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呂耀懷 杜華偉】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及其當代啟示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1-16 17:24:10
        標簽:個體德性、古代書院
        杜華偉

        作者簡介:杜華偉,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肅慶陽人,中南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蘭州交通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書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養(yǎng)德性——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研究》。

        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及其當代啟示

        作者:呂耀懷 杜華偉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文刊于《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第3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廿二日戊午

                  耶穌2020年1月16日

         

        [摘要]個體德性培育過程實質上是社會普遍價值體系個體化的過程。我國古代書院作為私學發(fā)展的最高形式和官學的重要補充,秉承儒家“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通過特殊的道德知識教授方法、幽雅的道德環(huán)境浸潤以及積極的道德行為踐履,為實現(xiàn)傳統(tǒng)社會普遍價值體系個體化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明乎人倫”、“傳道濟民”的優(yōu)秀人才。努力挖掘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的途徑和方法,對于當前我國高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大學生個體德性和行為準則,并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啟示

         

        由于最早起源于私人讀書治學的書齋,所以書院教育秉承了私學自由探討、平等交流與自我完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尤其在個體德性培育問題上,古代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途徑、方法和機制,這些途徑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古代書院之“德育為先”教育理念

         

        注重德育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與本質,儒家追求的“圣人”是自身有著崇高德性并能由此而經世濟民的理想人格。古代書院秉承儒家“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實際上就是為培養(yǎng)圣賢之人提供學識基礎與德性保障,這也是書院教育更高的人生價值追求。所有書院從山長選聘、生徒考核、日常教學管理到學規(guī)制度建設以及書院環(huán)境設置,始終把個體德性培育作為其首要目標。

         

        著名書院教育家張栻認為個體德性培育是書院教育的首要任務,他指出:“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遷于物欲而天理不明,是以處之不盡其道,以至于傷恩害義者有之。此先王之所以為憂而為之學以教之也”。[①]在他看來,人由于“天理不明”才會“不盡其道”而“傷恩害義”,所以必須通過品德教育培養(yǎng)明乎人倫綱常之理、擔負修齊治平之責的理想人才。古代書院“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通過強調明人倫的課程設置、強調日用倫常滲透和強調學生道德實踐來貫徹的。

         

        首先,古代書院將“明人倫”作為德育課程設置的依據。中國封建社會以血緣家族為本位的特點,決定了儒家傳統(tǒng)文化首先注重“人倫”建設,將家族內部的核心關系----父子關系置于道德規(guī)范的首位。維護血緣家族關系和等級統(tǒng)治的孝親忠君,始終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原則。作為儒家文化重要傳承基地的書院,以“明人倫”作為其辦學宗旨,強調“學之有本”,這個“本”就是儒家的倫理綱常。張栻主持岳麓書院時就說:“凡天下之事,皆人之所當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際,人事之大者也……學所以明萬事而奉天職也”。他認為學習日用倫常之事是生徒“奉天職”之事,是必須要做的事。著名書院教育家朱熹始終堅持“明人倫”的教育宗旨,認為書院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個體明乎儒家倫理綱常,努力將外在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自身內在道德觀念與道德需要,并且自覺自愿達成具體的道德踐履。

         

        其次,強調將德性培育滲透在日用倫常之中?!爸袊糯靡耘嘤齻€體品德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隸屬于社會一般的價值體系,這些一般的道德原則只有經過一系列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和邏輯中介而具體化,讓其回歸現(xiàn)實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夠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個體所接受,才可能內化為受教個體的道德信念和生活信條,并外在成個體慣常的道德言行”。[②]古代書院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將個體德性培育要求滲透于人們的日用倫常之中。如宋代呂祖謙在《麗澤書院學約》中就對生徒日常學習生活提出嚴格要求,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以懲罰:親在別居;親沒不葬;因喪婚娶;宗族訟財;侵擾公私;喧噪場屋;游蕩不檢。在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朱熹更是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列為“五教”之目,認為書院應該以最基本的倫常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來教育生徒。徐元杰在延平書院則“親扣每日所習何事,所讀何書,所作何文”,他將教學、考試貫徹到每天的“日習常式”之中,要求生徒“凡所講習,當先就本心本身上理會”,使其自覺而改不善、自知而充自覺、自愛而守所知。而泰洲學派開山鼻祖王艮在《次先師》中更是以通俗淺顯的語言闡釋高深的“致良知”: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原有不須知。而今只有良知在,沒有良知之外知。如此朗朗上口的淺近語言、明白通俗的闡述解說,非常適合“愚夫愚婦”識道、體道。古代書院正是利用日常生活的具體化、形象化與生動化特點,將儒家深邃的思想理論與嚴格的道德要求融于生徒日常飲食起居、灑掃進退之間,易于生徒理解體悟與認同接受。

