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會營作者簡介:常會營,男,西元一九八〇年生,山東壽光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副研究員,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儒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儒教、儒家哲學與禮樂文化,著有《<論語集解>與<論語集注>的比較研究》《北京孔廟祭孔禮儀研究》等。 |
原標題:回歸傳統(tǒng),開辟未來——《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書評
作者:常會營(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副研究員)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原載《國際儒學論叢》2019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六日癸丑
??????????耶穌2019年11月12日
聽聞我的大學同學李文娟的大作《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博士論文)付梓出版,我感到非常高興。我們都是從江北水城聊城大學走出來的學生,作為同班同學,我們都曾領略過歷史文化名城聊城的名勝古跡,乾隆皇帝的行宮—光岳樓,東平湖的悠悠碧波,大運河的繁華與沒落,孔繁森紀念館的深深崇敬與感懷。然后,我們通過考研來到北京,接受巍巍京城文化的洗禮。文娟到中央民族大學師從國學大家牟鐘鑒先生,我則到北京師范大學師從國學大家周桂鈿先生;后來,我繼續(xù)在北師大師從孟學大家張奇?zhèn)ソ淌诠プx博士,她則在曲阜中國孔子研究院工作之后,前往中國人民大學,師從著名學者梁濤教授攻讀博士。作為大學同學,可能如我們一樣攻讀中國哲學,并且有相似的求學經歷的大學同窗,還是非常稀少的。沒有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相信我們也不會將青春韶華都投入到對國學的學習、研究、踐行和弘揚之中。透過這本20余萬字的著書,我想我們都能體會到個中的艱辛、酸苦和不易,這是二十年寒窗苦讀所傾注的無數(shù)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本書是目前國內系統(tǒng)研究安樂哲儒學思想的第一部專著,其學術地位和學術價值可謂舉足輕重。
文娟在博士論文答辯之后,曾經特地來我所工作的古代最高學府——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參觀。通過交流,我了解到她其實對于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是有著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的。而且,她還將其帶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言行舉止之中,可謂學研并重、知行合一。而她的這部《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更是其三年博士學習生活的卓越成果。安樂哲先生作為對中國有著深厚感情的著名中西比較哲學研究大家,同杜維明、成中英先生一樣,為了中國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哲學浪潮中立足和復興,為了促進中西哲學文化平等交流對話,可謂不遺余力,鞠躬盡瘁。安樂哲先生作為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著名教授,2013年獲得中國文化部和山東省政府共同設立的國際獎項“孔子文化獎”,且其著作精華選集也同時出版發(fā)行;2016年,獲得會林文化基金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面向國際的學院獎“會林文華獎”。這都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東西方學者所有目共睹并由衷欽佩的。選擇這樣一位學貫中西、德高望重,對中華文明、儒家思想報以深深理解、同情和敬畏,且研究深入、著作豐碩的學者作為研究對象,應該說文娟選擇了一個極好的研究方向。這對于我們這些沉浸于故紙堆中訓詁考據(jù)、整理爬梳者而言,無疑如一泓汩汩清流。哲學是活生生的思想和生活,它永遠指向現(xiàn)在和當下。
首先,《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一書內容豐富,邏輯嚴密。該書先從安樂哲先生的學術生平入手,對其求學之路與治學之道進行了歷史考察。哲學家告訴我們: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這種對于安樂哲先生人生的清晰考察,也同時是安先生自己的一個人生回顧和總結。然后,該書以中西哲學比較視域下的儒家思想研究為題,對安樂哲先生的三部經典著作《通過孔子而思》《期望中國:中西哲學文化比較》《儒家角色倫理學》進行了選讀和考察。有比較才有鑒別,這種中西哲學比較視域,正是安樂哲先生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豐碩學術成果,并每每能得出振聾發(fā)聵學術觀點的關鍵所在。然后,該書通過安樂哲先生對于儒家經典的翻譯與哲學術語新詮,例如《<論語>的哲學詮釋》《切中倫常:<中庸>的新詮與新譯》與《生民之本:孝經的哲學詮釋及英譯》,使人們對于安先生的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體認和把握。然后,該書又從微觀切入到宏觀,詳細論述了安樂哲先生對儒學專題研究與開放性闡釋,例如從文化哲學談孟子人性論、儒家之禮的實用主義解讀、儒學中的自我、真理與超越。最后,該書繼續(xù)進行理論提升,從中西方文明的比較與反思的角度,闡述了安樂哲先生儒家式民主之路、中西方哲學與宗教問題的走向、安樂哲儒家哲學在中西方文明發(fā)展中的價值。
