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方朝暉】試論“三綱”的兩種含義及其歷史演變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shí)間:2020-12-08 00:12:11
        標(biāo)簽:三綱、人之大倫、人倫之綱
        方朝暉

        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復(fù)旦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現(xiàn)任清華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xué)”與“西學(xué)”——重新解讀現(xiàn)代中國學(xué)術(shù)史》(2002)《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xué)統(tǒng)的迷統(tǒng)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試論“三綱”的兩種含義及其歷史演變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文史哲》2020年第6期

        ?

        摘要:本文通過大量翔實(shí)的文獻(xiàn)考證,試圖證明中國歷史上的“三綱”,本義并不是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而是指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大倫;因?yàn)檫@三倫被視為一切人倫中最重要的,為人之大倫或人倫之綱,故稱“三綱”。這一“三綱”本義承《尚書》《詩經(jīng)》的綱紀(jì)傳統(tǒng)以及先秦的“大倫”思想而來,經(jīng)董仲舒闡發(fā)、《白虎通》界定,在漢代以來一千多年里占統(tǒng)治地位。宋代以來,狹義“三綱”概念,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由于朱子等人影響而日益流行。但嚴(yán)格說來,很難說此后狹義代替了本義,而最多只能說狹義合并了本義。換言之,人們選擇狹義“三綱”概念,是以為其可實(shí)現(xiàn)本義。正因如此,一直到清末,仍有大量學(xué)者從本義而不是狹義使用“三綱”一詞;即便朱熹、呂祖謙、真德秀、吳澄、宋濂、丘濬、湛若水等許多認(rèn)同狹義“三綱”概念的人,也同時(shí)把本義作為狹義的宗旨,經(jīng)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本義使用“三綱”一詞。因此,忽略本義,將“三綱”不加分辨地等同于“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就無法理解古人“三綱”的真實(shí)含義和思想,進(jìn)一步導(dǎo)致其被現(xiàn)代人歪曲甚至妖魔化。

        ?

        關(guān)鍵詞三綱 人之大倫 人倫之綱

        ?

        現(xiàn)代人鮮有不知道“三綱”為何義的。幾乎所有人都認(rèn)為,所謂“三綱”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它是董仲舒、《白虎通》等提出來為漢代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服務(wù)的,并在中國歷史上盛行了兩千多年。

        ?

        然而這類說法真的正確嗎?且不說無任何文獻(xiàn)證明董仲舒將“三綱”定義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白虎通》所謂“三綱”嚴(yán)格說來也不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以下簡稱“某為某綱”);在漢代以來兩千多年里,盡管人們常使用“三綱”一詞,但極少把它定義為“某為某綱”;他們所謂的“三綱”時(shí)常是指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大倫;之所以稱其為“三綱”,因認(rèn)為這三倫關(guān)系對其他各倫、乃至所有人倫關(guān)系起著規(guī)范和引領(lǐng)的作用,因?yàn)樗鼈兪且磺腥藗愔凶钪匾?,代表“人倫之綱”或“人之大倫”。所以,他們所說的“三綱”,與“人之大倫”或“三大倫”[①]幾乎是同義語。本文將這一理解稱為“三綱”之本義。

        ?

        大約始于宋代,特別是朱熹以來、并由于朱子等人影響,越來越多的學(xué)者把“三綱”定義為“某為某綱”(本文將這一理解稱為狹義“三綱”概念)。然而,即使如此,宋以來的學(xué)者們?nèi)匀黄毡榈貜摹叭酥髠悺被颉叭藗愔V”這一本義立場使用“三綱”一詞。另外,許多學(xué)者雖將“三綱”界定為“某為某綱”,但同時(shí)卻還是從本義出發(fā)來理解其意義。包括朱熹等許多學(xué)者在內(nèi),都不斷地或更多地從本義而不是狹義出發(fā)來使用“三綱”一詞。

        ?

        如果以上說法正確的話,將說明“三綱”的歷史面貌、歷史作用皆與今人所想差別甚大。本文試圖說明歷史上的“三綱”有本義與狹義之分,并認(rèn)為:只有認(rèn)識(shí)到這二義的關(guān)系才能正確認(rèn)識(shí)“三綱”的真實(shí)含義。

        ?

        一、董仲舒、《白虎通》“三綱”本義

        ?

        為了搞清“三綱”的本義,也許最好的途徑就是回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班固撰的《白虎通》(又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前者是公認(rèn)最早使用“三綱”一詞的書,后者是最早系統(tǒng)論述“三綱”含義的書?!栋谆⑼ā穼Α叭V”之義的論述,可以說在后世兩千年中極具權(quán)威性,成為了幾乎所有對“三綱”進(jìn)行界定時(shí)所繞不過的最重要的源頭文獻(xiàn)。那么,在這兩部著作中,“三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

        首先,在董仲舒的上述著作中,“三綱”一詞總共只出現(xiàn)了兩次,而且都只是附帶地使用了,并沒有明確說明“三綱”之義。今天我們只能從上下文來推測董仲舒所使用的“三綱”是何義。

        ?

        第一次是《深察名號(hào)篇》在批評“孟子之善”時(shí),說到“循三綱五紀(jì),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②]。此處“三綱五紀(jì)”,凌曙、蘇輿、鐘肇鵬注本均引用《白虎通》中的“三綱六紀(jì)”以說明之,蘇輿注提到“五紀(jì),據(jù)《白虎通》本當(dāng)作六紀(jì)”。[③]可見,所謂“三綱五紀(jì)”,當(dāng)回到《白虎通》的“綱紀(jì)”脈絡(luò)來理解。

        ?

        第二次是《基義篇》“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一句。其上文如下:

        ?

        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yǎng)之;秋為死而棺之,冬為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④]

        ?

        從這段文字確實(shí)討論了君臣、夫婦、父子這三倫的內(nèi)部關(guān)系,但無法推出作者把“三綱”定義“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這里的“三綱”究竟是指什么?董氏沒說,我們不妨推測一下。

        ?

        《基義篇》的主旨似乎是通過陰陽耦合關(guān)系,來說明“天之任德不任刑”。作者重點(diǎn)講到了兩方面:一方面是講“凡物必有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夫婦、父子、君臣之間的耦合關(guān)系,是按照“陽兼于陰,陰兼于陽,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的規(guī)律進(jìn)行的,即陰陽之間存在互動(dòng)、互助的特點(diǎn);另一方面,作者又強(qiáng)調(diào),陰陽耦合存在上下之別、先后之分:“合,必有上,必有下”;“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yàn)殛枺逓殛帯?;“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陰兼功于陽,地兼功于天?!艘娞熘H陽而疏陰,任德而不任刑也。”綜合這兩方面,作者的結(jié)論是“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⑤]上述兩方面中,后一個(gè)方面涉及董仲舒在其他地方討論到的“陽尊陰卑”思想,也確實(shí)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這一狹義上的“三綱”概念有關(guān),但董氏并未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從通篇主旨看,董氏顯然認(rèn)為,只有將這兩方面合起來,才可以確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熬?、父子、夫婦之道”才是焦點(diǎn),而陽尊陰卑、某為某綱只是實(shí)現(xiàn)這個(gè)焦點(diǎn)目標(biāo)的途徑之一。

        ?

