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古代杖刑究竟怎么個杖法?你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都是假的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六月初六日辛亥
耶穌2018年7月18日
自隋唐至清末,傳統(tǒng)的“五刑”體系一直保留著笞杖之刑,分別是笞刑:笞一十、笞二十、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刑: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笞杖刑輕于徒刑、流刑與死刑,適用于輕微刑事犯罪。
那么這笞杖刑到底是怎么行刑的呢?我們從古裝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情況:行刑的杖是一根胳臂粗的棍子,受刑的犯人被摁倒在地,衙役掄起那根大棍,狠狠擊打犯人的臀部。
如果是這么個打法,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能捱下六十大棍;就算是一只老虎,也可以打死。然而,如果“杖六十”就足以致人于死地,那杖刑作為次輕的刑罰(最輕為笞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古人不可能愚蠢到將屢屢打死人的杖刑列為輕于死刑、流刑、徒刑的刑罰。因此,一定是表演古代杖刑的古裝影視作品弄錯了。
實際上,古時用于招待杖刑的法杖并不是一根粗棍子。唐朝時,用于杖刑的法杖為荊條制成,“長三尺五寸,大頭二分七厘,小頭一分七厘”;宋代的法杖尺寸略大:“長三尺五寸,大頭闊不得過二寸,厚及小頭徑不得過九分”,重量不得超過十五兩,且“不得以筋、膠及諸物裝釘”;元代的法杖改為柳條,大頭徑三分二厘,小頭徑二分二厘,長度還是三尺五寸;明代的法杖大頭徑三分二厘,小頭徑二分二厘,長三尺五寸;清代的法杖改用大竹板,大頭闊二寸,小頭闊一寸五分,長五尺五寸,重不過二斤。
可以看出來,唐朝法杖的尺寸最小,粗細如同樹枝,就算是“杖一百”,也不可能將人打死。清代法杖的尺寸最大,不過,我們不能據(jù)此認為清代的杖刑重于前朝,因為清代從康熙朝開始,對笞杖刑實行“四折除零”的折杖制,即笞杖刑在執(zhí)行時,將法定的笞杖數(shù)打四折,再減去不足五或十的零頭,按五或十的整數(shù)責打,比如,按《大清律例》的規(guī)定,“凡賭博財物者,皆杖八十;所攤在場之財物入官?!眻?zhí)行時,“杖八十”打四折,即杖三十二,再去掉零頭,實際只執(zhí)行“杖三十”。
宋代法杖的尺寸僅次于清代,但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說宋朝杖刑重于唐朝、元朝與明朝,因為宋王朝這一刑具尺寸的變化,是為了因應“折杖法”的推行——宋朝將所有的刑罰,除了死刑,都折成笞杖刑執(zhí)行。折杖法創(chuàng)設于宋太祖建隆年間,宋徽宗大觀與政和年間又作了更加輕刑化的改革,其后延續(xù)至南宋。
按政和改革后的折杖法,僅次于絞刑的“加役流”在執(zhí)行時,折成“脊杖二十”加服役三年;“流三千里”折成“脊杖二十”加服役一年;“流二千五百里”折成“脊杖十八”加服役一年;“流二千里”折成“脊杖十八”加服役一年;“徒三年”折“脊杖二十”;“徒三年”折“脊杖二十”;“徒二年半”折“脊杖十七”;“徒二年”折“脊杖十五”;“徒一年半”折“脊杖十三”;“徒一年”折“脊杖十二”;“杖一百”只執(zhí)行“臀杖二十”;“杖九十”折成“臀杖十七”;“杖八十”折成“臀杖十五”;“杖七十”折成“臀杖十三”;“杖六十”折成“臀杖十二”;“笞五十”只執(zhí)行“笞一十”;“笞四十”折“笞八”;“笞三十”折“笞七”;“笞二十”折“笞六”;“笞一十”折“笞五”。
宋代執(zhí)行笞刑的刑具為小杖,北宋初,小杖長“不過四尺五寸,大頭徑六分,小頭徑五分”;南宋時,改為“長止四尺,上闊六分,厚四分,下徑四分”。長短與粗細不會比一根拐杖更大。笞刑的最高刑為“笞五十”,但執(zhí)行時只笞打臀部十下,可謂是“薄懲”。
不過宋代的流刑與徒刑在折成杖刑時,是“脊杖”,而非“臀杖”。眾所周知,脊背靠近人體器臟,“脊杖”肯定比“臀杖”更容易打死人。我們不能排除有死于“脊杖”的犯人,不過,一般情況下,正常的“脊杖”是不至于致命的,因為宋代的笞杖刑行刑方式跟我們想象的又有不同。
宋末元初有個文人叫做方回,他記錄說:“近世笞刑十至九十,小木杖;杖刑六十至百,大木杖,立而杖臀;……徒刑五、流刑三,坐而杖?!币馑际钦f,宋朝的法定笞刑與杖刑,在執(zhí)行時,犯人站著,以臀部受杖;徒刑與流刑折成“脊杖”執(zhí)行時,犯人則是坐著以背部受杖。都不是如后世那樣摁倒在地打一頓。站著或者坐著受杖,身體受力時候會有緩沖,可以消解掉一部分力道,因而受到的創(chuàng)傷也會輕一些。
而且,按宋時立法,犯人若應決杖,卻患有瘡病,那么這時便不可執(zhí)行杖刑,得候其痊愈再決;孕婦亦不可決杖;婦人產(chǎn)后未滿百日也不可決杖;在執(zhí)行杖刑的過程中,行刑人不得停下休息一下再打,也不可中途換人?!胂朊鞔耐⒄龋繘Q五杖換一個行刑人,以保證行刑人有足夠的氣力打人,孰重孰輕?
因此,盡管宋代的法杖尺寸大于唐元明之杖,但其推行的折杖法,卻并非是刑罰趨重的表現(xiàn),恰恰相反,宋人認為,折杖法一洗五代時期刑法之苛嚴,使“流罪得免遠徒,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數(shù),而省刑之意,遂冠百王”。
元朝人將法杖的尺寸改小,但我們也不能說元代杖刑更輕,因為宋時的折杖法也被廢除了。而且,從元朝開始,犯人受杖時須俯伏在地,文科生方回以為“伏而決臀視前代輕”,顯然是因為他不具備基本的力學知識。元時笞杖刑還有一個特色:尾數(shù)都是七,據(jù)傳是“元世祖定天下之刑,……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卑催@官方的標榜,是各減三杖,但實際上是各增七杖,如唐宋時的杖刑,最高為“杖一百”,元時則是“杖一百七”。
當然,笞杖之刑屬于肉刑,肯定不合現(xiàn)代司法文明,但我們也不要受古裝劇的誤導,以為杖刑是用致命的大棍掄打。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