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林桂榛 張晚林等】孟子“道性善”及荀子“性惡之誣不攻自破”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0-06-23 01:04:56
        標簽:性惡之誣不攻自破、道性善
        林桂榛

        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jīng)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孟子“道性善”及荀子“性惡之誣不攻自破”

        作者:林桂榛 張晚林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初二日丙申

                  耶穌2020年6月22日

         

        林桂榛按:本文系微信學術(shù)討論文字,全文分十個部分,共約1.8萬字,由林桂榛復(fù)制微信等文字并略作整理,未刊稿,歡迎轉(zhuǎn)載。〕

         

        (一)

         

        【林桂榛】陳喬見《朱子對孟子性善論的“哥白尼倒轉(zhuǎn)”及其倫理學差異》,《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9/6,https://mp.weixin.qq.com/s/1JBUSLL0C41vXaALtknxkg

         

        此文見解可另商榷。孟子不是什么人皆有善端斯謂“性善”(孟子因論辯需要而拿眾見經(jīng)驗常象以駁詰反性善論者以張說天賦仁義禮智等善性人人本有本在而已,謂天賦性命如此,見孟書原文),朱子得了孟子思想大體,沒有什么哥白尼的……朱子不得孟子性天論之精神鮮活,但已得孟子性天論之倫理要義,謂越千載而得思孟道統(tǒng)并不為過。(純學術(shù)商議,不涉任何倫理左右。)

         

        【陳喬見】多謝。但孟子沒有言天賦性命(這是宋儒的思想,中庸講天命之謂性,但孟子沒有言,而且孟子也不引用這么成熟的命題,不奇怪嗎),征諸孟子,我們不必引用任何一句有關(guān)天的話語,其性善論足以圓通,但這在朱子那里是不可想象的。在孟子,仁義禮智信根于心,說得也很明白。

         

        【林桂榛】在孟子心中,仁義禮智等乃天道天德(案往舊天道五行而仁義禮智圣五行云云),天賦人以仁義禮智,即天命人以仁義禮智,故人性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之性覺形于心,仁義禮智自然源乎天、本乎性、根乎心……天命賦予人性仁義禮智,人盡心以盡性以知命以知天,耳目口鼻欲求不謂性(即“君子不謂性”云云),道身即天命仁義禮智,肉形與生而負載道身性命……宋人以漢唐“理—氣”思維框架或理論武器,將天理概念灌注以儒家倫理(如仁義禮智等),將氣稟概念付諸肉身存在,于是以“理—氣”哲思解說置換了孟子仁義禮智天道天德天命天性與肉身氣血兩層。思孟學派的仁義禮智等天道天德之在靠感通,靠圣誠,靠聽聞,思孟重聽聞感通(見思孟學派原文),此若非得以道家擅長或道學家體貼的“天理”概念實化思孟天有天賦天命之仁義禮智,則如日本古學派所謂“理是個死字”,故我曰宋儒得孟子天道天德天命天性之倫理要義,也失卻孟子性天論之鮮活。個人意見,僅供一哂。

         

        【林桂榛】征諸孟子,我們不必引用任何一句有關(guān)天的話語,其性善論足以圓通——榛按:未深入思孟文本及精氣神,也無視荀子批孟之故,如此解“性善”謂圓通,頂天立地之孟子哭矣,平地而起之荀子嘆矣。錢穆曰宋道學之理、天理即性命,遵命全性方是真實人生……錢穆是深入研究過朱子的,朱子也深入研究過孟子的。孟子從天而降,荀子拔地而起,孟荀知之,孔子亦知之,我等亦知之,俏皮話。

         

        【陳喬見】孟子自是孟子,荀子自是荀子,荀子與孟子無關(guān)。

         

        (2019.12.13-14)

         

        (二)

         

        【林桂榛】轉(zhuǎn)發(fā)如上討論,請好孟的晚林老師批評。

         

        【張晚林】林兄之辯得孟子之心。

         

        【林桂榛】朱子離孟子算很近,道統(tǒng)說沒錯吧。

         

        【張晚林】是的。

         

        【林桂榛】朱子論性沒哥白尼孟子吧,道統(tǒng)變革命?一脈相承吧?孟子上溯天,朱子亦然,認為朱子然而孟子不然,則哥白尼革命了,我個人不認同。

         

        【張晚林】朱子“轉(zhuǎn)孟子由經(jīng)驗性善而為先驗性善”,孟子也是先驗啊。

         

        【林桂榛】孟子“天本性本”,姑且不用先驗后驗、本體末體之類烏七八糟的詞匯也好懂。

         

        【張晚林】是的。孟子若經(jīng)驗論性善,與告子何異?告子也承認經(jīng)驗上性善。

         

        【林桂榛】告子不知本,孟子最討厭不知本、不順本的穿鑿之智,不知本不得大體。

         

        【張晚林】對啊。

         

        【林桂榛】“天下之言性也,則(法)故(本)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如禹治水,順本而為,不背逆戕賊水之本故,為桮棬也不背逆戕賊杞柳之性故;孟子亦批告子,謂害天下之道者,去本之論也。不知本故、原本或本無本故、原本,何以盡心盡性而知命知天,何以反性復(fù)命?沒有天本性本,浩氣齊天、天德踐形的孟子該會怎樣?

         

        【張晚林】你說的此“故”字如何理解?

         

        【林桂榛】故者本也,性故、本故,故性、本性,多見此類詞。我專門寫過一篇訓詁長文講這“故”字。如今解法很多,已經(jīng)有十幾篇文章了,并未識得此“故”之“本”義。

         

        【張晚林】經(jīng)驗論性善,只能講道德,不能講宗教。徐復(fù)觀也專門講過這個“故”。

         

        【林桂榛】沒注意過徐文,他如何解?

         

        【張晚林】忘了,《中國人性論史》講過。

         

        【林桂榛】哦,讀過,沒印象其談“故”處。

         

        【張晚林】我先看陳文,沒聽說過朱子是對孟子的哥白尼式倒轉(zhuǎn)或翻轉(zhuǎn)啊。

         

        【張晚林】你說宋儒失去了孟子性善論之鮮活力度但義理有相承,此語有見地。

         

        【林桂榛】說哥白尼翻轉(zhuǎn),怕孟朱都不同意。

         

        【張晚林】朱子斷不會承認他是哥白尼了孟子,不然他怎么會把《孟子》列入四書?而且看了牟宗三的書,也斷不會作如是論。

         

        【林桂榛】牟宗三我不懂,無法牽連,不懂。

         

        【張晚林】孟子若是經(jīng)驗性善論者,他就不可能是道統(tǒng)中人物。

         

        【林桂榛】程朱領(lǐng)悟孟子自有過人處,必有大“統(tǒng)合”處。而且,孟子于“性善”,也是經(jīng)驗、體驗過的,這于孟子的精神世界是實在實有。

         

        【張晚林】說性善論肇始于孟子,此亦可商榷。孔子非性善論者乎?“吾欲仁斯仁至矣”非性善而何?子思非性善論者乎?

