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承作者簡介:朱承,男,安徽安慶人,西元1977年生,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F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治心與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儒家的如何是好》《信念與教化——陽明后學的政治哲學》《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等。 |
變動不居的情境中如何做個人抉擇?孔子是榜樣
作者:朱承(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暨中國智慧研究院教授)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二月十四日癸酉
耶穌2021年3月26日
《孔子:人能弘道》(修訂本)
倪培民 著
李子華 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司馬遷說:“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本烤乖鯓拥娜瞬拍苁购笕税l(fā)出“天不生仲尼,萬古長于夜”的感嘆?事實上,孔子的人生經歷并不具有十分的傳奇性,他只是春秋末期魯國很多沒落貴族的普通一員,使得他留名千古的是他的思想,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之道。
在修煉自我的“人能弘道”上,孔子做出了典范
《孔子》一書作者、美國格蘭谷州大學終身教授倪培民
脫離儒家之道,把孔子一生演繹成跌宕起伏的戲劇性故事大抵難以成功。孔子的生活體現了他所追求的“道”,他是儒家之道最忠實的踐行者、推動者,儒家之道經由孔子變得根基厚重、氣象恢弘,而他本人也因為踐行儒家之道的卓越“功夫”而成為精神上的不朽者。美國格蘭谷州大學終身教授倪培民所著《孔子:人能弘道》一書,生動而深刻地實現了儒家之道與孔子人生的相互激蕩,展現了“人能弘道”與“道亦弘人”的思想圖景。
孔子對儒家之道的確立、弘揚和闡發(fā)起到了最大的作用,故而人們以孔子自己說的“人能弘道”來贊美他的貢獻。而在思想史的長河里,儒家之道也不斷拓展了“人”的生活境界,可謂“道亦弘人”。這里的“道亦弘人”,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由于后世廣泛地接受了儒家之道從而尊崇孔子本人,孔子也因之成了儒家之道的符號;二是由于儒家之道的致思取向在于啟發(fā)人們通過自身努力來更好地成就自我、成全他人,按照倪培民所言,通過“修煉而成的自發(fā)性”功夫進路,儒家之道追求“人的素質的提高、民眾生活的改善與社會和諧”,提供了“讓人美好、藝術地生活的指南”,對于“應該過怎樣的人生”這一問題提供了儒家方案,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稱“道亦弘人”。
“功夫”化為日倫之用的生活藝術,“道亦能弘人”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之道以“禮樂規(guī)范”為“功法”,從而實現一種經“修煉而成的自發(fā)性”而生成的“美好生活的能力”,抵達理想的人生境界
應該過怎樣的人生?無論是作為開宗立教者,還是作為平凡人,孔子都做出了具有典范意義的表率。而且,孔子對于性與天道、自我與他人、處世之道、公共生活、政治價值的認知乃至對于學生的教導,都給普通人的人生以穿透性的啟發(fā)。倪培民認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之道以“修煉和踐行自己的仁”為“功力”,以“禮樂規(guī)范”為“功法”,從而實現一種經“修煉而成的自發(fā)性”而生成的“美好生活的能力”,抵達理想的人生境界。而這一切,都在于儒家之道具有“生活藝術”的意義且涵括了“修煉、踐行和生活方式”的“功夫”。就此而言,孔子的儒家之道具有了超越時空的“弘人”之義:一方面,我們可以從“生活”本身去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超越抽象的理論體系和道德原則,在具體的“生活能力”中去理解“生活”,所謂“不離日用常行中,直造先天未畫前”;另一方面,“功夫”的累積性與生成性之維,可以幫助人們擺脫教條的束縛,從而在變動不居的社會和文化境遇中做出恰當適宜的人生抉擇,養(yǎng)成應對人生變化的“藝術”,從而實現個性自由與社會團結。簡言之,孔子的儒家之道引導人們在生活中形成領悟生命、完善自我、成全他人的智慧,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向當代的英語世界讀者告知,孔子教誨的中國人生觀
當然,孔子人生及儒家之道仍然是時代的產物,因此,在闡述儒家之道普遍性意義的同時,如果不對孔子的時代乃至中國整個傳統(tǒng)社會有著前提性認知,我們則可能就會對孔子應對的問題及其處理方式缺乏宏觀背景的理解,只能成為既有文獻的轉述者,而不是鮮活思想的領會者。
在當前社會大眾的視野里,孔子時而被“雞湯”,時而被“喪家狗”,頗有些“雞犬不寧”的意味。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人能弘道》以一種世界哲學的眼光,從“應該過怎樣的人生”的問題出發(fā),展現了孔子的“功夫之道”,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其最初創(chuàng)作動機是向英語世界介紹孔子,但由于該書靈動性的敘述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深度,同樣可以給較為熟悉孔子的漢語讀者以別樣的閱讀體驗與思想啟發(fā),更能促使人們對“何為良好人生以及如何過好人生”的問題有所思考,就此也具有了一種“弘人之道”的意義。
當年司馬遷在孔子故居逗留,“想見其為人”,久久不肯離去,不知是否也是受到了孔子“弘人之道”的強烈吸引?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