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緒平】三代之道:從周公制禮到孔子定經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3-10-02 22:07:07
        標簽: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臺,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業(yè)于互聯(lián)網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資深架構師,現(xiàn)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三代之道:從周公制禮到孔子定經

        作者:陳緒平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初一日丙子

                  耶穌2023年9月15日

         

        孔子刪定《尚書》,以“二帝三王”為典范。二帝即堯、舜,三王則是大禹、商湯和周文王??鬃影堰@五位君王的天下治理,視為人類文明的最高峰,故稱之為“圣王”。由圣王之道開創(chuàng)出來的治理秩序,則稱之為“王道”秩序。

         

        作為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孔子顯然比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和猶太先知們幸運,他們只能從神話和想象中去開創(chuàng)他們的經典,而孔子則直接面對的是從上古肇端處就已經發(fā)育良好的完備的文明共同體。孔子端著這么一個超大規(guī)模復雜系統(tǒng)的文本,刪史作經(經史子集的經),從而奠定華夏文明的基本性格。

         

        事實上,二帝三王的治理秩序,經過了漫長的演化,到周公制禮作樂,才最終形成了一個成熟和定型的版本。所以孔子經常“夢見周公”,“吾從周”,把周禮視為天下治理秩序的典范?!墩撜Z》記載子張問十世可知,孔子答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痹诳鬃涌磥恚闹卫碇刃?,其沿革損益已蔚然大觀,“郁郁乎文”,是“治理體系”的最佳實踐,可以作為百世不易的治理藍本。

         

        那么,三代這個“治理體系”的最佳藍本,又蘊含了什么樣的治世密碼呢?下面,我們從“一果、二因、三縱、四祭、五橫”等五個方面來考察:

         

        一果:以終為始

         

        也就是最終所能達成的治理成果或治理水準。在《禮運》中,孔子把二帝三王開創(chuàng)的治理秩序,盡一步區(qū)分為大同與小康:堯、舜之治為大同,三王之治為小康。

         

        《論語》中亦有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薄渡亍芳此礃罚鬃邮①澠洹氨M美盡善”,這就是大同?!段洹芳次渫鯓罚煜聵肺渫鯊拿穹ゼq,會合當時之心,然未及制禮作樂以致太平,故云未盡善。未盡善,文德憾而未洽于天下焉,故稱為小康。也就是說,天下良善秩序的高級境界是大同,初級境界是小康。

         

        大同與小康漸有次第,但為什么都是“王道”秩序?以其皆具有超越性是也。所謂超越性,就是指此世很難達到,不具有現(xiàn)實性。彼岸世界不具有現(xiàn)實性,是超越的,這個很好理解。大同、小康是二帝三王歷史上真實達到的治理秩序,又怎么能說超越性呢?因為其是人類文明治理水平的巔峰,后世很難再達到。這就好比一個長跑運動員,其巔峰期有個第一的成績叫大同,有個第二的成績叫小康,但終其一生,此后很難再達到這個水準了,因此具有了超越性。所以孔子不需要彼岸世界的設定,以“史”作“經”,超越性自具。

         

        大同是公天下,小康是家天下。今人好言“民族國家”,其實還是家天下。蓋所謂民族,不過是“家”所代表的血緣秩序的現(xiàn)代形式。我們今天面臨的全球化世界,總體上還是一個家天下的世界。三代以下,皆家天下。然而宋儒總是說“三代以下皆是架漏牽補”,何以故?根本的原因,還是王道不純,小康不達。后世如“文景之治”、“開元盛世”、“仁宗盛治”、“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皆不過短暫的十年數十年,轉瞬即逝,皆難以挽回周家八百年之綱常。

         

        由此可見,即便是小康,后世也很難實現(xiàn),更不用說大同了,此正其超越性的特征。但小康,好歹“跳起來夠得著”,較之大同還是更具落地性。孔子深知“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故鮮言大同,而以小康為后世治理的目標藍圖。

         