        過去人們因?yàn)橐呀?jīng)習(xí)慣把“三綱”理解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所以說“王道之三綱”一句中的“三綱”指的就是“某為某綱”;但如果從上下文看,如果說此句中的“三綱”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大倫,或者說更具體地指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即文中“君臣、父子、夫婦之義”),是不是也可以呢?蘇輿即持此說。蘇輿在注解董氏“君臣、父子、夫婦之義”一句時(shí)引《白虎通·三綱六紀(jì)》稱:“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cè)嵯嗯?,故六人為三綱。”[⑥]根據(jù)蘇注引文,“三綱”就是指君臣、父子、夫婦這六人所構(gòu)成的三對關(guān)系,其所以為“三綱”,原因正在于它們典型地體現(xiàn)了董仲舒所謂的“陰陽之道”。為什么這六人、三倫因?yàn)榈湫偷伢w現(xiàn)了陰陽之道,從而稱為“三綱”?這一點(diǎn)在《白虎通》里有明確解說,我們下面看到,《白虎通》大抵認(rèn)為這三倫典型地反映了陰陽關(guān)系,所以能綱紀(jì)其他各倫(即六紀(jì))。

        ?

        因此,現(xiàn)在就來看看《白虎通》對“三綱”的定義。《白虎通》各篇中以《三綱六紀(jì)篇》論述“三綱”最詳,并且明確地把“三綱”界定為“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

        ?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jì)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庇衷唬骸熬粗T父兄,六紀(jì)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焙沃^綱紀(jì)?綱者,張也。紀(jì)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jì)。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jì)為化,若羅網(wǎng)之有紀(jì)綱而萬目張也?!对姟吩疲骸皝悂愇耐酰V紀(jì)四方?!?a name="_ftnref7">[⑦]

        ?

        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cè)嵯嗯?,故六人為三綱。[⑧]

        ?

        三綱法天地人,六紀(jì)法六合?!o(jì)者,為三綱之紀(jì)者也。師長,君臣之紀(jì)也,以其皆成己也;諸父、兄弟,父子之紀(jì)也,以其有親恩連也;諸舅朋友,夫婦之紀(jì)也,以其皆有同志為紀(jì)助也。[⑨]

        ?

        以上是《白虎通》論述“三綱”最經(jīng)典的幾段話,其中第一段被古人引用無數(shù)次,影響力不難想象。這幾段話的核心思想我認(rèn)為可歸納為如下幾條:

        ?

        1、“三綱”指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對關(guān)系,即三倫;

        ?

        2、“三綱”是相對于“六紀(jì)”而言的,六紀(jì)指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這六倫或曰六種關(guān)系;

        ?

        3、“六紀(jì)”以“三綱”為準(zhǔn),師長為君臣之紀(jì),諸父兄弟為父子之紀(jì),諸舅朋友為夫婦之紀(jì)。據(jù)此,“三綱”所以稱為“綱”,因?yàn)樗鼈円?guī)范著其他各倫;

        ?

        4、為什么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可以規(guī)范其他各倫呢?因?yàn)樗鼈兪顷庩栔赖牡湫腕w現(xiàn),“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這也是“三綱”所以為“三綱”的根本根據(jù)吧,由此可以理解為何《春秋繁露·基義》花大量篇幅討論陰陽關(guān)系并宣稱“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

        5、“三綱”之所以為“三綱”,還因?yàn)樗c六紀(jì)一起共同擔(dān)負(fù)著“張理上下、整齊人道”的責(zé)任,“若羅網(wǎng)之有紀(jì)綱而萬目張”。從這個(gè)角度講,“三綱”寓意“人倫之綱”;

        ?

        6、先秦的“五倫”不足以代表全部人倫,加上五紀(jì)或六紀(jì)則有八倫、九倫甚至更多;而在各倫之中,以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最重要,古人常稱為“人之大倫”,這也是“三綱”本義所在;

        ?

        7、“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與“三綱”是什么關(guān)系呢?前者是為了實(shí)現(xiàn)后者正道的方式。請注意《含文嘉》“某為某綱”與“六紀(jì)道行”并列,皆為行為過程而非名詞;如果說“某為某綱”是為了確立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敬諸父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就是為了確立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這六倫(即六紀(jì))。

        ?

        8、稱“某為某綱”為“三綱”,乃是將原本確立“三綱”的方式混同為“三綱”這個(gè)目標(biāo)。我們將這一定義稱為狹義“三綱”,因?yàn)樗皇菍ⅰ叭V”本義中的一個(gè)方面,即確立“三綱”的某種特定途徑,等同于“三綱”。而《白虎通》以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為“三綱”,才是“三綱”本義。狹義“三綱”雖來源于《含文嘉》,但從引文看,《含文嘉》也只是以“某為某綱”來說明三大倫,也沒有將“某為某綱”稱為“三綱”。

        ?

        “三綱”的本義早在先秦即已明顯存在,《禮記·樂記》子夏“圣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jì)綱;紀(jì)綱既定,天下大定”之語,實(shí)為“三綱”本義在先秦的鮮明表達(dá)?!渡袝の遄又琛放u太康“今失厥道,亂其紀(jì)綱,乃厎滅亡”(《左傳·哀六年》引),《盤庚上》載盤庚自警“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詩經(jīng)·遐樂》言成王為“四方之綱”,《棫樸》贊文王“綱紀(jì)四方”……這一源遠(yuǎn)流長的綱紀(jì)傳統(tǒng),為后世“三綱”之濫觴。而先秦以君臣、父子、夫婦為人之大倫或人倫之綱的思想,見于《論語》〈顏淵〉〈微子〉、《孟子》〈公孫丑下〉〈萬章上〉、《周易·序卦》、《禮記·哀公問》、《荀子·天論》、《呂氏春秋·似順論·處方》、《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六德〉》等之中,實(shí)為后世“三綱”本義的直接來源。

        ?

        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即在《白虎通》“三綱者……謂君臣、父子、夫婦也”這一表述中,“君臣、父子、夫婦也”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的縮寫或簡稱?從上下文看這樣理解存在明顯邏輯問題:其一,這里“三綱”與“六紀(jì)”并列,六紀(jì)既然是六種人倫,三綱也應(yīng)該是指幾種人倫;其二,《含文嘉》“某為某綱”之文,與“敬諸父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等并列,都是指行為過程,是行為而不是人倫,不能把處理人倫的行為與人倫本身相混;其三,后面講君臣、父子、夫婦“六人為三綱”的理由時(shí),明確指出是因?yàn)椤瓣柕藐幎颍幍藐柖?,剛?cè)嵯嗯洹保鴽]有說是因?yàn)椤澳碁槟持V”;其四,《白虎通》從“綱”、“紀(jì)”的關(guān)系角度講“三綱”,明確強(qiáng)調(diào)“六紀(jì)”為“三綱”之紀(jì),因而暗示“綱”之所以為“綱”,是因?yàn)樗鼈円?guī)范著六紀(jì);其五,《白虎通》對“綱”之義分別從字義和功能兩方面作了界定。從字義上講,“綱者,張也”;從功能上講,就是“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就是說,“綱”之所以為“綱”,主要是因?yàn)樗鼈儗φ麄€(gè)人倫之道起著規(guī)范作用。

        ?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說,董仲舒《深察名號(hào)》所提到的“三綱五紀(jì)”,如果聯(lián)系這里的“三綱六紀(jì)”來理解的話,就進(jìn)一步證實(shí)了董氏所謂“三綱”是從綱紀(jì)傳統(tǒng)出發(fā)立論,“三綱”當(dāng)指三大倫,而不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盡管董氏確實(shí)提出了陽尊陰卑、陽貴陰賤等思想,但這只是作為實(shí)現(xiàn)“三大倫”或“三綱”的方式,而不能說他以“某為某綱”為“三綱”。

        ?

        下面我們用下表來概括“三綱”的兩個(gè)含義及其關(guān)系:

        ?

        表1“三綱”二義及其關(guān)系

        ?

        本義

        ?

        狹義

        何為綱

        ?

        君臣、父子、夫婦

        ?

        君、父、夫

        相對于

        ?

        諸父、兄弟、諸舅、族人、師長、朋友這六紀(jì)

        ?

        臣、子、妻

        范圍

        ?

        全部人倫秩序

        ?

