2018年3月30日
前言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鄒人。《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記錄整理而成?!睹献印吩跐h代與《論語》一起被視為是輔翼經(jīng)書的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將《孟子》與《易》《書》《詩》《禮》《周禮》《儀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論語》十一經(jīng)刻石。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首次將其列入科舉考試科目。朱熹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文天祥絕筆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比柿x二字,可以概括孔孟之道。如果分別用九個字概括四書五經(jīng),《詩經(jīng)》是雅,《尚書》是德,《禮記》是禮,《周易》是易,《春秋》是王,《大學》是大,《中庸》是中,《論語》是仁,《孟子》是義。
孔子重仁,仁字是孔學核心;孟子重義,常常仁義并舉。例如,“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公孫丑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保ā度f章上》)“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保ā陡孀由稀罚?/p>
仁是人心,義是人路;仁是安宅,義是正路??梢娙柿x二字有兩種關系:首先是相輔相成,仁必須義,仁至必然義盡;義必須仁,義盡必然仁至。孟子說仁宅義路,仁宅必開出義路,義路必通往仁宅。其次有從屬、主輔關系,即體用、本末之關系,仁為體為本為主,義為用為末為輔。若單獨說義,則仁在其中。真仁必義,大義必仁,相輔相成。
仁義之德都根植于本心。在《孟子?告子上》中,告子提出了“仁內(nèi)義外”論,為孟子所反對。孟子主張“仁義內(nèi)在”,認為仁義禮智都是“我固有之”,內(nèi)在于心的。孟子說: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保ā睹献?告子上》)
外爍,外面給予,外來熔化于我。朱熹集注:“鑠,以火銷金之名,自外以至內(nèi)也?!备孀又廊蕛?nèi),只是局部外爍,主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荀子才是外爍論的代表和正宗。
外爍論容易導致外求,就像顧城名詩《黑眼睛》所寫:“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可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笔獠恢?,光明源于內(nèi)心,根本的光明是良知的光明,可以自明,只能自明。孟子強調(diào)仁義禮智四心我固有之,是我本來就有,本性所有,可以內(nèi)發(fā),應該內(nèi)求。陸九淵說:“義之所在,非由外爍,根諸人心,達之天下,先王為之節(jié)文,著為典訓,茍不狂惑,其誰能渝之?”
相對于其它道德元素,仁與義更加根本,并列為核心和原則。《易經(jīng)》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是人道的根本,孔孟之道可以稱為仁義之道。孟子說:“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乎?”(《公孫丑下》)這里的仁義就是指仁義之道。
注意,孟子說仁義,皆有廣狹之分。狹義的仁是“惻隱之心,仁也”, 狹義的義是“羞惡之心,義也”,指的都是本心的作用。廣義的則是“仁,人心也”,指的是本心;廣義的“義”是“心之所同然者”,即普遍的道德理性。孟子說:“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告子上》)
孟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心。《孟子》一書中,心字共出現(xiàn)121次(三處用于人名的不計在內(nèi))。從話語環(huán)境來看,心字多義,它既指本心本性、即道心天性,天命之性,也指本心的作用,如良知良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詳見篇中解讀。
孟學與孔學一樣,道德和政治不二,內(nèi)圣和外王一體,但《孟子》七篇側(cè)重不同。本篇是《孟子》殿后之作,最后一篇,對心性問題的論述特別豐富深入,故稱之為孟子心法。儒家內(nèi)圣外王一致,孟子也一樣,然有側(cè)重。本篇側(cè)重于內(nèi)圣,自內(nèi)而外,自外歸內(nèi),內(nèi)外一貫。
本篇共八十四章,分成上下篇,上篇四十六章,下篇三十八章。每一章篇幅多較小,沒有像《孟子》其它篇那樣展開。有研究者認為《孟子》尚未脫離語錄體,主要根據(jù)應該是《盡心》上下。我認為,每章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統(tǒng)歸于盡心修身這個主旨。《正義》說:“前篇章首論告子言性,此篇章首以論盡心,蓋以情性有主於心,故次之以《盡心》也。言盡己之心,與天道通,是道之極者,故《孟子》七篇,所以終於《盡心》也?!?/p>
《孟子?盡心篇上》解讀目錄
一、 盡心知性知天命
二、知命者順受其正
三、求在我者勿外求
四、反身而誠萬物備
五、百姓日用而不知
六、無恥之恥無恥矣
七、恥之於人大矣哉
八、樂道忘勢古賢士
九、尊德樂義自囂囂
十、自興何必待文王
十一、韓魏之家何足道
十二、生道殺民死無怨
十三、過化存神大君子
十四、王道善政復善教
十五、良知良能是本能
十六、沛然天性決江河
十七、遵循良知之命令
十八、孤臣孽子易通達
十九、由小向大四種臣
二十、君子三樂真可樂
二一、君子自有不動產(chǎn)
二二、王道政治善養(yǎng)老
二三、使有菽粟如水火
二四、登太山而小天下
二五、大舜盜跖在此分
二六、時中之義大矣哉
二七、人生貴在不動心
二八、不以三公易其介
二九、有志更要有恒心
三十、堯舜湯武和五霸
三一、帝師伊尹放太甲
三二、君子不耕非素餐
三三、居仁由義大人事
三四、非賢非廉陳仲子
三五、為父何妨棄天下
三六、移氣移體大哉居
三七、君子不可以虛拘
三八、惟圣人可以踐形
三九、三年之喪不可短
四十、君子教法有五種
四一、引而不發(fā)躍如也
四二、此身與道同進退
四三、五挾之問皆不答
四四、三種錯誤要避免
四五、君子之愛有差等
四六、親親尊賢急先務
《孟子?盡心下》解讀目錄
一、南轅北轍梁惠王
二、嘆息春秋無義戰(zhàn)
三、仁者無敵於天下
四、國君好仁自無敵
五、成仁畢竟靠自己
六、寵辱不驚真君子
七、復仇自有正義性
八、古今為關目的異
九、以身作則最重要
十、邪世不能亂正人
十一、好名不是真君子
十二、不信仁賢后患深
十三、不仁難以得天下
十四、王道政治民為本
十五、伯夷展獲百世師
十六、人之本質(zhì)即仁性
十七、孔子去魯何遲遲
十八、陳蔡之厄因何故
十九、慍于群小尋常事
二十、啟蒙蒙啟大不同
二一、理義不明茅塞心
二二、追蠡何足判禹聲
二三、重為馮婦亦堪嗤
二四、明辨性命君子人
二五、善信美大神而圣
二六、逃墨逃楊歸便好
二七、君子取民要有度
二八、諸侯皆有三大寶
二九、有才無德最危險
三十、往者不追來不拒
三一、惻隱羞惡人皆有
三二、君子言論和操守
三三、圣賢盛德美風范
三四、自信自尊藐大人
三五、養(yǎng)心最善是寡欲
三六、曾子不忍食羊棗
三七、親近狂狷遠鄉(xiāng)愿
三八、道統(tǒng)傳人數(shù)從頭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