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一、指導思想
我們所要維護的,是人民的自由、人類的良知、人性的尊嚴;我們所要追求的,是政治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和諧,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的身心和諧;我們所要建設的,是一個以仁本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民主自由憲政法治的新中華。
仁本主義以儒佛道為三大統(tǒng),其中佛道為輔統(tǒng),儒家為主統(tǒng),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程朱王子(陽明)等歷代圣王和圣人為道統(tǒng)的傳承序列,政統(tǒng)學統(tǒng)皆從道統(tǒng)開出。
仁本主義以王道為政治追求,以大同為最高理想,強調民意、傳統(tǒng)(歷史文化)、天道三重合法性,并以民意合法性為最重要最基礎最根本的合法性。在王道德治的初級階段,民主法治不可或缺。
仁本主義認為,以儒家為主體融合西方文明成果是歷史大趨勢,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民主應是民意合法性最不壞的制度保障。同時,民意以及合乎民意的政權都要接受道統(tǒng)的導向。
仁本主義承認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有相當?shù)钠帐佬裕J為仁義禮智信等五常道和仁義、中庸、誠信諸原則是更高的普適價值,具有更高的寬容性、文明性、科學性、真理性,具有豐富的道德精神、制度精神和科學精神。
仁本主義主張,在意識形態(tài)上返儒家之本,在制度建設上開民主之新。反本開新,才能更好地重塑民族尊嚴、重造中華輝煌、重展真正的中華大國風范。
仁本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儒家的本體論、人性論、方法論、生命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對于一切實踐活動諸多生活、社會、政治、科學等等實踐,都具有最高的指導性作用和綱領性意義。
仁本主義以內圣學為個體建設安身立命的內宅,以外王學為社會提供長治久安的正道。無論對個體還是群體,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對全體人類,仁本主義都是最好的“家”。仁本主義在哲學上以人為本,在政治上以民為本,同時又以“仁”為人之本和民之本,所追求的是比人本主義更高級、更輝煌的人類新一輪的文明。
二、基本義理
以下仁本主義之義理和價值,都是人類文明特別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謹作一簡單的闡述和申明。
仁本:仁,于生命為本性,于人類為本心、即人的生命本質和本質生命,于宇宙為本體,即道體。它超越物質、意識而又兼具物質意識的雙重性質,現(xiàn)象界的一切都是它生生不息的顯化和新新不已的作用。仁,即《易經(jīng)》之乾元、《中庸》之誠、《大學》之至善、程朱之天理、陽明之良知。
仁,相當于佛教的真如、道家的太極----所證略異,所指則同。儒佛道三家的差異,根本就在于對此心體、性體、道體的認知和定義上。仁本主義以仁為本、為體、為第一性、為最高原則和信仰。仁本主義的體用關系即形而上與形而下、本體與現(xiàn)象、道與器、天與人、圣與王的關系是:體用不二,即體即用,全體大用。
中庸:中庸之道,簡稱中道。中,中正;庸釋為用,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吨杏埂粪嵭ⅲ骸爸杏拐?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庇褂衷⒑愠?、平常之意。常道不變,真理不怪。中庸是方法論也是價值觀。仁義原則大中至正,具有至高無上的普世性和普適性,即是中庸之道。五常道、三達德、九經(jīng)等都可以說是中庸的具體內容和主要表現(xiàn)。
誠信:足食,足兵,民信之,三者都很重要,信尤為重要,是儒家政治的基本要求??鬃诱f: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痹谶@里,誠,被提高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易經(jīng)》的乾元、孔子的仁、《大學》的至善、程朱的天理、陽明的良知同等“級別”。誠信原則可與仁義、中庸并列。
和諧:仁本主義可分為內圣與外王,內圣學為個體建筑安心立命的棲居,追求的是生命的和諧、身心的和諧;外王學為社會提供長治久安的道路,追求的是政治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兑捉?jīng)》說“正德利用厚生為和”,和諧,是正己之德、利物之用、厚民之生的自然結果。
王道:民主政治是法治,王道政治是德治;民主政治獨重民意合法性,王道政治兼求民意、傳統(tǒng)、天道三重合法性。民意與天道有交叉,民意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天意,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兩者又有區(qū)別,天道合法性涵蓋而又高于民意合法性。民意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則是相對的,常有待于道統(tǒng)的校正。王道三通和天下歸往,是王道的真義。
另外,科學如利刃有兩面性,用之得當,可成為造福人類的利器和利民利國的盛業(yè)?!渡袝笥碇儭吩唬骸罢?、利用、厚生、惟和”。利物之用,利用自然資源,厚民之生,使民眾生活富足。平治天下三大事,正德第一位,“利用”、“厚生”不可少,正德必須通過“利用”、“厚生”去體現(xiàn)。利用和厚生,又離不開物質的開發(fā)科技的進步。道濟天下離不開智周萬物,科學方面的格物致知開物成務,事關國計民生,也是王道題中應有之義。良知(高尚的道德)、良制(優(yōu)越的制度)與“良器”(發(fā)達的科技)共同成就王道政治。