        三倫內(nèi)部秩序

        來源

        ?

        綱紀(jì)傳統(tǒng)

        ?

        名分傳統(tǒng)

        ?

        下面再用表2來說明《白虎通》中“三綱”與“某為某綱”之關(guān)系:

        ?

        表2“三綱”與“某為某綱”

        ?

        人倫

        ?

        人倫組織方式(《含文嘉》)

        三綱

        ?

        君臣、父子、夫婦

        ?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

        六紀(jì)

        ?

        諸父、兄弟、諸舅、族人、師長、朋友

        ?

        敬諸父兄,六紀(jì)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

        據(jù)此,我們可以說,“三綱”的本義指三種主要人倫;而“某為某綱”,代表實(shí)現(xiàn)本義的方式。但是,根據(jù)前引《春秋繁露》可以看出,人倫組織方式并不限于《含文嘉》所說的“某為某綱”,由此也可進(jìn)一步理解下面將要提到的,為何古人講“三綱”時(shí)較少提到“某為某綱”。

        ?

        古人從“三大倫”、而不是“某為某綱”使用“三綱”一詞,在漢以后文獻(xiàn)中有大量例證,這里僅舉幾條。比如皇侃《論語·為政》“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疏曰:

        ?

        三綱,謂夫婦、父子、君臣也。三事為人生之綱領(lǐng),故云三綱也。[⑩]

        ?

        《前漢書》卷85《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勤三綱之嚴(yán),修后宮之政”顏師古注:

        ?

        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也。[11]

        ?

        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24《論語音義》釋:

        ?

        三綱,謂父子、夫婦、君臣是也。[12]

        ?

        又比如我們熟悉的《三字經(jīng)》中有“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13]一句,顯然亦是從本義而非狹義的角度使用“三綱”一詞。如果《三字經(jīng)》是從狹義使用“三綱”的話,就應(yīng)當(dāng)說“三綱者,君為綱,父為綱,夫?yàn)榫V”才對。還有很多其他例證,這里限于篇幅不舉,下面還會(huì)提到若干。

        ?

        二、“三綱”定義:從本義到狹義

        ?

        “三綱”本義指三大倫,或人之大倫,寓意人倫之綱,這一事實(shí)臺(tái)灣學(xué)者閻鴻中先生早在上世紀(jì)90年代即已揭示。他明確指出,《白虎通》給予了“三綱”兩個(gè)定義,其中第一個(gè)定義即是指“君臣、父子、夫婦三者為人倫之道的大綱領(lǐng),而六紀(jì)是為其輔助的小綱領(lǐng)。所有的社會(huì)關(guān)系和倫理道德就像一張大網(wǎng),由這九條綱紀(jì)來維系和推動(dòng)?!?a name="_ftnref14">[14]他并考察了這一定義如何從先秦時(shí)的“綱紀(jì)”傳統(tǒng)、特別是孔子以來“把‘君臣、父子、夫婦’視為三項(xiàng)主要人倫關(guān)系”,“將它們視為為政的要?jiǎng)?wù)”[15]演變而來。而在閻鴻中之前,徐復(fù)觀先生也早在上世紀(jì)70年代指出過,董仲舒“所謂三綱,是指君臣夫婦父子各盡其分而言,并非指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a name="_ftnref16">[16]

        ?

        那么,“三綱”是如何從本義演變成狹義的呢?我根據(jù)《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檢索[17],得出狹義“三綱”概念的形成雖可追溯到《白虎通》及孔穎達(dá)《禮記正義》、邢昺《論語注疏》,而真正流行可能是在朱子之后。下表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在《四庫全書》中的出現(xiàn)次數(shù)統(tǒng)計(jì):

        ?

        表3《四庫全書》中“三綱”類術(shù)語統(tǒng)計(jì)

        ?

        三綱

        ?

        三綱五常

        ?

        君為臣綱 href="#_ftn18" [18]

        ?

        父為子綱

        ?

        夫?yàn)槠蘧V href="#_ftn19" [19]

        經(jīng)部

        ?

        823

        ?

        205

        ?

        30

        ?

        30

        ?

        47

        史部

        ?

        578

        ?

        147

        ?

        6

        ?

        6

        ?

        3

        子部

        ?

        573

        ?

        167

        ?

        25

        ?

        24

        ?

        23

        集部

        ?

        767

        ?

        211

        ?

        10

        ?

        9

        ?

        12

        附錄

        ?

        4

        ?

        1

        ?

        0

        ?

        0

        ?

        0

        總計(jì)

        ?

        2745 href="#_ftn20" [20]

        ?

        731

        ?

        71

        ?

        69

        ?

        85

        ?

        據(jù)上表,《四庫全書》中“君為臣綱”僅出現(xiàn)71次,今纂錄《四庫全書》中全部“君為臣綱”文獻(xiàn)如下:

        ?

        表4《四庫全書》“君為臣綱”統(tǒng)計(jì)

        ?

        次數(shù)

        ?

        文獻(xiàn)(超過1次注明)

        經(jīng)

        ?

        30

        ?

        《周易衍義》,《易經(jīng)蒙引》,《書集傳或問》,《尚書日記》,《詩集傳名物鈔》,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2次),《禮記大全》,《禮記注疏》,衛(wèi)湜《禮記集說》,陳澔《陳氏禮記集說》,《陳氏禮記集說補(bǔ)正》,《禮記述注》,《讀禮志疑》,《參讀禮志疑》,《禮書綱目》(2次),《樂律全書》(2次),《四書或問》,《論語集注》,《論語注疏》(2次),《論語集編》,《論語纂疏》,《論語通》,《論語纂箋》,《論語集注大全》,《御定康熙字典》,《古今韻會(huì)舉要》

        ?

        6

        ?

        《明史》(卷255),《資治通鑒》(正文未見,胡三省注2次);《唐鑒》呂注(2次),《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

        ?

        25

        ?

        《白虎通義》,《太玄本旨》,《通書述解》,《皇極經(jīng)世書解》,《近思錄》,《近思錄集注》(茅星來),《近思錄集注》(江永),《御覽經(jīng)史講義》(2次),《大學(xué)衍義》(2次),《大學(xué)衍義補(bǔ)》,《性理大全》,《性理群書句解》,《御纂性理精義》,《內(nèi)訓(xùn)》,《格物通》(2次),《小學(xué)紺珠》,《隱居通義》,《春明夢余錄》,《群書會(huì)元截江網(wǎng)》,《圖書編》,《讀書紀(jì)數(shù)略》,《御定駢字類編》

        ?

        10

        ?

        《周元公集》,《北溪大全集》,《吳文正集》,《閑居叢稿》,《師山集》,《定山集》,《風(fēng)雅翼》,《論學(xué)繩尺》,《明文海》,《御制詩集》等

        ?

        在這些“君為臣綱”的文獻(xiàn)中,明確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者,查得53條,占所有“君為臣綱”文獻(xiàn)條目中約70%。我們發(fā)現(xiàn),在所有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的文獻(xiàn)中,除了《含文嘉》原文外,有幾條源文獻(xiàn)較為重要,它們分別是:(1)《禮記·樂記》,(2)《論語》《為政》《陽貨》,(3)《周子通書》。狹義“三綱”的定義,多出現(xiàn)于古人對這幾條文獻(xiàn)的注解中?,F(xiàn)將這三條原始文獻(xiàn)對后世影響制成下表:

        ?

        表5:注解傳統(tǒng)中的狹義“三綱”

        源頭

        ?

        原始文獻(xiàn)

        ?

        出現(xiàn)例證

        ?

        學(xué)者

        《禮緯·含文嘉》

        ?

        《禮記樂記》“子夏對曰圣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jì)綱”章孔疏

        ?