         

        【林桂榛】孔子這話解釋余地很大(就如孟子引《詩經(jīng)》),可以發(fā)揮,也多有分歧(子思則自然與孟子很近了)。一般而言,秦漢思想史上古人不這么講,宋明等又你這么講。但孟子性善與天本,戰(zhàn)國以致秦漢文獻是坐實坐死了的!孟子講“性善”不用朱子、×子之類解釋,都可坐實坐死,孟書里很清楚,可交互證明,沒有虛假。

         

        【林桂榛】再插一句,說荀子書里講“性惡”,是西漢末年才開始的事,劉向時才開始的事,劉向至東漢始漸漸流行,之前根本坐不實,坐不死——除了荀書里頭交互文獻,又可比較戰(zhàn)國韓李、西漢董仲舒賈誼及東漢王充荀悅等之議述或立說。

         

        【張晚林】荀子的《性惡》篇非先秦典籍?

         

        【林桂榛】我的探討是:荀書《性惡》篇“性惡”字樣本系“性不善”,荀子針鋒相對駁孟子性善論而言性不善,言性本材樸。至漢代流行“善—惡”對說,西漢末年劉向一改戰(zhàn)國“善—不善”、“性善—性不善”對言仗勢,自作聰明校荀子《性惡》篇“性不善”字樣為“性惡”字樣并校成荀書定本(還有一處不直接對言的“善人—不善人”未改“善人—惡人”),于是兩漢際開始就流行說荀子講“性惡”了(劉向前絕無人如此,贊荀且駁孟的西漢大儒董子也說性未善、性質(zhì)樸等等),連荀書《性惡》篇里人性起點“資樸”云云及從《性惡》篇羼入《禮論》篇的“性者本始材樸”這段的資樸原點論都就不管了(眼睛一蒙就“性惡”論說邏輯云云自樂)……這是我十幾年來堅持不懈的“荀子性樸論”觀點,堅持從《性惡》篇章句、修辭、義理以及與《禮論》篇等《荀子》全書綜合比勘推定,堅持孟荀并非簡單對立而是各有思想縱深深刻而存哲思分歧并各自彰顯了儒學發(fā)展的宏深卓越,此不同于已故周熾成老師排除掉《性惡》篇之觀點——謂《性惡》篇系偽書或后作,以解套云《性惡》篇與荀子創(chuàng)作無關(guān),以撇除“性惡”說。

         

        【張晚林】兄這個觀點,我看過了。

         

        【林桂榛】老觀點,十幾年了,快繭舌了。

         

        【張晚林】不管怎樣,若說朱子對于作為儒學正統(tǒng)的孟子進行哥白尼革命了,不成立,言前人之所未言。孟子明明引了《詩經(jīng)》:“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边@最能說明性之善是本于天的,此不能視而不見。

         

        【林桂榛】有意見分歧正常,創(chuàng)新也應(yīng)支持,盡量無懈可擊就好

         

        【林桂榛】要好好辯護孟子的天本性本之論之實有,晚林兄好孟子,可辯護??;我重心在荀子,于孟子是業(yè)余水平。

         

        【張晚林】如此解朱子講孟子,估計朱子也不會接受這說法。

         

        (以上討論:2019.12.14-15)

         

        〔附錄〕

         

        【林桂榛】看道教書論人性(《關(guān)圣帝君序》貼圖)。孟子“性善”論是道家思維,宋儒性天論亦道家思維,以倫理“充實而光輝”之而已(六祖另充實光輝之曰佛性云云)……真正滲透遍布所謂中國哲學的是道家思維為主(此哲學本性使然,黑格爾沒說錯),周公孔子荀子無柏拉圖式哲學本源實在/實體論,無那種本體倫理實在或宇宙實在論。(2019.12.13微博)

         

        【寄居蟹】老師好,看您和張晚林老師討論孟荀,請教一個關(guān)于“性善論”與“性惡論”的問題。對于孟荀的這兩種觀點,我覺得它們都不對。人的天性與生俱來,剛出生的嬰兒如同一張白紙,哪懂什么善與惡。所謂的善惡更多地是基于立場需要的主觀定義罷了。善惡美丑,皆是唯心。因此,我認為人性并不存在善惡之分。您覺得呢?還望老師指點!(2019.12.15微博)

         

        【林桂榛】你這“性無善惡”是王國維早表達過的觀點,先秦古人常識或理論常態(tài)。孟子性善論,要有宗教式體驗或感受,認為仁義禮智是天賦于人身,認為天是有仁義禮智的,如上帝或真主一樣,肉身多欲可壞,真主真道不妄(信不信由你)……至于荀子,實是性樸論者,云人性之初無所謂善惡,云人性樸質(zhì)素樸為原貌,又云人為可積靡而德行有善惡,西漢末才標言性惡云云,如此而已。孟荀各有深刻?。?019.12.15微博)

         

        (三)

         

        【李福言】近來有感:從事古典學研究,首要是對版本或者是知識的形成要注意。我們看到的《荀子》可能不是荀子時代的《荀子》,經(jīng)過了寫本、抄本、刻本的演變,文字到思想都可能變化,林老師在正本清源。

         

        【林桂榛】《荀子》即《孫卿子》的傳寫線索最關(guān)鍵的就兩人,一是西漢末劉向,二是唐時楊倞,最關(guān)鍵的是劉向。今本《荀子》、《樂記》都是劉向匯編整理的作品而得以傳抄流傳下來的。唐宋以來,《荀子》變化不大,個別字除外。但劉向前后,不是這樣的!

         

        【李福言】刻本以后變化不大,寫本時代就是關(guān)鍵了。

         

        【林桂榛】對頭!

         

        【李福言】我對天道問題很感興趣,如何把握?

         

        【林桂榛】漢魏以來中國學問思潮日益遠離荀子思想品格,故《荀子》不受重視,沒什么人注釋再傳播。到宋人以后,就更糟糕了,朱子等說荀子大本已失、不必理會云云……翻看都不翻看了,不理會,帶敵意,成見很深!

         

        【李福言】何以故?

         

        【林桂榛】天道有宗教化的,有科學化的,荀子的是科學化的,天文學天道論;孟子的是宗教化的,倫理化天道論,朱子的也是,王陽明他們更囫圇……

         

        【李福言】王是尊德性但不道問學。

         

        【林桂榛】漢代神秘讖緯,上接戰(zhàn)國,下連唐宋,董仲舒儒家與道家佛家合流一體,實證科學思維日益喪失,終于至近代化時方恍然大悟(剪刀差不在倫理精神,在求真認識,在科技)。

         

        【李福言】科學化,何以解?

         

        【林桂榛】荀子思維就是科學實證思維,反對禨祥,反對玄思抽象及附會比附……

         

        【李福言】科學化不是墨子嗎?