        小康之治,根據《禮運》的說法,亦只是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謹于禮之治,是名“禮治”。我們今天好言“法治”,其實是從西方學來的,其本質是根據“產權規(guī)則”來治理社會。但小康之禮治則不同,它是根據“各正性命”之規(guī)則來治理社會。因此,禮治是一個整全的提法,而法治則只是一種單一的抓重點的提法。如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單提,故要強調法治。如說“以人民為中心”,這是全提,故要強調禮治。在根本意義上,法治是禮治的一個子集。以其重要而單提之,這只是一個重點主義的方法而已。故融“法治”與“禮治”之中,當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應有之義。禮治的典范是三代。而三代的最大成就則是周公之制禮作樂。也就是說,周禮是三代小康之治的治理成果,是王道的初級階段??鬃幼鳌洞呵铩芬粤⑷f世法,就是把小康作為后世治理的基本目標藍圖。小康不達,則無以言大同。

         

        二因:文明的基因

         

        一個文明總有它內在的基因,故能是其所是。中華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就在于上古圣王所奠定下來的優(yōu)良基因。程子曰:“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收世族、立宗子法。”(遺書卷六)蓋三代之治以宗法為基,宗法是三代禮制秩序的邏輯起點。

         

        從氏族到家族,是人類文明的普遍趨勢。但很顯然,只有中華文明成功構建出宗族體系,以其有宗法故也。何謂宗?以子繼父及其延伸的世系,就構成了“宗”。祖即便去世,但其宗仍在,而繼祖繼禰的嫡子被稱為“宗子”?!白谧印眰飨茸嬷?,為先祖正體,故為宗廟主,負責主持祭祀先祖,它與采邑、祿田以及宗族共同財產關聯(lián)在一起,構建出本于宗族的門內之治。

         

        與此同時,宗子以嫡兄的身份統(tǒng)領他的庶兄弟與族人,群弟則尊重、敬重作為先祖之現(xiàn)實體現(xiàn)者的嫡兄,以此實現(xiàn)宗法上的收族。蓋兄弟之間的血緣關系越遠,就越要通過對越來越遠的祖先(從父到祖,再從祖到曾祖、高祖,直到始祖)的祭祀等方式來凝聚,而擔負這些不同世數兄弟之間收族任務的就是宗子。以過去先祖之名義收現(xiàn)在之兄弟,使之按照血緣親疏遠近的程度而構成不同的宗法共同體。盡管這些宗法共同體會不斷裂變,但依然能夠血脈相連,從而實現(xiàn)以宗法為基礎的社會化構建。

         

        《禮記·大傳》云:“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親親以仁,尊尊以義。故宗法的核心要義,是在親親與尊尊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社會最基元的仁義秩序。《周易·說卦》傳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比柿x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而其內涵不能是玄虛、空洞的,需要有所著落,故無法離開親親、尊尊。先王制禮,由是以尊尊、親親為具體規(guī)范,“修焉而為教,習焉而成俗”(曾國藩語),將人人納于禮的軌范之中。

         

        也就是說,秩序展開的起點是宗族,展開的向度是宗族成員之間親疏遠近的不同關系樣式。每一個人都處在關系網絡中的一個與他者發(fā)生關系的網格中,或者因為名位不同,或者因為血緣的遠近,而有相對于某一個網格為參照點的種種不同定位。正是這種定位形成了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分守,安守自己的分守名位,不相逾越,遂成為這種秩序整體對個人的要求。個體的生命因此在這種宗族的整體秩序中得到安頓,其親親的原則在于宗族內部的仁愛與團結,尊尊的原則則強調共同體作為整體生命及其秩序。

         

        顯而易見,以宗族為秩序構思的起點更接近人類社會與歷史的實際,而由此而獲得的秩序必然是從社會歷史中生長出發(fā)的秩序。而近代西方從自然狀態(tài)下的個人出發(fā)而人為建構的抽象秩序,顯然只是適應現(xiàn)代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特定秩序。

         

