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黃曉林】儒家是一種“生活”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9-12-29 20:55:05
        標(biāo)簽:儒家、生活
        黃曉林

        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xué)社會學(xué)系畢業(yè)。曾用名惠林、復(fù)齋、一復(fù)。出版有《日用常行》。

        儒家是一種“生活”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此文系作者在“東亞人文論壇-東方文明與生命哲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初四日庚子

                  耶穌2019年12月29日

         

        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北京大學(xué)“東亞人文論壇:東方文明與生命哲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大會籌委會主任金勛教授希望我講點有關(guān)儒家文明的問題,恭敬不如從命,我就不揣谫陋,講一講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我就順著自己的思路講,講的不合適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多多包涵。

         

        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是:

         

        儒家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東方文明是一個地域的概念,是相對于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才出現(xiàn)的,因為近一百多年以來,西方文明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優(yōu)勢地位,在中國也出現(xiàn)了“中學(xué)”、“西學(xué)”的概念,進而還出現(xiàn)了“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這一提法,張之洞這一提法可以說影響了中國近百年。但是也有很多人對此有質(zhì)疑,像馮友蘭先生曾經(jīng)給李澤厚寫過一副對聯(lián):“剛?cè)兆x史柔日讀經(jīng),西學(xué)為體中學(xué)為用?!保瑢︸T先生的用意雖然我們不敢妄加猜測,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提法需要再思考了。前幾年,我對這個問題也有一點自己的思考,也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中學(xué)為體他學(xué)為用”,其實就是要表達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世界上很多文化都很優(yōu)秀,不要光盯著西方文化,視野要更廣闊些,心量也要更大些;二是自己的體不能丟,丟了“中學(xué)”這個體,就會失體成怪,就會找不到北,也就是所謂的迷失了自我。

         

        我這里所說得“中學(xué)”就是中國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明,其代表就是儒家。關(guān)于儒家,有很多提法,先秦稱為儒家,兩漢稱儒教,到了宋明習(xí)慣上稱儒學(xué),我個人更愿意稱儒家。那道家和佛家是不是中國自己的文化呢?當(dāng)然是??!道家和儒家一樣都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就像一只手的兩面,是彼此不分的,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更多的時候是儒家起到主導(dǎo)和支配的地位,但在亂世的時候,道家就會從后面走向前臺,表現(xiàn)出它的智慧和價值。佛教發(fā)源于古印度,進入中國后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中國化,變成了中國佛教,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宇宙精微方面,佛家有它獨特的義理和思想。

         

        有人說佛家是金,道家是玉,而儒家是稻粱。金玉都很珍貴,而稻梁好像很卑賤。金玉雖珍貴,但可有可無,稻梁雖然好像卑賤,人們卻一天也不能離開。也有人說,以佛修心、以道修身、以儒處世。我也曾經(jīng)對儒釋道有過這樣的思考:佛是最高妙的;道是最令人向往的;儒是最難拿捏的。高妙的東西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領(lǐng)會到的,那是需要緣分的,令人向往的可能想成為現(xiàn)實也不一定容易,最難拿捏的東西可不是那么簡單,什么最難拿捏?生活最難拿捏。有句俗語:生命不易、生存很難、生活最難。儒家即有高妙處也有令人向往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儒家就在我們?nèi)粘I畹狞c點滴滴中,須臾還不能離開。所以雖然儒釋道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文化的底色是儒家,應(yīng)該不是問題。

         

        大家都知道,儒家的經(jīng)典是《六經(jīng)》,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六經(jīng)》之跡是文字,《六經(jīng)》之本卻是中國人的心性?!读?jīng)》可不是往圣先賢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些圣人們體會到了廣大中國人的心聲,所以《六經(jīng)》不僅僅是圣人的思想,更是廣大中國人的心聲。有人說中國文化有五千年,而且從沒有中斷過,這是為什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六經(jīng)》體現(xiàn)的是全體中國人的心聲,根植在中國人的心里,流淌在他們的血脈之中,體現(xiàn)在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周易》有“百姓日用而不知”,儒家的思想來自中國人的心性,又回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是一種思想理念,更是一種行為,一種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寫照。所以儒家是什么?儒家什么都不是,就是中國人的生活。

         

        我想講的第二個問題是:

         

        太虛法師的啟發(fā)

         

