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若暉作者簡介:李若暉,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出版專著《久曠大儀:漢代儒學政制研究》《不喪斯文:周秦之變德性政治論微》《地不能埋:出土簡帛思想文獻研究》《參伍以變:古今錯綜中的經典與義理》等。 |
李若暉 著《不喪斯文:周秦之變德性政治論微》出版暨序言、后記
書名:《不喪斯文:周秦之變德性政治論微》
作者:李若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月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討論周秦之變背景下的德性政治。德性政治即道德與政制(道德與權力)合一的制度。本書從哲學角度,深入研究漢代儒學與制度的相關性。作者論證周禮體制的特色是政治制度與道德修養(yǎng)合二為一,即位德合一。周秦之變的核心即由禮變?yōu)榉?。漢將儒學德性轉化為制度,以秦制為基礎的中國傳統(tǒng)王朝政制對接。華夏三千年變局在于“德”“位”之分合。作者進而認為,近代以來社會性質的發(fā)展方向是打破權力主導,以文化建構人的關系,回歸人的真實存在。
【作者簡介】
李若暉,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領域(研究專長):先秦兩漢哲學、歷史、文獻。代表性著作:《郭店竹書老子論考》、《語言文獻論衡》、《思想與文獻》。
【目錄】
總序
序
引 言 如何研究思想與制度的相關性:以漢代儒學與制度為例
緒 論 中國德性政治史要略
第一節(jié) 中國古典德性政治
第二節(jié) “德”與“位”
第三節(jié) 世家大族與德性政治
第四節(jié) 平民家族與德性政治
第一章 以“天”代“帝”:周禮德性政治之建立
第一節(jié) “德”與“帝”
第二節(jié) “天”與“德”
第二章 厲始革典:周代德性政治之崩頹
第一節(jié) 西周軍事之衰
第二節(jié) 西周政治之頹
第三節(jié) 厲王之政
第三章 失德而后禮:清華簡《系年》“蔡哀侯取妻于陳”章考論
第一節(jié) “弗賓”考
第二節(jié) 姨與媵
第三節(jié) 謀詐禮義之間
第四節(jié) 小結:禮的工具化
第四章 “禮”“法”陵替:周秦之變中的德性政治范式轉換
第一節(jié) 禮法之分
第二節(jié) 自然秩序:禮
第三節(jié) 人為秩序:法
第四節(jié) 郡縣制
第五章 導之以德 齊之以刑:《厚父》“典刑”考
第一節(jié) 《厚父》與法家
第二節(jié) 《厚父》與墨家
第三節(jié) 小 結
第六章 “德”“位”分合:孔孟復禮與中國德性政治之奠定
第一節(jié) 周禮:以“位”定“德”
第二節(jié) 春秋:“位”“德”分離
第三節(jié) 孟子:以“德”定“位”
第七章 至德之世與耕戰(zhàn)立國:“知母不知父”的中國譜系
第一節(jié) “母系社會”的植入
第二節(jié) 古典時代(上):以無父為無君
第三節(jié) 古典時代(下):以有母為有國
第四節(jié) 小 結
第八章 《黃帝李法》與秦漢軍事國家
第一節(jié) 漢軍法與古兵書
第二節(jié) 穿窬與坊里制
第三節(jié) 營壘與黃帝建國營都
第四節(jié) 苛法與黃帝類型道論政論
第五節(jié) 暴力建國與軍事國家
第九章 燔詩書 明法令:秦制之經學影響
第一節(jié) “述”與“作”
第二節(jié) 抄 者
第三節(jié) 經學與定本
余 論 秦至清社會性質研究方法論省思
附 錄 《尚書·洪范》時代補證
第一節(jié) 《洪范》的作者
第二節(jié) 十有三祀
第三節(jié) 司 寇
第四節(jié) 徐屈之爭
第五節(jié) 《洪范》時代
第六節(jié) 異本并存
參考文獻
后記
【序言】
王震中
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中華思想通史重大項目。根據項目分工,我負責原始社會編和奴隸社會編(包括“夏商西周卷”和“春秋戰(zhàn)國卷”)。接下來,就是組織隊伍。其他部分的人選都好找,唯獨春秋一段竟然無人可選。這時,春秋戰(zhàn)國卷的共同主編梁濤教授向我推薦了時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的若暉,并表示這是春秋思想史的不二人選。
