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方朝暉】永恒、不朽與信仰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8-04-27 19:42:39
        標簽:
        方朝暉

        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復(fù)旦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史》(2002)《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tǒng)的迷統(tǒng)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永恒、不朽與信仰

        ——在《何懷宏作品集》新書論壇上的發(fā)言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三月十一日戊子

                  耶穌2018年4月26日

         

         

         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來,首先說何先生和馬老師是我?guī)熼L級的大學者,多年來在生活、學習、為人以及治學方面都對我影響很大。同時他們也把我當小弟弟一樣關(guān)愛,讓我感到溫暖。我跟何先生認識有20多年,跟馬老師認識也有好多年了。我在年齡、資歷、輩分上都比他們小很多,所以說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在一起,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我今天想就何先生剛才講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永恒和信仰的問題談?wù)勎易约旱捏w會。我是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和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在最近一些年的思考當中,我感到中國人對于死亡問題以及永恒和不朽問題的處理方法,在過去幾千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處理方法,和人類其他幾個最主要的文明,特別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幾大文明都非常不一樣。今天既然關(guān)心信仰的問題,關(guān)心永恒和不朽的問題,有必要知道我們祖先的處理方法是否妥當,以及跟人類其他文明相比優(yōu)劣所在。這是由何先生的書引發(fā)出來的話題,不一定跟何先生的想法一樣,希望兩位老師多多指教和批評,也希望在座的朋友批評。

         

        我的一個基本的想法是,人類目前為止最主要的幾個文明,對于死亡問題的處理都是非常簡單而明快的,一開始就給了非常明確的回答,而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對于死亡問題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所以引出了一系列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問題和爭論。現(xiàn)在世界上最大的幾個宗教或者是最大的幾個文明,除了希臘文明,或者西方文明,還有一神教,另外就是印度宗教。這幾大宗教代表的文化應(yīng)該說在今天這個世界占有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一神教不僅僅是天主教、基督教,還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涉及面是很廣的。從印度文化產(chǎn)生出來的有印度教、佛教,還有耆那教等。幾乎所有這幾大宗教及希臘文化都明確地認為,人的生命很自然的都是不朽的。要么就是死后靈魂會永遠存在下去,要么就是死后會不斷地輪回轉(zhuǎn)世。盡管在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個別教派里面,對于罪大惡極之人上帝可能處死他的靈魂,但是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所有這些文明都是非常明確而肯定地認為:所有人的生命都自然而然是不朽的,自然而然是永恒的,所以不需要去擔心生命的永恒和不朽的問題。這并不等于說這些人不需要擔心死亡,他擔心的是自己死后要遭受巨大的痛苦,死后要萬劫不復(fù),下地獄或者是怎么樣。

              

        我們讀希臘哲學著作,看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反復(fù)論證靈魂的存在和不朽問題,這代表希臘人的生命觀。我們也都非常清楚,一神教的態(tài)度是人類的靈魂是可以脫離肉體存在的。在印度文化里,基本上認為人死了以后要重新投胎轉(zhuǎn)世,生命的輪回是無止境的,除非徹底擺脫六道輪回(能擺脫則更永恒不朽),總之不需要擔心不朽或者永恒的問題,你自然而然地永恒和不朽。

              

        但是在中國文化中,對于死亡問題的態(tài)度從一開始就是不明朗的。我們都知道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思想家,除了像墨子等少數(shù)人之外,基本上都對于死后存在持觀望的態(tài)度、不確定的態(tài)度。先秦就有死后魂氣歸天、體魄降地之說,宋明理學家更是提出"鬼神是二氣良能"之說。在民間生活中,中國人幾千年來求神拜佛、燒香磕頭,做清明搞祭祀,所有這些行為,并不等于真的相信自己死后會成為鬼,真地有靈魂存在,其實不一定的。比如,我自己肯定清明節(jié)我要祭祀我的祖先,但是我是絕對沒有把握我死后我的靈魂會繼續(xù)存在,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幾乎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都不敢百分之百地肯定自己死后生命會繼續(xù)存在。可以說中國人對于死后生命看法的基本特點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擔心不祭拜可能會有報應(yīng)。所以是這樣一種害怕的心理,而不是百分之百地相信。

