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曾海軍】道理可以讓人變得更強大,也可能更脆弱——寫在二〇二〇屆碩士生畢業(yè)之際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0-07-06 20:30:09
        標簽:畢業(yè)送別辭
        曾海軍

        作者簡介:曾海軍,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四川大學哲學系《切磋集》系列書系主編,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辭〉解釋史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諸子時代的秩序追尋——晚周哲學論集》(巴蜀書社2017年)。

        道理可以讓人變得更強大,也可能更脆弱

        ——寫在二〇二〇屆碩士生畢業(yè)之際

        作者:曾海軍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十六日庚戌

                  耶穌2020年7月6日

         

        大學任教十余年,寫過幾次迎新辭,卻還未曾寫過送別辭。前幾天晚上約畢業(yè)班同學聚餐,一來慶祝成功考博的幾位,二來在即將離校之際算是告別晚餐。吃過之后,在微信群里跟大家留言說,不敢相信今晚吃的是告別晚餐,總感覺只是像平時那樣一起吃個飯。并順便發(fā)揮道,人生中很多重要時刻都是這樣,經歷的時候跟平時沒兩樣,只有成為過去之后,回想起來才明白過來,那是不一樣的時刻……隨后感慨頗多,有想過是否寫一篇送別辭。但鑒于自己一定要克制這種寫作的沖動,還是忍了下來。直到我收到畢業(yè)生慧琳同學送我的一幅水彩畫,覺得有學生用心如此,我也就只好不惜時間和精力了。為了配上這幅畫,我終于下定決定寫一篇畢業(yè)送別辭。

         

         

         

        第一次寫畢業(yè)致辭,不免回想十幾年來我們方向培養(yǎng)碩士畢業(yè)生的情況。自丁老師2003年開始招生第一屆碩士生至今,已培養(yǎng)近七十位畢業(yè)生,其中畢業(yè)之后繼續(xù)在其他高校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有二十五位。經過這么多年的培養(yǎng),成就肯定是有的,但存在的問題也很多。我最想感慨的,是發(fā)覺我們方向的向心力并不如我預期的那么好,彼此間的分歧很大,愈行愈遠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蛟S這也沒什么,大概是我起初把一個共同體想簡單了??墒俏疫€猛然發(fā)現(xiàn),服膺如此重視家庭的儒家文明,卻有大量大齡未婚的畢業(yè)生。若僅在配合這個社會的晚婚晚育,那也不算問題,卻分明發(fā)現(xiàn)有不少對婚姻不以為然、至少很不上心的人。每一個大齡未婚者背后都有一個焦慮的家庭,每一個大齡未婚者都存在滑入獨身主義的危險,每一個大齡未婚者難免有意、無意地配合著反婚姻、反生育的謬論。我知道,每一個大齡未婚者都有自身特殊的遭際,不可一概而論,但接受儒家的道理后究竟如何在這些方面自處,這個問題最大。正如我跟丁老師交流的那樣,在所有同學當中,對道理敏感的同學就會用道理干擾生活,不敏感的同學畢業(yè)后就忘了個干凈,其實還是這兩類人最多。即便畢業(yè)后多年的同學,也還需要開導說,要始終把生活放在首位,不要用學來的道理去過濾生活。從這么多年畢業(yè)同學的身上,讓我清楚看到,道理可以讓人變得更強大,也可能更脆弱。這是我在這一次畢業(yè)致辭中最想說的意思。

         

        我非常清楚,在這個女權至上的時代,一個在人生歷程中無足輕重的老師膽敢對學生的婚姻指手畫腳,難道是想找打嗎?指手畫腳其實說不上,不是不敢,主要生性沒這么霸氣。若道理分明,心有底氣,指手畫腳一番又如何?很多學生可能正需要有這種優(yōu)秀的老師修理修理,可惜我還不夠優(yōu)秀。我也不過就是一個學儒家道理的人,只因先學了一些年頭,忝列老師之位。儒家道理未必學得有多好,至少比起丁老師差遠了,但我自以為儒家道理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我,讓我在很多方面都變好了。這種改變并非脫胎換骨式的,而是一點一點地變化的,從那些與稟性最契合到氣質上最艱難的道理,實打實地變化了很多,也有很多依舊在努力改變之中。也基于這種經驗,我跟丁老師說,讓人滿意的其實是那些學業(yè)未必有多優(yōu)秀但真有改變的同學,至少看不出道理造成什么困擾,而是分明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儒家道理能讓人變得多強大,這個完全因人而異,亦不必強求,但至少不能讓人變得更脆弱。

         

         

         

