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xiàn)名中南大學)地質(zhì)系本科畢業(yè)。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yè),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F(xiàn)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倫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xiàn)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現(xiàn)代世界》《近世東亞儒學研究》《仁學本體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等。 |
青年朱子的成長之路
作者:陳來
來源:“人文日新陳來”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正月初六日丙申
耶穌2021年2月17日
大家好,今年朱子之路的啟動儀式已經(jīng)開始了,主辦者讓我跟大家講幾句話。我想講什么呢?因為大家都是青年朋友,而且朱子之路走過的這幾個點都是朱子青年時代經(jīng)歷過的地方,所以我想講講青年朱子的成長之路,也可以說是涉及朱子的成長史吧。
朱子的祖先世居徽州婺源,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屬于安徽,近幾十年來劃歸江西。北宋末年,朱子的父親朱松在福建政和縣做官,朱子的祖父隨著一起來到福建。后來祖父病逝,當時因為貧困不能葬回原籍,就安葬在政和縣。朱松后來調(diào)任福建尤溪縣尉,去任后仍有很長時間居住在尤溪,朱子即出生在尤溪。后來,朱松在朝中做官,碰上秦檜當政,被罷朝官,轉(zhuǎn)承議郎出知饒州。朱松辭官去朝,就一直在閩北的建州一帶居住。朱松在朱子十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臨終前把他托付給劉子羽還有三君子。三君子是朱子的老師,劉子羽是他們母子生活的主要資助者。他給朱子和他的母親提供了很好的居住條件,還讓朱子到其弟劉子翚辦的私塾里讀書。這個地方在哪呢?就是崇安縣,今天的武夷山市。到了中年的時候,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五曲蓋了武夷精舍。六十多歲的時候在建陽考亭建了蓋了滄州精舍,后來叫考亭書院。也就是說,朱子一生主要的活動都是在閩北地區(qū)。做官的時間很少,最長的一次做官也是在泉州。所以他一生的活動主要還是在福建,后人把他的學術(shù)叫做閩學,跟他從事學術(shù)活動的地方確實有關(guān)系。
今天我們要講青年朱子的成長史,要從他的幼年講起,到他二十多歲為止。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點是幼年的發(fā)問。發(fā)問就是一種追問?!吨祆淠曜V》告訴我們,朱子幼時,他的父親教給他很多知識,指著天說“這是天”。他回憶道,自己便進一步追問,“天體是如何?外面是何物?”這是朱子幼年時的發(fā)問,這種發(fā)問本質(zhì)上已經(jīng)帶有哲學意味,他對知識的好奇心不是在日常的周邊事物上,而是指向了很深遠的宇宙。從這一點看,他小時候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一定的哲學家的稟賦。這樣的發(fā)問有好幾次,朱子自己也講,從幼年的時候就因為想不明白這些問題而煩惱,煩惱就思量,思量這個天后面是什么東西??梢哉f,不同于一般幼童,朱子從小就表現(xiàn)出喜做哲學之思的特點。
但是,這里要跟大家說的一個重點是什么呢?朱子雖然在幼時就有了這種哲學的發(fā)問,但他成年后多次說自己“少而魯鈍,百事不及人”“記問言語不及人”。跟其他孩子比起來,他記憶力不行,不是博聞強記的類型,而且言語能力差。這與其具有哲學之思的特點并不矛盾,可能太喜歡思考,所以與其他孩子的交流很少,練習語言能力的機會也就很少??傊?,這里最重要的就是他少年時代的自我認識。他從小就知道自己是魯鈍型的人,“百事不及人”,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一認識,并沒有使他放棄對學問的追求,反而使他產(chǎn)生了能夠追趕別人的勇氣與志向,奠定了其前行的莫大動力。這是我們了解朱子成長史的一個基點。
第二點是少年的立志。朱子在八九歲的時候開始讀《孟子》,讀到“圣人與我同類”時,非常激動,后來他回顧說“未嘗不慨然奮發(fā)”,“慨然”講立志的狀態(tài),“奮發(fā)”是努力的狀態(tài)。前面我們講朱子自知少年魯鈍,所以立下了要急起直追的志向,這種志向特別表現(xiàn)在他讀《孟子》的這個例子。朱子在八、九歲就立志要做圣賢一樣的人,那個時候,他的老師教他《孝經(jīng)》,他寫下了一行字“不若是,非人也”。這樣來看,朱子的立志就不僅是要跟其他孩子一樣,好好讀書,得到好的評價,他已經(jīng)立下了圣人之學的志向。他將《孝經(jīng)》所表達的德行作為自己一生所向往的目標??梢钥闯觯牧⒅居衅涮厣?,不僅要擺脫資質(zhì)魯鈍的欠缺,而且從一開始,他就以儒家經(jīng)典里面所表達的人格理想作為他要追求的目標。他的志向不是英雄之志,而是圣賢之志。