         

        【林桂榛】錯,墨子的最高思想是神秘的,天道觀如此,孟子恰恰吸收了墨子天志思想,吸收道家天性思想。

         

        【林桂榛】宋代實證思維在江西學派局部,如王安石、李覯他們,可惜沒有昌盛!

         

        【李福言】也就是說孟荀二人從天道的不同理解而產(chǎn)生了分歧的嗎?

         

        【林桂榛】是的。用今天的話,是世界觀不一樣,當然首先天道觀不一樣,然后注定其他差異之線索,孟子說的“先立乎大”嘛。

         

        【林桂榛】荀子是天才式,孟子也是天才式,剛好兩極。一個科學實證思維,一個體悟超絕思維,兩極。

         

        【李福言】孫詒讓為啥注墨子?

         

        【林桂榛】孫公注墨,我不了解內(nèi)容,沒研究過,不懂墨子注疏問題。

         

        【林桂榛】孟子倫理化世界觀,天人倫理打通,跟墨子“天志”論有類似;荀子科學化世界觀,天分相分,知天而不求知天(感天通天之類)。

         

        【李福言】孟子說“天下言性者則故”,何解?

         

        【林桂榛】我送你《天道天行與人性人情》那書里有一節(jié)專論。故者本也,則故者法故、法本也,性善之本也,“則—故”二字在孟子書里及先秦用法我都考察過。

         

        【林桂榛】孟子反對別人反對他的性命論,大罵不知本之逞智,他大張性善天賦論,為倫理天道天德張本,為辯護仁義之大本而好辯,得道高人??!

         

        【林桂榛】荀子大罵孟子材劇志大、胡說八道!罵他無中生有、比附瞎湊!罵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罵他把孔子之學搞差了。

         

        【林桂榛】而到大張思孟的朱子那里,什么無極太極,理氣二性,天理性命,更高深,于是荀子注定演完了,不入法眼了。

         

        (以上討論:2019.12.19)

         

        (四)

         

        【張晚林】荀子消弭了人之虔敬感以后,只能處處設(shè)防,他的性惡論與隆禮重法都是處處為人設(shè)防??的虾T唬骸败髯硬讲綖榉?,故氣弱?!碧幪幵O(shè)防,使得荀子的政治理想免不了其孱弱性。譬如:“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廣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然則人主將何以知之?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窺遠收眾之門戶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將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惠足使規(guī)物、其端誠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謂國具?!保ā盾髯印ぞ馈罚?o:p>

         

        這可能是荀子所不曾預(yù)料的,他的這這種孱弱性直接開啟了法家對臣民的不信任,進而以術(shù)勢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先河。后世君王周圍總有這樣一些小人,他們敗壞政治,但卻能博得君王的信任,甚至明代的錦衣衛(wèi)都能在此找到一些影子。

         

        【林桂榛】康有為也批孟子啊。我不贊同你歷史推理,且荀子道德里氣照樣修得雄足。

         

        【張晚林】康有為批孟子的文章在哪一篇,我去看看。求同存異嘛。

         

        【林桂榛】萬木草堂等,好幾處。草堂記,南海講學記。

         

        【張晚林】好的,我去看看。

         

        【林桂榛】上海版全集或樓宇烈先生他們的中華書局單行本,廣東還出個單行本。

         

        【張晚林】老兄文獻熟!家里藏書多少?

         

        【林桂榛】大量大量吧。我不贊同歷史聯(lián)想,理學借重孟子,官方借重理學,800年思想壟斷,若把獨裁思想霸道專制責任推到孔孟頭上,我反對。精乎孔孟荀精神,都知道他們是“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偉大儒者,所以荀子早告誡李斯不得好死!

         

        【張晚林】是,畢竟查無實據(jù)。

         

        【林桂榛】馬克思本人就是終身的反對派,甚至為反對而反對,如此則是“合格反對派”。

         

        【張晚林】現(xiàn)在馬克思派,呵呵。

         

        【林桂榛】馬克思說自己播下龍種收獲跳蚤,馬克思自己說的。

         

        【張晚林】對??酌宪魇斋@的也是跳蚤,程朱陸王應(yīng)該不是孔孟的跳蚤吧?

         

        【林桂榛】不知道噢,呵呵。

         

        (以上討論:2019.12.20)

         

        〔附錄〕

         

        【林桂榛】貼圖(安保羅1908年版原著)。德國教士安保羅談孟子,可印證李澤厚的判斷:按孟子思路發(fā)展下去可發(fā)展出宗教。安保羅懂孟子了,沒錯。(2020.01.03)

         

        【林桂榛】隨感錄:孟子的仁義禮智天命性善論,給了日夜憂患人心者以道德信念與理論邏輯,但也給了無數(shù)政客與政權(quán)以謊言與欺詐的理論邏輯與道德大棒(它崇高并要人人崇高犧牲奉獻于它主宰的世界)……荀子的材樸性動情欲論,揭穿了無數(shù)道德騙子與權(quán)力政客的道德謊言與說理邏輯,戳穿了人人崇高道德的虛妄想象,直指人性自利與人性辨識下的大眾群氓生活秩序問題與先覺以德操(圣德)、先知以管理(王制)兩面,但也擾亂了日夜單線思維憂患人心者的道德信念與理論邏輯,甚至只挾取荀子人性論中人性自私之生物機械論內(nèi)涵而難免落入這樣的道德批判口實——道德無本,人性無德;訴諸生物管制,突出暴政宣揚。(2020.01.30微博)

         

        【林桂榛】隨感錄:孟子以“此天之所與我也”為仁義價值張本,荀子以“君子善假于物也”為技物張價。病疫大禍,患氓悲苦,上者如喪天良,下者如入無物,倒立之構(gòu),草木混土……當務(wù)之急是荀子說的“善假于物”,物力人力是物,技術(shù)科學是物,政府結(jié)構(gòu)及社會制度也是物(物者事也);荀子思想固然于價值似無張“天本”(但確有“人的”且有價值崇如天高之持守),但荀子思想中有重在為物質(zhì)技術(shù)(偽積)張價的傾向,此固然與亂世中孟子張本道德一樣可貴,甚至更有實質(zhì)治理效率(標心性如曠野鼓聲,亂界更需要物質(zhì)技術(shù)力量加以調(diào)節(jié)矯正)!荀子所揚于物質(zhì)技術(shù)層面之垂重,可與垂重發(fā)展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遙相呼應(yīng),可與垂重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制度遙相呼應(yīng)?。?020.02.02微博)

         

        (五)

         

        【林桂榛】陸建華《性樸、情欲與性惡:荀子人性論的三個層面》http://www.cssn.cn/zhx/zx_zgzx/201803/t20180315_3877119_3.shtml

         

        剛注意到安徽大學陸建華教授駁我,認真過過了,駁得有些意思?!盾髯印吩闹v性基于材,天生材質(zhì)有美惡差異(如其文木之曲直云云)但無善惡差異(善惡何謂何在荀子自有定義無須廢舌玄辯),且講資材素樸無善惡,講本性離資樸狀變良善狀(即經(jīng)好習偽而成良美德性)是不離資材之存在的(也講本性離樸狀變惡壞是同然不離資材存在的),講“性偽別”、“性偽合”皆基資材存在及資材功能(如其文目明耳聰云云),基于資樸正向倫理發(fā)展則為善,負向倫理發(fā)展則為惡,資材良美偽積更佳,資材不美偽積更困……章句清楚,義理清晰,千真萬確,斷不可誣!