剛開始我還將信將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同意若暉加入。14年底,通史辦讓各編各卷上交擬目。為此,春秋戰(zhàn)國卷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舉辦了一場課題組的內部討論會,審閱確定各位成員所提交的擬目。會上,若暉的春秋思想史目錄是討論的焦點,項目組一共花費了五六個小時集中討論,應該說,討論是相當深入的,其耗費的精力與達到的學術水平遠遠超過博士論文答辯。每個人都針對若暉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對其回答繼續(xù)發(fā)問,直到無可再問。若暉不但對所有的問題對答如流,顯示出條理清晰,文獻熟稔,而且馬上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擬目,一氣呵成,做到以一以貫之的體系將大家的意見容納其中。經過這次討論,我和課題組都高度認可若暉的確是撰寫春秋思想史的最佳人選。
此后幾年,隨著接觸日多,發(fā)現若暉雖在哲學系工作,但是對于歷史也相當熟悉,后來又知道他甚至也不是哲學系畢業(yè),而是出身中文系,就更令人吃驚了。大家雖然口頭上都會說“文史哲不分家”,但是在當今之世,真正做到的卻可謂鳳毛麟角。
當然,若暉研究歷史的具體方式,與現今歷史系的通常做法不同。他有自己的想法,要言之,即所謂“德性政治”。若暉認為,社會行為的公共性即為政治,包括政治哲學與政治制度;社會行為的個體性(包含但不限于個人性)即為道德,包括道德哲學與道德范式。政治與道德共同構成了社會性行為,在此中政治與道德的結合則成為德性政治: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設計的政治哲學導向,正是指向德性之養(yǎng)成。道德和政治亦即德性政治構成了一定人群的基本行為模式。而對行為模式予以解釋,為何必須如此行為,亦即何謂道德的問題,對道德提供論證的是哲學思想。德性政治的可能性,亦即何以能夠以此行為模式行事的根基,則是與道德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社會形態(tài)。于是德性政治實際上包含四個層次: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政治制度、社會形態(tài)。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的中國史研究,尤其上古史研究,由于文獻的艱深和資料的零散,常常趨于碎片化,研究者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有人在導入來自歐美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時,卻食洋不化,看不到對其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或變通;更有陷入機械唯物論而不能自拔,缺乏辯證思維;還有人受西方制度經濟學的影響,研究古代制度對于歷史進程的作用,這當然有其價值,但完全不考慮影響歷史進程的諸條件中人的行為模式,也是不足的。
在此意義上,若暉的中國古代德性政治研究,有利于打破多年來不同學科條塊分割以及短時段小問題的研究方式,從相對較長的時段,全景式地分析和研究古代社會諸問題;有利于在哲學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及中國文化變遷史的交匯點上,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深入中國古代社會的橫截面及縱深處,透析中國古代社會問題。進而言之,中國古典思想往往本身即是有著“內圣”與“外王”兩個維度,同時又不離人倫日用。因此,以德性政治的角度進入古典思想,有助于我們理解古典思想與社會歷史交融的原貌??傊傻滦哉稳胧?,系統(tǒng)分析人的行為的所以然,才能真切地將人類歷史規(guī)律與中國歷史之特殊性相結合,獲得真實的理解。
