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若干種。 |
文化自信的見證與責任——《大昆侖之絲路寶藏》略談
作者:陳明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發(fā)布
? ? ? ? ? 原載于《人民政協(xié)報》2018年7月12日
? ???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的核心和基礎。道路、制度和理論從中國文化的脈絡里加以理解和闡釋,意味著文化被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因此,從思想學術(shù)和文化藝術(shù)的角度再現(xiàn)文化的豐富蘊含文明的光輝歷程,讓讀者觀眾在意義體會中與之建立起有機聯(lián)系,乃是必須面對承擔的時代課題和歷史責任。在各種小確幸充斥熒屏、緋聞八卦娛樂至死叫人沮喪的小時代,讀到新疆嘉焰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大昆侖之絲路寶藏》不禁眼睛一亮——這才是與中國崛起相匹配的黃鐘大呂慷慨華章,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山河歲月家國情懷。
?
清末民初,中原鼎革,廣袤深邃的新疆大地成為探險家的樂園。一半是科學考察研究,一半是文化侵略掠奪,各級政府勉力維持卻有心無力。留洋學子書生意氣,由一只螭龍玉佩為牽引卷入絲路寶藏的千年追尋且越陷越深。英國人、俄國人、日本人處處設伏,呼圖壁、天山、昆侖步步驚心,穆天子、西王母和班超、西域都護府江山遼闊英雄氣,忠誠背叛前世今生死生相許兒女情……凡此種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撲面而來沖擊著智商情商以及各種覺感器官。
?
穿越、探險、諜戰(zhàn)諸元素帶來刺激和享受之外,難能可貴的是片子也正能量滿滿。新疆之得名雖在清代乾隆時期,但實際作為新歸之故土,其文化色彩,在社會主義的紅色、伊斯蘭的綠色之前,還有佛教的的經(jīng)幡,祆教的火苗,以及作為絲綢之路驛站的漢代烽燧。這些傳說、文獻和考古的材料在劇中并不只是背景和舞臺安排,而是深深楔入劇情,成為情節(jié)構(gòu)成要素出場,在不知不覺中拼出完整的文化地圖,勾勒出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結(jié)構(gòu)韻律。
?
在這一切的背后,更值得關(guān)注的也許是這個成長的故事:不羈少年在任性使氣遭遇麻煩之后,偶然又必然地意識到了自身承載的文化使命,漸漸地把這一切放在自己肩上,在尋寶、尋父、守護傳統(tǒng)的情節(jié)推進中終于理解了父親,確立了自我,古老的文化在新一代的守護中生生不息。
?
在西方流行兩種成人觀。一種認為“成為人就是成為個人”(Becominghuman is becoming individual);一種認為只有在群體里人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們的主人翁慕天殊在開始時應該是傾向前者的,后來則接近后者。但是,這并不是因為他從自由主義者變成了所謂社群主義者,而是一個西方環(huán)境里形成的人格開始了向本土的回歸。
?
《大昆侖之絲路寶藏》的寶藏并無結(jié)果。我覺得它原本就只是一種象征,象征著文化的光輝,據(jù)以映照出慕天殊成長的意義。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圣先賢,莫不如此自相期許。
?
文化自信,根據(jù)在此,責任亦在此。
?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