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xiàn)名中南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yè)。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yè),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倫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xiàn)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現(xiàn)代世界》《近世東亞儒學研究》《仁學本體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等。 |
在“東林學派與明清儒學”會議上的致辭
作者:陳來
來源:“人文日新陳來”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七月廿九日甲戌
耶穌2023年9月13日
在“東林學派與明清儒學”會議上的致辭
主持人丁四新教授、鴻林教授、吳震教授,各位朋友大家好!
熱烈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明代哲學系列會議的第五次會議。前面我們關于王陽明、方以智、劉宗周、湛甘泉,都舉行了年度會議,第五次是關于東林學派。這個系列將來我們還會不斷地繼續(xù)下去。
我先致辭,就講幾點。
東林學派的時期,我們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把它叫做明中后期,或者叫中晚明時期,或者把它叫做晚明時期??傊蛦渭兊拿髂r代、明末時期還是有區(qū)別的,對這個時期的思想學術和東林學派的研究,應該說在歷史上就一直受到關注,但是其中應該說有點區(qū)別。
第一點,早期像侯外廬先生《中國思想通史》卷四第二十五章叫做《東林黨爭的歷史意義及其社會思想》,他的著眼點只是在政治思想、政治態(tài)度和社會活動方面。他主要是把東林學派作為代表當時中等階級的反對派,在這一章里邊絲毫沒有論及東林學派的哲學思想、儒學思想、理學思想。這恐怕是《中國思想通史》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僅僅關注思想家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態(tài)度,以自由講學為中心。這是侯先生所代表的早期研究的一種傾向。
第二點,就是到了八十年代,同樣是侯外廬先生主編的《宋明理學史》的里面,在下卷之第二編處理這個問題,就不再以東林學派命名,而是直接論述,比如“二十一章顧憲成的理學思想”、“二十二章高攀龍的理學思想”。應該說這種處理方式可以說是一種進步。不以東林學派命名,不是像歷史上把東林作為一個政治的名稱,而是直接單章敘述顧憲成、高攀龍的理學思想。下面就接到“劉宗周的理學思想”了。這樣一來,我們看他的論述從陳建以后到劉宗周之前,這個時期整個是以顧、高為代表的東林的思想作為主要的內容。在明末以前,他認為最重要的思想家,那就是東林學派里的人物。當然了,我們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一方面《宋明理學史》比起《中國思想通史》來講,對東林學派的理學思想的研究已經大大地前進了。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宋明理學史》對東林學派理學思想的研究應該說還不夠深入。很多理學史、明代理學史的一些內在的討論,還沒有涉及。這和當時我們國家整個宋明理學研究的水平應該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第三點,我想說就是前人講的東林之學是以朱子為宗,是吧?所以顧、高重建東林書院,應該說也是要重建理學正宗、正統(tǒng)。在他們的意識里邊,對道脈、學脈的講究非常重要,意圖當然也是要恢復程朱派正宗。如果不從侯先生以前以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政治活動、政治態(tài)度、政治思想的角度看,如果從學術潮流的演變來看,應該說嘉靖以來,王門應該是風行天下。這種風行天下的態(tài)勢到東林出現(xiàn)為之一變。東林在學術思想、學術潮流上,它起到一種引領的作用。這個作用一直影響到明末。東林所帶來的明中后期的思想轉折,在學術史上、在理學史上都應該加以重視和研究,不是僅僅重視他的自由講學的態(tài)度。從這個角度來講,以往我們學術界關注朱學王學學起伏互動,但是東林雖然是以朱子為宗,但是他那個時候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單純地以朱子為宗,其中包含很多的具體的方面和細節(jié),也需要研究
第四點,從前面我講的學術潮流轉變、轉折、引領的觀點來看,東林在明代是引領了對于王學批判的潮流。而這個批判是以“無善無惡心之體”作為中心點,所以東林的討論應該說是抓住了陽明學核心的思想議題來展開辯論。同時它也就關聯(lián)到儒佛之辯的焦點,關聯(lián)到整個明代后期三教關系、尤其是思想關系的發(fā)展。而且也促成了這個時期反王學學者和王學學者的深度論辯。因此應該說東林學派是對整個明代后期思想領域的心性哲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把東林也作為像王陽明、方以智、劉宗周、湛甘泉同樣重要的課題來開這次會議。
最后我想說,十年前我門下有兩位學者立志研究東林思想,完成了他們的博士論文。一個就是李可心,一個就是李卓,分別研究顧憲成和高攀龍。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我這個門下研究東林學派有“二李”。應該說他們的成果是晚近關于東林理學思想研究的代表性的成果,可惜的就是他們的博士論文一直都還沒有出版。我覺得很可惜,希望他們加快把研究成果出版跟學界分享。當然他們的研究也需要進一步深入,求得在東林學派研究方面的典范的創(chuàng)新。這個也是我對他們的希望,因為他們兩個都是在我們的學術活動中比較安靜的、沉默的、大家了解比較少,所以我替他們做點廣告。我就簡單講這幾點作為致辭,祝賀這次會議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2022年12月3日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吳鉤】王安石的“青苗法”是不是高利貸?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