今年5月,若暉出版了其德性政治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久曠大儀:漢代儒學政制研究》,既充分尊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又不盲從,能大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該書頗獲學界嘉譽,并被評為商務印書館2018年人文社科十大好書之一,名列第三,接下來又入選《中華讀書報》2018年十大好書,殊為不易。現在,若暉又再接再厲,拿出了德性政治研究的第二部著作《不喪斯文——周秦之變德性政治論微》,誠為快事。
康有為《實理公法全書》卷首“凡例”有言:“凡天下之大,不外義理、制度兩端?!薄恫粏仕刮摹芬粫o扣制度與思想的相關性,尤其是“德”自身的意義變化及其與各種制度設計的互相影響,深入研究西周宗法分封制解體與秦漢郡縣制中央集權王朝興起的過程,展開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圖卷。
在這幅圖卷之中,我們看到,正是由于“德”與制度的分離,才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和春秋的禮崩樂壞。無論是厲王的制度改革,還是息蔡之爭中的循禮而動,都是牽于時勢而喪失了靈魂——“德”,其敗亡也就是必然的了。戰(zhàn)國時期,重建“德”與制度的聯系,是諸家共同致力的方向。所不同者,孟子走向了以“德”定“位”,并最終在漢初轉化為察舉制,開中華科舉制度之先河;法家則企圖以制度規(guī)定“德”,由耕戰(zhàn)立國發(fā)展為軍事國家,并在漢代以制度規(guī)訓經學,奠定下內儒外法的基本格局。對于若暉這樣的獨特認識,無論能否引起共鳴,在我看來,都是可貴的,因為他體現了著書立說的學術準則和學風。
若暉在《不喪斯文》即將付印之際,索序于我。該書再次展現了若暉嚴謹的學風、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思辨,我樂觀其成,因草此數語,向學術界鄭重推薦,并向若暉表示祝賀。
【后記】
忽忽然,來廈門大學工作已經一年有余。這一年,徜徉于秀美的校園,盡心于莊嚴的學術,每天于名山瀚海之間接送可愛的小寶貝上下學,繁忙與勞累在所難免,但也是其樂融融。
眼看小書即將付梓,想起這幾年早逝的師長,不禁悲從中來,感慨良多。
2000年,承李零先生介紹,我報考了董洪利師的博士。從2001年到2004年在董師門下從游,以及2004年到2006年在北大做博士后期間,跟隨恩師學習,是我人生中最為快樂的一段時光。我特別感激的,是董師對我的一再寬容?!睹献印肥嵌瓗熞簧聵I(yè)的核心,其博士論文就是《孟子研究學史概述》,此后又一直致力于《孟子》學史。當時董師門下弟子都是選取《孟子》學史的某一時段或重要人物做博士論文,比如張量寫趙岐,峻岫做漢唐,暢然重戴震。董師知道我志不在此,便主動表示我可以自選題目,結果我自選的題目開口太大,最后只能草草畢業(yè)?,F在恩師已逝,《孟子》學史最終未能完成,現在想來真是很對不住恩師。此外,董師自入北大以來,一直同金開誠先生和高路明老師一起整理完成游國恩先生的《楚辭長編》,書做完了,至今也沒有出齊,可堪一嘆。董師生前已將所有《楚辭》資料托付給馬昕,期盼能盡快出版。
董師是性情中人,從無心機,也從不掩飾情緒,抽煙很兇,喝酒也不含糊。董師最喜歡炫耀的“學術成就”,是在酒酣耳熱之際,將《論語》的“唯酒無量不及亂”標點為“唯酒無量,不及,亂”——喝起來沒個完,喝不夠,就搗亂!一次師門聚會,董師自言酒量在北大中文系排第三,我趕緊“拍馬”說,董老師比戴震謙虛。
董師自退休后一直不得安逸。先是師母查出來乳腺癌,經過治療穩(wěn)定下來了,董師自己卻患了食道癌。當時我已在上海工作,利用出差的機會去董師家中拜謁,言談中師母忍不住數落董師,說他這病都是多年來習慣不好落下的,吃飯喝水總是很燙的吃到嘴里呼哧兩下就往下咽。董師低頭坐著,像個犯了錯的大男孩。我趕緊打圓場,說也不能因為生了病,就把我們老師說得一生都是錯。董師臉色才稍緩。后來董師做手術切除了腫瘤,是將食道切去一截,然后把胃上半部捏成細長條,與食道縫合。從此董師不但不能再沾煙酒,每餐的食量也大減,人明顯地瘦了下去,臉上也不再有精氣神。然而學問卻還要做,而且還有龐大的計劃。我勸恩師好好休息,可他卻一臉認真地說,不做點事,就覺得自己成了個廢人,成天躺著,無所事事,真是生不如死。我只好說悠著點,注意身體。本想著以現在的醫(yī)療條件,怎么著還能維持些年,沒成想卻是厄運連連。董師在廚房不小心跌了一跤,大腿骨折,只能換了股骨頭。好容易剛把瓢摁下去,葫蘆又起來了,癌細胞轉移,現在是肺癌。我再去探病,董師已經在北京偉達中醫(yī)腫瘤醫(yī)院,大家都說這實際上是一家臨終關懷醫(yī)院。我一進門,董師就拼著力氣說了一句:“大限到了!”我一哽咽,站了好一會,沒說出話來,待到能說了,卻又不知道說什么,好容易揀著說一些寬慰的話,連自己也覺著很勉強,忽然感覺嘴角咸咸的,竟是眼淚流了下來。
