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朝明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梁山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學(xué)博士。現(xiàn)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一屆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xué)會副會長、國際儒學(xué)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wù)。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xué)術(shù)著作20余部。 |
《春秋》里的微言大義
作者:楊朝明? 李文文
來源:《學(xué)習(xí)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八月廿九日丁卯
??????????耶穌2019年9月27日
《春秋》的作者相傳是孔子,關(guān)于孔子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如果請孔子本人推薦最能代表他思想的著作,他很有可能會推薦《春秋》??鬃诱f自己“志在《春秋》”,其中表達的微言大義,彰顯其正名守分的政治主張。
一個時代與一部經(jīng)書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秋”曾是周代各諸侯國歷史記載的代名詞??鬃痈鶕?jù)魯國的歷史寫成《春秋》,“春秋”竟成為他記載的這個時代和這部史書共同的名字?;蛘哒f,《春秋》曾是史書的通名,后成為春秋魯國歷史的專名。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的歷史。《春秋》記涉諸侯國之間征伐、會盟、朝聘等事,還有日蝕、月蝕、星變、災(zāi)害等自然現(xiàn)象,以及祭祀、婚喪、城筑、狩獵、土田等社會生活。它為魯國史書,卻不只寫魯國歷史,對各諸侯國多有涉及。
春秋時期,周王室式微,諸侯國壯大,社會激烈動蕩,以血緣宗法維系的政治體制面臨重大變革,以王道傳統(tǒng)為核心的政治精神趨向崩潰。在孔子看來,這是一個天下無道的亂世,他周游列國,到處奔走,希望君主們?yōu)檎缘?,不要背離王道傳統(tǒng),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愛民敬事,上下相親,社會和諧。
但是,期愿已遠遠不足平鎮(zhèn)當(dāng)時滔滔之天下,在“爭于氣力”的春秋之末年,其主張的“修己以安人”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可以說是“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在這樣殘酷卻又無奈的現(xiàn)實面前,自己該何去何從?于是,他想到通過歷史的記載表達個人的政治主張,“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他依據(jù)魯國的歷史資料作《春秋》,將歷史的真實記下來,寓褒貶,別善惡,以俟后人。
是的,懲惡勸善,字字針砭,正是《春秋》的特點。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痹诿献涌磥恚洞呵铩肥恰疤熳又乱病?,他是在替圣王制法??鬃颖救朔浅?粗亍洞呵铩?,他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以后,后人紛紛進行研究解讀,中國學(xué)術(shù)文化史上竟形成了一門影響深遠的顯學(xué)即“《春秋》學(xué)”。人們認識到,《春秋》以寓王法,厚典、用禮、命德、討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一部《春秋》,為后世慮,意義十分深遠。
微言,需要“知微之顯”
《春秋》語言簡略卻意義深奧,通過“屬辭比事”將致治之法垂于后世?!洞呵铩芬允份d經(jīng),是經(jīng)世大法,昭示中華史學(xué)的莊嚴(yán)使命?!吨杏埂氛f“入德”之法要“知微之顯”,欲知大意,先明微言。
