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曹魏摁下的多米諾骨牌,到了宋代才停下來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初一日壬申
耶穌2019年4月5日
從魏晉南北朝至唐末五代,這740年間,野心家玩得最嗨的游戲,就是禪讓。禪讓為他們實現(xiàn)“彼可取而代之”的夢想提供了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成了“墻頭變幻大王旗”的主要模式。
東漢延康元年(220)十一月,許都的漢朝大臣開始向魏王曹丕勸進,說天下出現(xiàn)的符瑞圖讖準確無誤地顯示:天命已從劉漢轉(zhuǎn)移至曹魏,請魏王順天應(yīng)人,受命登基。當月十三日,漢獻帝發(fā)布禪讓詔書,曹丕欲受詔,司馬懿進諫說:“不可。雖然詔璽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謙辭,以絕天下之謗?!辈茇燹o受詔書。
十一月二十日,漢獻帝發(fā)布第二次禪讓詔書,但魏王還是堅辭不受。二十五日,漢獻帝又發(fā)布第三次禪讓詔書,魏王開始時還推辭,但在九卿的再三勸進下,松口表示“考慮考慮”;于是,漢獻帝發(fā)布了第四次禪讓詔書,曹丕這才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登壇受禪,建立曹魏王朝。
轉(zhuǎn)眼到了曹魏咸熙二年(265),魏元帝曹奐也被迫禪位,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受禪稱帝,建立晉王朝。你看,不到五十年間,禪讓的游戲已經(jīng)上演了兩場,情景都差不多,只不過換了男主角。
但是,一切才剛剛開始。
東晉元熙二年(420),司馬炎的后裔、晉恭帝司馬德文,被迫將皇位禪讓給宋武帝劉裕。司馬氏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絕不多見的充當過禪讓制策劃者、受禪者與禪位者三種角色的家族。
只是禪讓游戲玩到第三輪之后,品質(zhì)便越發(fā)低劣了,因為玩第三輪游戲的劉裕開創(chuàng)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將禪位的前朝皇帝處死。從前,漢獻帝、魏元帝禪位之后都得善終,而晉恭帝卻被劉裕派人用棉被悶死,禪讓的游戲自此變得更加血腥。
劉宋王朝很快也嘗到了血腥禪讓的惡果:479年,劉裕子孫、宋順帝劉準禪位給齊高帝蕭道成,復(fù)被殺害;過了20多年,即502年,蕭道成的孫子、齊和帝蕭寶融禪位給梁武帝蕭衍,并被殺害;再過50多年,即557年,蕭衍的后人、梁敬帝蕭方智禪位給陳武帝陳霸先,亦被殺害。這是發(fā)生在南朝的血腥禪讓。
北朝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550年,北魏的孝靜帝元善見受高洋脅迫,禪位給高氏,隨后被高洋毒殺;557年,西魏的恭帝元廓被迫禪位給周孝閔帝宇文覺,隨后被宇文覺堂兄宇文護殺死;宇文覺建立的北周王朝,同樣亡于禪讓:581年,周靜帝宇文衍將帝位禪讓給了楊堅,最終同樣難逃一死。
那個楊堅,正是隋王朝的建立者,結(jié)束了中國長達160多年的大分裂時代。但隋朝從禪讓游戲中誕生,也在禪讓游戲中死亡。由于第二任皇帝楊廣倒行逆施,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大業(yè)十三年(617)十一月,太原李淵攻入長安,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擁立其孫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次年,隋恭帝宣布禪位,李淵受禪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
自曹丕摁下禪讓的多米諾骨牌以來,唐朝算是第一個受禪立國的長命王朝,此前的受禪王朝普遍短命,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國祚略長一些,但西晉不過50年,東晉也只有100年。而唐王朝的結(jié)局,還是亡于禪讓游戲:唐末天祐四年(907),哀帝李柷禪位給梁太祖朱溫,復(fù)被朱溫毒死。
繼南北朝之后,中國又進入一個為期50余年的小分裂時代——五代十國。在這小分裂時代,禪讓游戲又上演了兩回:后漢禪讓給后周,后周又禪讓給趙宋。
從魏晉南北朝至五代十國,歷史明白無誤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禪讓的游戲越是頻繁發(fā)生,世道越是動蕩不安。