董師逝于2017年4月11日上午8時25分,享年69歲。當時我在上海,未能送終,誠為憾事。敬擬挽聯曰:
孟軻嗟嘆 董賢說略 丈夫斯節(jié) 威豈挫志
屈原行吟 洪利校注 滄浪之水 清乃濯纓
孟軻嗟嘆,孟子曰,何必曰利,趙岐注謂反復嗟嘆。董賢說略,如讀為“董/賢說略”,是董仲舒對孟子學說進行了很好的發(fā)揚;如讀為“董賢/說略”,是賢能的董師著有《孟子說略》一書闡釋孟子思想。孟子曰,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趙岐以屈挫釋之,因下聯有屈原,故改用“挫”。屈原行吟,見《楚辭·漁父》。洪利校注,如讀為“洪/利校注”,指洪興祖《楚辭補注》是水平很高的注釋;如讀為“洪利/校注”,則指金開誠先生、董師、高路明老師合著的《屈原賦校注》。“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吾)纓”,同見于《孟子》與《漁父》,喻義心志高潔。董師一生精力,盡瘁于《孟子》和《楚辭》。
2017年8月8日,忽然收到問永寧兄的短信,說周熾成老師昨天(7日)跳江自殺了,原因過程不詳。真是大吃一驚!回想與周老師的交往不多,主要是在學術會議上,他是中哲界著名的大炮,但是我注意到他的每次炮轟,都非常注意哲學素養(yǎng)和學術規(guī)范,尤其是概念的一致性等方面,這在中哲學界的確難能可貴。2017年3月我應邀到中山大學哲學系做系列講座,周老師還邀請我到華南師大也講了一場,相談甚歡,他還力邀我加盟華師,說他快要退休了,要有人頂上。沒想到半年不到,竟成人天永隔。后來才漸漸知道,周老師患有抑郁癥,醫(yī)生要求他不能過度用腦,也就是說不能再做學問,進行哲學思考了。監(jiān)控顯示,他曾在橋上徘徊了8分鐘,然后縱身躍下。這8分鐘是怎樣的煎熬,不忍懸想。
2017年9月,多位友人都在傳,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鄒曉麗老師去世了(8月31日)。此前我也曾打電話到鄒老師家里,是鄒老師的丈夫張恩和老師接的,說鄒老師已經在醫(yī)院臥床多年,知覺很微弱,不用探望。遙想1996年,我還是一名小學教員,到北大參加第二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鄒老師對我很是關照,此后也一直關心我的學習和成長。我考研考博,都承蒙鄒老師給我寫推薦信。鄒老師讀大學時本是體育健將,但在文革時患內風濕未能及時治療,以致手腳變形,看她用變形的手捏筆寫字真是令人既傷感又欽佩。鄒先生寫完推薦信,反復看幾遍,還認真地改正,并鈐印,再在信末加一說明,表示因病寫字困難不能重抄,請予諒解??上扑]信已按規(guī)定提交,否則真應該好好珍藏。我現在轉行哲學,沒能在古漢語方面好好努力,有負鄒老師當年的期望。
2017年9月16日,我正在河南參加嵩山論壇,突然聽說湖南大學文學院胡遂老師因病去世。1990年代初,我在長沙自學時,多承岳麓書院胡漸逵先生不吝賜教,才得以對古書粗通文墨。胡遂老師即漸逵先生之妹,對我也頗多鼓勵。胡遂老師一生可謂一息尚存,奮斗不止。當年為了考研,脫了鞋站在水盆里,一邊腳踩洗衣服,一邊手卷背單詞。已成為知名學者,仍毅然讀博。并且拒絕做論文博士,堅決要參加招生考試,考上后堅持脫產上課,不屑鍍金,誓求鍛鋼。謹撰挽聯,請岳麓書院陳仁仁兄代呈:
胡不歸乎 微斯人 吾誰與歸
遂無問者 高尚士 伊人云逝
胡不歸乎,見于《詩·邶風·式微》,此用其字面。微斯人,吾誰與歸,見范仲淹《岳陽樓記》。遂無問者,高尚士,典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币寥嗽剖?,用明黃毓祺《大愚老人遺集》卷二《紫陽書院》詩:“伊人云逝矣,晚對淡煙橫。萬古心安在,君聽款乃聲。”上下聯首字正好是胡遂老師之名。