         

        至于荀書《性惡》篇內(nèi)以“性不善”駁“性善”之文字如何由“善—不善”對言的“性不善”篡為了“善—惡”對言的“性惡/惡”字樣,我斷為系劉向錯校所致只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推測探討,學界可以不贊同或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但陸建華教授如此以先秦《論語》《孟子》等書為什么“善—不善”對言不篡改為“善—惡”對言或它們原貌就本是“善—惡”對言而已以譏駁本人就很可嘆了,為什么?陸教授憑什么證明《論孟》等也是劉向親手校定而才流傳于世呢?孔孟死在什么時候?荀子死在什么時候?劉向作了《孫卿書錄》,劉向作了《論語書錄》《孟子書錄》么?《論孟》也是西漢末才定型么?西漢末《論孟》之書還雜亂嗎?西漢一直沒立博士專學嗎?“作書美荀卿”的西漢早期大儒董仲舒言質(zhì)樸以駁孟式“性善”是杜撰么?說劉向之前無人言“性惡”及更不言孫卿言“性惡”是造謠么?

         

        討論章句校勘,首先是內(nèi)證,外證只是輔助而已(本人討論《性惡》即如此),丟棄內(nèi)證抓幾條貌似有理的外證,沒有什么實質(zhì)力量。不考慮劉向傳書歷史,不考慮具體章句修辭形跡及義理互勘,否定“性樸”校論的最好的內(nèi)證是:《荀子》之書本來就是“性惡”字樣,有欲致亂即性惡,你自作聰明改什么改,校什么勘,有??!

         

        【林桂榛】陸老師好,因為我發(fā)了個私人討論(如上),涉及您并找您,通過鄭老師找到您了。現(xiàn)不隱瞞,討論轉(zhuǎn)發(fā)給您,按您文意,不討論爭辯。抱歉!

         

        【陸建華】你有大作發(fā)給我讀?

         

        【林桂榛】沒有文章,一短札私下回應(yīng)您《學術(shù)界》大作評我(見我如上微博內(nèi)容轉(zhuǎn)發(fā)),不專文回應(yīng)了。謝謝您專文回應(yīng)與討論“性樸”問題,雖然我們觀點不同。老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道吾惡是吾師?o:p>

         

        【陸建華】關(guān)于荀子人性論,我另有一文,沒發(fā)表。

         

        【陸建華】如果認為人性是生而就有的,就是性樸。性樸不能說明荀子人性論的特點。

         

        【林桂榛】各有看法,正?,F(xiàn)象。

         

        【陸建華】是的。

         

        (以上討論:2020.02.08)

         

        (六)

         

        【張晚林】江文思、安樂哲所編《孟子心性之學》斯卡帕里《在早期中國文獻中有關(guān)人的本性之爭》一文:“與西方相反,將要被注意到的正式在古代中國,惡的概念不被察覺到,并不用總結(jié)性的詞語來處理。事實上,以致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此普遍的‘絕對的’(absolute evil)與基本的惡(radical evil)的概念是完全不存在。……被荀子所采用的惡這個詞,盡管常常被譯成‘邪惡的、惡劣的’(evil wickedness),確實沒有惡及其派生詞與同義詞在我們自己的語言與文化中所具有的無孔不入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為了惡的緣故,荀子甚至沒有機會去想像或推論一種本體論的惡,一種對惡的吸引力,就其本身而論對惡的一種克制和奉獻的存在。……按照這種觀點,就其本身而論,惡不是確定的和孤立的某種東西,而寧可說是一種缺乏,是一種在人之內(nèi),作為有限的創(chuàng)造物,源出于其自然的不完整的不足或結(jié)構(gòu)上的空缺。”(貼圖)

         

        【張晚林】這一段文字,是否有助于老兄所說的:荀子非“性惡”,而謂“性不善”之說。

         

        【林桂榛】先秦沒有人性純倫理“惡”的說法,誰腦子有病這么說!早期的西方也沒有,亞夏是被引誘才惡罪,不是上帝所造即本惡,上帝不會這樣,就如孟子認為上天不會這樣一樣!

         

        【林桂榛】善惡以論天,上天是善的,不是惡,頂多無善惡,也絕不會惡!“性惡”之說,極其拙劣愚蠢,荀子沒有那么拙劣愚蠢(此與他自己行文及思想完全矛盾,漏洞百出,倒處破綻)。孟子“性善”論,高明!荀子“性不善/性樸”也高明!

         

        【張晚林】荀子只謂性不善,但到韓非,讀其書,他應(yīng)該是性惡論者。

         

        【張晚林】兄的文章我要再讀一下。原以為“性不善=性惡”,其實沒那么簡單。

         

        【林桂榛】當然性不善≠性惡,邏輯很簡單,措辭很清楚。

         

        【林桂榛】韓李也不言“性惡”,他們法家鼓吹牧民統(tǒng)治術(shù)只盯人性自私之大勢而講如何管制百姓、驅(qū)動百姓服從國家大要。講禮樂教化及仁義勸修,沒用,效率太低,講用法來普遍約束驅(qū)動,效率高,見效快。

         

        【張晚林】韓李的確沒明言“性惡”,但從其思想看應(yīng)該是“性惡”,所以才需要嚴刑竣法。這與荀子也講禮儀教化有明顯的區(qū)別。

         

        【林桂榛】是“性私”,不是“性惡”,是約束“私”,不是約束“惡”……如果韓李是約束“惡”,韓李政治豈不是盡善政治、善賢政治?非也,去私去民就國就君也,國家主義政治也,如此而已。

         

        【林桂榛】荀韓言“性惡”,言“性惡”以講法政,此俗見俗說害人不淺!概述古人要講邏輯要講文本,“性惡”故主禮法重禮法,貌似邏輯充分、理由充足,實則荒誕,似是實非。

         

        【張晚林】以兄之言,則中國根本無“性惡”論者。

         

        【林桂榛】“性私”故主國法則多趨管制,多趨國家主義,是方為思想與歷史真相!

         

        【張晚林】“性私”,第一次聽到,兄之創(chuàng)還是前人如此說過?

         

        【林桂榛】“性私”趨利避害而講禮,講自我克修與社會約束乃至王道管制,是荀子思想大貌!講“性私”趨利避害,亞里士多德也這么講,這是常情與常識。

         

        【林桂榛】先秦沒有純“性惡”說,沒有!“性私”是人性有私欲之義,荀子就強調(diào)這意思,中外哲人都有這意思,孟子也涉及,此是自然現(xiàn)象、真實情況,普遍如此。

         

        【張晚林】荀子到底是“性不善”還是“性私”呢?

