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儒賓 著《原儒:從帝堯到孔子》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08-05 23:45:22
        標簽:《原儒:從帝堯到孔子》
        楊儒賓

        作者簡介:楊儒賓,男,西元1956年生,臺灣臺中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歷任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現任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著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贊》《儒門內的莊子》等。

        楊儒賓 著《原儒:從帝堯到孔子》出版

         

         

         

        書名:《原儒:從帝堯到孔子》

        作者:楊儒賓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 內容簡介】

         

        “原儒”指的是自堯舜以下直至孔子的圣賢及其儒思。儒門雖自孔始,儒思卻其來有自,還原儒學以孔子的面貌問世之前的原初形態(tài),把握儒學在前孔子時代的起源與性質,有助于我們理解上古中國文化價值的蛻變邏輯。

         

        本書從神話傳說、經籍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取得線索,追溯“原儒”的譜系與事件,展現“原儒”如何在巫教、夏、商時期氤氳成形,在兩周成就以文王、周公、孔子為代表的經學人文新時代的過程。

         

        【 作者簡介】

         

         

         

        楊儒賓  臺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臺灣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學、神話思想與身體理論。著有《儒家身體觀》《儒門內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道家與古之道術》等,譯有卡爾·榮格《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米爾恰·伊利亞德《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

         

        【目錄】

         

         

        第一章  當代學術視野下的經學

        第二章  經學的“經”與“學”

        第三章  帝堯與絕地天通

        第四章  大禹與九州原理

        第五章  飛翔年代:巫教工夫論

        第六章  恍惚的倫理:先秦儒家工夫論之源

        第七章  殷周之際的紂王與文王:新天命觀的解讀

        第八章  對越精神的興起:周公的“制禮作樂”

        第九章  陬人之子孔子:仁與族群政治

        結  語  未濟終焉心縹緲

         

        參考書目

        索  引

         

         

         

        從神話到歷史,由堯舜至周孔

        尋跡圣人之前、六經之先的上古中國思想世界

         

        “孔子之前的儒家傳統(tǒng)”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今日學者所提,其倡議者正是孔子本人;他在《論語》一書中即不時提及古代圣王,拳拳服膺弗失。

         

        孔子的圣人觀遠有所承,其圣人名單是前代哲人特意挑選的。以《尚書》《論語》為軸心的儒家圣人觀是先秦儒者在各種并存模式中披堅執(zhí)銳、摧陷廓清、競爭而成的太古圖像。如果要找到貫穿歷代儒者信念的法則,那么自帝堯至孔子的一貫精神當是其中一條。

         

        ——楊儒賓

         

        節(jié)選

         

        “原儒”之“原”釋義

         

        * 本文選自《原儒》,稍有改動,注釋從略。

         

        本書探討孔子之前的哲學,書名稱作“原儒”。孔子之前有沒有哲學?孔子之前有沒有儒家?孔子之前有沒有“儒”這樣的身份?儒家的源頭在何處?在目前的學術處境,這些提問仍然容易引發(fā)爭議,但既然本書的視角未必為目前學界所熟悉,所以還是不得不稍加些煩瑣的討論。

         

        關鍵的原因之一在于“哲學”是個新興的外來語,作為學科名稱的“哲學”一詞并不是出自中國原有的知識系統(tǒng),而是近代西方知識體系進入中國并影響中國的學術建制的一個概念。這個作為philosophy的東方化身的“哲學”進入中國,取得發(fā)言位置之后,雖然才不過百余年,它實質上即取得對中國傳統(tǒng)重要知識體系如經學、子學、玄學、三教等重新定位的作用。在這種重新定位的過程中,何者是哲學?何者不是哲學?什么叫哲學?這類所謂“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問題即不能不生起。如果依目前學科建制下的“哲學”包含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等諸大的類目以作判斷,孔子之前當無“哲學”可言。

         

        但如果依傳統(tǒng)儒家自己建構的思想系譜,孔子之前有沒有哲學的問題根本不需要提,也無從提起,因為嚴格說來,“哲學”這個概念在儒學的知識光譜中沒有出現,所以在儒家義理的傳承中也沒有位置。既然沒有“哲學”一詞,如何論儒家的哲學傳承?但儒學這個大知識體系當然有儒學傳承的脈絡,孔子之前有前賢往圣,孔孟之道繼承三代圣王,尤其上承三代之前的堯舜之道,這樣的敘述是被歷代儒者視為自明的??鬃拥乃枷肭坝兴?,他自己也是承認的,《論語》終篇的《堯曰》直可視為儒家版的《傳燈錄》??鬃拥膶O子子思也說其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準此,在中、西混合語境的前提下,雖然哲學的內涵為何仍有待厘清,但我們如接受“哲學”這個詞語在當代的人文科學的建構中居有、統(tǒng)合一套東、西相關領域的知識,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概念在知識群體的使用中逐漸凝聚成它的本質,像“儒家哲學”這樣的概念基本上已成為學界常使用的語言。因此,我們依義不依語,從儒學的內部考慮,“孔子之前的哲學”之提法當也可以成說。

         