         

        最后,強調德性培育以生徒道德實踐為歸宿。道德認識、道德修養(yǎng)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達成個體具體的道德實踐,而道德踐履本身又是檢驗道德認識正確與否、道德修養(yǎng)成敗與否的標準,是整個書院個體德性培育的最終歸宿。所以,古代書院教育無論是知識的學習、思維的培養(yǎng),還是問題的辯論、疑難的解答,都以生徒個體德性提升為最終目標。著名書院教育家張栻主張要進行“務實之學”,也就是“于踐履中求之。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日用常行之際,無非實用”。[③]朱熹也說:“某此間講學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某只是作得個引路的人,作個證明底,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④]他認為在日常求學問道、修身養(yǎng)性過程中,老師只是“引路人”而已,其主要職責在于指點迷津、解疑答惑,而生徒個體自己理會、自己體察、自己涵養(yǎng)并且身體力行才是最重要、最關鍵的,這是個人成長與社會有序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二、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之知識教授

         

        道德知識的獲取是個體實現(xiàn)道德自覺的前提,也是個體道德行為踐履的保證。古代書院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主要教學內容,輔之以歷史典籍與書院大師的著作、語錄,對生徒進行知識教育與德性培養(yǎng)?!端臅贰段褰洝纷鳛槿寮抑饕浀洌M管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畢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基本精神和要求,體現(xiàn)了儒家積極入世、“內圣外王”的價值追求。

         

        古代書院作為當時官學教育的重要補充,盡管在個體德性培育內容上與官學教育相近,都是以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藍本,但在教授方法上則根本不同于傳統(tǒng)官學,主要采用會講討論、質疑問答等形式進行,并且非常注重生徒的自學自悟。

         

        會講作為古代書院一種重要的講學制度,由乾道三年“朱張會講”開其先河,當時朱熹與張栻二先生僅討論《中庸》即“三日夜而不能合”。兩人的辯論探討主要結合講學進行,因此大批學者慕名前來聽講,以至“學徒千余,輿馬之眾至飲池水立竭,一時有瀟湘洙泗之目焉”。[⑤]書院的會講制度使得各書院打破門戶之見,取他家之長、補自家不足,如主張“理”“氣”二元論的朱熹和主張“心即是理”的陸九淵在淳熙二年“鵝湖之會”上未能就相關問題達成一致見解。但朱熹不持門戶之見,于淳熙八年延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院主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并請其將講稿書寫下來,他親自撰寫了《跋》,這便是后來著名的《白鹿洞書堂講義》。古代書院教育非常重視生徒通過質疑問難取得學識長進與德性提升,呂祖謙認為剛開始讀書之時,并不覺得有疑問,但隨著漸次展開,疑問越來越多,等讀書更加深入與細化之時,疑問又漸漸解開以至最終融會貫通。教師只有充分了解生徒個體對道德理論的理解程度,了解每個生徒內心的疑惑,才能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時就常常親自與學生往復詰難,使生徒在不斷思考中深化道德知識、增強道德情感,為正確的道德踐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古代私學在個體德性培育方面提出了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書院作為私學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充分吸取了私學辦學經驗,書院教育家進一步提出“分年”教育法,即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生徒不同的認知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朱熹根據受教生徒的年齡及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將德育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小人之學”和“大人之學”: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者,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⑥]

         

        “小學”階段生徒的認知水平與思維水平相對較低,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知其然”,使他們對最基本待人接物、言談舉止、飲食起居的道德禮儀規(guī)范從心理上認可接受,就會成為其畢生的道德信念與行為準則,時時規(guī)范約束受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到了“大學”教育階段,生徒身心發(fā)展已經成熟,具備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則要“窮其理”,知其所以然。通過對小學教育階段的德育內容進行條分縷析、深化擴充,以完成“古之學者,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的德性培育目標。