         

        【林桂榛】荀子駁“性善”言“性不善”,言“材樸→性樸”,言資樸人性有欲趨私。這幾概念沒有矛盾處,很好懂!

         

        【張晚林】但“性私”是個中性詞,既不能說善,也不能說惡,因為人總有合理的私的一面。

         

        【林桂榛】樸而有私,樸而能善,故荀子講克修教養(yǎng),講禮法約束。荀子說常人皆有私欲,又說常人能辨仁義,性私是性,知辨是能,成長的常人皆有此性能。

         

        【張晚林】這樣,人性論就復(fù)雜了,因為孟子與荀子應(yīng)該都不會反對“性私”,至少不會完全反對。

         

        【林桂榛】是的。資樸是中性,有私也是中性,性本身無善惡倫理價值判斷,行則后果有善惡是非之分。

         

        【林桂榛】孟子講“返(反)”,盡性返性,克私了,得本了……“性善”論的思想體系如此。

         

        【張晚林】老兄可寫一篇文章,辨一下這幾個概念,“性善—性惡—性不善—性私—性樸”,一定有助學林。我覺得有意義,我要好好斟酌一下這幾個概念。

         

        【林桂榛】以前辨過。真理解孟子精髓的人很少,“性善”就是理解難題;不走出“性惡”,真理解荀子的人也幾乎為零;而不走進“性善—性不善(樸)”駁難真相,而繼續(xù)低水平、非真相地糾纏“性善—性惡”,理解孟荀分歧與精義的人也就很少。莫以為當今儒學很深入很發(fā)達,其實文獻功夫、思想見識很膚淺,南北一樣,東西類似。

         

        【張晚林】深思兄之思路,惠我良多。

         

        【林桂榛】我贊同晚林兄解孟,以為深得孟義!想科學化、平常化解孟子“性善”,必是隔靴搔癢;想形上化、本體化解荀子“性惡”,亦是隔靴搔癢。此二者俱不得要領(lǐng),未知真相!

         

        【張晚林】今天與兄對話,啟發(fā)很大,深思后再成文。

         

        【林桂榛】共切磋吧,我該說的基本都曾說過了,如下:

         

        《孟荀人性論的分歧與精義》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8-12/08/nw.D110000gmrb_20181208_1-11.htm

         

        【林桂榛】晚林兄貼圖內(nèi)容,可傳到荀子學院大家分享。

         

        【張晚林】(貼圖3張)

         

        【林桂榛】@張晚林?6?1莫非晚林老師欲借此安、江《孟子心性之學》以闡發(fā)《荀子》“性惡”論只是“(性里/材性里)善的缺乏/匱乏”之義云云,以解套荀子《性惡》篇言之鑿鑿的“性惡”命題?這倒與我說《性惡》里言“性不善”(原作“性惡”)而欲善求善、能知能善的是吻合的了。

         

        【張晚林】以此書之解,兄之所言合荀子之意。

         

        【林桂榛】以性論通例去看,荀子“性惡”不是安、江之義,莫迷信洋儒高論,立論要符合中國概念邏輯:性惡即性本惡,性善、性不善、性善惡混等,同理!

         

        【林桂榛】《性惡》開篇曰人天生有欲趨私并因私欲而有爭亂故而“性惡”也(性本惡,善系為),推論簡明,言簡意賅,毫無玄奧?!乙庵皇恰缎詯骸烽_篇言人天生有欲有私而社會有爭有亂句子只是證“性本不善—善系人為”,而非證“性本惡—善人為”,此正與荀書同篇他篇反復(fù)言材性起點本貌是資樸無善惡是完全相吻合。前賢有云:“性惡之誣,不攻自破?!?o:p>

         

        【張晚林】“性惡之誣,不攻自破”,誰人所說?

         

        【林桂榛】蔡元培1896年日記引評薛炳《荀子大義述》,薛書手抄本還在人間,這里我以前貼過原圖。

         

        林桂榛】最近好多攻孟子“性善之實”的,你該辯護辯護孟子啊。

         

        【張晚林】性善,《孟子》一書明言,焉可攻之?

         

        【林桂榛】以解釋學、詮釋學名義游離之世所常見……《清華學報》都可數(shù)萬言說《〈論語〉“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偽作》,作者響遏云霄,可找來看看,看怎么論證的。

         

        (以上討論:2020.02.12)

         

        (七)

         

        【林桂榛】我準備去海邊山上隱居,學鄭康成??党伞⑷鍖W與秦始皇是背后的內(nèi)容……徐福連接中韓日,儒學關(guān)乎中韓日,儒學關(guān)乎美朝野。

         

        【張晚林】徐福?求仙?

         

        【林桂榛】徐福是抗秦始皇暴政找桃花源去了……秦皇不可同群,徐福他們避世東渡去了,荀子也一樣晚年隱居狀態(tài),罵李斯不得好死!咱們好好活著,亂世之象,不忘學問,悠游第一。

         

        【張晚林】荀子在什么地方罵了李斯?

         

        【林桂榛】《鹽鐵論》啊。

         

        【張晚林】哦,這個沒注意,只知《荀子》里沒有。

         

        【林桂榛】結(jié)合《史記》和《鹽鐵論》,告誡他“勿食秦”,李斯死時嘆沒聽荀子告誡……《荀子生卒年問題新證——以〈鹽鐵論〉兩則記載為中心》,http://www.lfshouyuan.com/article/4208

         

        【林桂榛】古本《鹽鐵論》“荀卿謂(告誡)之(前文李斯)不食(不食秦祿即不仕秦),睹(明知義,非目睹)其(前文李斯)罹不測之禍也(后果被殺)”。結(jié)合《史記》記李斯之死!李斯背叛了荀子,荀子非如普通法家!

         

        【林桂榛】孟子的天教主義及心性思路,荀子的天文主義及禮法思路,不得了。

         

        【張晚林】天文主義何意?

         

        【林桂榛】荀子的天文學天道,天道即天體軌道,天道無倫理……

         

        【張晚林】自然之天。

         

        【林桂榛】儒學極致,必然就孟荀二思!孟子也是自然天,仁義也是天然的。

         

        【張晚林】是的,但與荀子之自然異。

         

        【林桂榛】老莊自然天不等于荀子的天,荀子批莊子蔽于天。

         

        【張晚林】荀子其實也是天人合一,只不過與孟子異耳。

         

        【林桂榛】墨子也更是天人合一,耶穌也一樣。天人合一只儒家有只思孟程朱有,只中國有而偉大,這叫坐井觀天胡扯!

         

        【林桂榛】是的?!吧^性”,也可以講天人合一。

         

        【林桂榛】錢穆晚年最后文章曰“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最大貢獻,不知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墨教希臘神教都是如此。

         

        【張晚林】錢穆講《中庸》,也是……

         

        【林桂榛】精神貫天,圣者通例!無論孟荀儒墨!