本書諸章曾有幸在學術刊物先行發(fā)表,各章所對應的論文如下:
引言《如何研究思想與制度的相關性:以漢代儒學與制度為例》,《史學月刊》2017年第11期,第9—12頁;
緒論《華夏德性政制史論微》,韓國《儒教文化研究》(國際版)第十七輯,2012年4月,第139—159頁;
第一章《以“天”代“帝”——周人對于君權正當性之反思及“德”之初步獨立》,載陳望衡、周強主編:《儒源新探:周先祖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7月,第86—95頁;
第二章《厲始革典——中國專制君權之萌生》《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1期,第1—14頁;
第三章成富磊、李若暉:《失德而后禮——清華簡<系年>“蔡哀侯娶妻于陳”章考論》,《復旦學報》2017年第4期,第43—52頁;
第四章《郡縣制時代——由權力建構與社會控制論秦至清的社會性質》,《文史哲》2011年第1期,第5—18頁;
第五章《<厚父>“典刑”考》,《哲學與文化》2017年第10期,第63—79頁;
第六章《“德”“位”分合——孔孟復禮與華夏德性政制之奠定》,《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第101—106頁;
第七章周丹丹、李若暉:《“知母不知父”的中國譜系》,《社會》2016年第5期,第197—221頁;
第八章《<黃帝李法>與秦漢軍事國家》,《中山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第116—126頁;
第九章《燔詩書明法令——略論秦制的經學影響》,《當代儒學研究》第十五輯,第29—65頁;
余論《關于秦至清社會性質的方法論省思》,《史學月刊》2011年第3期,第14—17頁;
附錄《<尚書·洪范>時代補證》,《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第51—56頁。
各文收入本書時都作了修改。感謝以上學術刊物,使拙文得以面世。尤其感謝李振宏、邢麗菊、丁四新、任鋒、陳文彬、王學典、李揚眉、曹峰、郭梨華、盧宣宇、仲偉民、王豐年、楊海文、楊祖漢、涂藍云、齊航福等師長和學友的關心和幫助;歸入本書第三章的《失德而后禮——清華簡<系年>“蔡哀侯娶妻于陳”章考論》是我與我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指導的博士后成富磊老師合作完成的,歸入本書第七章的《“知母不知父”的中國譜系》是我與其時任教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周丹丹老師合作完成的,謹向兩位合作者表示感謝。博士生賈尊文同學??戳饲鍢?,仔細核對了所有引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劉嬌老師和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青山大介兄代為查找資料,特此致謝。
本書是以下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黃老道家思想史”(16ZDA106)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思想通史”春秋戰(zhàn)國卷
北京修遠經濟與社會研究基金會規(guī)劃項目“華夏三千年之格局與變局”
感謝曹峰老師、王震中老師、梁濤老師、王利兄的幫助。
特別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震中先生惠賜大序,令蓬蓽生輝。
本書出版,承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資助,謹致謝忱。
李若暉
2018年12月23日夜于廈門大學南光樓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王格】“獨好陸王”——早年康有為的心學修煉及教學
【下一篇】【吳鉤】《清平樂》的若干差錯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