        衛(wèi)湜《集說》、陳澔《集說》、《陳氏禮記集說補(bǔ)正》、《禮記大全》、《禮記述注》、《禮書綱目》等

        ?

        孔穎達(dá)、衛(wèi)湜、陳澔、胡廣、陸隴其、江永、納喇性德、李光坡、汪紱等

        《論語》《為政》“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及《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章邢疏、朱注

        ?

        朱熹《論語集注》《四書或問》、真德秀《論語集編》、趙順孫《論語纂疏》、胡炳文《論語通》、詹道傳《論語纂箋》、《論語集注大全》等

        ?

        邢昺、朱熹、真德秀、詹道傳、趙順孫、胡炳文、胡廣等

        《周子通書》“三綱正九疇敘”朱子注

        ?

        《近思錄》葉采、曹端、茅星來、江永之注解,復(fù)收入《性理大全書》、《性理群書》、《御纂性理精義》等之中

        ?

        朱熹&呂祖謙、葉采、曹端、茅星來、江永等

        ?

        一個(gè)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是,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的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宋代以來。宋代以前,除《白虎通》之外,唯一一例僅見于孔穎達(dá)《禮記注疏》卷39引《含文嘉》文。入宋以來、朱子之前,明確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者,今只查得見于邢昺《論語注疏》及阮逸注《文中子中說》??资枰谩逗募巍?,雖定義色彩明顯,但影響并不大。而邢疏引用《白虎通》兩處,在引狹義“三綱”定義之前,先引本義“三綱”定義,可見邢疏沒有明確地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后世朱子引邢疏,明確以“某為某綱”界定“三綱”,影響甚大。順著上述三條源文獻(xiàn),即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朱子的影響。因?yàn)楹笫馈抖Y記》、《論語》的注解,基本上按照朱子的觀點(diǎn)展開,真德秀、陳澔、胡廣、江永等莫不引朱子之語釋“三綱”。而后世《周子通書》的注解,主要通過《近思錄》等擴(kuò)散,其中對“三綱”的注解基本照搬朱子。據(jù)初步統(tǒng)計(jì),在全部53條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的例子中,明顯受朱子影響的次數(shù)、加上朱子本人使用的次數(shù),總計(jì)不少于31條,占總數(shù)58%,這還不包括許多可能間接受朱子影響的情況。

        ?

        孔穎達(dá)、邢昺、朱熹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文獻(xiàn)如下:

        ?

        (1)唐孔穎達(dá)《禮記注疏》卷39《樂記》“圣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jì)綱”章疏:

        ?

        案:《禮緯·含文嘉》云: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矣。[21]

        ?

        (2)宋邢昺《論語注疏》卷2“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疏:

        ?

        云三綱五常者,《白虎通》云:“三綱者何謂?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jì),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a name="_ftnref22">[22]

        ?

        (3)朱熹《論語集注》卷一“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注:

        ?

        愚按: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23]

        ?

        朱子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共查得如下幾處:

        ?

        (1)《論語集注》卷1“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注;

        ?

        (2)《四書或問》卷7;

        ?

        (3)《儀禮經(jīng)傳通解》卷5、卷9;

        ?

        (4)朱子注《周子通書》“三綱正、九疇敘”一段,后人納入《近思錄》等書中,影響甚廣,見于葉采、茅星來、江永等所編各種《近思錄》注解本。

        ?

        朱子一生使用“三綱”一詞次數(shù)冠絕古今,其中《朱子語類》(四庫本)21次、《朱子文集》(叢刊本)39次[24],共計(jì)60次(一般學(xué)者使用“三綱”通常只見1、2例,達(dá)10次者已屬罕見),其觀點(diǎn)為理學(xué)后脈所繼承,影響所及,真德秀、陳淳、陳澔、胡三省、吳澄、湛若水、丘濬、曹端、顧炎武、江永等均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紤]到理學(xué)在南宋以來的統(tǒng)治地位,特別是朱注的特殊影響力,可以肯定朱熹是塑造這一定義統(tǒng)治地位的主要功臣。

        ?

        然而,在朱子所處的宋代,明確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仍然少見。北宋學(xué)者如周敦頤等雖用“三綱”一詞,但并未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25];二程所用“三綱”接近于“三大倫”之義(后文分析);胡安國、胡宏、胡寅三人均大量使用“三綱”一詞,然皆無從狹義定義“三綱”;[26]朱熹好友呂祖謙雖然在《唐鑒》注中引邢疏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但在《左氏傳說》卷四中又使用“君臣父子夫婦”定義“三綱”[27];至于宋末王應(yīng)麟,其《困學(xué)紀(jì)聞》中“三綱”凡8見[28],皆無明確定義;其《小學(xué)紺珠》卷3[29]傾向于以君臣、父子、夫婦定義“三綱”,同時(shí)亦標(biāo)“某為某綱”之文。宋末學(xué)者黃震亦喜談“三綱”,但較明顯地從本義而不是狹義使用“三綱”一詞。[30]

        ?

        三、本義依然強(qiáng)勁:朱子之例

        ?

        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gè)重要現(xiàn)象,“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在《四庫全書》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分別為71次、69次和85次),與“三綱”在其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約2745次)完全不成比例。特別在24部正史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皆僅出現(xiàn)1次(見于《明史·黃道周傳》),“夫?yàn)槠蘧V”未見。這一差別似乎說明,古人在使用“三綱”時(shí),并不太喜歡“某為某綱”這一狹義界定。盡管我們不能說,未從狹義定義“三綱”,不等于就不是狹義。但是,這一數(shù)字的不對稱是否說明,狹義代替本義,主要限于正式經(jīng)典的注解中,而當(dāng)回到現(xiàn)實(shí)生活中時(shí),人們發(fā)現(xiàn)還是本義“三綱”更有用;所以“三綱”本義不但沒消失,反而現(xiàn)實(shí)影響力一直大于狹義“三綱”?考慮史書更能反映人們?nèi)粘I钪械挠梅?,似乎這一猜測有一定根據(jù)。

        ?

        例如我們發(fā)現(xiàn),朱子雖然一生大量使用“三綱”一詞,除了幾部注解之外,在使用“三綱”次數(shù)最多的《朱子語類》(共21次,四庫本)及《朱子文集》(39次,四部叢刊本)中,均未使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之表述。如果說這是因?yàn)橹祆湔J(rèn)為“三綱”狹義定義已經(jīng)約定俗成,不再需解釋,顯然不合史實(shí)。下表為四庫本《朱子語類》和叢刊本《朱子文集》中“三綱”術(shù)語統(tǒng)計(jì):

        ?

        表6朱子《語類》《文集》“三綱”術(shù)語出現(xiàn)統(tǒng)計(jì)

        術(shù)語

        ?

        《朱子語類》

        ?

        《朱子文集》

        三綱

        ?

        21 href="#_ftn31" [31]

        ?

        39

        三綱五常

        ?

        19

        ?

        11

        君為臣綱

        ?

        0

        ?

        0

        父為子綱

        ?

        0

        ?

        0

        夫?yàn)槠蘧V

        ?

        0

        ?

        0

        ?

        朱子一方面在《論語集注》、《四書或問》、《周子通書》注、《儀禮經(jīng)傳通解》等數(shù)處明確將“三綱”界定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另一方面,又在多處從人之大倫、人倫之綱這一角度界定或使用“三綱”一詞。代表其晚年思想的《儀禮經(jīng)傳通解》中,兩處全引《白虎通》從君臣、父子、夫婦關(guān)系出發(fā)來界定三綱,本義與狹義并存、而以本義為宗。從其在文集中所使用的“三綱”看,他總是把“三綱”理解為人間最重要的三種關(guān)系,即董仲舒、《白虎通》中的三綱用法。今以四部叢刊電子版《朱子文集》(全稱《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為據(jù),統(tǒng)計(jì)其中“三綱”術(shù)語含義如下:

        ?