         

        三、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之環(huán)境浸潤

         

        書院大師深知環(huán)境育人之理,故非常注重書院自然環(huán)境、建筑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唐以來的書院大都建于名勝風景之區(qū),如岳麓書院處在山水絕佳之處,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柳堤煙曉、桃塢煙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等“書院八景”使生徒在感知自然之美的過程中得到心靈滌蕩與精神提升。回雁峰下的石鼓書院在蒸水、湘水、耒水三水匯合之處,“衡州八景”中的“石鼓江山錦繡華”、“朱陵洞內詩千首”和“青草橋關酒百家”三景就集聚于此。還有諸如應天府書院、麗澤書院等,都處在依山榜水、風景秀雅之地。生徒遠離塵世喧囂與利欲之爭而讀書其中,深刻體驗自然之美、感悟欲利之鄙、存養(yǎng)天命之性、變化氣質之性,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精神超越的境界。古代書院的建筑設施也充分體現(xiàn)出注重個體德性培育的特點,講堂、祠堂和藏書樓作為書院主體建筑,三者的空間排列嚴格按照中軸對稱原則逐次遞進,以體現(xiàn)儒家“居中為尊”的理念。同時,為了方便書院自由靈活的講學與會講討論,講堂被設計成一邊開敞式軒廊結構,以容納更多的聽講者與參與者,這種開敞的建筑風格昭示著古代書院“有教無類”的開放辦學宗旨與“學術自由”的治學問道精神。書院講堂內部高懸的匾額、楹聯(lián),以及堂內簡潔的雕飾、素雅的色彩,都充分體現(xiàn)出教育的神圣性與莊重感。如岳麓書院“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路圣賢心”的門楹就蘊涵著書院宏偉的治學氣魄與高遠的教育追求,使身在其中的學生深受影響與感化。

         

        書院還非常重視人文環(huán)境的道德教育功能,其突出表現(xiàn)就是積極發(fā)揮典范的引領激勵作用。山長作為書院的核心人物,其學識水平與道德修養(yǎng)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整個書院的教學研究水平及道德精神氛圍。所以,山長必具“經明行修”之特點,如號為天下書院之首的岳麓書院首任山長周式,因其“學行兼善,尤以行義著稱”而受宋真宗召見,并賜對衣鞍馬,授官國子監(jiān)主簿,享有書院史上亙古未有的殊榮。書院教育家認為“經明行修”的山長就是生徒身邊可感可知的道德典范,他的一言一行時時影響感染著生徒,使生徒個體自覺注重德性修養(yǎng)。除了充分發(fā)揮山長、教授對生徒的榜樣示范作用,古代書院還通過祭祀先圣先師、樹立理想人格來達到激勵后學之目的?!肮糯鷤€體品德培育不僅在于個體求真、求善、求美,還在于為人提供了精神發(fā)展的方向,使人始終受到理想的召喚和鼓舞,從而能夠避免世俗的沉淪,不斷追求并實現(xiàn)精神的升華”。[⑦]由于祭祀對象都是德明行修之人,生徒們在祭祀中“高堂虛室,若有聞乎其音聲;贍前忽后,若有見乎其儀刑。思其居處,思其嗜好,思其言語,雨露之沾濡,焄篙之升降,觀感而化之者,莫斯之為近也”。[⑧]所以,敬獻的祭品、祭祀的禮儀加上頌讀的祝文等,創(chuàng)設出一種嚴謹肅穆的氛圍,生徒個體在整個祭祀活動中通過對先賢先師的頂禮膜拜,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領受先賢先師的生平業(yè)績、思想品格以及人格魅力,將所教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遵守儒家綱常倫理的堅定信念并落實在具體行動上。

         

        四、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之躬行實踐

         

