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景海峰作者簡介:景海峰,男,西元1957年生,寧夏賀蘭人?,F(xiàn)任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哲學系教授。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評傳》《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詮釋》《新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熊十力哲學研究》《詮釋學與儒家思想》《中國哲學的當代探索》等,執(zhí)編《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文化與傳播》等。 |
全面闡釋董仲舒政治哲學的最新力作
——王博《究天人與通古今:董仲舒政治學說新闡》序
作者:景海峰
來源:“董子與儒學研究”微信公眾號
【作者簡介】
景海峰,深圳大學國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現(xiàn)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主要從事儒學和中國哲學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熊十力》、《梁漱溟評傳》、《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詮釋》、《新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詮釋學與儒家思想》、《經(jīng)典詮釋與當代中國哲學》等。
漢代儒學,復雜已極,其面貌絕不像現(xiàn)代哲學史所展現(xiàn)得那樣簡單。僅就西漢一朝而言:秦火之后,諸子復蘇,儒學與子學之關系又處在新的博弈之中;儒經(jīng)殘缺,傳衍斷片,如何收拾遺存、重續(xù)前緣,線索極為復雜;老儒口耳相傳的授經(jīng)路線向文字記述的大規(guī)模轉移,導致了文本形態(tài)的根本變化和解釋學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面對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如何改變處境,調(diào)整思想學術與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為漢制法”,以開新局。以上所舉四端,僅為西漢儒學之犖犖大者,而其中的許多關節(jié)處及微枝末稍實在是不可勝數(shù)。王博的新著《究天人與通古今:董仲舒政治學說新闡》,從一個節(jié)點深入到漢代儒學的內(nèi)里,為我們撥開了籠罩在《春秋》公羊學身上的層層迷霧,清楚地展示出西漢今文經(jīng)學“行仁為本,正名為先,測陰陽五行之變,明制禮作樂之原”的根本面貌,為理解漢代儒學、特別是董仲舒在儒學發(fā)展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新的證辭。
從是書所描繪的豐富背景和復雜線索,我們可了解到董仲舒政治儒學的出場,上接戰(zhàn)國中晚期各種思想學說脈流的余續(xù),下承入漢以后儒學所面臨的種種際遇及挑戰(zhàn),殫竭以思,盡心以對,才能夠有如此宏闊的偉構。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這一學術體系的建立,在致思方向上做了重大的調(diào)整,由早期王官學時代貴族教育的傳統(tǒng)影響轉變?yōu)橹苯拥恼螀⑴c和社會實踐之思考。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深刻影響到了秦漢以來思想學術的走向,儒家早期重《詩》、《書》,后來方顯出《春秋》之重要,因為《春秋》經(jīng)義可以直接介入到為漢立法的程序中,具有更高的政治實踐性特點。如果說諸子時代的儒學是以個體的修身立德為本,而到了大一統(tǒng)的時代,儒家所面臨的則是向社會化的實用價值的轉換,其“內(nèi)圣”一面完全為“外王”所牽引,政治關懷也逐漸地凌駕于學術取向之上?!稘h書·儒林傳》謂:“自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yè)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边@種轉向,當然與秦政對于儒家的毀滅性打擊有關,記憶慘痛,有些人不得不“曲學阿世”(像公孫弘);也與秦漢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的形成密不可分,因為儒家經(jīng)學想要起死回生,就必須要揀擇最能適應時代變化需求的典籍,以為“翻身”之資本(如董仲舒)。在經(jīng)歷了西漢初期的恢復元氣之后,儒家在黃老、法術、縱橫、陰陽等學派的沖擊下,又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機?!痘茨献印防镎f:“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樂,而閉其所樂。是猶決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保ā痘茨献印ぞ裼枴罚┚瓦B講清靜無為的道家也要向著“牧民”的治術來靠攏,發(fā)揮出一套“治國理政”的君人南面之術,以見寵于上;而向來以治國安邦為務的儒家,豈能夠袖手以待,所以一定會做出策略上的調(diào)整。漢武帝時立五經(jīng)博士,“《書》惟有歐陽,《禮》后,《易》楊,《春秋》公羊而已”(《漢書·儒林傳》),而在諸經(jīng)之中,真正發(fā)揮了巨大影響力的當推《公羊傳》。所以在西漢時期,儒家經(jīng)說的重心是在闡發(fā)《春秋公羊傳》的“微言大義”,該經(jīng)也就自然成了諸多典籍的中心。