        近現(xiàn)代以來,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習(xí)慣。也可能是個很好的習(xí)慣,也可能是個不太好的思維,就是干什么事情?對什么東西的理解,都要歸結(jié)成某一類。現(xiàn)在有幾個大的分類,要么這個東西是科學(xué)的、要么這個東西是宗教的、要么說它是不是哲學(xué)的等等。我感覺這樣的思維這種思想,用佛家的一個一個語言來表述就“依他起”,或者說是以外在的標(biāo)準為標(biāo)準,以別人的標(biāo)準為標(biāo)準,這看起來好像是一個不錯的一個思維模式,但是我感覺從根本上,是個非常危險的想法,最可怕的是沒有了自己的標(biāo)準,就像一幅漫畫畫的那樣,抓住了別人,丟了自己。

         

        比如說我們說的佛教。大家都認為佛教是宗教,應(yīng)該沒有什么問題,一般人都是這樣也可以說是一種共識。但是民國時期有個大法師。

         

        叫太虛法師,他就不是這樣認為的。太虛法師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xué)非科學(xué),佛教就是佛教,把佛教看成宗教科學(xué)哲學(xué),是把佛教看小了?!蔽腋杏X太虛法師這句話,非常了不起,甚至可以說震撼人心的。當(dāng)然把佛教看成宗教等等,那是一般人的看法。太虛法師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已經(jīng)開悟的人,是高僧大德

         

        受太虛法師的這一段話的啟發(fā),我的認為,儒家也不是宗教。

         

        也不是科學(xué),也不是哲學(xué),甚至也不是所謂的學(xué)問學(xué)術(shù)。儒家就是儒家,如果勉強要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表達的話,那就又回到我們?nèi)粘I钪械?,儒家就是一種生活,一種中國人的生活。只有用“生活”兩字,才能很好的體現(xiàn)儒家的生生不息和無處不在。

         

        2017年,我出了一本書《日用常行》,一位校友看后寫了這樣一段話:

         

        “儒家不是學(xué)問,而是一種生活”,這種提法我第一次聽說,感覺很好,我以前也從來沒想過人們經(jīng)常談?wù)摰摹叭寮摇钡降资鞘裁?,因為我們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斷失,一般人很少去考慮“儒家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很自動會認為,“儒家”肯定是很高深的學(xué)問,而經(jīng)這本書中的“點撥”,才恍然反顧,本來嘛,儒家當(dāng)然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以及生活實踐,只是我們不去反思靜觀而已,其實儒家依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儒家不是學(xué)問,是要踐履篤行知行合一的,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真精神。

         

        我想講的第三個問題是:

         

        儒家不是宗教

         

        關(guān)于儒家是不是宗教,歷史上有很多討論,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到了中國,拜訪和會見了很多文化名人,其中就有著名文化學(xué)者梁漱溟。他倆會面后,對儒家是不是宗教,有個比較深入的討論。

         

        泰戈爾認為中國的儒家不是宗教,因為凡是宗教,都是從人類生命的靈魂深處著手,所以能夠很深遠持久地影響人。不過他所知曉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看似很詳盡周全,方方面面都照顧到,有很多條條框框,倫理綱常都在其中,是一種中庸的思想,但是離人類生命的真諦似乎遠了,所以儒家實在不能算是一種宗教??墒亲屗偎疾坏闷浣獾氖牵寮译m然不是宗教,但是儒家卻起到了和其他宗教一樣的作用,給人類社會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甚至還有更高妙的地方,同時還消解了宗教本身帶來的負面的東西。這一點泰戈爾不能理解,向梁漱溟請教。

         

        梁漱溟說,您說儒家不是宗教是對的,但是儒家孔子的東西不僅僅在綱常倫理,那只是社會的一面,儒家恰恰關(guān)注的就是生命最本真的地方,梁先生講了三點。

         

        第一,《論語》里有一句話:“吾十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這句話對中國文化中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這說的不是別的外在的東西,這說的都是每一個人的生活,或者說就是孔子自己的生活??鬃右簧非蟮臇|西是什么呢?不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他自己搞明白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儒家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學(xué)問,也可以說是“自己學(xué)”,就是要把自己每一天搞明白,一生一世搞明白,時時刻刻都要明白。

         