其次,該書對于安樂哲先生學術生平的考察可以給人以反思啟迪:唯有真正對中國思想、傳統(tǒng)文化報以敬意,并且能夠親臨亞洲東方(包括中國)學習、研究、體驗的西方學者,才能真正讀懂東方哲學、中國哲學、中華文明。試想,若無美國雷德蘭斯大學選派安先生到香港中文大學做交換生,若其未跟從唐君毅、勞思光、方東美先生(臺灣大學)學習和生活,若無著名翻譯家劉殿爵教授、漢學家葛瑞漢教授的悉心指導,安先生便不會對中西哲學有如此透徹的理解和體悟。夏威夷大學專精西方哲學的哲學家郝大維先生,與安樂哲先生長達二十多年的合作,二者可謂相反相成,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儒家哲學中的“和而不同”,如作者于書中所言“安樂哲從郝大維那里學到了很多,對他的思想和生活影響很大。按照安樂哲的說法,他們之間是彼此創(chuàng)造的過程,直到最后兩個人的思想都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該書充分肯定了安樂哲先生的學術貢獻,認為他不遺余力地向西方人闡釋中國哲學,為中國哲學找尋它在世界哲學中應有的地位,同時也消解了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誤會與隔閡。因此,安樂哲被稱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儒家文化的布道者”。
第三,該書所總結的安樂哲先生在學術方面的立場和治學之道,可以給當代中西哲學界同仁以深刻啟發(fā)。例如,安先生主張“應該打破歐洲哲學獨霸天下的局面”,他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歐洲哲學的排他性,另一方面是沒有哲學家參與把其他哲學介紹到西方去的工作”。要想打破這種局面,“就需要實現(xiàn)其他哲學與歐洲哲學的平等對話。實現(xiàn)平等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達到哲學高度的經典的翻譯著作”。同時,安先生主張,應該“讓中國哲學呈現(xiàn)出它自己的完整性”,“也就是說,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中國人在對外傳播中國哲學時,要重視自身的獨特性和系統(tǒng)的完整性”。另外,安先生不贊成部分中國學人排斥西方哲學、排斥中西方哲學對話的保守態(tài)度,他認為中國學人要持一種開放性的心態(tài),“中國哲學的國際化對其自身的發(fā)展只會越來越有意義,不應該排斥外來文化”。與此同時,安先生認為中國學人“要回到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要回到自己的根,來找到傳統(tǒng)文化的將來。當然要接受外來文化,但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自己的傳統(tǒng)”。該書作者在肯定“回到傳統(tǒng)”的同時,也進一步明確指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它的含義,一方面是要回歸到原始的人性的出發(fā)點——家庭;另一方面不僅要重視自己的文化,還要讓更多的人看到并認可你的文化。另外,安先生指出學人們還要改變“自我殖民地”的問題,也就是說,“包括美國、中國、日本等國家在內,不能只關注西方哲學,還要重視自己的本土哲學,并且要將本土哲學發(fā)揚光大”??芍^振聾發(fā)聵。
該書細致歸納了安樂哲先生的治學之道,認為其學術研究方法深受港臺新儒家和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更加獨特而純熟的中西哲學比較方法,并將關聯(lián)性思維模式運用其中,此后“便如庖丁解牛般對儒家哲學乃至中國文化逐步做出剖析和闡釋,引起了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需要強調的一點便是,安樂哲先生指出:西方學者在看待中國哲學時,有必要放下西方人自己的思維套路,只有這樣才能去接近中國。
第四,該書對于安樂哲先生中西哲學比較視域下的儒家思想研究成果梳理,從中提煉出作者要表達的儒家思想和創(chuàng)新觀點,可以給中國哲學同仁以研究視角和理論觀點上的啟迪。例如,《通過孔子而思》一書,該書肯定安先生所言:“‘哲學’一詞在中國和西方有著不同的含義。在中國,哲學遠非只指對由哲學系統(tǒng)和理論組成的范型與傳統(tǒng)的專業(yè)性討論、擴展,而是涵蓋文化價值與人民社會政治生活之間的一系列關系?!倍鴮τ诎矘氛芟壬摹镀谕袊褐形髡軐W文化比較》,該書總結認為,“期望中國”這一說法包含作者本人的多重寄托:“其一,期待通過對古典西方文化要素的重構,使西方讀者得到一套更有效地分析中國人感悟方式的工具,由此達到對中國的理解。其二,期待借助這套新工具,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勾畫出一種富有新意的解說。其三,期望通過對古希臘人到奧古斯丁的西方文化感悟方式的發(fā)展敘述,為中國讀者提供進一步比較思考的立足點?!弊髡哒_指出,這本有關中國的著作又包含了對古典西方文化的一種詳述,是為中國和西方兩方面讀者而寫,意在廓清通往中國文化的道路,鼓勵中西文化雙向往來。
對于安樂哲先生的《儒家角色倫理學》一書,作者給予了準確評價:本書擺脫了舊有的中國學研究范式,將中西方哲學置于一個相對平等的觀念之下,以互相借鑒、互相促進為目的。而且作者充分面向當下社會,指出“從實踐上來看,與德性倫理相比較,角色倫理更容易被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年輕人所理解和接受。在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結構下,中國人特別看重家族間的人倫關系,十分強調道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將家庭角色作為完善道德的進入點,通過道德角色的實踐來完成社群倫理關系的規(guī)范”。另外,“角色倫理在中國的傳播,能夠使更多的年輕人關注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從自身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最終樹立文化自信”。這些都是非常中肯且富有現(xiàn)實價值的理論觀點。