而在解釋《春秋》經(jīng)、對公羊學的思想大加發(fā)揮的過程中,董仲舒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實為這一思潮的核心人物?!妒酚洝と辶至袀鳌酚浿偈妗吧僦巍洞呵铩贰?,又說“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可見在漢初儒家經(jīng)典傳承的譜系當中,董仲舒是以傳《春秋》經(jīng)而名于世的,是一位公羊學大師。后人所理解的今文經(jīng)學體系,本來就是以《春秋》為中心的,并且以《公羊傳》為典范;而能夠成就一個嚴密的思想系統(tǒng),則端賴于董仲舒對《春秋》的詮釋和其有一套獨特的解經(jīng)學之發(fā)揮。
《春秋》本是魯國的編年史,文簡義約,其所包含的意思從字面上來了解,極為有限,所陳述之史跡也是略而不明;如果僅從文本來看,它所能提供給閱讀者的信息并不很多。但在經(jīng)過傳、記的詮解之后,《春秋》文字的意涵便大增了,解釋過程中所附加的內(nèi)容引申出了無數(shù)的問題,對這些話題的探討與論辯,又衍生出無窮的意義,終成一個大系統(tǒng)。
首先是文本和作者之間的關系,透過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分析,來演繹和放大文字的意蘊。孟子特別強調(diào)“孔子懼,作《春秋》”,確定了是書為夫子“自作”的性質,這就與其他的經(jīng)不一樣了;也就是加大了創(chuàng)作者在這一文本所表達的意義當中所占有的份量,作者之“意”,成為這一詮釋圓圈的開頭。所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因為其“以寓王法”、“以繩當代”,包含了深刻的創(chuàng)作意圖,所以從寫作動機出發(fā),即可以將孔子的思想帶入到對《春秋》義理的分析當中。孔子講“必也,正名乎”,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極為重視,所以《春秋》也就寄寓了對秩序破壞者的討伐之意;孔子追求“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完美人格和天下皆為士君子的德治理想,所以《春秋》也就包含有對統(tǒng)治者勸戒與褒貶的意思。所以,晚清經(jīng)學家皮錫瑞說:“《春秋》有大義,有微言。所謂大義者,誅討亂賊以戒后世是也;所謂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蓖高^《春秋》,可以理解孔子的政治觀,也可以知曉儒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據(jù)其說,可見孔子空言垂世,所以為萬世師表者,首在《春秋》一書”(《經(jīng)學通論》)。
由孔子“作《春秋》”的意義指向,將之引入到現(xiàn)實政治當中,即構成了西漢時期公羊學興盛發(fā)達的背景。漢初,在經(jīng)歷了一段“無為而治”的黃老術統(tǒng)治之后,中央集權的需求日漸地迫切,《公羊傳》對《春秋》諸義的發(fā)揮,正好因應了這一形勢?!洞呵铩分v“定名分”,上明三代王道,下辨政事之紀,寓褒貶于記事之文,通過歷史敘述來定奪是非、揚善懲惡;《公羊傳》則突顯了“尊王”之意,大力發(fā)揮崇仰權力于一尊的思想。《春秋》只說個“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即釋之:“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其解釋的跨度之大、想象之豐富、跳躍之驚人,實足表現(xiàn)出其過度詮釋的氣勢與風格。春秋學尊君抑臣,迎合了帝權的威儀感與絕對性,這只是個人權力的配置問題;而“大一統(tǒng)”之說,則演繹出一整套王朝政治的治理原則,既滿足了現(xiàn)實的要求,也提供了長遠的理想?!洞呵铩酚晌拿髦燃壎直嬉南?,宣揭“攘夷”之大義,“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以區(qū)別文化禮儀和制度民俗方面的親疏遠近關系?!豆騻鳌酚诖舜蠹影l(fā)揮,建構了一大套理想化的國家間關系與秩序及其交往原則。其論述歷史事件,在文字解釋方面,往往超出了即事論事的范圍,而將解釋者的主觀意圖通過“微言”灌注于其中,并且用自問自答式的引導,來展現(xiàn)詮釋者自己的觀念和想法。
正是因為公羊學的解經(jīng)特點,決定了其詮釋重于微言大義而不拘泥于事件的具體性,這樣便很好地因應了“為漢制法”的時代需求,由此公羊學大師董子方能夠來重構儒家的天人觀,確立三綱五常的道德律則,建立起一套偏重于治術的政治儒學。董仲舒謂:“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yǎng)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復始,凡舉歸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親,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禮義廉讓之行,有是非逆順之治,文理燦然而厚,知廣大有而博,唯人道為可以參天?!保ā洞呵锓甭丁ね醯劳ㄈ罚┤说牡赖卤愿从谔?,倫理綱常和社會秩序也是以天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樣,漢代的“大一統(tǒng)”格局與絕對皇權的形成便都有了某種神證論的意味。在政治權力與經(jīng)典詮釋的融匯中,儒家經(jīng)典的神圣性得以確立,大一統(tǒng)治理體系當中的皇權威儀也變得分外的鮮明,這種兩者相依的關系,既抬高了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也型塑了漢代以后王朝政治的固定形象。董仲舒的學說立基于《春秋》公羊學,全面地吸收了秦漢之際的各種新思想,神圣化了儒家經(jīng)典的理念,創(chuàng)構了新的系統(tǒng);其充分政治化的儒學體系也極大地滿足了統(tǒng)治者的需求,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得到了確立,六經(jīng)的正典化和神圣性也由此建構起來了。