        第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孔子最欣賞的得意門生。他有兩個優(yōu)秀的品德,就是“不遷怒,不貳過”,這也是所謂的“孔顏之樂”,這可是幾千年中國最優(yōu)秀的文化人一生追求?!安贿w怒”就是遇到問題了,不怨天尤人找外在別人的原因,而是找自己的原因;“不貳過”就是能夠自我反省,不犯同樣的錯誤,也是一個人思想境界的體現(xiàn)。孔子最欣賞的弟子顏回的這種品德,其實就是一個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也不是什么外在的東西,說得也是他自己,是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

         

        第三,儒家對中庸的思想很重視,這是宇宙社會人生的大規(guī)則。但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具體的一人一事上,孔子還有一句話:“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向很大,很豪放的樣子,什么都不在乎;狷者,有所不為,給他官給他錢,理由不充分,他是會拒絕的,這種人看上去有點孤傲,但對里面很是認真??裾哚叨疾皇翘桩?dāng),可取之處就在于從生命真處發(fā)出來,沒有什么敷衍遷就,是一種生命的向上自強。相反,對“鄉(xiāng)愿”就特別的不愿意看到,“鄉(xiāng)愿”在社會上方方面面都應(yīng)付的很好,大家都說他是好人,但是沒有自己的真東西。所以在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說,“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德之賊,就是文化的破壞者,大家想一想,在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如果文化泯滅了,道德淪喪了,這是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孔子對這樣的人評價非常差。只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的做人做事,這樣的人就是好。所以梁漱溟最后對泰戈爾說,“狂狷雖偏,偏雖不好,然而真的就是好——這便是儒家的真精神真態(tài)度”,泰戈爾聽后非常認可梁漱溟的說法。

         

        我想講的第四個問題是:

         

        儒家不是科學(xué)

         

        科學(xué)是什么呢?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科學(xué)的東西或者技術(shù)的東西是不受推崇的,甚至把很多技術(shù)的東西成為奇技淫巧,認為有了這些所謂技術(shù)的東西,就會產(chǎn)生“機心”,有了“機心”人的欲望就會增強,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這種欲望還往往表現(xiàn)在對大自然的索取和破壞上,中國古人有一個大的智慧,就是“大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認為人與大自然,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應(yīng)該和睦相處,都是平等的。像人造衛(wèi)星原子彈等都是對大自然的破壞,就是現(xiàn)在的高鐵地鐵雖然方便了人類,其實也是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所以中國人對技術(shù)層面的東西是不崇尚的。最關(guān)鍵的是中國人有自己的最高的追求,就向內(nèi)用功,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科技的東西就是向外馳求,要搞清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

         

        其實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德山禪師有一句話:“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機樞,似一滴投于巨壑”,人類的智慧再大,在大自然面都是微不足道的。國學(xué)大師錢穆是一位很受大家敬重的學(xué)者,當(dāng)他得知美國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把人送上月球后說過這樣一句話,“別說把人送上月球,就是把人送上太陽又該怎么樣呢!”錢穆的這句話很是讓人震撼,也可以說打破了很多人固有的思維和價值觀。人類向外追求最終是沒有什么結(jié)果的,而且中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向內(nèi)用功搞明白自己,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

         

        受錢穆這種思想的影響,又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天,就談到了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就是光速和聲速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光的速度大約是聲速的90萬倍,這都是所謂常識性的問題,在中學(xué)課本上都有明確的記載。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感受,當(dāng)大氣層有雷電的時候,人們首先看到的是光,然后才聽到轟轟的雷聲。但是,此時此刻我們身邊還有另外一個生物,動物也好植物也好,它們對光和聲音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它們可能先感覺到聲音然后才感覺到光。甚至在大氣層有雷電的時候,它們還有可能通過一種我們還不知道的物質(zhì)早已感覺到了,這種物質(zhì)既不是光,也不是聲音,接受的器官既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大家想想有沒有這種可能?我認為有這種可能。這說明了什么呢?就是現(xiàn)在的所謂科學(xué)文化知識,都是以人的感覺去定義的,但是人類只是大自然無數(shù)個生物中的一種,有人說人是萬物之靈,我看不一定,可能有一種動植物的智慧,早就超過了人類,只是我們?nèi)祟惛兄坏蕉选:芏喑WR性的東西在有限的世界是成立的,更大的宇宙空間里就有可能不成立。

         

        科學(xué)就是想搞明白外在的世界,但是過度的向外馳求有可能什么就得不到,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外在的世界看上去好像更加廣大,但是佛家有一句話叫“萬法唯識”,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心的反映,把自己的心搞明白了,這個世界也就搞明白了,這可能也是國學(xué)大師錢穆為什么要說上面這句話的原因。

