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曉林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曾用名惠林、復(fù)齋、一復(fù)。出版有《日用常行》。 |
“?!敝列撵`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二十日壬辰
耶穌2018年12月26日
我對“?!弊值睦斫?,最早還是幾年前從勘定一這本雜志的欄目開始的,這本雜志的第一個欄目,也是最重要的欄目,以前叫“名人與讀書”,在厘定完其他的欄目之后,總感到這個欄目還是有點問題,表達的不是很到位,但也沒有想到特別合適的。
夜晚在家看書,心里還在琢磨這件事,突然想到了柳亞子有一枚藏書印,印文是“有福讀書”。他家九代出秀才,高祖柳樹芳很自豪地治了這方印“有福讀書”,傳給后人。這是很能反映中國讀書人追求的四個字,也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坝懈Wx書”所表達的意思就是,讀書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有福的人才能有機會讀書。感到放在雜志里的第一個欄目,很合適,抓住了這本雜志的關(guān)鍵。這四個字定下來以后,當時的感覺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如釋重負。
這是第一次對“?!弊肿钫媲械母杏X,身體輕飄飄的,心里又很踏實。我用一個詞就是“釋然”。
后來有一位朋友同事看到“有福讀書”這個欄目之后,說這個欄目起的好,隨口說了一個詞“福至心靈”。當時也不是很理解,但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案V列撵`”出自《幕府燕閑錄》,意思是人運氣來了,福氣來了,心靈也變得靈巧,做人做事也舉措得當。這一下就把“讀書”的理解,上升到不僅讀書,而且讀社會、讀宇宙人生的高度?!案V列撵`”在某種意義上是對“有福讀書”這四個字最好的解釋,真的要感謝這位朋友,所謂聽君一句話,勝讀十年書。
這是第二次對“?!弊肿钫媲械母杏X,恰到好處又能更上一層樓。我又用一個詞就是“點睛”。
有一次欣賞弘一法師的書法,看到了這樣一幅書法,“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币驗橛辛松隙螌Α案!弊值睦斫?,對“?!弊值目捶ㄓ植灰粯恿恕:胍环◣熓且淮呱?,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法師出家以后,一直還保守著愛惜衣食的習慣。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每晚用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傘,是很多年以前買的。這些生活用具,破爛了,就請人用針線縫縫,當新的一樣使用。
現(xiàn)代很多人都過分追求吃的好,穿的靚,“高大上”的東西一起來,這和“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钡乃枷胝媸怯刑烊乐畡e。聯(lián)想到曾國藩說的:“花未全開月未圓,是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边@樣的智慧,感到我們現(xiàn)代人的短視和淺薄。
這是第三次對“?!弊肿钫媲械母杏X,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生命本來就是這樣,鳶飛魚躍,活潑潑地。我再用一個詞就是“開悟”。
前幾天出差到沈陽,有機會參觀多福社區(qū),對“?!弊钟钟辛烁碌睦斫狻?o:p>
多福社區(qū)是個老舊社區(qū),基礎(chǔ)設(shè)施陳舊,居民的人口素質(zhì)也不是很高。但它也有別的地方?jīng)]有的獨特的資源,就是“多?!边@個地名。更重要的是“多?!边@個名字在這里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并且發(fā)揚光大?!岸喔!鄙鐓^(qū)有“多福祠”,有千福墻。有刻有“?!弊值木奘?,石頭的背面還有一篇長文“福頌”:幸居中國,我之大福。幸逢盛世,我之真福?!?。
“福”字,從示從畐,有順天垂象,腹?jié)M之義。古稱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抖Y記》有曰:“福者,百順之名也?!币簿褪钦f,“?!庇许樌⒅T事如意的含義?!渡袝ず榉丁吩唬骸拔甯#阂辉粔郏桓?,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薄拔甯!逼鋵嵤嵌鄬用娴母S^念,以貫穿一生的幸福為目標,講求長壽、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無疾而終,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有“福氣”就是有運氣,幸福的意思。這樣的人生是每一個人都向往的。但是要想成為“有?!敝?,你就要在于人交往方面與人為善,在每件事上都要敢“吃虧”忍讓的精神。在個人生活方面,勤儉低調(diào),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幸福只有來自內(nèi)心,才能生生不息。多福小區(qū)石頭上的“福頌”最后有:“福山有道,福海無邊。我輩造福,福薪相傳”。說得真好。
這是第四次對“?!弊肿钫媲械母杏X,就是時時刻刻都要用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心去面對生活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最后用一個詞就是“踐行”。
“?!钡暮x是多方面的,對“福”的理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用“釋然”、“點睛”、“開悟”、“踐行”八個字來詮釋,不知道能不能給“?!弊仲x予更多的內(nèi)涵。但愿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福至心靈”吧!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黃曉林】鄉(xiāng)土
【下一篇】【黃曉林】在詩言志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