        表7《朱子文集》“三綱”語義分析 href="#_ftn32" [32]

        ?

        ?

        ?

        內(nèi)容摘要

        人倫

        ?

        11

        ?

        13(3),14(2),43,59(2),70,75,82,91

        ?

        仁莫大于父子、義莫大于君臣,是謂三綱之要;三綱淪,子不知有父臣不知有君;無三綱是無君無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三綱即是有父子有君臣;接人之道即三綱;君臣父子大倫三綱所系;無三綱則人倫廢;三五為大倫大法;妻殺夫、族子殺族父、地客殺地主系三綱之重

        為君

        ?

        孝親

        ?

        4

        ?

        14(2),75,91

        ?

        勸光宗盡孝,父子天倫三綱所系;勸天子服三年喪;君父仇不報(bào)三綱墮;天申節(jié)不錫宴三五掃地

        講和

        ?

        3

        ?

        13,24,30

        ?

        講和則三綱淪;三五可治夷狄

        為臣

        ?

        5

        ?

        5,34,45,77,97 href="#_ftn33" [33]

        ?

        致身事主扶三綱;格君垂后扶三綱;臣無言責(zé)官守則三綱絕;勵(lì)名節(jié)立三綱

        夫婦

        ?

        3

        ?

        16,91,100

        ?

        殺夫隳絕三綱,三綱制婦系夫,夫婦居三綱首

        天理/天性 href="#_ftn34" [34]

        ?

        5

        ?

        14,59(2),70,76

        ?

        三綱五常乃天理民彝,宇宙之理張為三綱,發(fā)天性民彝增三綱,三綱之理永無絕滅

        王道/治道

        ?

        8

        ?

        14(2),23,55,73,75,82,91

        ?

        春秋時(shí)三綱亡;無王道則三綱淪;三五為治道本根;三五天下長治久安所賴;三五維系人心;三五為大倫大法;三五為治天下要道

        修身

        ?

        3

        ?

        36,55,59,85

        ?

        援溺多則三五暗,私欲興則三綱淪,盡性養(yǎng)性是三五之道

        其他

        ?

        3

        ?

        29,續(xù)2,別4

        ?

        三五無可疑,添解三綱語,扶持三綱

        ?

        ?

        ?

        ?

        ?

        ?

        據(jù)上表,《朱子文集》從人倫關(guān)系意義上使用“三綱”一詞多達(dá)11條,占總次數(shù)28%。例如,在《文集》卷13《垂拱奏札二》中,朱子稱:

        ?

        舍仁與義,亦無以立人之道矣。然而仁莫大于父子,義莫大于君臣,是謂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于天地之間。[35]

        ?

        朱子說“三綱”基礎(chǔ)是仁義,宗旨在于“立人之道”,即確立人倫之道,這分明是在用“三綱”本義而不狹義。

        ?

        又如在《詩傳綱領(lǐng)》中,朱子引述《詩大序》所謂“厚人倫、美風(fēng)俗”,稱:

        ?

        《詩》之始作,多發(fā)于男女之間,而達(dá)于父子、君臣之際……所以道夫婦之常,而成父子君臣之道也。三綱既正,則人倫厚、教化美而風(fēng)俗移矣。[36]

        ?

        所謂“三綱正”就是從“道夫婦之?!保俺筛缸泳贾馈?,達(dá)于“人倫厚”,這不是從本義使用“三綱”的明證么?

        ?

        我統(tǒng)計(jì),至少如下幾條文獻(xiàn),相當(dāng)明確地體現(xiàn)了朱熹從本義而不是狹義討論“三綱”:

        ?

        (1)《文集》卷13《垂拱奏札二》;

        ?

        (2)《文集》卷14《戊申延和奏札一》;

        ?

        (3)《文集》卷43《答李伯諫(甲申)》;

        ?

        (4)《文集》卷59《答陳衛(wèi)道(鞏)》;

        ?

        (5)《文集》卷75《戊午讜議序》;

        ?

        (6)《文集》卷97《皇考左承議郎守尚書吏部員外郎兼史館校勘累贈(zèng)通議大夫朱公行狀》;

        ?

        (7)《詩傳綱領(lǐng)》(不見于《文集》和《語類》,亦不見于今本《詩集傳》)。

        ?

        除了朱熹,還有許多學(xué)者,包括呂祖謙[37]、真德秀[38]、王應(yīng)麟、吳澄、宋濂[39]、丘濬、湛若水[40]等人,雖一方面也同樣狹義定義“三綱”,而另一方面卻又其他地方明顯地從本義出發(fā)使用“三綱”一詞。

        ?

        例如,元人吳澄亦好“三綱”,《吳文正集》(四庫本)“三綱”7見[41]。其中卷二十《序·綱常明鑒序》有:

        ?

        三綱二紀(jì),人之大倫也,五常之道也。君為臣之綱,其有分者義也;父為子之綱,其有親者仁也。夫?yàn)槠拗V,其有別者智也。長幼之紀(jì),其序?yàn)槎Y;朋友之紀(jì),其任為信。之二紀(jì)者,亦不出乎三綱之外。何也?因有父子也,而有兄弟以至于宗族,其先后以齒者,一家之長幼也。因有君臣也而有上下,以至于儔侶,其尊卑以等者,一國之長幼也。因有兄弟也,而自同室以至于宗族,其互相幫助者,同姓之朋友也。因有上下也而自同僚以至于儔侶,其互相規(guī)正者,異姓之朋友也。舉三綱而二紀(jì)在其中,故總謂之綱常。[42]

        ?

        這里,一方面講“君為臣之綱”、“父為子之綱”、“夫?yàn)槠拗V”,另一方面又強(qiáng)調(diào)三綱加二紀(jì),為“人之大倫”。二紀(jì),即長幼、朋友二倫。因此,三綱加上二紀(jì),實(shí)即《孟子·滕文公上》所謂“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中之五大倫。同時(shí)他強(qiáng)調(diào),二紀(jì)不出三綱之外,即二紀(jì)由三綱規(guī)范,這正是對“綱”本義的展開,也與“綱”之義相合。這說明,吳澄雖然接受了狹義“三綱”定義,但同時(shí)又將其納入到“三綱”本義中。在其所撰《禮記纂言》中,他更是明確地從本義出發(fā)界定“三綱”,卷28《哀公問》解稱:

        ?

        夫婦、父子、君臣,三綱也。三綱,人倫之大者。庶物,諸事之小者。大者先正,則小者從而正矣。[43]

        ?

        在此,吳氏不僅明確稱“夫婦、父子、君臣”為“三綱”,而且強(qiáng)調(diào)“三綱”所以為“三綱”是由于它們代表“人倫之大者”;因?yàn)槿齻愓瑒t眾倫莫不正?!按笳呦日瑒t小者從而正矣”,此乃“三綱”本義之核心。同時(shí),他又把“三綱”之道等同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又如,明儒丘濬《大學(xué)衍義補(bǔ)》(四庫本)中“三綱”多達(dá)16見[44],雖在卷40《治國平天下之要·明禮樂·禮儀之節(jié)下》引朱子“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之文,又于卷2《治國平天下之要·正朝廷·正綱紀(jì)之?!吩斠栋谆⑼ā贰叭V”本義之定義;卷67《治國平天下之要·崇敎化·總論敎化之道》論述“三綱”之義曰:

        ?

        天有天之文,人有人之文……人有三綱也,有六紀(jì)也,有禮節(jié)也,有法度也。其彝倫之秩然,其典則之粲然,皆有文而可觀也。[45]

        ?