         

        西方文化向外馳求,中國文化向內(nèi)用功,這也是中西文化最大的不同,這也是儒家不是科學(xué)的根本原因。

         

        我想講的第五個問題是:

         

        儒家不是哲學(xué)

         

        為什么說儒家不是哲學(xué)?大家知道哲學(xué)這個詞是個舶來品,它是一種體系一套邏輯規(guī)則,但是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是零散的一些想法,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智慧?!妒酚洝酚芯湓捊凶觥笆龆蛔?,君子義也?!敝袊鴤鹘y(tǒng)經(jīng)典,除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老子寫的,而且還是被尹喜逼著他寫的,也就五千字。其他的經(jīng)典像《論語》,是孔子死后他的學(xué)生把他平常的語言,平常的散說對話,一言一行,整理起來集成冊子,這就叫“述”,孔子從來沒有特意去寫作,特意要著寫一本書。所以中國文化它不是講究體系化的東西,它是“述而不作”的,這一點我感覺非常重要。

         

        哲學(xué)的東西它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東西,現(xiàn)在拿到中國來,是不是合適?我感覺任何一個東西拿到中國來,都需要中國化。外來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和現(xiàn)代的西方文化,要完成中國化,必須要具備有幾個條件或者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什么呢?就是外來文化必須有它自己獨特的義理,就是它本身的思想高度、哲學(xué)理念要非常高妙,或者說你到中國來,中國在這一塊可能很缺。佛家就具備這一點,它對“空”“有”的論述,“蕩一切執(zhí)”、舍身飼虎、燃臂禮佛的精神,在這一塊可能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比較缺乏的一點。西方文化有沒有自己獨特的義理,有沒有中國文化中最需要的東西,到現(xiàn)在還沒有看出。

         

        第二個要素就是必須順應(yīng)中國人的習(xí)慣。

         

        外來文化要想本土化中國化,必須隨順中國人的生活習(xí)慣,說是順應(yīng)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佛教文化進入中國先借用道家,最后又儒家結(jié)合在一起,用一千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中國化。它就順應(yīng)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順應(yīng)老百姓的生活習(xí)慣,最可貴的是佛教文化進入中國的最大特點,它永遠把自己當(dāng)成客人,它不敢反客為主。

         

        現(xiàn)在西方文化有一點反客為主的味道,清朝末年西方文化以強勢介入,這里面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產(chǎn)生很多沖突。絕對不能反客為主,一定要把它當(dāng)成客人,而主人在哪里呢?主人就是我們自己。

         

        所以,外來文化要想本土化中國化,必須隨順中國人的生活習(xí)慣,順應(yīng)中國老百姓的生活。

         

        第三個要素就是要有一大事因緣的出現(xiàn)。

         

        從東漢到唐朝,在佛教界出現(xiàn)了一個大人物六祖慧能,他有一本書叫《壇經(jīng)》,是中國人自己寫的佛經(jīng),隨后還有一大批高僧大德的出現(xiàn)。到了北宋,出現(xiàn)了“北宋五子”,南宋有朱熹陸九淵,明朝有王陽明完成了宋明理學(xué),也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這一千多年出現(xiàn)了一大批的人才,尤其是像“北宋五子”,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事因緣。

         

        所以我想儒家它不是哲學(xué),哲學(xué)這個詞還不能很好的表達儒家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

         

        我想講的第六個問題:

         

        平凡生活驗之身心

         

        很多人一說到儒家,就認為高深的學(xué)問,好像只有非常優(yōu)秀的人才,大儒們才能知道儒家是什么。前段時間,在一次講座上,有人問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大師”的稱號。我說首先“大師”不是能培養(yǎng)出來的,真正的“大師”五百年才能出一個,這是在開個玩笑。但是“大師”也確實有一定的特質(zhì)。

         

        首先,要志向遠大,這個志向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說法就是希賢希圣,按現(xiàn)代的說法就是要為民族、社會、人民謀福祉,而不是自己要當(dāng)多大的官、掙多少錢有多高的職稱。同時,要有淵博的知識,肯定是要比一般人知道的東西多,可以說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而且對很多東西都要有自己的體會和深刻的理解。

         