德治:道德掛帥的政治,即禮治,即“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賢能政治。德治建立在健全完善的法治基礎之上,涵蓋法治又高于法治(可以說法治是德治的初級階段),良好的制度公正的法律是德治題中應有之義。與法治不同的是,德治社會以仁本主義為指導思想和最高價值標準。
自由:自由是現(xiàn)代文明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內圣學致良知,追求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內在自由(即人格自由、道德自由),外王學“致良制”,追求的是家齊國治天下平進而“范圍天地、曲成萬物”的外在自由(即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兩種自由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另外,儒家尊重并且追求某種文化政治權威,但認為權威必須是為了更好地維護民眾利益民眾權利而存在,同時任何權威都必須是可控、可以得到有效限制的。
民本:是仁本主義的政治精神。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言,在現(xiàn)代社會可以翻譯為:民為重國家次之黨為輕。主權在民,國為民而建;政權為民,權為民所賦。國民利益高于一切,國家和政黨的存在,都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全體國民的利益。愛黨愛國愛民族都必須落實到愛民上來。
民主:民本思想的真正落實,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理想在國家層面的局部實現(xiàn),有賴于民主制的保障。只有通過定期、公開、公正的民主選舉這一權力更替規(guī)則,才能把主權在民、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道德落實到制度層面中去。
同時,通過儒家經(jīng)典的深入學習和全面普及,仁本主義就會對民意產(chǎn)生導良作用,成為民意的主要背景。而儒學作為學校的一級學科和選拔考察官吏的重要標準,其教化作用將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選舉者與被選舉者的認識能力和德智水平都會得到大幅度上升。
以儒立憲、以仁立國、以德立官的儒式民主,是具備三重合法性的具有德治追求和大同理想的民主,是可以取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優(yōu)勢而去其不足和弊端的民主。這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
平等:《中庸》說:天命之謂性。良知乃天之所命的人之本性。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故人人良知平等,人格平等,這是儒家平等觀的形而上學基礎。也就是說,良知源于天賦,平等來自良知。據(jù)此,國民的人格----即人作為權力和義務主體的資格平等,應該平等地享有法律保障的各項公民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基本主張
為了落實上述仁本主義基本理念,本著為國民為民族負責的精神,謹就政治體制、文化導向、公民權利及社會發(fā)展等等各方面提出主張如下:
儒家組織:成立中華儒學會----一個特別權威的學術團體,相當于政府的顧問委員會。它集中最優(yōu)秀的儒學人才和各界德高望重之士,以研究、弘揚、實踐儒學為宗旨,以儒家義理為制度建設、法律修訂、政策制定以及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實踐提供指導性意見。
尊孔建廟:孔子是儒家文化的最高代表、中華道德的最佳典范。尊孔,是尊重文化、信仰良知的重要象征。有必要在全國各地建設孔廟,為學習、宣傳、弘揚儒學和為各地儒者聚會交流提供道場。而在各種莊重場所懸掛孔像,把祭孔典禮上升為每年一度的國家大典,都是尊孔的最好表現(xiàn)。
儒學教化:建設儒家學統(tǒng)。將儒學列為一級學科,將儒家經(jīng)典列為大中小學校的必讀書和官員從政入門書,以之作為各級干部思想品德教育與歷史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創(chuàng)辦儒家大學,集中、重點培養(yǎng)各種儒學人才;開展各種形式的全民讀經(jīng)活動,切實提高廣大官民的儒學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
修訂憲法:中國的現(xiàn)行憲法已違背時代潮流和民意要求,根據(jù)“禮以義起”和“禮,時為大”的原則,有加以修正的必要。中國憲法,必須充分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彰顯仁本主義價值,確立儒家的意識形態(tài)地位,符合道德原則和普適價值,下通民意,橫貫現(xiàn)代,縱承道統(tǒng)。
民主選舉:秉承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宗旨,國家各級行政首長由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舉產(chǎn)生,落實一人一票的平等選舉權。
以德治官:道德,首先用來自治,“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其次用來治官,“春秋責備賢者”,這是儒家道德的特色。政治權力、社會文化地位越高,責任就越重,道德要求也就水漲船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道德面前則不平等。一方面政治家及文化人應該以身作則起模范帶頭作用,責人從寬律己從嚴;另一方面,國家要制訂各種紀律規(guī)范,對政治家及文化人高標準嚴要求,逐步把不道德者從政界學界淘汰出去。