             

         還有一點,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還有一個重要區(qū)別,其他幾大文化都把死后生命形態(tài)當成人活著的主要目的,活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死后更好地活著,說得簡單一點是這么一個態(tài)度。為善去惡也是為了死后。但在中國文化當中,雖然有很多豐富的關(guān)于鬼神的故事和描寫,在民間尤其豐富,但是中國人都是普遍認為死亡是一種悲劇,死亡是生命的結(jié)束?;蛘哒f即使他相信或者是甚至猜疑死后生命可能存在,也絕對不會把死后生命形態(tài)當成此生此世追求的目標。按照《禮記》中的一種說法,人的生命是魂魄結(jié)合而成,死亡意味著魂魄的分離,從這個角度看死亡就是生命的結(jié)合。因此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死后更好地活著,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今生今世活著。這樣一種態(tài)度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什么?導(dǎo)致中國也許是全世界最怕死的民族,對于死亡的恐懼最強烈的;由此還相應(yīng)導(dǎo)致中國人在今生今世的生活當中追求感官的享樂、欲望的滿足,他們希望在今生今世盡可能每一天都活得快活一點,痛苦少一點,幸福多一點。因為死了以后很可能就化為一堆灰,什么都沒有了,生命很可能就只有一次。所以也許中國人是人類所有文化當中最害怕死亡的。尤其在親人去世以后,我們的悲痛感、靈魂的痛苦感以及沉重感是空前少有的,因為你確實擔心你的親人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了。假如你相信,你死后生命一定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親人死后其生命也絕對不會因此消失,他會轉(zhuǎn)化為另外一個生命在另外一個世界存在,你的痛苦是不是會少很多。假如你相信你的生命一定會不朽,你的靈魂永遠不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消亡,你今生感到遺憾的那些挫折和創(chuàng)傷,還可以寄希于在另外一個生命的輪回中得到彌補,你今生的遺憾會不會輕一些。但是在中國文化中,由于對死后生命沒有明確的回答,所以我們就容易感到巨大的遺憾無法彌補,就非常害怕死亡的到來。

         

        所以說我們今天這個講座的題目----望永恒,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問題。并不是人類其他文明中沒有關(guān)于不朽和永恒的討論,當然有很多,何先生看到的那些俄國文學、俄國文化和其他文化里面就有很多關(guān)于不朽的討論。但是我們今天討論這個問題,因為是中國人在一起討論,是面對中國人在討論,就立即成為了一個只有中國人才真正理解的問題,非常中國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如此的害怕死亡,中國人由于死后生命不確定性所引發(fā)的一系列對于死亡的恐懼,以及與此相應(yīng)地對于生命走向不朽、保持永恒的期望。

         

        既然如此,一個相應(yīng)的問題是,中國文化對這個問題是怎么處理的?既然這么害怕死亡,既然對于死后生命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那怎么樣解決中國人對于死亡的恐懼?其實我覺得在過去幾千年中國人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有兩條路線:

         

        第一條路線是日常生活式的回答,對于所有普通的中國人(我指那些并非思想家或思想者類型的人)有效的一種途徑。這一途徑就是,有一種普遍有效的回答,雖然你死了,但是你的生命如果能以某種方式保留在這個世界上,你照樣能找到永恒或不朽感。有兩種方式來保留,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子孫后代。中國人把自己的子女當作生命所有的期望,當作最大的寄托。我們可以為了我們的孩子犧牲一切,因為我們所有的期望寄托都在孩子身上。全世界很少民族像中國這么把孩子當成最大的寄托。因為中國人認為,自己死了,自己的生命會以某種方式傳承到子女身上去,所以說自己還得到一種安慰。這也是一種不朽。還有一種不朽的方法,那就是:自己精神當中某些方面會被他人所保留下來,被他人所記憶和傳誦。這就是我們在《左傳》里面講的立功/立德/立言,你的功德你的言論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成為他人生活的指針,成為他人傳誦的箴言。這也是一種不朽。我們中國人渴望功成名就,在面對死亡威脅時,想到自己死了,還給世間留下別人傳誦的東西,在心靈上得到某種安慰,這個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常常以兩種方式來尋找有關(guān)不朽問題的答案。