        (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么會變得脆弱呢?就因為學了道理,自以為可以把整個世界拆解一番,然后用自己的頭腦根據道理重新安裝一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感覺嗎?就好比小時候的淘氣鬼,把一個電視機拆個稀爛,然后自以為能重新安裝好。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怎么折騰,總有一些多出來的零件不知道如何安裝,心里能不慌嗎?還能踏實過日子嗎?儒家其實最反對這種搞法,但卻是這個時代最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慫恿每一個人依靠自己的頭腦去拆解這個世界,所有傳統(tǒng)文明或社會制度,都要經由自己的理性頭腦從復雜的文明系統(tǒng)中剝離出來,比如是否結婚或生育,變成自己可有可無的選擇項,這是非??膳碌摹.斠粋€小淘氣鬼把電視機拆開之后重新裝回去,真的意味著這個電視機變成了自己可理解的物件嗎?當然不可能,他重新裝回去也只是懵懂的模仿,一個很重要的零件和一個很不重要的零件,在他手頭根本分不清輕重。傳統(tǒng)文明和社會制度在時空中構成的復雜性遠比一個電視機龐大千萬倍,任何人在其跟前還比不了那個小淘氣鬼。慫恿一個人學那個小淘氣鬼去拆解,其實是一件很惡毒的事,毀壞的不是一個電視機,而是整個人生。儒家文明從根本上不是這個路子,但還是免不了有同學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影響。所謂脆弱,就是拆解之后再也放不回去的那種心慌,或者自以為放回去了,卻一有事就驚、一出事就慌。破壞了文明系統(tǒng)原有的牢固性,脆弱就是必然的。

         

        一個人自以為可以從傳統(tǒng)和制度中將婚姻或生育剝離出來變成自己的選擇,剝離出來后永遠也不知道在文明系統(tǒng)中的重要性在哪里,最后只可能憑著欲望做選擇,還打上最為時髦的旗號叫“權利”。學了儒家道理,就會懂得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我們并非現(xiàn)成地生活于其中,更不是只能被社會習俗所捆綁。我們在之中總有相當?shù)挠嗟兀シe極地迎向那婚姻和家庭生活。一個人大齡未婚,乃至果然終身未婚或未育,這不是不能理解,也并非全然不可接受。對于有的人而言,總有難以抗拒的實情在。沒有哪個人生來就是為了結婚或生育的,結婚或生育肯定不是人生的全部。沒有結婚,人生依然還有值得追求的;沒有生育,也不影響人生其他方面的價值。但一個人無論在結婚或生育之外取得多么偉大的成就,也必得以未婚或未育為憾。這正是通過學習道理可以讓人看清楚的,道理可以提醒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或空間,把問題看得更清楚,心里變得更篤定,也就可以顯得更強大??扇糇砸詾橛袡嗬麑⒒橐龌蛏齽冸x出來,變成可有可無的選擇,自己沒有選擇,不但不以此為憾,反以此為榮,要為此辯護,乃至扯上一面獨身主義的大旗,這決非強大的表現(xiàn),而必然變得脆弱。一個人把婚姻或生育問題剝離出來,根本不可能憑借自己的頭腦就能重新安放好,很可能一輩子就糾纏在其中。為了對抗婚姻或生育,必得傾其人生全部的力量,本來想排除婚姻或生育的干擾,實則讓整個人生都蒙上了婚姻或生育的陰影。至于那些個生來就是為了反對結婚或生育的人,比起那些生來就是為了結婚或生育的人,只會更愚蠢。

         

        很奇怪,一屆碩士生的畢業(yè)致辭,怎么就變成婚姻與生育的講座了呢?這無關乎本屆畢業(yè)生一男五女的性別比例,我們方向畢業(yè)的同學存在大齡未婚現(xiàn)象,但這更多地是這個社會高學歷人群的普遍現(xiàn)象?;橐龌蛏皇墙枰哉f明問題的一個例子,并無特別呈現(xiàn)的意思,各種問題皆可作如是觀。學道理者都容易犯這種錯誤,以為學了道理就意味著有資本對這個格格不入的世界隨意拆解,然后按自己理解的那樣去重構。每一次重構都是痛苦的歷程,好不容易有所安定,一遇到問題又得從頭把這個世界重新梳理一遍,又是一番痛苦的折騰。等到重新調試好了,問題早已變成過去。于是自始至終在這種不斷的調試中折騰,卻從來沒有真正面對和解決過問題。將每一次問題都變成世界或人生的頭等大事,換誰誰受得了?重構的脆弱性必然導致脆弱的人生,動不動就不打算畢業(yè),動不動就不準備結婚,還有動不動就退群,等等,都是脆弱的癥候。

         