《春秋》微言,首見言辭之微。《春秋》記事,用語謹(jǐn)嚴(yán),最少1字,最多者也只有40多字。言辭簡略,卻用詞考究,咀嚼有味,褒貶善惡就在簡略的敘述之中。比如“弒”是以下犯上的專用詞,表達亂相橫生、君臣父子相殘;“奔”是逃亡的特指,可以看到流離失所,無所歸依。由君主的命運,可見一般百姓的離散;處處“攻”“伐”,可見春秋無義戰(zhàn)。《春秋》微言,就在這個“微”中褒善貶惡,揚善去惡,撥亂反正。這種敘事方式,被稱為“春秋筆法”,以史載經(jīng),以文載道,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春秋》微言,還見事態(tài)變化。董仲舒云:“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小過不慎,終釀大禍,以致亡家敗國。司馬遷說:“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焙芏酁?zāi)禍并非突然發(fā)生?!洞呵铩窋⑹铝钊硕聪ぴ?,鑒往知來,從而防微杜漸,彰顯了禮的意義。禮深入人心,可經(jīng)國濟世,讓人守正不阿,堅守信念,從而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春秋》微言,要在守常不亂。在《春秋》中,守常與權(quán)變并不矛盾,“經(jīng)”與“權(quán)”是相輔相成的存在。其時措之宜,或抑或縱、或予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貴在得乎義理之安、文質(zhì)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唯有善會者才能得其大旨。胡安國稱《春秋》為“史外傳心之要典”,故先儒說經(jīng)于《春秋》特為矜慎,義精仁熟者方能知其所擇。
大義,在于觀念和價值
任何有序的社會與文明都需要一個共同的價值基礎(chǔ)和是非標(biāo)準(zhǔn)?!洞呵铩房此埔患抑?,實則承繼上古三代,繼往開來。其遠述堯舜之道,近守文武之法,唯有奉行王道仁政,知榮知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是經(jīng)世大法。正如西漢司馬遷所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jì),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其唯有天下為公的格局、內(nèi)圣外王的精神,才能社會和諧,人心和順,天下太平,這才是《春秋》“微言”中的“大義”。
錢穆先生認為,《春秋》在當(dāng)時已嶄然成為一新史,是當(dāng)時的大“通史”,亦可說是當(dāng)時的“世界史”。有人類,有世界,就逃不掉歷史批判。所謂歷史批判,一部分是自然的,另一部分則是道義的,道義由自然中產(chǎn)生。自然勢力在外,道義覺醒則在內(nèi)?!洞呵铩穭t建立出一大道義,明白教人如此則得,如此則失,如此則是,如此則非。此項道義,論其極致,乃與歷史自然合一,此亦可謂是天人合一?!洞呵铩泛秃蠚v史自然,和合天人之際,昭示是非得失。天下國家得此大義則治,失此大義則亂。所謂“大義”者,大綱、人倫、道理、教化盡在其中,亙古不變。
可以說,那時的諸侯國之間,唯有達成共識,遵守規(guī)則,才會和平與穩(wěn)定,因此諸侯會盟就應(yīng)有共同的遵循。然而,總是有背盟、叛盟者打破和諧與和睦的格局。歷史教訓(xùn)也警醒著今天的世界,天下為公,四海一家,遵守公約,合作共贏,這才是大義。
要旨,正名守分而已
司馬遷云:“《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諸圣先哲所叮嚀者,多在警醒人們回到自己的本分,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此即《大學(xué)》所云:“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o:p>
人之為人,便是一個社會性的存在?!按蟮乐小北闶恰疤煜聻楣?。所謂“公”,指人的公共意識與公德意識,強調(diào)的是“人之為人”和“人之異于禽獸”的那些“禮義”,那些為人處世的那些根本原則,那些基本的人倫法則。《春秋》文字簡略,于是有了解釋《春秋》的《左氏傳》(簡稱《左傳》)以及《公羊傳》和《谷梁傳》。《公羊傳》《谷梁傳》詳其義旨,通過對《春秋》文本的解說,闡發(fā)其內(nèi)涵;《左氏傳》詳其本事,通過對《春秋》史實的進一步鋪陳,彰顯其思想。更能看出《春秋》意義飽滿,內(nèi)涵豐富。
讀《春秋》,要將其置于中華道統(tǒng)的宏闊體系中,置于“六經(jīng)之教”體系中,與《詩》《書》《禮》《樂》《易》并讀。宋儒胡安國說:“《春秋》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也。公好惡,則發(fā)乎《詩》之情;酌古今,則貫乎《書》之事;興常典,則體乎《禮》之經(jīng);本忠恕,則導(dǎo)乎《樂》之和;著權(quán)制,則盡乎《易》之變。百王之法度,萬世之準(zhǔn)繩,皆在此書?!痹谒磥?,六經(jīng)之有《春秋》,就如法律有了斷案的準(zhǔn)則,不學(xué)此經(jīng)而處大事、決大疑,能不惑者鮮矣。這個評價可以說無以復(fù)加了。讀《春秋》要把握要領(lǐng),理而不亂。這個要領(lǐng),應(yīng)該就是正名守分,就是明是非,重人倫,敦教化。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李存山】天人合德:性善與成人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