        書院教育要實現(xiàn)其“明乎人倫”“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不僅要注重對生徒的德性教化,更重要的是加強生徒個體道德踐履,因為道德實踐是展開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既是深化道德認識的重要方法,又是檢驗道德認識、道德修養(yǎng)成敗的標準。書院教育家朱熹認為“窮理”固然重要,但“力行”才是根本,“致知力行,論其先后,因當以致知為先。然論其輕重,則當以力行為重”,[⑨]生徒通過具體的道德實踐,進一步體認道德規(guī)則、增強道德情感,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最終凝結為自身的道德信念與行為習慣。他認為書院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徒通過“明理”而“修身”進而“躬行”,將真正的義理落實在具體的道德行為上。為此,他專門制定了后來成為書院學規(guī)典范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將儒家傳統(tǒng)“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立為“五教之目”,強調所有學者都必須認真學習體悟,并對生徒的為學、處事、修身和接物都提出了具體詳細的要求。這說明他把教生徒“做人”當作書院教育的首要目標,因為“做人”是做學問的基礎,也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每個人無時無刻不處于人倫關系之中,而書院以此為目標與場景對生徒進行德性培養(yǎng),則真正能夠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易于生徒領會接受社會道德規(guī)范要求并且最終身體力行以踐之。

         

        古代書院不但注重教導與指示生徒的道德踐履,而且通過嚴格的課考制度進行公正評價與合理獎懲,以保證生徒道德踐履的實效性。課考分為學業(yè)課考與德業(yè)課考兩種,分別對肄業(yè)生徒的學業(yè)與德行進行考核、評定優(yōu)劣以確定升降并給予獎懲,以促進生徒德性養(yǎng)成。對于學業(yè)優(yōu)秀、德性高尚的生徒,既有物質獎勵如增發(fā)膏火費,也有精神獎勵如積分升級、優(yōu)者書德業(yè)薄、進入生徒自治機構參與書院日常管理等。而對于違反書院規(guī)定或學業(yè)怠惰者,則給予一定的懲罰,如扣除膏火費或者驅逐出書院。

         

        五、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之現(xiàn)代啟示

         

        個體德性培育就是“社會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原則內化為個體道德品質的過程,是一個以精神傳播和精神再生產為活動內容的德性人格生成過程”。[⑩]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普遍價值原則作為一般如何下降到作為個別的個體之中去是問題的關鍵。古代書院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必然有其時代的烙??;古代書院用以進行個體德性培育的藍本——《四書》、《五經》也有其封建性的糟粕;中國古代過于重視道德教育、輕視知識教育以及重視道德義務,輕視道德權利等也有其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玉,古代書院堅持“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以及采取較為特殊的方法,如會講制度、分年教育、環(huán)境浸潤、個體踐履等,以實現(xiàn)傳統(tǒng)價值體系個體化,在個體德性培育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首先,隨著當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大學職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已經成為現(xiàn)代大學的重要職能,這種職能變化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隨著大學職能的變化,也可能會導致人們對大學主要職能認識和理解的誤區(qū),并導致大學育人功能的弱化。所以在新形勢下借鑒古代書院“德育為先”的教育宗旨,進一步確立現(xiàn)代大學“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是當代中國高等學校必須慎重面對的問題。“育人為本”是大學對自我職能的進一步明確定位,“德育為先”是對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知識教育與德性養(yǎng)成關系的定位。之所以在知識教育與德性養(yǎng)成的關系上強調“德育為先”,是因為德性培育關涉到學生學會“做人”的問題,而知識教育則關涉到學生學會“做事”的問題。盡管對一個人來說會“做人”與會“做事”都很重要,但是在育人過程中,就“先后”而言,“德育”應放在優(yōu)先的地位,因為“德育”是一個道德挺立的前提,“德育”所包括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對一個人的價值選擇、人格完善和人格的持久性、穩(wěn)定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xiàn)階段,“德育為先”就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放在優(yōu)先位置,“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含義和根本要求,及時有效地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課題”。[[11]]

         