        這里明顯回到《白虎通》綱紀(jì)傳統(tǒng),稱三綱、六紀(jì)、禮節(jié)、法度皆“人之文”。所謂“人之文”即人之倫,所謂“彝倫之秩然”。此外,他更于卷79《治國平天下之要·崇教化·躬孝弟以敦化》中稱:

        ?

        天生人君,而付之以肇修人紀(jì)之任。必使三綱六紀(jì)皆盡其道,然后不負(fù)上天之所命。然其所以肇修之端,則在乎愛敬焉。愛敬既立,則由家而國、而天下。天下之人無不愛其親、敬其長,人人親親而長長,家家能愛而能敬,天下之人皆由吾君一人植立以感化之也。[46]

        ?

        這里將“三綱六紀(jì)”皆作為人君所當(dāng)修之“人紀(jì)”,“人紀(jì)”即人倫;人紀(jì)之立,系于愛敬,而不在“某為某綱”。可見這是從本義說“三綱”。

        ?

        事實(shí)上,朱子之后堅(jiān)持從本義而不是狹義使用“三綱”的例子有許多,這里再舉一例。劉寶楠(1791-1855)《論語正義》卷二十《陽貨第十七》“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一段正義曰:

        ?

        三綱者,謂君臣、父子、夫婦也?!睹姟りP(guān)雎》傳亦云:“夫婦有別,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a name="_ftnref47">[47]

        ?

        劉氏明確從本義出發(fā)界定“三綱”,并從夫婦別、父子親、君臣敬,而不是“某為某綱”角度釋之。

        ?

        更重要的是,古今歷史上一直有人反對從狹義、即“某為某綱”來理解“三綱”的。比如南宋學(xué)者胡詮(1102-1180)即曾指出:

        ?

        父子紀(jì)綱閨門,君臣紀(jì)綱朝廷?!抖Y緯》引三綱不經(jīng)之論,今所不取。[48]

        ?

        視《含文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為“不經(jīng)之論”,強(qiáng)調(diào)“三綱”本義在于對其他人倫的規(guī)范、引領(lǐng)作用。

        ?

        又比如晚清至民國間學(xué)者孫寶瑄(1874-1924)也指出:

        ?

        鄭氏《詩譜序》曰:一綱舉而萬目張。余謂古人所謂三綱,恐是以君臣、父子、夫婦統(tǒng)括人類,故名曰綱。后人不察,妄以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君為臣綱為言,是大謬也!凡綱所以統(tǒng)目也,綱少而目多。[49]

        ?

        認(rèn)為把“三綱”理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是“大謬”,因?yàn)椤叭V”的本義是要“統(tǒng)括人類”。所謂“統(tǒng)括人類”,我認(rèn)為就是指為一切人倫之綱,為人間秩序之源。所以孫氏強(qiáng)調(diào),鄭氏《詩譜序》“一綱舉而萬目張”,可證明“綱”的本義在于對天下萬目的統(tǒng)領(lǐng)。

        ?

        四、如何理解本義與狹義關(guān)系?

        ?

        人們也許會(huì)問,宋代以后,特別是朱子之后,“三綱”在人們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意思?哪種含義占上風(fēng)?

        ?

        為了回答此類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diǎn)是,在古人心目中,“三綱”的這兩個(gè)含義本來就不是相互矛盾的。這是因?yàn)?,“三綱”的本義以三大倫為人倫之綱;預(yù)設(shè)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走上正道,則一切人倫皆入正道,人間秩序?qū)⒁虼硕?。而狹義“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恰恰是確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的途徑。因此,本義與狹義的關(guān)系可以這樣理解:本義代表人倫之道的宗旨,狹義代表人倫之道的途徑。所以,本義與狹義是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的,至少對于接受狹義“三綱”內(nèi)涵的人來說是如此。

        ?

        不過,需要說明,狹義“三綱”并不是如今人所理解的那樣,以服從權(quán)威為宗旨,而是指西周宗法制度所包含的禮制、以及特別是孔子所倡導(dǎo)的名分思想。狹義“三綱”的實(shí)質(zhì)是:人與人之間天然存在著上下之分、輕重之別或等級(jí)之差;從《儀禮》、《周易》、《論語》發(fā)展到漢代,由這種差序性質(zhì)的人倫關(guān)系被董仲舒等人表述為陽尊陰卑或君尊臣卑,被《含文嘉》表述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如果說,本義和狹義都是為了確立人倫正道,差別在于:本義并不預(yù)設(shè)確立的具體方式,或者說預(yù)設(shè)的確立方式比較寬,而狹義預(yù)設(shè)的確立方式明確、具體。

        ?

        由于狹義“三綱”的名分思想可以追溯到周初和孔子,源遠(yuǎn)流長,古人通常不會(huì)反對。如果古人認(rèn)為“陽尊陰卑”或“某為某綱”是確立三大倫的基本方式,他們就很容易得出:為了確立三倫正道,只要堅(jiān)持“某為某綱”就行了;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三綱”的狹義與本義就合一了。也就是說,在這里,他們表面上講的是狹義,但同時(shí)實(shí)際上預(yù)設(shè)了本義為前提,他們講“某為某綱”就是為了實(shí)現(xiàn)本義的目標(biāo),即三倫之正道。所以我要說的是:宋代以來,特別是朱子之后,狹義“三綱”雖然盛行,但并不是以狹義取代了本義,而只是以狹義合并了本義;由于狹義的用法同時(shí)也包含了本義,可以說,狹義“三綱”還是以本義為宗旨的。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朱熹等一大批學(xué)者傾向于狹義“三綱”概念?正因?yàn)樗麄冋J(rèn)為,狹義“三綱”足以實(shí)現(xiàn)本義“三綱”宗旨,不必再專門講本義了。前面我們講的吳澄《吳文正集》卷二十《綱常明鑒序》之文,即是典型例證。

        ?

        狹義可包含本義,也許明人宋濂的說法最能反映。他說:

        ?

        天地之間為人倫之綱者有三,曰:君也、父也、夫也。[50]

        ?

        可以追問:宋濂以君、父、夫?yàn)榫V,這里的“綱”究竟是指君、父、夫分別是臣、子、婦之綱呢,還是指君、父、夫?yàn)檎麄€(gè)人倫之綱呢?如果是前者,就是狹義“三綱”概念;如果是后者,就是本義“三綱”概念。從行文看,作者既然說這三者為“人倫之綱”,顯然是從本義出發(fā);但又不說君臣、父子、夫婦為人倫之綱,而只講君、父、夫?yàn)槿藗愔V,顯然預(yù)設(shè)了通過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可確立人倫之綱。這就是把狹義“三綱”與本義“三綱”合二為一了??梢哉f,后世大多數(shù)從狹義講“三綱”的人,都預(yù)設(shè)了同樣的前提,也以本義“三綱”為宗旨。我認(rèn)為這是狹義“三綱”概念后世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

        但也有一些情況,古人講“三綱”時(shí)并不愿意從“某為某綱”這一狹義出發(fā),而是直接從五常出發(fā),比如前面提到的朱子、吳澄、丘濬、劉寶楠以及《三字經(jīng)》均有時(shí)從“君臣義、父子親、夫婦別”的角度來講三倫之道,所以我們說這里他們可能是在從本義講“三綱”,也可能兼本義與狹義而講“三綱”。這可能是因?yàn)椋湃穗m認(rèn)同“某為某綱”,但覺得“某為某綱”不足以說明三倫之道。

        ?