禪讓制本是一種優(yōu)越的權(quán)力繼承制度,為什么實施起來卻變得如此不堪?讓我們從禪讓的歷史說起,按照儒家經(jīng)典的記載,上古的堯舜時期正是禪讓制的黃金時代,堯、舜、禹都是通過禪讓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這一歷史時期也被儒家定義為“公天下”的大同時代。“公天下”的意思,用《禮記》上的話來說,便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舉)能”。天下為天下人共有(天下為公),領(lǐng)導(dǎo)天下的君主由眾人選舉產(chǎn)生(選賢與能)。
所謂禪讓制度,其實是一種早期選舉制: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的繼任人選,由現(xiàn)任領(lǐng)袖與各部落首腦廣泛協(xié)商、共同推選出來,再讓他主持祭祀、攝政實習,以試驗是否獲得上天與人民的認可,最后才正式成為新的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舜是這樣選上來的,禹也是這樣選上來的。你如果以為禪讓僅僅指現(xiàn)任領(lǐng)袖指定接班人,然后傳位給他,如同洪七公將丐幫幫主之位傳給黃蓉,那就誤會禪讓制度了。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禪讓制是與“公天下”相配套的。在“公天下”時代,禪讓制就是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的產(chǎn)生方式,一次禪位僅僅表示部落聯(lián)盟更換了領(lǐng)袖,并未意味著改朝換代。改朝換代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是在“家天下”時代才出現(xiàn)的。傳說中,大禹之子破壞了禪讓制,建立了夏朝,天子之位從此世襲。儒家將夏朝以來的社會定義為“家天下”:“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边@一“家天下”的形態(tài)延續(xù)至清王朝。
“家天下”時代是不可能適用禪讓制的,硬要在“家天下”時代啟動禪讓的游戲,只會意味著權(quán)臣篡位,意味群雄逐鹿,意味著改朝換代。《封神演義》、《說唐》、《說岳全傳》等明清小說都引述了一句古語:“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边@句話放在“公天下”時代,指的便是禪讓制度;但在“家天下”時代,無非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雅文版本,是野心家覬覦高位的漂亮借口而已。
與“家天下”相匹配的合理繼承制度,只能是世襲制,因為世襲制可以塞住“彼可取而代之”的亂源。世襲繼承制又可以分為嫡長制與立賢制。如果你足夠理性,便會發(fā)現(xiàn),“立賢”看起去很美,但同禪讓制一樣,容易引發(fā)競爭、斗爭乃至戰(zhàn)爭;“立嫡長”則按照先天性的血緣順位確立繼位人,無從競爭,預(yù)期穩(wěn)定。用一位明朝人的話來說,“議賢則亂,議親則一”。
不過,“立嫡長”也有一個大問題:無法確保繼位的君主都是賢明之人,很可能嗣君就是庸常之輩。這就需要宰相制度的補救,用明末黃宗羲的話來說:“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按宋人的設(shè)想,最好是“虛君實相”,君主地位尊貴,世襲罔替,但不親庶政;宰相執(zhí)掌國柄,通過“選賢與能”的方式產(chǎn)生。如此,倒不失“天下為公”之遺意。
相比之動聽的禪讓制,“立嫡長”的繼嗣制度加上“虛君實相”的權(quán)力運轉(zhuǎn)機制,無疑更值得信賴。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禪讓的游戲發(fā)生在960年,周恭帝柴宗訓(xùn)將皇位禪讓給了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立國后,即致力于消除再次發(fā)生禪讓把戲的制度土壤,三國時期司馬氏啟動的多米諾骨牌,以其巨大的制度慣性運動了700多年,至此終于完全停息。
責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周海春 榮光漢】論孟子之“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