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樟法】誰適應(yīng)誰?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1-03-02 08:00:00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一
            
            
            
            誰適應(yīng)誰?對于儒家來說是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有句流行話叫:你得適應(yīng)社會而不是社會去適應(yīng)你。奉行者無非隨波逐流的庸夫俗子小市民而已。這種話豪杰之士不屑說,儒者更不會說。
             
            
            孟子說過“待文王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比逭邔τ谏鐣皇窍麡O地適應(yīng)它,而是要積極主動地“興”起來改良社會,讓社會來適應(yīng)“我”。
             
            
            文化、道德與制度三者相輔相成都可以作用于社會,都是改良社會至關(guān)重要的手段、渠道和方法。不過,制度改良不是一蹴可幾的,需要各方面條件的成熟,需要良性的思想文化為基礎(chǔ)和導(dǎo)向。自由主義是良性的,汲取了自由主義精華的仁本主義是更加良性的,對于中國的良制建設(sh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我在《愛我故鄉(xiāng),憂我遂昌----庚寅暑假回鄉(xiāng)雜記》一文中曾提及,一些親友出于關(guān)愛,諄諄勸告東海要適應(yīng)社會,其情可感可哀復(fù)可憫。我說:
             
            
            “儒家適應(yīng)社會還是社會適應(yīng)儒家,這是一個重要而又淺層的問題,答案不言而喻。對于一個風(fēng)俗極端劣化、道德早已沙化的社會,道家那種隱士式的逃避都有不負責(zé)任之嫌,何況適應(yīng)和迎合它?如果東海這樣的人物都去適應(yīng)和迎合它,那中國真的沒有希望了。
             
            
            物欲驅(qū)人如惡鬼,天良命我發(fā)真言。儒者唯一的選擇是以正確的思想、優(yōu)秀的文化去啟蒙、引導(dǎo)、教化社會。東海個人的能力和影響有限,但從長遠來看,儒家文化、儒家精神的偉力是無限的。社會無論怎樣潰敗惡劣,終將要逐步適應(yīng)儒家?!?
            
             
            
            二
            
            
            
            如果一時沒有機會弘揚仁本主義,沒有能力變革不良制度,一時不能挽狂瀾于既倒,讓社會來適應(yīng)自己,怎么辦?
             
            
            那就堅守自己的立場和原則,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獨善其身,以身殉道----身與道俱,道伸則身與共進,道屈則身與俱退。儒者生活不妨委屈,貧富貴賤一切隨緣,必要時生命亦不妨犧牲,唯獨不能委屈和犧牲了仁道。對于儒者來說,什么都可以虧,道不能虧,心不能虧。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一句名言: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原意或許只是一種自謙的表白,說自己只希望在亂世里姑且活著。但是,性命二字,實涵深意,不僅指肉體生命。人之本性,天之所命,性命,指的是良知本性----本質(zhì)生命和生命本質(zhì)。比起這個“性命”來,生命倒變成次要的了。
             
            
            有句歌詞唱到:守著寂寞守著你。當(dāng)天下無道、道之不行的時候,儒者對于“道”也應(yīng)該這樣,守著長夜守著你,守著孤燈守著你。
             
            
            對待寂寞的態(tài)度如何,可以見出一個人的智慧。最低下者是耐不住寂寞;較高者耐得住寂寞,能夠自我安慰,自我放松,或者尋找各種辦法娛樂自己。最高境界是甘于寂寞,愛好寂寞,不把寂寞視為寂寞而是視之為一種享受。
             
            
            反思而誠,萬物皆備于我,世人知不知道,理不理解,認不認可,都無所謂。呂端說得有趣:“萬金之賈,貨雖不售不憂;販夫閉門數(shù)曰,則愁苦不任矣。凡不見知而慍,不見是而悶,皆中淺狹而養(yǎng)不厚者也。”(《呻吟語》)
             