         

        但是高級思想家是不可能滿足于這樣日常的回答的,他們采取了什么樣的方法?他們采取了"體驗"天人合一的方式(這是我的說法),來尋求生命的不朽。什么叫做體驗天人合一呢?因為天地在中國人看來是不朽的,如果我能夠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的話,那當然我也是不朽的。但是實際上人怎么可能跟天地合一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常具體、單獨的,都是和天地分而存在的,你怎么說你和天地合一,你是幻想家?你是神秘的宗教體驗嗎?這有什么意義呢?因為實際上我們跟天地不可能是合一的,總是分開的,所以我們只能夠在某一個片刻、某一個瞬間來感受和體驗自己的生命和整個宇宙的生命息息相通或者合一。即使是瞬間的滿足、暫時的快感、非常短暫的體驗,也讓我們在精神上得到升華,讓我們對于死亡少了一份恐懼。因為天地是不朽的,如果我們能夠跟天地合一,我們的靈魂也就不朽了。

         

        比如,《易傳》里講"與天地合其德",孟子講"上下與天地同流",莊子講"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所有這些表述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哲人們希望通過跟天地溝通、融合,來找到靈魂不朽的希望。但是具體來講,儒家與道家在這個問題上,具體說在尋求合一的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大體來說,中國思想家提出了至少三種尋求天人合一從而不朽的方式。

         

              第一種方法,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實際上是拋棄小我走向大我的過程,是存善去惡的過程,讓人刮去自己靈魂當中骯臟丑陋的東西。隨著靈魂骯臟丑陋不堪的東西被刮去,你的靈魂就變得越來越博大,從小我變成了大我,那你實際上和整個宇宙生命和整個社會大生命就越來越息息相通,所以說通過這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會找到人與天地共通的永恒感。

         

              第二種方法就是盡性或全性。儒家的生生之道也可以達到與天地宇宙生命合一。什么意思呢?就是認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這個宇宙生命的根本之道是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健全的發(fā)展,而不是扭曲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也罷,為人處事也罷,建功立業(yè)也罷,讓自己的生命健康成長,而不是扭曲的、壓抑的或墮落的,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成長方式就與整個宇宙大生命目標是一致的。當個人的生命與整個宇宙生命的目標完全一致的時候,你就成為整個宇宙生命的一部分;由于宇宙生命是不朽的,你的生命也就是不朽的。

         

         除此之外,莊子或其學派還提出了另外一種讓我們的生命與整個宇宙生命合一的方法。那就是回歸自然。我們知道歷史上的道家喜歡退隱,退隱是把個人生命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大自然。中國古代有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傳統(tǒng),有那么豐富的山水詩作品,這些山水詩之所以能夠?qū)懗鰜?,是因為古人在觀察大自然、在觀想自然當中讓自己的生命和整個自然生命融為一體了?!肚f子》上面講一個故事,說他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他的好朋友來批評他,指責他這樣做不對。莊子就說,我的妻子本來一無所有,后來化為一團云氣,這團云氣變成了形體,最后變成了我妻子?,F(xiàn)在我妻子死了,就是返回到最初那一無所有的狀態(tài),就是回歸到天地宇宙的循環(huán)運轉(zhuǎn)當中去,這是她本來的家,還有比回家更讓人安寧的嗎?所以說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想,她的死其實是可喜可樂的事情,沒有必要悲傷。還有一次,莊子自己快要死了,他的弟子要厚葬他,莊子就反對,他弟子說如果不給你下葬的話你會被飛鳥吃掉,那怎么辦?莊子說我死了以后不需要有任何葬禮,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萬物都是我的陪葬品,請問世間有誰的陪葬品超過我!有誰的棺材比我的大?沒有任何人可以跟我比。莊子這話聽起來很夸張,但是實際上他是表達道家對于生命不朽的一種理解,那就是說:通過回歸自然,觀想、體驗自己是整個宇宙生命的一部分,我早就能感到自己不朽,沒感覺到死亡對我是一個威脅并成為一種恐懼。