         

        【張晚林】是的。不如此不足以謂圣。

         

        【林桂榛】太對了,點贊晚林兄,普通俗人豈能圣通。

         

        【張晚林】天地人貫通才是文化,不然,只能算思想。

         

        【林桂榛】如何貫天通天,各有貫實法子也,各有說辭也。要虛心向全人類精華學習,不要坐井觀天盲目自大。

         

        【張晚林】方朝暉好像寫過文章,說天人合一并不是中國文化獨有之特色。

         

        【林桂榛】他好像煩哲學,煩“形而上學”如何偉大云云。

         

        【林桂榛】哪個杰出的民族都有天人合一,日本神道教就天人合一,原始部落薩滿教也是天人合一啊,基督教更是。中國百姓老彼此推卸,推卸給天命或集體,啥子天人合一?跟人家勇猛精進、替天行道的通天精神相比,“合一”個屁!

         

        【林桂榛】馮友蘭也難天地境界吧,好像金岳霖揶揄過他……就錢穆晚年體驗到了,這體驗發(fā)明也算晚了,人家孔孟四十五十就體驗到啦。

         

        (以上討論:2020.02.21)

         

        (八)

         

        【張晚林】林兄釋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一文,發(fā)表否?我正在讀,材料翔實,寫得很好。

         

        【林桂榛】發(fā)表過了,請批評?!皠t故”就是“則本”,法本效本即是“則故”。這里“則”作動詞,《孟子》書里本有,引孔子話“唯堯則之”,《易傳》也說“圣人則之”。訓詁不懂,孟子精神不懂,談什么懂偉大孟子。

         

        【張晚林】哪個刊物發(fā)的?

         

        【林桂榛】知網(wǎng)可查到,《孔子研究》、《國學研究》發(fā)過。我《先秦儒家“性與天道”論考原》一書(2015)中有完整版。

         

        【張晚林】不過,若依象山之解,孟子是批評天下以“故”言性,亦可通,亦合孟子性善義。唯最后一句“天之高也”似難通。

         

        【林桂榛】陸象山此說不通吧。搞清語法語義語氣,孟子批評時興的不法本而言“則故”(則故即法故,法故即法本),后文修辭及語義即證言性當“法乎本故”之義無疑。

         

        【林桂榛】凡是拗口的理解,必有可疑。思孟無拗口理論或拗口表達,那么思想通暢的人,咋會那么扭拗,不會!

         

        【張晚林】是的。你的《先秦儒家“性與天道”論考原》這書,能否賜一本?

         

        【林桂榛】不敢,好像還有一本精裝本,2015年的書,我找找吧,有就寄。

         

        【張晚林】你的文章我細讀了,用了一下午時間。

         

        【林桂榛】慚愧,請大膽質(zhì)疑我的訓詁考辨。

         

        【林桂榛】“則故而已”,“則本而已”,“法本而已”,舜之“行水……無事……不鑿智……求其故……坐而致……”云云。

         

        【張晚林】訓詁不是我強項。

         

        【林桂榛】不熟悉訓詁,就揣摩文字語氣即可,方便法門,復(fù)活對話,再現(xiàn)主旨。經(jīng)學,一定要以文字訓詁為基本腳步進行推進,此兩千年儒學家法……

         

        【張晚林】牟宗三、唐君毅基本不搞訓詁啊。

         

        【林桂榛】朱子也訓詁,只是不一定精到,此宋儒治學風氣如此也。

         

        【林桂榛】牟宗三、唐君毅也正常,哲學儒學也,不必經(jīng)學法。

         

        【張晚林】我也不會訓詁。

         

        【林桂榛】儒學有很多分支,經(jīng)生必須懂訓詁,否則非經(jīng)生。所以,目前中國有儒學,無經(jīng)學,發(fā)展不出來。

         

        【張晚林】但現(xiàn)在的學界,懂訓詁的不多?!痢痢?、×××都很少有這方面的文章。

         

        【林桂榛】經(jīng)學有自己基本家法,沒有這個,很難交辯文本問題,由經(jīng)通道、由字通經(jīng)也應(yīng)首先解決文字含義問題。國朝沒有儒家經(jīng)家,是時政所致也。

         

        【張晚林】錢穆訓詁也少。

         

        【林桂榛】錢穆讀古書語氣把握能力強,從小讀古書長大的。民國以前文史學者,讀古書能力相當不錯。

         

        【張晚林】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兄覺得如何?

         

        【林桂榛】當然好書,引用過,個別可商榷,正常。

         

        【張晚林】有地方結(jié)論太簡單,猜測性很大。

         

        【林桂榛】史料有限,正常!甚至難免有曲意解說處。探討需要假設(shè)推測,同行也當反駁商榷,如此就前進了。學問平等,證據(jù)優(yōu)先!

         

        【張晚林】對。休息了。謝謝兄惠寄大作。

         

        (以上討論:2020.02.26)

         

        【郭××】“立天之道曰陰與陽”、“誠者,天之道”、“中,天下之大本”、“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垎枺宏庩栔朗窃趺大w現(xiàn)出誠、中、善的?希望易經(jīng)學者們在這方面研討,給“好人有好報”說法一個依據(jù)、有力證明。

         

        【林桂榛】@郭××這個問題高明精深且專業(yè),致敬!“誠”與“中”那兩句,是思孟學派的話語,這派認為天道即天德,天德即仁義禮智等,天有仁義禮智等并天命天賦予人,故人性由天命天賦而本有內(nèi)有仁義禮智等倫理善,是為“性善”之論,是為假借孔子時代天道之“五行”論(五行本是黃道歷數(shù)概念,并非什么思孟五德更非鄒衍金木水火土五材)為其倫理天道“五行”的五行論(新五行論,在天且命于人之倫理仁義禮智圣論),天人溝通一體,天人渾然一體,人性即天性,天性即仁義禮智等,天道天德即仁義禮智等充塞運行,盡心以掘知天性,盡性以掘顯天命,盡命以彰形天道,且思孟派說這些靠感通,靠“圣”與“誠”的體證!不靠這個,你會覺得思孟不知所云,思孟學派就是具有倫理天教色彩的思維(大講天德如何如何),你贊同不贊同是一回事,他們學派精神就這樣,而且認為是代天行道,替天言德,非常自信,非常擔當……

         