        還有很多時(shí)候,古人實(shí)際上是從本義講“三綱”,但看起來卻十分象是從狹義出發(fā),至少從狹義出發(fā)也似乎可通。這是因?yàn)?,凡是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沒有確立,基本上都包含著君臣、父子、夫婦的名分遭到破壞這個(gè)前提,后者正是狹義“三綱”之旨。這就需要仔細(xì)分辨,而分辨的標(biāo)準(zhǔn)在于從上下文看作者的真正用意。比如當(dāng)作者總結(jié)“三綱”不立的原因時(shí),并沒有歸咎于“某不為某綱”,而是歸結(jié)為“無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或之義”;更重要的是,作者的重心如果在于說明三倫沒有確立對其他人倫關(guān)系、乃至較大范圍的社會(huì)秩序的破壞。在這些情況下,我認(rèn)為作者主要是從本義而不狹義出發(fā)來使用“三綱”一詞。下面我們舉三個(gè)例子來說明,如何來分辨古人“三綱”概念的真實(shí)含義。

        ?

        例一、《二程遺書》卷18《劉元承手編》載伊川先生論唐無“三綱”曰:

        ?

        唐有天下,如貞觀、開元間,雖號(hào)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fēng),三綱不正,無父子君臣夫婦,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肅宗,便篡。肅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鎮(zhèn)不賓、權(quán)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亂。[51]

        ?

        前面還有“唐之紀(jì)綱,自太宗亂之。終唐之世無三綱者,自太宗始也”等語。所謂“無三綱”,如果從狹義來理解,即唐太宗、肅宗等人不守本分,做出越軌之事。這是沒問題的?!督间洝啡~采集解此語稱,“太宗以智力劫持取天下,其于君臣父子之義有虧,閨門之間又有慙德,三綱皆已不正”[52]。太宗以天子身份做出了亂倫之事,包括殺兄奪位、殺弟奪妻等,這些當(dāng)然是破壞了狹義“三綱”中的名分關(guān)系。但是我們要記?。撼填U的重心并不在于太宗是否遵守了“某為某綱”,而是“三綱”的被破壞,為何開啟了后世數(shù)百年禍亂?顯然,如果唐太宗只是一介匹夫,即使有同樣的行為,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響;正因?yàn)樗翘熳?,影響就非同凡響?o:p>

        ?

        如果我們把程子所說的“三綱”解讀為本義,即指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大倫,也許能更好地貼近上下文所反映的原意?!叭V”的本義旨在說明:“三大倫”為一切秩序之源,這典型地體現(xiàn)在太宗未能率先垂范以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對后世產(chǎn)生的一連串連鎖效應(yīng)中:一方面,唐太宗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子孫后代,導(dǎo)致了后世王室之亂不絕;另一方面,唐王室“三綱”之亂也間接成為藩鎮(zhèn)興起的原因,成為大唐衰落根源;再一方面,唐無“三綱”還延伸到了唐末五代,成為五代朝代更迭、干戈不息的間接原因。所以,如果說小程子使用的“三綱”是指本義,應(yīng)該更合乎程子原意。正因如此,無論是程子給出的總結(jié),所謂“無父子君臣夫婦”,“君不君、臣不臣”;還是葉采所作的總結(jié),所謂“其于君臣父子之義有虧”,都未提到“不以君父夫?yàn)榫V”。

        ?

        例二、宋朝歷史上曾幾次發(fā)生為皇位害死親人之事。宋太宗曾逼死親弟廷美(即秦王),宋理宗整死了皇子竑(即濟(jì)王)。故宋理宗初即位時(shí),禮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真德秀入見,以三綱五常為天下秩序之基為由,要求理宗善待濟(jì)王,為其立后。真德秀奏理宗曰:

        ?

        三綱五常,扶持宇宙之棟干,奠安生民之柱石。晉廢三綱而劉石之變興,唐廢三綱而安祿山之難作。我朝立國根本仁義,先正名分。陛下初膺大寶,不幸處人倫之變,有所未盡,流聞四方,所損非淺。霅州之變,非濟(jì)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跡,后聞捕討之謀。情狀本末,灼然可考。愿詔有司討論。雍熙追封秦邸,舍罪恤孤,故事斟酌行之。雖濟(jì)王未有子息,興滅繼絕在陛下耳。[53]

        ?

        若無濟(jì)王被廢,將無理宗即位。這正是理宗易受天下詬病的根源。故真德秀欲理宗寬待濟(jì)王,以塞天下之議,以收天下人心。而真德秀之理據(jù)即所謂“三綱五?!?,其歷史根據(jù)則舉“晉廢三綱而劉石之變興,唐廢三綱而安祿山之難作”。這體現(xiàn)了“三綱”在古人心目中的含義。劉石之變、安?3?9山之難固然是破壞名分,然而“三綱”如果只是指“某為某綱”,何以能為“扶持宇宙之棟干、奠安生民之柱石”?真德秀的邏輯只有通過“三綱”本義才能說清。他的十足自信在于:身為皇上不愛親戚家人,違背天理良心,是最高統(tǒng)治者以貪私示人,天下人不能心服,將群起而效之,故不能“奠安生民”,這是歷史上發(fā)生劉石之變、安祿山之難的根本原因,也每一位皇帝所必須正視的。這正是“三綱”本義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即君臣、父子、夫婦為人倫之綱。

        ?

        例三、《明史》卷59《志第三十五·禮十三皇后陵寢》載:嘉靖七年,世宗皇后陳氏崩。禮部上喪祭儀,帝疑過隆,議再上,帝自裁定,概從減殺,欲五日釋服。閣臣張璁等言:

        ?

        夫婦之倫,參三綱而立。人君乃綱常之主,尤不可不慎……。[54]

        ?

        大臣張璁批評皇上為皇后執(zhí)服太短,不合夫婦之道,違背“三綱”。當(dāng)然在這里,如果我們把“三綱”讀為狹義,指國君未能盡好“綱”的職責(zé),違背了夫?yàn)槠蘧V、君為臣綱,也是可以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張氏并未以夫?yàn)槠蘧V、君為臣綱為由,而是以“人君乃綱常之主”為由。這體現(xiàn)了“三綱”本義:夫婦之倫之所以為“綱”,正因?yàn)樗P(guān)系到全天下的秩序。

        ?

        同樣的事情亦見于朱熹在做煥章閣侍講期間,曾力諫宋寧宗行孝。由于寧宗即位是韓侘胄、趙汝愚等人以近乎政變方式逼光宗(寧宗之父)禪位的結(jié)果,光宗不能接受,故“父子之間上怨怒而下憂懼”。朱子為什么要急切地過問皇上的家事?原因也在于皇上所為,會(huì)影響到全天下秩序,這正是他在勸諫中用了“父子天倫,三綱所系”這一表述的原因(《朱子文集》卷14《經(jīng)筵留身面陳四事札子》)。

        ?

        通過上面三個(gè)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三綱”本義與狹義之所以難分,是因?yàn)樵诠湃诵哪恐?,狹義是本義的方式,而本義是狹義的目標(biāo)。但只要我們仔細(xì)閱讀上下文,還是容易發(fā)現(xiàn)究竟是用狹義還是本義。本文的要點(diǎn)是,對本義的忽略,將“三綱”簡單地歸結(jié)為“某為某綱”,導(dǎo)致今人無法正確理解古人思想,結(jié)果重要歪曲古人,乃至把“三綱”妖魔化。這可能是“三綱”在今天為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吧?

        ?