        其次,不管學(xué)問有多大,但是,學(xué)問是你自己的,寫出來的文章說出來的話,老百姓都能看得明白聽的懂,這叫做深入簡出。關(guān)于這一點,我總是愛講到朱熹和王陽明,王陽明名氣很大,但是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永遠不可能超過朱熹,這是為什么呢?有人說這是“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問題,說得不錯。但我更愿意說的是,王陽明講的東西是給天賦很高的人聽的,這樣的人一百個里面難找到一個;而朱熹說得事情大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夠搞明白。誰的功德更大,不言自明。

         

        所以,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才是生活的真諦。記得南懷瑾老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寫下了兩個字就是“平凡”,真是讓人感動,這是南師生命的寫照。在一篇文章中南師有這么一句話:“茍欲為世界上真正之偉人,唯一秘訣,只是平實而已,這是留給我們后生的諄諄教誨,南懷瑾常常稱自己為“二一老人”,就是“一錢不值人見老,一事無成何消說”,這就是一個人的偉大之處,感恩南師!

         

        再次,所有說教的東西,自己必須能夠做到,就是要踐履篤行驗之身心,自己做不到就沒有說服力,按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要把自己“擺”進去。

         

        《孟子》里有一句話:“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經(jīng)典中沒有教條,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唯獨“反求諸己”這一條可以作為教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為什么這么說呢?就是一個人做事情,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成功就不必說了,失敗了怎么辦?有人就開始用“科學(xué)的方法”分析、比較、總結(jié)、歸納,找社會的原因,找環(huán)境的原因,找別人的原因,但是真正要找的原因,就是找自己的原因。做事失敗了,都有怨言,但是以找自己的原因,怨言就沒有了,就不會生氣。

         

        最近十幾年我自覺親近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發(fā)現(xiàn)或者說一個體會?,F(xiàn)在不是有很多抑郁癥患者嗎?已經(jīng)成為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還沒有找到很有效的藥物,但是我可以很堅定的告訴你,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治療抑郁癥的靈丹妙藥。

         

        儒家既不是細碎的知識,也不是高深的學(xué)問,儒家就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是要踐履篤行驗之身心的,不僅能理解領(lǐng)會儒家的義理,而且在生活工作學(xué)習(xí)中能夠做到。

         

        我想講的第七個問題是:

         

        日用常行饒益

         

        “日用常行”這四個字,是我近年來一直在琢磨體會的一個詞,出處是六祖慧能的《壇經(jīng)》一書:“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日用常行”,講的是宇宙的大規(guī)則,不在天上,不在宮廷,也不在往圣經(jīng)典里,那在哪里呢?就在我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百姓天天用的,像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常常做的,像仁義禮智信,琴棋書畫等;也包括詩歌辭賦、天文歷算、農(nóng)桑水利、醫(yī)藥百工。

         

        在北宋時期,在當(dāng)時的汴梁,就是現(xiàn)在的開封,來了一批猶太人,北宋到現(xiàn)在也就一千年的時間,在開封的定居下來的猶太人到現(xiàn)在等于說沒留下任何猶太人的痕跡,完全被中國文化同化了。這種現(xiàn)象說明什么呢?這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表現(xiàn)吧!這些猶太人,在與中國人長期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言談舉止吃喝拉撒,在不知不覺中,在長期的生活中慢慢地變成中國人了。

         

        太虛法師是一代高僧,受此啟發(fā)我把儒家不是宗教、不是科學(xué)、不是哲學(xué)也不是學(xué)問講了一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儒家又是宗教又是科學(xué)又是哲學(xué)又是學(xué)問,儒家就在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時時刻刻,無所不包無所不藏,也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化的集大成是儒家的《六經(jīng)》,而文化是什么呢?梁漱溟對文化有個最精當(dāng)?shù)亩x:“人們生活的樣子”。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人生活的樣子,就是你的一舉手一投足,你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這體現(xiàn)了你的文化。所以說,儒家是什么?儒家是一種生活,一種中國人的生活。所以,任何定義和概念名詞都不能表達出儒家的內(nèi)涵,只有“生活”一詞了。

         

        最后,我想到了王安石的一首詩《夢》: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人生如夢,有什么好追求的呢?什么也不追求我心如止水。可是,在一個夢到另一個夢里;在年復(fù)一年的歲月里;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在天天用的、常常做的即所謂“日用常行”中,我為人世間留下數(shù)不清的功德。

         

        好了,今天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

         

        (2019年6月30日)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