        總的說來,借婚姻或生育說事,只是不希望同學們學道理學來學去,還變得更脆弱了。這個社會的人正在變得越來越脆弱,連小學生自殺的新聞都不斷曝出,這恐怕是不爭的事實。導致脆弱的原因很復雜,而克服生命的脆弱性都離不開內心的強大。學道理說到底就是為了在復雜的生活當中做到通情達理,在顛簸的人生路上保持內心篤定,從而在各種天災人禍跟前顯示出強大??上У氖牵瑢W道理并非學技術,誰也無法做出包學包會的承諾。我從來就特別感慨教育的有限性,尤其在大學體制中對著一群追求精致生活的大學生講做人的道理,其實很別扭。我常常想象那種最適宜講道理的場合,其實是在勞作過程中變得皮糙肉厚,然后在閑時分享一下待人接物之道。所謂“渴時一滴如甘露”,勞作之余在暢談道德性命的滿足之中酣睡,皮實與心誠才符合內外交相養(yǎng)之道,身與心同時保持著強大。現(xiàn)代生活不只讓人失去了勞作的鍛造,皮沒法變實了,而且還教會人用權利侵蝕性命,心沒法變誠了。

         

        以這種論調說權利,有甚于對學生的婚姻指手畫腳,可謂冒天下之“更”大不韙。但其實我是尊重權利的,權利或自由都自有其深厚的傳統(tǒng),是一個復雜文明系統(tǒng)中的東西。只不過權利與婚姻、生育這種問題一樣,決不能從一個文明系統(tǒng)中拆解出來,變成自己手頭的一個零部件。我們常常說一個東西是一把雙刃劍,我以為沒有比權利這個東西更像是雙刃劍了。我們從來都是把權利當成一個全好的東西去學習,甚至恨不得把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所有問題都跟權利的缺失相關聯(lián)。若將權利描述為一把利劍,往一個人手里塞一把對付別人或社會的利劍,所有人都必定很歡喜。然而,卻鮮有人能看出來,當將這把利劍刺向別人時,這把雙刃劍同時也在刺向自己。只有讓這把雙刃劍放回其自身的文明系統(tǒng)中,才可能發(fā)揮更好的作用。西方社會向許多其他國家兜售民主自由時,都有類似的問題,而黑人社會是最大的惡果。要說現(xiàn)在全世界表現(xiàn)得最脆弱的種族肯定就是黑人,是什么導致黑人要向全世界宣稱“黑人命貴”呢?因為脆弱。美國黑人自從懂得了權利,便將權利變成手頭的利劍刺向別人,為自己爭取到最好的福利,但同時這把雙刃劍也刺向了自己——除了游行示威就是游手好閑,此外就什么都不會了。

         

        最近山東高考替代事件影響很大,我稍微關注過據說被替代過兩次的事件。雖說此事早已說法不一,真假難辨,但這并不影響我借最初的版本說明問題。與很多人關注的點不一樣,我特別注意其中一個細節(jié),即與替代她上大學的班主任女兒相比,她在多年后發(fā)展得還很不錯,而替代者卻不過是在一所學校做后勤。要說一個人在社會中蒙受的不公,除了冤殺之外,大概就算這種被偷走的人生了。罪大惡極者不一定需要殺人放火,偷走別人的人生,其罪可誅。我特別注意到此人發(fā)展得不錯,是想表明她終究沒讓自己的人生完全停留在高考落榜的陰影中,除了沒能上大學這種人生的缺憾始終都在,但她的人生總體上還是完整的。當然,這是由于此人當年并不知道自己被替代,假如她及時知道自己被替代會怎樣呢?最有可能的兩種情形,一種是,即使知道了也奈何不了當時的權勢,一番折騰之后,也還是如現(xiàn)在這樣過來了;另一種是,多少年來都折騰在維權的道路上,或許就碰到了今天這種情勢才得以為人知曉。相信很多人都力主后一條道路,多少年來在“秋菊打官司”的影響下,人們推崇的就是這種為了自己的權利不懈斗爭的形象。但沒人會想,權利本質上只是往外爭取利益,雖說可能是本該屬于自己的利益,若此生停留在這上面,這對于一個人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任何一個人而言,人生有很多事情,結婚、生育或高考,都是人生中的大事,有人順利就有人曲折,但無論哪種情形,事情再大,也不能籠罩了整個人生。有人很不幸,在一件事情上多災多難,只有依靠內心強大的力量才可能挺住,實質上就是讓這件事保持在人生路上應有的狀態(tài),而不能擴散開來把一輩子的事都耽誤了。脆弱的人遇上這種事,往往邁不過這道坎,出各種狀況。學道理可以幫人看清事情的真實原委,以內心強大的力量讓每一件事保持其應有的狀態(tài),但也可能成為偏激的幫手,反而讓自己的陷溺帶上更強的理由,導致變得更脆弱。權利作為一個人要明白的道理,其作用十分復雜。懂得權利當然也會幫到人,但害人的一面卻容易被無視。很多人一輩子陷入茫茫的維權之路,人們只會說正是社會的不公所導致,絲毫怪不到維權本身。我也真沒法說維權就錯了,有時候面對狗仗人勢、欺人太甚,不由得人不奮起反抗,但權利就是最好的旗幟、是唯一的可能嗎?維權真的會耽誤或喪失更好的可能性,有人起初未必不是出于正當?shù)臓幦。詈髤s變成死纏爛打,把自己的一生都搭進去了。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權利是不養(yǎng)人的,而且稍不留神還會侵蝕人的心靈。黑人社會作為人類權利斗爭的最大惡果,卻依然不被正視。我真不是要反對權利,而是要把權利放回其應有的位置,學儒家道理的人尤其要明白,不要讓事事都離不開權利。權利觀念以其無比的正確性,幾乎占據了全世界所有人的心,希望我們學儒家道理的人,能稍稍保持某種距離。