        至于“陰”、“陽”那兩句,是《易傳》的話語,《易傳》與思孟學派無關(guān)(倒與子弓荀子學派大關(guān)聯(lián)),孟子不懂《易傳》,“善易者不占”的《易傳》出自孔子后學子木、子弓一派,天文學天道“陰陽”與倫理宗教“圣誠”本不能混雜在一起(不是一回事,即荀子曰“天人相分”云云)。其中“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就是天道即陰陽的意思,天道即天體之道,道即軌道軌跡,天道主在日道/黃道,黃道變遷即生陰陽變遷(陰陽實即熱量與水份而已),陰陽變遷即四時行萬物生;一陰一陽即天道天行(天體周行效果),天道即陰陽大化,《帛書易傳》記孔子曰“(天道)不可以日月星辰盡稱也故為之陰陽”(后云地道曰柔剛?cè)说涝簧舷聲r變曰八卦云云),陰陽曰天道甚好解,然“繼(係)之善也,成之性(生)也”殊不可解(括字系帛書本似更可取,今本訛字多),歷代注家注此句甚可疑,竊以為此傳句有訛字,即帛書本“一陰一陽之謂道,係之善也,成之生也”之“善”或本為“禪/嬗”,即“變”之義,或本為“天”字(同韻同音而抄訛或假借字),即云“天道”係陰陽以嬗變,或“天道”係陰陽以天行,成陰陽以生以變,此方與《易傳》該句上下文及《易傳》主旨較契(或此句處在講陰陽爻變講占術(shù),故曰“係之善也,成之生也”);但釋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係)之善也,成(誠)之生(性)也”即陰陽天道有善、成性有善,也似近思孟學派意思(但可能性不大,因與上下文不合,且思孟不傳《易傳》思想)。

         

        至于“好人有好報”云云問題,《易傳》主要是積變與憂患思想,“履霜堅冰至”是積變,“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積變,進退時變,安危預(yù)警,行善戒惡,人倫莫此!至于說善人常常未必有好報,且好人也往往不得好死云云,此現(xiàn)實之嘆之喟,精天象與往史之太史公司馬氏早有矣,《伯夷列傳》云“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然孔子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天道酬勤、報德、與善之類,此是人心善良信念或期盼而已,中西古今概莫外也,若視作物理規(guī)律而證真?zhèn)螣o誤、必不爽失,此非孔子或儒家之真旨也,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也!小小討論,君報一哂。

         

        【郭××】@林桂榛天有心有意志沒?如果有,天心是什么?天的意志又是什么?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本,也是大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這個論斷的依據(jù)。我覺得“天人合一”的根本是人心與天心的合一?,F(xiàn)在的問題也是人心不合天心的問題。“天命之謂性”的性(良知)完全被欲望遮蔽,一點兒顯不出來了,導(dǎo)致天災(zāi)不斷,是人的行為導(dǎo)致的自然而然的發(fā)展過程,也是上天對人的警示。

         

        我想,最根本的人心部分:先天之性,都是天給的,和天是一性的。人有心,天能沒有心?最起碼天地有精神。人的精神意識,誰也看不到,只是通過行為體現(xiàn),是慈善之心還是自私害人之心。我想,天也是一樣,從天地表現(xiàn)可以看到天心,從制約規(guī)律可以看到天的意志。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我想也是讓人們知曉天心吧,這就是對天道的深層認知問題。為什么從天道推導(dǎo)出人道就是仁愛?解決這個問題,法天則地,格物致知、悟道做人,自古以來,人們都這樣講、這樣做。

         

        【林桂榛】@郭××這種問題太復(fù)雜,人人“見仁見智”的問題,解釋不一樣,信念不一樣。比如思孟及董仲舒等是個解釋路子,“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是《中庸》句子吧,董仲舒也講天徵、徵天啊……唯物主義不講這個啊,前后肺炎是病毒是偶然(大處看是偶然,小處看是必然),無論人為或非人為,講天人感通未必能解釋解決問題,講天人貫通之心也未必能解釋解決問題,荀子這派就不信這個,不談這個。至于敬畏自然,仁畏災(zāi)難,古今中外一也,各儒一也,畢竟人皆滄海一粟、感同身受!

         

        (以上討論:2020.02.27)

         

        (九)

         

        【林桂榛】涂可國《孟子“四心”“四端”與“四德”的真實邏輯》[PDF]。

         

        摘要:兩千多年來,對孟子言說的四心四端與四德三者邏輯關(guān)系的詮釋,主要形成了兩條路線:一種是認為四心是四德的外用、萌芽或體現(xiàn),不妨稱為四心萌芽說。另一種是主張“四心”為四德之體,是四德的情感本源,不妨概括為四心本源說。筆者認同四心本源說,實際上不論是總體上還是具體上,仁義禮智既是德性,也是德心,還是人應(yīng)當履行的責任倫理(德行);四心并非四德的萌芽、體現(xiàn),它不但與四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而且四心構(gòu)成四德的心理本源,為四德奠定情感根基。主要理由:一是端具有始基、原因的義項;二是孟子肯定了四心與四德是人的才質(zhì);三是四心為四德奠定情感基礎(chǔ);四是孟子雖然承認四心和四德是內(nèi)在的,并凸顯仁義內(nèi)在的一面,但是他有時也肯定四德的外在性;五是最重要的,孟子明確指明過四心是四德的根源;六是把四心理解成為成就四德提供心性基礎(chǔ)更能彰顯孟子對儒學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

         

        關(guān)鍵詞:孟子;四心;四端;四德

         

        (《武漢大學學報》2020/2)

         

        【林桂榛】涂老師好長的論文,從“本源論”來說,贊同涂老師“本源論”概念(孟子實認為仁義禮智之性是四心的本源,四心是四性的端顯,四性又以天命天德天道為本源,天人貫通,五德上下,一性四德,一圣達德);至于“四德—四心”具體關(guān)系論,可另討論。個人對孟子心性論的理解,基本觀點見:《孟荀人性論的分歧與精義》,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12/08/nw.D110000gmrb_20181208_1-11.htm

         

        【林桂榛】涂老師的萌芽和本源概念敘義,和別人不一樣,粗看易誤讀。竊以為,孟子反復(fù)講“四心”之“端”云云,意為“四心”是性體(仁義禮智等)之“端”也,“四心”乃意識或心覺層面也(此四心并非就是情感,也并非就是理智),而此心覺意識之“四心”實另有本源(并非是荀子式的材性功能論功用論),此心覺意識之“四心”只是某種本源或本體之心靈覺顯或心靈呈現(xiàn)……孟子這套清晰而堅定信念或理論背后,就是孟子辯論時銳氣披靡的“天德論—性善論”,孟子以為人皆有四端如人皆有四體(人皆如此,人本如是),四肢體是主身體的部分(延顯,端也),四心德是主性體的部分(延顯,端也),掘端盡心則知性知命,并知天知道……性者天道天德之呈落也,心者天性天命之呈現(xiàn)也,此“四心”者仁義禮智之本性之端顯呈現(xiàn)也,“四心”本源乎天性而根植于心識,以意識掘進心性,由此溯乎性天,達乎天道,道通天宇,德盈天人!孟子假借原始天道五行論(歷數(shù)五行論)而舊瓶裝新酒所建構(gòu)的以“仁義禮智圣”為思想理論核心的新五行天人道德貫通論,實不過是“天(道/德)→性→心”的天道下降邏輯及“心→性→天”的天德修達理路,孟夫子于此精神卓然不凡,孟夫子于此思想晰然不惑。

         

        【林桂榛】意識類“四心”(四覺四識)是人人性德之端也,人人有四心,猶如人人有四肢,人人天賦本有也。四肢,大軀體之本有也;四心,大性體之本有也。仁義禮智圣是性,耳目口鼻功欲是性,后者之性“君子不謂性”,得其大體為大人,得其小體為小人,大人或堯舜以仁義禮智為性,小人有此性而遮蔽不顯,放失良心,放失本心,怠棄天德,怠棄天命……故當盡心盡性知命知天也!