            
            歷代圣賢和大儒都是堅守真道而甘于寂寞者。他們一方面誨人不倦著述不休,追求不息拼搏不止,滿懷熱情一腔熱血,一方面又有一種孤冷表現(xiàn)和孤往精神,如熊師十力所說:“凡有志于根本學(xué)術(shù)者,當(dāng)有孤往精神。人謂我孤冷,吾以為不孤冷到極度,不堪與世諧和?!保ā妒φZ要》)
            
             
            
            三
            
            
            
            有句古話說: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在世人眼里,儒家似乎有些不識時務(wù),不合時宜,所謂“迂遠而闊于事情”:迂腐,理想化,空談大道理,與現(xiàn)實相差太遠,對處理具體的事情沒有什么價值----這是梁惠王等諸侯王對孟軻的評判,語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煜路絼?wù)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
             
            
            儒家自有尊嚴在,那是王道和師道的尊嚴。道不同不相為謀,你不能認同我的道,我還不給你干呢,退回來,守死善道,從事教育或者述作,把仁義之道、良知之光傳承下去??鬃用献尤绱?,歷代大儒無不如此。立德立功立言,立功有賴于一定的外緣,立德則反求諸己而已矣,立言也不必求之于外。
             
            
            士,在中國古代代表著知識、文化階層,是官員隊伍的預(yù)備隊,有一定的社會、政治地位,也有相當(dāng)?shù)莫毩⑷烁窈臀幕饑?,?zhàn)國士人的表現(xiàn)尤為杰出,子思、孟子等第一流、超一流大人物不用說了,一些二三流人物,也會有精彩的表現(xiàn)。
             
            
            《戰(zhàn)國策》卷十一的《齊策四》中有一個故事。顏斶是齊國的一位隱士,齊宣王聽說他的高名,特別招見。交談中宣王被觸怒,“忿然作色”,然顏斶關(guān)于貴賤的說辭讓齊宣王心服口服,愿師事之?!稇?zhàn)國策》寫道: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戰(zhàn)國策》)
             
            
            當(dāng)今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包括一些戴著儒家桂冠的學(xué)者,與古代士人相比可就望塵莫及了(當(dāng)然,齊宣王的風(fēng)范更是當(dāng)今領(lǐng)導(dǎo)人望塵莫及的)。他們無不積極主動地趨向馬家?guī)?,隨著馬家?guī)偷闹笓]棒跳舞,以幫忙和得寵為榮,正可謂:當(dāng)局之德風(fēng),文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四
            
            
            
            與時消息,通權(quán)達變,但基本原則和道德精神不能變。在文化境界、道德追求上在原則問題上,儒家不會去“適應(yīng)社會”,更不會去“適應(yīng)”、茍同、迎合君主。搞法術(shù)勢的法家和搞合縱連衡的縱橫家的表現(xiàn)正好與儒家相反,枉尺直尋算什么,舔癰舐痔亦不在話下,誰適應(yīng)誰這個問題對于他們根本不成問題,適應(yīng)社會、迎合君主本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例如商鞅,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jiān)得見孝公,先說以五帝的“帝道”,不受秦孝公歡迎,次說以三王的“王道”,亦不被采納,繼說以春秋五霸的“霸道”和等而下之的“富國強兵之術(shù)”,終得孝公重用。又如蘇秦,先欲幫助秦國“連橫”,不得用,后游說六國“合縱”;又如張儀,先投奔已經(jīng)發(fā)達的蘇秦,共同“合縱”,因蘇秦不接納,投奔秦國,搞起“連橫”。
             
            
            這些人沒有原則,不問是非,蠅營狗茍,朝秦暮楚,與人俯仰,首鼠兩端,怎么與自己有利怎么干,極端個人主義。如果說楊朱的個人主義是良性的,利己而不損人,法家縱橫家的個人主義則是惡性的,為了利己,為了一己榮華富貴,不惜損人損天下。
             
            
            在世人眼里,蘇秦張儀之流“一怒而諸侯懼, 安居而天下熄”,似乎很成功,很“大丈夫”,在儒家看來,不過“妾婦之道”而已。何謂大丈夫?孟子有精彩的描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睹献印罚?
            
            
            2011-2-22東海儒者余樟法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