第五,該書對于安樂哲先生儒家經典的翻譯與哲學術語新詮,給予了全面考察和系統(tǒng)梳理,并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研究進行了對比,有助于我們更加客觀地理解安樂哲對儒學術語的哲學詮釋。例如,對于安樂哲的《<論語>的哲學詮釋》一書,作者正確指出:“在本書中,安樂哲不僅看到了《論語》中孔子對仁者、君子和士人所賦予的責任,也看到了其他學者所沒有注意到的這些文化領袖身上潛在的權威性和典范作用,這成為他詮釋《論語》哲學內涵的特殊學術貢獻和理論突破?!痹摃J為,相對于其他學者而言,安樂哲先生看到了儒家思想人格的開放性、利他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皆是對于安先生《<論語>的哲學詮釋》一書的精要概括和客觀評價。
該書正確指出,安樂哲對《孝經》的研究,目的在于尋求其中作為一種哲學和宗教信仰體系的儒家思想,并從這種思想中找出它的現(xiàn)代價值。他對《孝經》解讀的結果是,家庭價值將成為人們擁有一個充分的社會、道德、宗教等生活必需的;人類關系和人類交往代代相交的價值將被重新體認;從另一角度構想對自我的認知;一種更健全的社會正義概念或許會替換時下流行的狹隘定義;甚至死亡和暮年都將獲得不同理解。
第六,自古以來,中國哲學家便有“述而不作”(《論語·述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其實,孔子所言的“述而不作”,不單單只是一味繼承而不知創(chuàng)新,其實質是“寓作于述”“述中有作”?!栋矘氛苋寮艺軐W研究》一書亦是如此。在“儒學專題研究與開放性闡釋”一章中,在談及孟子人性論一節(jié)時,該書首先肯定了安樂哲先生在孟學研究中,打破了傳統(tǒng)的人性概念,將孟子之性置于一個動態(tài)過程中進行討論,認為“性”是一種有賴于特定條件的文化產物,是個人通過文化修養(yǎng)所獲得的成就。該書認為,這種從文化學意義上來解釋孟子之性的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論的文化價值,對進一步探討孟學中的創(chuàng)生力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意義。該書同時指出:“安樂哲似乎拋開了‘性’的先天性,更多地就經驗方面來談論,致其失去“人之為人”的既定方向,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使‘性’置于漫無目的的經驗論之中?!碑斎唬@里我們是否亦可這樣理解,因為安先生深受美國實用主義、過程哲學的影響,故給予了孟子的“性”以過程哲學式的解讀。
該書肯定了安樂哲先生所認為的“禮與法不同,是潛移默化地融入個人、貫通社會的,而非強制性的。禮的內化可以激發(fā)人在等級關系中相互尊重和存在的價值感”的觀點,并對其用“ritual propriety”來翻譯“禮”表示認可。同時,該書也針對安樂哲先生可能過于強調禮儀治國提出異議,指出:“并非人人都能行禮義和禮儀,禮儀也并非盡善盡美,甚至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慣例化的憲法都具有某種缺陷?!边@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安先生的學術觀點,是一種積極地有益地理論補充。
在探討“儒家式民主如何可能”時,該書認為,就儒家和杜威的實用主義而言,儒家的哲學和文化資源能夠促進杜威所理解的民主。然而,安樂哲所構想的儒家式民主過多地強調了個人在關系社會中的道德自覺,而忽略了賦予個人對民主政治參與和監(jiān)督的權利。儒家式民主與西方自由民主或其他文明并不會沖突,它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來適應各種文明。這些都是富有理論價值的學術創(chuàng)見。
文娟的《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可謂由點及面,旁征博引,史哲結合,寓作于述,觀點鮮明,富含啟迪。該書不僅僅是對安樂哲先生生平事跡、著作文集、理論觀點、研究方法、學術價值的綜述和客觀評價,同時作者通過對安先生的采訪、對話與交流,用第一手的資料信息,對以上學術綜述和評價進行了進一步衡定,并且得到了安先生本人的肯定、認可與贊賞。這樣一種口述歷史的研究方式,是當下歷史界、考古界所津津樂道的,也是值得中國哲學界同仁所應值得借鑒和學習的?!翱磿皇侨鍖W,做人才是儒學。”也只有安先生這樣學貫中西、對中國哲學、中華文明有著涵泳體味和理性認識的學者,才能有如此恰切之言。
“中國自信,中國崛起了,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文化”,“要回到你們自己的根,來找到你們的將來。這個不是排他,當然要接受外來文化,但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自己的傳統(tǒng)”。這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所言的“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可謂如出一轍,發(fā)人深省。貞下起元,一陽來復,作為中國學者,我們一定要重視自己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回到文化之根,回到自己的傳統(tǒng),追根溯源,返本開新,創(chuàng)造轉化,共啟未來。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張崑將】東亞陽明學與維新革命
【下一篇】【劉長煥】《大國醬香酒賦》(集前賢句)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