從儒家經(jīng)典的傳衍史來看,董仲舒不僅傳經(jīng),而且立論,不同于一般的文獻老儒,他是一個經(jīng)典詮釋家、政治家和思想創(chuàng)造者。其《春秋繁露》一書,雖不名為“傳”,但實際吸收了《春秋》等經(jīng)籍的義理、發(fā)揮《公羊傳》和諸子學的思想內(nèi)容,廣泛采擷,融會貫通,成立一家之言,創(chuàng)辟時代風氣?!端膸烊珪偰俊吩u曰:“其書發(fā)揮《春秋》之旨多主《公羊》,而往往及陰陽五行?!薄啊洞呵锓甭丁冯m頗本《春秋》以立論,而無關經(jīng)義者多,實《尚書大傳》、《詩外傳》之類?!币簿褪钦f,董著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特征,本身即可視之為是《春秋》的傳、記,只不過借助了《公羊傳》的路徑和形式。皮錫瑞指出:“漢人之解說《春秋》者,無有古于是書,而廣大精微,比伏生《大傳》、《韓詩外傳》尤為切要,未可疑為非常異義而不信也?!保ā督?jīng)學通論》)也就是說,《春秋繁露》詮釋的內(nèi)容,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春秋》本文的范圍,所以不能只從經(jīng)文所及來框限之。董仲舒通過引入陰陽五行學說,在闡發(fā)《春秋》義理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天人感應的宇宙觀,其曰:“凡物必有合。……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保ā洞呵锓甭丁せx》)從天人關系的完滿性到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有序性,意義皆已經(jīng)涵蓋。所謂“《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春秋繁露·俞序》)天心即是德治之統(tǒng)緒的依據(jù),由夏而商,由商而周,“以《春秋》當新王”,構筑起一個歷史演進的序列。從《春秋》所述,由隱公到哀公,分十二世為三段: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成為一個有序的演進路線,后代接續(xù)之,可以推演至無窮。在此歷史的循環(huán)過程中,也必然會有不斷的改制發(fā)生,所謂“《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圣者法天,賢者法圣?!巴跽弑馗闹啤!袼^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由之,“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春秋繁露·楚莊王》)所以他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董仲舒所?chuàng)造的這一套解經(jīng)學,不但確證了《春秋》經(jīng)典的神圣地位,而且賦予了其禮法、社會治理及宇宙論的性質;這樣一來,經(jīng)學之中所揭示出的道理,便成為一種規(guī)定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律則,從而具有了極強的超驗意義。
王博研究儒學經(jīng)年,尤其致力于對漢代儒學的探討,在這方面發(fā)表過不少極有見地的論文,這部著作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書的特點是視野開闊、材料豐富,有嚴整的架構和系統(tǒng)性、極強的邏輯和辨析力。本于作者多年來對中國哲學、儒學和漢代經(jīng)學的深切體悟與不斷揣摩,試圖用中國思想自身的理路和話語來描述董仲舒所建構的這套政治學說。是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主線,兼采過往研究者的諸多成績,將秦漢之際的歷史背景、西漢初的政治實踐活動和公羊學的特點、董仲舒政治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要素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清晰地描述了陰陽五行觀念下的“天人合一”說和“大一統(tǒng)”思想,對董子的《春秋》學要意及其解經(jīng)特點也做了精要的概括,從而彰顯出其“究天人之際”的宇宙論和“通古今之變”的歷史觀所蘊聚的系統(tǒng)性、宏闊性及深刻性。通過閱讀這部書稿,獲益良多,對理解董仲舒的政治學說有很大幫助。王博征序于我,故不揣淺陋,將所得到的一點看法寫出來,以就教于高明君子。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龍涌霖】“一貫”與“力行”——孔子“一以貫之”說新解
【下一篇】【周志文】典型在昔 古人未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