第三點是青年的奮發(fā)。剛剛講“慨然奮發(fā)”,之所以分成兩點來看,是因為奮發(fā)特別表現(xiàn)在他青年時代的讀書上。朱子后來回顧,自己青年時期讀書吃了很多苦,不過這些苦并不是老師強加給他,打手板打出來的,而是一種自覺。他說“初看子夏‘先傳后倦’一章,凡三四夜,窮究到明,徹夜聞杜鵑聲”,就是說,他在看《論語》里講子夏的那一章時,三四夜不睡覺,思考、琢磨不理解的地方,跟苦學、奮發(fā)相伴隨的就是徹夜的杜鵑聲。因此,朱子十八歲就通過了建州鄉(xiāng)試,十九歲中了進士。朱熹的成長史跟其立志與努力是分不開的,所以今天跟大家講的這席話,我想大家首先要記住“慨然奮發(fā)”這四個字,“慨然”就是立志,“奮發(fā)”就是努力,一個人要成大事、成大器,必須要慨然立志,奮發(fā)努力,朱子就是這樣。大家這一路上會看到他的很多行跡,也可以想見他青年時期的努力。
最后一點要講的是方向的貞定,在青年時代怎樣找到自己的方向感。立志、努力,最后還要凝聚于一個方向。在這一點上,我想完整地念朱子的一句話?!吧俣斺g,百事不及人,獨聞于古人為己之學,而心竊好之”?!吧俣斺g,百事不及人”,是朱子的自述,但唯有一點,朱子對自己還是滿意的,那就是從小就從他的父親和老師那里有聞“古人為己之學,而心竊好之”?,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學習都是為了給別人看的,無論是給父母、同學,還是老師。真正為了自己生命的成長,思想的提升而學習的人,是很難看到的。這就涉及到一種學習觀,朱子很早就在其父親、老師的影響下樹立了一個正確的學習觀。學習就像古人講的,要從事于為己之學,而不是為人之學。圣賢之學不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人之學,而是為己之學,是真正為了自己生命的成長,精神的成長和心靈的成長。所以,應該說,朱子雖然資質(zhì)魯鈍,沒有伶牙俐齒,也并非古靈精怪,但他很小的時候就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和學習方向。一個人就算再聰明、再努力,如果方向不對,也不能成器。朱子最后能成為圣賢,應該與其很早就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把“古之學者為己”奉為自己的座右銘是非常相關(guān)的。當然這跟他后來的發(fā)展方向,成為宋代道學的集大成者也是有關(guān)系的。因為在他的理解中,洛學就是為己之學的典型,而他的父親對于洛學也是心竊好之,他的老師也是順著洛學的傳統(tǒng)下來的。他們對朱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朱熹很早就傾心于洛學。
當然,以上講的看起來像是一個直線的過程——立志、奮發(fā)到樹立學習觀。其實,人在青年時代也會有一些迷茫、困惑,朱子也是一樣的。他十四歲住在劉子羽家,他的老師劉子翚,經(jīng)常帶他去武夷山,見到一些和尚、道士。他十四五歲時經(jīng)常聽到的和尚、道士的講論,對他也產(chǎn)生了吸引。因為我們抽象地來講,也可以說佛教是為己之學,它同樣也是要貼近自己的身心修養(yǎng),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身外的功利之學。所以朱子在青年時代曾受到這些當時的“異學”的吸引,也很正常。朱子說他那時對三教九流什么都理會,特別是對佛道,很有興趣。據(jù)說他十八歲去趕考,劉子翚問他東西是否帶全,把包袱打開,有兩本書,一本是《孟子》,一本是《大慧語錄》。《大慧語錄》就是禪僧大慧宗杲的語錄。這雖然是個故事,但也說明他的成長之路并不是筆直的,其中也有很多誘惑,也會產(chǎn)生很多困惑。古人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即青年時會受到各種東西的誘惑,于是就泛濫無歸,對什么都有興趣。而要從泛濫無歸歸本到正路正途,需要有名師的指點。朱子在二十四歲赴任同安的時候,路經(jīng)延平去拜見李侗,李侗就給了他明正的指導。在李侗的指導下,他在同安到任后,反復思及李侗對他的指導,真正從泛濫無歸回到了道學的軌道。這就說明名師的指點對于人的成長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結(jié)以上的幾點,第一點就是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然后慨然奮發(fā),這對于人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第二點就是像朱子講的要竊好古人之學,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最后就是最好有名師的指導和導正,這樣能使青年的成長邁向成器、成才的境界。今天就跟大家說這么幾句,算是今年朱子之路的一個引子。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劉余莉】貞觀之治與《群書治要》
【下一篇】【楊朝明】“學以成人”與“學成大人”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