         

        終于要說到本屆碩士畢業(yè)生上來了,行文至此,心里已經明白,這已經是一篇離題萬里的畢業(yè)致辭了。之前在畢業(yè)同學跟前透露過會寫一篇畢業(yè)致辭,想必各位同學滿懷期待從文中讀到對自己三年學業(yè)的評價,結果發(fā)現(xiàn)好不容易結束了婚姻與生育的講座,又大談社會熱點與國際局勢,徹底辜負了畢業(yè)同學的感情。其實,借題發(fā)揮的用意是有的,可并沒有忘掉我們這屆畢業(yè)生。羅慧琳就是我了解的那種內心強大之人,我一直說她運氣不好,有點干啥啥不成的感覺。也不是說慧琳就特別災難深重,而是她從小屬于那種比較耀眼的成長,可能大學之后是不是就有點“泯然眾人矣”的意思。大學畢業(yè)工作幾年,還得回過頭跨專業(yè)考碩士,辭職、受騙、失戀,居然還失眠,學業(yè)上跌跌撞撞,深一腳淺一腳,雖說又考上了博士,卻難以避免大齡未婚的尷尬。可慧琳從來就示人一種歡樂開懷,以至于丁老師常擠兌她沒心沒肺。不畏人生艱難,把問題不當問題,這是慧琳的稟性里自帶這種氣質。與此相比,楊南的氣質就比較黏稠一些,容易把問題放大。儒家道理從來講究變化氣質,但生活經驗中能成功變化的并不多,氣質恰恰更容易吸納助己而非克己的道理。道理可能幫人解決問題,也可能把原有的問題放得更大,甚至可能把隱藏的問題顯明化。至少看不出來道理讓羅慧琳變得更沉穩(wěn),或讓楊南變得更清爽,卻明顯讓劉曉飛更糾結。畢冉還是那個畢冉,張茹夢也還是那個張茹夢,她們的學問長進明顯,未來的學術道路可期,道理對她們自有一番滋養(yǎng)。徐亞蘭的可貴之處在于決不為道理所困擾,好好生活才能好好體會道理,這是我們方向很多同學都拎不清的。

         

        不只在這一屆碩士畢業(yè)生中,甚至在所有畢業(yè)同學中,我會特別推舉羅慧琳,不是因為她給我畫了一幅畫,而是她最接近我們對同學的期待。儒家哲學方向培養(yǎng)碩士生,有多少人能走上學問的道路,又有多少人成為出色的學者,這個不必期待,也沒法期待。我們總希望一個人是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其實就是能讓人放心。羅慧琳這種就能讓人放心,她無論在哪里,總能帶著一份豪氣感染別人一起歡樂。她固然不是發(fā)而皆中的那種,卻離做一個正大光明、坦蕩磊落的人最近。作為一種期待,不能指望都像羅慧琳那樣自帶氣質。每個人的氣質不一樣,有十分怪癖、陰郁、冷漠之類的,儒家道理可以變化氣質,而不會說這是每個人選擇的權利;每個人的遭際不一樣,有特別曲折、不幸、悲慘什么的,儒家道理可以強人心志,而不會說這是每個人權利的缺失。儒家是為己之學,也是時時為他人著想的學問,若自己先挺立不起來,染上了各種現(xiàn)代病而變得那么脆弱,自己都讓人放心不下,還如何可能為他人著想、為社會擔當呢?因此,所謂婚姻、生育、高考、權利,等等,說一千道一萬,都不過是為了衷心祝愿本屆畢業(yè)同學,還有往屆已經畢業(yè)、未來終將畢業(yè)的同學,拒絕脆弱,永遠追求做一個堂堂正正、坦坦蕩蕩的人!

         

        庚子年五月十五于華西新村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