        其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當代大學生,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個體德性,也存在著一個將社會普遍價值原則個體化的問題。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來組織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活動形式、評價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教學的靈魂,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教學的主題,引導大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要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教學的精髓,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教學的重要基礎,促進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12]]在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必須借鑒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之知識教授方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知識緊密聯(lián)系社會實際、大學教育實際和大學生思想實際,注重教師學生之間通過舉辦講座、交流討論、知識競賽、問答釋疑,多方面、多角度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從而使他們自覺調整自身原有價值觀念結構,重新思考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定位,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第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還可以積極借鑒古代書院“分年”教育法,采用分層次教育。有關“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程度”調查數據顯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出初期,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認知情況最高(47.7%),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及“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次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認知度最低(23.6%),[[13]]這說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和接受,是一個隨著心理成熟程度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程度逐步深入的過程。所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遵循“循序漸進、依次遞增”的規(guī)律,分年級、分階段進行。對于低年級學生,由于他們尚處在生理心理、思想觀念及知識結構的過渡期和成長期,主要通過課堂宣傳教育及勤工儉學、關愛弱勢群體等道德實踐活動,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通過組織重大紀念日活動、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活動了解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以及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驕人成績,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而高年級學生經過一定知識積累與生活歷練,分析判斷能力進一步增強,價值觀念也趨于成熟穩(wěn)定,可通過專題講座、學術論壇等深層次教育活動深化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理解與思考;通過就業(yè)見習、調查研究等實踐活動增加其社會閱歷,對他們進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第四,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高校應充分挖掘校園環(huán)境育人功能,使大學生多層面、多空間、多角度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中,通過優(yōu)美整潔的校園環(huán)境及圖書館、校史館、雕塑標語等各種建筑物熏陶和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中,通過公正公平的制度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日常行為,形成學生公平競爭意識和遵紀守法的道德觀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中,通過學術研討、知識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進行信仰信念、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特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學校價值文化建設中,通過校園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多種渠道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與本質,形成學生積極健康、求實創(chuàng)新、和諧公正的價值觀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黨的理論政策、路線方針的宣講者、大學生思想成長的引領者、大學生德性修養(yǎng)的示范者,必須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學習和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內涵和基本要求,不斷增強自身理論水平和道德素質修養(yǎng),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所以,高校專業(yè)課教師也應該自覺學習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自覺加強道德修養(yǎng),積極挖掘課程中的人文內涵,增強科學知識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滲透,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堅定學生的是非榮辱觀念,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營造積極的精神氛圍。同時,高校還可以通過“我最喜愛的老師”、“優(yōu)秀輔導員”、“道德標兵”等評選活動,在校園樹立道德典型,使大學生時時處于一個積極向上、文明健康、公平和諧的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五,積極引導與科學評價學生的日常行為。任何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都要最終通過具體的道德踐履落實到個體生命之中,成為個體真實擁有的德性,才能發(fā)揮其調控個人行為與社會運行的功能。當前由于社會市場經濟與就業(yè)壓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大學生群體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化、理想信念模糊化、價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修養(yǎng)不足化、奮斗精神淡薄化等問題。因此,高校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過程中,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下基層、進企業(yè)、入社區(qū)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深入社會,真切感受社會主義發(fā)展所取得的新成就、正確認識社會轉型時期出現(xiàn)的新問題,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統(tǒng)一人們思想認識、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所具有的積極引領作用和巨大推動作用,從而促使大學生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自己的價值觀念構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堅定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對于大學生的實際行為,積極引導固然重要,科學評價同樣不可缺少。在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道德評價體系忽略了個體道德發(fā)展的階段性與連續(xù)性特點,習慣于用既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處于不斷發(fā)展中的個體,用統(tǒng)一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處于不同發(fā)展層次的個體,因而難以對個體道德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督和合理獎懲,最終使道德教育變成了虛妄的說教與刻板的灌輸,極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應該積極借鑒古代書院道德考評方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建立科學的道德教育體系和有效的道德評價標準,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導向功能、制約功能、激勵功能和促進功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終轉化為大學生自身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以內在的高尚德性支配日常行為踐履。

         

        注釋:
         
        [1]張栻.南軒集(卷十五)[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7冊:546.
         
        [2]陳新專,符得團.傳統(tǒng)家訓道德培育的當代啟示[J].甘肅社會科學,2011,(5):52.
         
        [3]陳谷嘉,朱漢民.中國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82.
         
        [4]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fā)展史[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22.
         
        [5]鄧洪波.中國書院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128.
         
        [6]王炳照,閻國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48.
         
        [7]陳曉龍,趙興虎.古代個體品德培育的價值目標及實現(xiàn)理路[J].甘肅社會科學,2011,(5):42.
         
        [8]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三十六)[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514.
         
        [9]陳谷嘉,朱漢民.中國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09.
         
        [10]馬建欣.古代家訓培育個體品德的方式和途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1,(5):48.
         
        [[11]]吳潛濤.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1):29.
         
        [[1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13]]于海,鐘曉華.2006—2007年上海大學生發(fā)展報告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08(1):24.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