        注釋:
        ?
        作者簡介:方朝暉,清華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北京100084)
        ?
        基金項(xiàng)目:本文系清華大學(xué)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專項(xiàng)“儒家治道及其當(dāng)代意義研究”(2017THZWWH02)的階段性成果。
        ?
        [①]關(guān)于“大倫”問題,參李存山,《重視人倫解構(gòu)三綱》,《學(xué)術(shù)月刊》2006年第9期;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guān)系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jì)念館館刊》第7期,臺(tái)北:臺(tái)北市立圖書館,1999年,第56-75頁。
        ?
        [②]蘇輿撰,鐘哲點(diǎn)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303-304頁。
        ?
        [③]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第304頁。另參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70頁;鐘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校補(bǔ)本,上下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78頁。
        ?
        [④]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第351頁。
        ?
        [⑤]本段所引董仲舒話,見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第350-351頁。
        ?
        [⑥]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第350頁。
        ?
        [⑦]陳立撰,吳則虞點(diǎn)校:《白虎通疏證》(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373-374頁。
        ?
        [⑧]陳立:《白虎通疏證》,第374頁。
        ?
        [⑨]陳立:《白虎通疏證》,第375頁。
        ?
        [⑩]皇侃撰,高尚榘校點(diǎn):《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42頁。
        ?
        [11]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全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470頁。
        ?
        [12]陸德明撰,黃焯斷句:《經(jīng)典釋文》,影印通志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46頁。
        ?
        [13]《三字經(jīng)》版本甚多,參施孝峰主編:《〈三字經(jīng)〉古本集成》(影印本),沈陽:遼海出版社,2008年。
        ?
        [14]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guān)系為主的考察》,頁58。
        ?
        [15]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guān)系為主的考察》,頁60、61。
        ?
        [16]徐復(fù)觀:《先秦儒家思想的轉(zhuǎn)折及天的哲學(xué)的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見氏著:《兩漢思想史》(二),北京:九洲出版社,2014年,第381頁。
        ?
        [17]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書同文計(jì)算機(jī)技術(shù)開發(fā)有限公司承辦制作:《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該數(shù)據(jù)庫以臺(tái)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產(chǎn)品代號(hào):SKQS-V-02,中華人民共和國標(biāo)準(zhǔn)書號(hào):ISBN 7-980014-91-X/Z52。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提供使用。
        ?
        [18]不包括兩次“君為臣之綱”,見《十先生奧論注續(xù)集》卷十三《治道論·士風(fēng)(葉適)》及《吳文正集》卷二十《綱常明鑒序》(《宋元學(xué)案》卷92亦引吳氏語)。
        ?
        [19]另有“夫?yàn)閶D綱”共出現(xiàn)6次,未計(jì)入。
        ?
        [20]《四庫全書》“三綱”異義常見者有:《大學(xué)》三綱領(lǐng);寺觀三綱;輸送三綱;茶第三綱;人名三綱;醫(yī)門三綱;編目三綱(綱目);馬牛三綱;天地人三綱;等。總計(jì)歧義者約274次,其中經(jīng)部61次,史部87次,子部51次,集部62次,附錄8次。另有檢索中“參綱”5次。檢索總次數(shù)為:3019次(其中注釋603次),除歧義后,實(shí)得2745次。
        ?
        [21]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見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附校勘記,全二冊),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540頁。
        ?
        [22]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見阮元??蹋妒?jīng)注疏》,第2463頁。
        ?
        [2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9頁。
        ?
        [24]《朱子語類》依前述《四庫全書》電子檢索,《朱子文集》電子檢索依北京書同文數(shù)字化技術(shù)有限公司制作:《四部叢刊09增補(bǔ)版全文檢索系統(tǒng)》,北京,2009年(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提供使用)。
        ?
        [25]參周敦頤著,陳克明點(diǎn)校:《周子通書》卷2《通書·樂上第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版,第28頁。
        ?
        [26]今據(jù)《四庫全書》檢索,查得“三綱”一詞于胡安國《春秋傳》16見,胡宏《五峰集》24見,胡寅《斐然集》25見。
        ?
        [27]參宋范祖禹著、呂祖謙注《唐鑒》(四庫本)卷9、卷11;呂祖謙《左氏傳說》(四庫本)卷4《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三綱者,君臣、父子、夫婦也。”
        ?
        [28]叢刊本、四庫本同,分別見于卷6《春秋》(2次)、卷7《公羊》(5次)、卷14《考史》(1次)。
        ?
        [29]四庫本。原文云:“三綱,君臣、父子、夫婦;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
        ?
        [30]四庫本《黃氏日抄》“三綱”共查得12次,參卷9《讀春秋三》及卷86《記·龍山壽圣寺記》。
        ?
        [31]除《語類》卷67《易三綱領(lǐng)下》中“三綱”為異義1條。
        ?
        [32]《文集》“三綱”主要出現(xiàn)于書、奏、箴、序、記、銘之中。本表“類”指分析,“次”為出現(xiàn)次數(shù),“卷”為所在《文集》卷數(shù)。卷數(shù)后括號(hào)中數(shù)字為同卷出現(xiàn)次數(shù),比如13(3),指卷13中同義出現(xiàn)3次。“三五”即三綱五常簡稱(下表同)?!段募贰叭V”主要出現(xiàn)于書、奏、箴、序、記、銘、狀之中。
        ?
        [33]卷97為朱子引其父朱松奏言。此條為《文集》“三綱”非出朱子本人唯一例外。
        ?
        [34]本條“天理”亦包括天性,朱子常稱三綱五常乃人之天性。天性亦天理一部分也。
        ?
        [35]朱熹撰,朱杰人、嚴(yán)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33-634頁。
        ?
        [36]朱熹:《朱子全書》,第1冊,第343-344頁。
        ?
        [37]參四庫本呂祖謙《左氏傳說》卷4《楚國之舉常在少者》、《左氏傳續(xù)說》《綱領(lǐng)》、《左氏博議》卷5,以及范祖禹著、呂祖謙注《唐鑒》卷九。
        ?
        [38]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叢刊本)卷4《召除禮侍上殿奏札一》,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四庫本)卷23《詩要指》、卷31《朱子傳授》,真德秀《大學(xué)衍義》(四庫本)卷6《格物致知之要一·明道術(shù)·天理人倫之正》。
        ?
        [39]宋濂《文憲集》(四庫本)卷2《貞節(jié)堂記》、卷20《故寧海郭君妻黃氏墓銘》。
        ?
        [40]湛若水《格物通》卷31《齊家格·謹(jǐn)妃匹下》、卷44《事君使臣中》、卷51《正朝廷上》、卷61《學(xué)校四》等。
        ?
        [41]除異義1條、他人序1條。異義在卷3“自大學(xué)之道至在止于至善言三綱領(lǐng)”句。
        ?
        [42]吳澄:《吳文正集》,見永瑢、紀(jì)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tái)北: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197冊,第221-222頁。
        ?
        [43]吳澄:《禮記纂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禮類》,第121冊,第585頁。
        ?
        [44]除異義2條,包括《進(jìn)大學(xué)衍義補(bǔ)表》“夫一經(jīng)十傳,乃圣人全體大用之書,分為三綱八條”1,卷71“大學(xué)一書所謂三綱領(lǐng)八條目也”1,共2條。
        ?
        [45]丘濬:《大學(xué)衍義補(b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712冊,第763頁。
        ?
        [46]丘濬:《大學(xué)衍義補(b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712冊,第894頁。
        ?
        [47]劉寶楠:《論語正義》,見《諸子集成》第1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375頁。
        ?
        [48]衛(wèi)湜:《禮記集說》卷9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禮類》,第119冊,第153-154頁。
        ?
        [49]孫寶瑄,童楊校訂:《孫寶瑄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44頁。據(jù)日記,此語作于1901年2月6日。著重號(hào)引者加。
        ?
        [50]宋濂:《文憲集》卷20《故寧海郭君妻黃氏墓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24冊,第203頁。
        ?
        [51]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diǎn)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版,頁236。
        ?
        [52]朱熹、呂祖謙編,葉采集解:《近思錄》卷8〈治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699冊,第87頁。
        ?
        [53]葉方藹、韓菼編纂,張英監(jiān)修:《御定孝經(jīng)衍義》卷2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718冊,第267頁。第奏文完整版參叢刊本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召除禮侍上殿奏札一乙酉六月十二日》。
        ?
        [54]張廷玉等:《明史》(全二十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459頁。

        ?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