        “原儒”的“原”字也須解說,“原”字意指儒家之原本?!氨尽弊謳в袝r間的蘊意,也有依據的隱喻,所以“原本”既有歷史義,也有規(guī)范義。如果取歷史義的話,“原本”義略同“源頭”義,“原儒”一詞意指探討儒家的時間性源頭。“儒家”是歷史上出現的學派,它由孔子所開創(chuàng),儒家源頭只能指向儒家前史的階段,那是孔子之前、諸子百家的分化尚未萌芽的時代。早在《漢書?藝文志》時期,班固論九流十家的起源,他溯源儒家至王官的“司徒之官”,其說已開啟了儒學源頭的議題。20世紀新的學術機制啟動后,歷史意識大彰,章太炎首開儒學之源的議題,后人繼之,儒學之源儼然成了人文科學頗受注目的題目。

         

        但“儒家”一詞如果取規(guī)范義的話,它的內涵與起源應當有另外形式的理解,它乃依經學的敘述而成立,無經即無儒家之教。經學的成立是歷史事件,經學的內涵也要在經學史的過程中展開,但由于經學本質上即是規(guī)范性的學問,沒有規(guī)范即不成為經,所以只要經的意識一成立,經學的歷史性議題經過“經”這個概念的轉化,它即會指向非歷史性的根源,事實上也就是義理成立的依據。經學作品所述及的儒家傳承往往有歷史敘述的形式,卻帶著非歷史性的內容。如《尚書》所述及的遠古圣王的傳承,這些敘述總有些帶有歷史的知識,如洪水事件、歷象授時事件等等,但這些歷史性事件的形式總和一些非歷史性的意義聯結在一起,如堯、舜的圣之性格,如禪讓的政治的理想性格云云。歷代儒者閱讀這些文獻時,不是從文獻學的、歷史學的角度閱讀之,而是跨時間性地、非歷史性地以傾聽經典發(fā)聲的方式貼近之??鬃又耙延小傲洝?,經的意識早已有之,孔子之于“六經”所記載的古圣王,即是信而好古,傾聽其隱語微衷的。此時的“原儒”之“原”即是取其義理根據之義。

         

        孔子是儒學史上關鍵性的人物,更恰當的說法當說他是中國文明史上關鍵性的人物。從許多不同的觀點著眼,我們都可以將中國文明史依孔子的出現分成前后兩個階段。從儒學史的觀點立論,孔子出現于歷史之所以為關鍵,在于它劃分了兩個性質大不相同的時代:一個是孔子之前,“六經”所代表的時代,筆者稱之為經學時代;一個是他之后,由廣義的諸子百家所代表的時代,筆者稱之為子學時代。這兩個性質大不相同的時代在孔子身上完成嫁接轉換的工程??鬃又暗臅r代精神見于“六經”,“六經”的內容于今視之,成立的年代多有爭議,定本何時成立,甚至是定本該如何定義等等,蓋亦難言??梢源_定的是,每部經的定本年代不會一樣,其下限年代也不同,比如《易?系辭傳》成立的年代當在孔子之后。但經部或經學之名出現的年代和經學內涵出現的年代不一樣,經學內涵和經的意識泯不可分。大體而言,“六經”主干可視為孔子之前的文化傳統(tǒng)的總集,它是三代及之前的文化共同體的具體內容。經的意識何時出現?確切的年代不一定找得到,但大量的道德概念密集地出現于西周,我們不妨將經的意識出現的年代定于西周時期,孔子繼“六經”而興。

         

        孔子之后的時代精神表現則見于諸子百家,諸子百家可擴大解釋,它不只指向戰(zhàn)國時期的儒、墨、道、法諸學派,它也包含佛教流傳中國以后形成的各宗派。諸子百家承“六經”而發(fā),如《莊子?天下》說的,“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我們把“六經”以及“六經”所述及的遠古時代視為一個段落,稱之為經學時代,它包含“六經”文本成立時期的經的時刻以及“六經”所述及的史前時期的文獻、傳說與神話??鬃又蟮牧x理發(fā)展,可稱作子學時期,它包含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于中土境內的諸子百家思想以及秦漢后因佛教東來引致的長期的三教競合的各派思想。子學時代的思想可溯源于“六經”,“六經”的經學也活躍于子學時代,但其時的道術已為天下裂??鬃拥某霈F可視為子學時代的先聲,也可以視為經學時代的殿軍。

         

        本書溯源導河,九派流通,經學在先,子學繼之。本書設定經學在先,此一設定一方面是歷史的敘述,“六經”先于諸子百家而成立,它的內涵指向道術為天下裂之前的文化總體。但此處的“先”字更指向非歷史意識的模范、典型,或者說“原型”意識,亦即經書中所出現的圣人及其行事,在關鍵性的經的時刻出現后,被稱為文化世界的典型,為爾后一切后續(xù)事件所仿效。竊以為“原”表時間義,或表原型義,言各有當,未必矛盾。即使“原”表原型義,任何時代的儒者進入經的世界時,他仍不能不將時代的處境與個人的關懷帶進去。經學的詮釋總是存在性的,它的原型中總有時間的痕跡,時間性中也有原型的依據。

         

        從經學、子學的關系思考,我們可以說經學時期的道術之展現奠定了中國文明的基礎,子學時代的百家爭鳴從事的則是深化中國文明精神的事業(yè)。子學時代繼經學時代而起,但經學時代從來沒有真正地過去,它的內涵仍會滲透到子學時代的哲人的反思當中;也就是說,從價值體系的觀點考慮,“經”的上層位階或指導位階從沒消失過,直到20世紀以后才產生巨變。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