分權制衡:構建分權制衡的現(xiàn)代政府,保證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確立法定行政和責任政府的原則,防止行政權力過分擴張;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建立分權與制衡制度,中央權力須由憲法明確界定授權,地方實行充分自治。
司法獨立:實行司法獨立,保障司法公正;設立憲法法院,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維護憲法權威。
保障人權:《世界人權宣言》生效已經(jīng)61周年了,中國政府應該也必須擔當起作為起草和簽約國的責任來,切實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各種正當權利,包括人身、思想、信仰、言論、經(jīng)濟、政治、文化、教育、居住、遷徙、生活、娛樂、集會、結社、出版、新聞、游行示威、罷工等等自由和權利。
言論自由:落實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學術自由,保障各門各派學說、各種異議異己言論包括反儒家反政府言論的自由,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制訂《新聞法》和《出版法》,開放報禁?!暗啦⑿卸汇!保枷氲膯栴}思想解決,廢除現(xiàn)行《刑法》中的"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條款,杜絕以言治罪。
經(jīng)濟制度:實行公有制必須具備一個歷史條件,即科技高度發(fā)展,物質極大繁榮,一切按需分配,勞動成了人們的第一需要,同時儒家教化大行,社會成員普遍良知大開品德高尚,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在此之前,即在太平世到來之前,必須以私有制為基礎,國有、集體等公有經(jīng)濟作為補充。
陽光大法:實行官員財產(chǎn)公示制度,各級政府官員包括國家領導人的家庭資產(chǎn)都要按規(guī)定申報登記并向社會公布,以充分保障了納稅人知情權、監(jiān)督權的行使,讓檢察機關更好地履行監(jiān)督的義務和責任,從而相當程度地保證公務員的廉潔。作為配套措施,對于拒不申報和申報不實者,要追究法律責任。
社會保障:建立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使國民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和就業(yè)等方面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保證“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軍隊國有:軍隊是人民的軍隊、國家的軍隊,保持政治中立,只效忠國家和憲法,不效忠于任何政黨與個人。政黨組織從軍隊中退出,提高軍隊職業(yè)化水平。
環(huán)境保護:儒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親親仁民愛物,仁愛有序而無限,愛物,即熱愛萬物包括自然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是題中應有之義。
有必要明確落實國家和各級官員必須為此承擔的相應責任,發(fā)揮民間組織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參與和監(jiān)督作用。
結語
由于缺乏良性的文化導向,一百年來,汲取西方制度精粹的追求歸于失敗。而儒家被打倒,文化、道德、信仰淪為真空,唯物主義、暴力革命、階級斗爭之類學說乘虛而入,導致百年來的風雨滄桑人禍交替。
儒家認為,靠聚斂和壓迫取得的富強是舉而不堅堅而不久的,靠暴力和欺詐維持的穩(wěn)定是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違背公平正義原則的發(fā)展是不科學不可持續(xù)的,沒有民意基礎道德理想的政權是沒有前途和反中華的。
道德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儒家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儒家與中華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馬列主義社會主義中國固然不是中華,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中國也不是中華,架空馬列經(jīng)濟掛帥的中國同樣不是中華。
只有仁本主義中國,才是代表人民利益和人類文明的真正中華。如果說“堅持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為極左,全面走自由主義道路為極右,那么,在仁本主義指導下汲取西方民主精華,則堪稱中間道路或第三條道路。在古代大多數(shù)王朝外儒內法、陽儒陰法的情況下,儒家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幾千年的文明輝煌,而今儒家經(jīng)過現(xiàn)代化升級,如果政治上內外一體同仁,所創(chuàng)造的新一輪輝煌將會怎樣的不可限量。
儒家的近期目標是儒化政黨儒化中國,遠景規(guī)劃是“儒家中國”儒化世界,將人類社會導入“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的、“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的太平大同世,將整個地球建設成為物質、科學、精神都高度文明的良知國。
東海儒者余樟法2010-12-15于南寧
首發(fā)于儒學聯(lián)合論壇,發(fā)表于《儒家郵報》第147期
2011-7-3訂正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