         

        我今天在這里講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的中國人如果要找到自己的信仰,按照一位日本學者的觀點,信仰是讓我們?nèi)藬[脫對死亡的恐懼的,當然這個是從消極意義來回答。從積極意義來回答,信仰使我們安身立命。那無論是從消極意義上還是積極意義上講,只有當一個人不害怕死亡的時候,對于生死能夠徹底看穿看開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說他找到了生命的信仰,否則我們不能夠這樣說,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一個道理。所以我們剛才說了,人類其他文明,包括希臘文明,包括猶太教、伊斯蘭教以及印度教佛教,所有這些今天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的文明和信仰,對于死后的處理方法都跟中國文化不一樣,都對死后的問題有一個明確的回答。你如果打算做中國人,又要尋找自己的信仰,尋找自己生命不朽和永恒的根據(jù),你是指望通過對一神教和印度文化的追隨來解答這個問題?還是你認為自己接受不了印度教、佛教或一神教?那你可能還不得不走中國人所走過的老路,那就是莊子、孟子等一些中國思想家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開創(chuàng)了的這條道路,那就是中國人尋找自己信仰的道路。

         

        最后我想再說一下這個信仰的問題。其實20世紀以來中國在信仰上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認為所謂信仰就是找到一個你可以信賴的目標和對象,無論是上帝,還是印度人講的梵,找到一個目標,然后無條件地為之生、為之死。這不是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是體驗式的。為什么說是體驗式的?我剛才說了人和天地實際上從來不是合一的,在你頭腦清醒的時候都不是合一的,都是分開來的,所謂的合一實際上是一種體驗,至少在最高層次上是一種體驗,有人稱為剎那永恒的體驗。這種體驗就是中國人對于信仰的一種處理方法,什么意思呢?你能夠體驗到、感受到到生命的不朽,它就在直覺到自己與整個宇宙生命完美融合的時候發(fā)生。這是一種神秘的直覺體驗,可以通過修行來感受到,當然也不是你想得到就隨時可以得到的。這個時候你覺得你活著有意義,你覺得你找到了對于生命意義的信仰。這種信仰不是信仰某一個外在對象,也不是信仰中國人講的天道或天地,因為天地也罷天道也罷,只能通過體驗來領(lǐng)悟,而體驗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當中修身養(yǎng)性、克己復(fù)禮等一系列的方法,或者是莊子觀想或心齋的方式。

         

        有些同學告訴我,他研究了歷史上許多偉大的宗教,或者學說,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是他可以信的,所以說他注定這一輩子將沒有信仰。這就是根據(jù)西方人的信仰概念來尋找中國人信仰的出路。我們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尋找信仰出路,中國人千百年來不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找信仰出路的。

         

        何先生書里面討論永恒的問題和關(guān)注不朽的問題,正像何先生說的那樣,它是跨文化的,也是超越時代的問題。不過今天我是從文化比較的角度,來看究竟能夠從什么地方來尋找信仰,包括找到不朽和永恒,從而消除對于死亡的恐懼。

         

        謝謝大家。

         

         

        注釋:

        本文為作者在“敘歷史*觀時代*望永恒——《何懷宏作品集》新書發(fā)布論壇”上的演講)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