         

        【林桂榛】@張晚林?6?1崇孟的晚林夫子批評指正我!

         

        【張晚林】涂老師的文章,好像也是陳說,新見不多。

         

        【張晚林】性善論必須關(guān)聯(lián)著天講,不然,儒學就是世俗道德,孟荀之異消失。

         

        【張晚林】孔子其實關(guān)聯(lián)著天講人性了。只是,沒有孟子那么突顯地講。

         

        【林桂榛】以四心以情感解孟子“性善”論之所以,也不對。當今時尚、流行的解法多錯誤,很膚淺,孟子自有孟子的深刻,贊同不贊同另論,但必須準確理解孟夫子,不能敷衍或曲解他。

         

        【林桂榛】你說的對,孟子就這意思??鬃游幢匕?,孟子鐵證啊。

         

        【張晚林】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僅靠賢者的示范作用,是不夠的,必須依賴人對天命的回應(yīng)與承受。康德說:賢者的示范對于道德只是一種鼓勵,不是本質(zhì)性的。

         

        【張晚林】每年學雷鋒,有幾個雷鋒?

         

        【林桂榛】更重要是約束強者尤其官者權(quán)力,尊重一切道德者的權(quán)利與尊嚴!

         

        【林桂榛】道德者的權(quán)利與尊嚴被阻止剝奪,官家者的權(quán)力與尊嚴被維護加強,天理何在??!

         

        【林桂榛】陳喬見:01孟子“道性善”的理路:情感體驗與類比推理(一)由情感體驗指示心善……這是從“才之能為善”與“情之欲為善”來說明人性善,其實性善的關(guān)鍵在于“情之欲為善”即“情之好善而惡惡”。從實質(zhì)上看,孟子顯然是從后文所言“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亦即道德情感來論證人性善。……在此,四端與仁義禮智四德具有發(fā)生學亦是時空意義上的先后關(guān)系:必定是先有惻隱羞惡等情感體驗,然后才可能有由此擴而充之,培養(yǎng)出來的仁義禮智四德。https://mp.weixin.qq.com/s/1JBUSLL0C41vXaALtknxkg

         

        【林桂榛】榛按:孟書里“不忍人之心—孺子將入井”、“四端—四體”以及“杞柳—桮棬”、“湍水—行水”、“獸性—人性”、“仁內(nèi)—義外”、“牛山伐—良心放”、“求雞犬—求放心”諸論,不過是孟子因“性善”之辯而方便法門擺出的經(jīng)驗舉證或世俗喻說,該“好辯”之詞實未觸及孟子性善說立論的真正機關(guān)與要害,今人據(jù)此別造新解自然不得要領(lǐng)甚至穿鑿日遠。(見《孟荀人性論的分歧與精義》)

         

        【張晚林】對。僅看孟子的論證,其論證是不周洽的,不足以圓其說。然盡心、知性而知天,足矣!

         

        【林桂榛】替天言道式的孟子“好辯”中反駁否定“性善”者的言辭也算是周洽的(但信不信由你):即人人皆知常人皆有“四心”之心覺(此四心不能幼稚地縮約為情/情感云云),尤其常人都有“惻隱怵惕”之心覺(確實如此),而此“四心”皆是仁義禮智之性的端顯、端表,否定性善者你說人性善不善?人性有無仁義禮智?人人皆有“四心”如人人皆有“四體”(四肢),“四心”意識皆有本原皆是種呈現(xiàn),故人人皆有四性如人人皆有大體,人性之本原或大體即仁義禮智,如此而已……至于某人意識覺明或心理呈知此降自天、純屬善之仁義禮智之性與否,那得看他是否盡心盡性甚至知命知天,看他是否盡心返性與否,看他是否掘現(xiàn)良心與否,看他是否遮蔽或蒙蔽或陷落本有心性與否……孟子強調(diào)人性之“其情(情實)”可以為善,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天生我性必是善,天生我材必能善!——孟子就這么簡單,孟子就這么牛逼,但信不信由你,懂不懂隨你,你可以不贊成,但不能歪曲污蔑,呵呵!

         

        (以上討論:2020.03.03)

         

        (十)

         

        【梁濤】

         

        李澤厚:你講“良知非知”,遭到圍攻沒有?

         

        劉悅笛:有批評,在中國人民大學“良知與認知”的會上。

         

        李澤厚:“良知非知”,是不是你的題目。

         

        劉悅笛:對。

         

        李澤厚:良知不只是知,加個字就不受圍攻了。

         

        --------------------

         

        李澤厚先生可能誤會了,那次會議部分學者包括杜維明先生對他“舉孟氣,行荀學”的主張有疑問,但對他“良知非知”的觀點是認可的。去年我組織“良知與認知”會議,就是接著他的話題繼續(xù)深化。

         

        【楊萬江】我認為,如果梁老師把“統(tǒng)合孟荀”的基礎(chǔ)拓展一下,這可以成為當今大陸儒學的重要命題和特色,也成為人大國學研究的一面旗幟。孟荀可以在孔子仁之作為人的價值(“仁者,人也”,把人當人看)這一基礎(chǔ)上統(tǒng)合,但若認為在以人性論為基礎(chǔ)的道德及其德治上“孟荀統(tǒng)合”,那就沒有多大意思了。儒家不缺道德理論,有不有荀子的道德觀也不影響格局。從政治哲學講,孟子的重心在德治,荀子的重心在法治。道德價值與法權(quán)價值是互補的,德法兼?zhèn)湟膊攀墙∪?。二者都可以“統(tǒng)合”在孔子從人的價值之仁來展開人的道路,并建立優(yōu)良治理的基本進路上。

         

        【梁濤】舉孟旗,行荀學。

         

        【林桂榛】覺識論,良知必是知無疑,孟子概念錯不了;今認識論,李公曰良知不只是知,亦然……孟子以倫理文明是天賦性有,荀子以倫理文明是人為人積,本源或生成之解釋不一樣而已,從而覺知與發(fā)展倫理文明之思考路徑不一樣而已。生成論哲學理論上,孟子統(tǒng)合不了荀子,荀子也統(tǒng)合不了孟子;但倫理文明崇言上,孟荀一樣,孔墨一樣,甚至真?zhèn)稳逡惨粯印e荀旗,包孟學,理解孟子精神,辨析孟子意趣,浩氣之神,通天之德,孟荀擴本、積偽殊途而同歸也。

         

        (以上討論:2020.03.05)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