        三縱:大宗的構建與家、國、天下

         

        三代就是本于宗法這個因子,在地理時空上縱向推進,進而型塑出復雜的高度成熟的文明?!抖Y記·大傳》云:“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于禰,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边@就把上古的部落氏族都轉化為宗族。而宗族是一個基元的仁義框架,從這里出發(fā)可以生發(fā)出復雜的禮樂構建。故《大傳》接著說:“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后樂?!比亩Y樂文明由是而成。

         

        這個過程是如何生發(fā)的?其核心要點,就是大宗的構建?!抖Y記·大傳》云:“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蔽迨绖t遷,是小宗;百世不遷,即大宗。小宗有四類:父宗、祖宗、曾祖宗、高祖宗,其原則是親親,但論親族之遠近,六世而往,則為路人,是故“五世則遷”。如此,就會有許多扁平化的小宗,社會秩序難以再立體化地向上構建。故《白虎通》云:“所謂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人之親所以備矣?!鄙w立百世不遷之大宗,以尊尊為原則,以義加之,則親親之盡而不散。在小宗親緣關系竭盡之處,大宗仍然可以發(fā)揮其收族功能,故王夫之云“過是則遷,唯統(tǒng)于大宗耳”。

         

        顯然,小宗并不能通過氏族分支的自然演化而成為大宗,它根源于立法者的創(chuàng)制。無論是氏族社會還是宗族社會,都有基于血緣而產生的親疏遠近的大小族群。但宗族社會的形成,在于因族而立宗,由宗人統(tǒng)率族人,祭祀共同的祖先,族群在宗人的帶領下,可以吉兇相及、有無相通、尊卑有分而不亂、親屬有別而不二、貴賤有繁而不間,由于立宗所產生的收族,則可使一宗如出一族、一族如出一家、一家如出一人。

         

        經過三代的長期演化,這個構建最終在周公手里成熟定型。周公制禮,“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而構成一個家、國、天下的層級治理共同體。“王者天下之大宗”,在宗法系統(tǒng)內,天子之宗族是整個天下的大宗,其它宗族皆從之而為小宗,從而收天下之人如一個大宗族,實現(xiàn)“天下如一家”之治理。天子建國而分封諸侯,則諸侯之宗族是一國內的大宗,國內的其它宗族皆從之而為小宗,從而收一國之人如一個大宗族,實現(xiàn)“一國如一家”之治理。諸侯立家而分封卿大夫,則卿大夫之宗族是一家內的大宗,家內的其它宗族皆從之而為小宗,從而收一家之人如一個大宗族,實現(xiàn)“天下皆家”之治理。故這個“家”是以宗族言,而非今人之核心小家庭。今之小家,古謂之戶,戶戶合而為大家,而有家、國、天下。

         

        因此,孔子所推崇備至的周禮,毫無疑問是一個本于大宗構建的多層結構的宗法體系。家是一個宗法結構,諸侯國也是一個宗法結構,進而到王朝天子亦是一個大宗法結構。這是一個單一的世界,以宗法為同心圓展開,家國一體。

         

        四祭:人神一體的天下秩序

         

        三代的禮制,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現(xiàn)實性的家國天下層級,它通過祭祀制度的精密安排而通貫天地,從而具備了超越性?!抖Y記·祭統(tǒng)》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敝袊说膫鹘y(tǒng),根本不需要西人的宗教模式,其超越性的安排內在于祭禮之中。

         

        蓋宗法的本質,不僅僅是社會的人倫共同體,更重要的是人神共同體?!洞髠鳌吩疲骸坝H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弊鹱媸怯H親原則的自然展開。祖雖然已經死去,但特定的生者(宗子)仍然構成其繼續(xù)存在的載體,甚至是其臨在形式。由此而獲得的先祖與其歷代世嫡之間的一體性,便不再是自然人的血緣意義上的一體性,而是作為宗族體現(xiàn)意義上的一體性,是宗族祭祀不絕(香火不斷)的保證。從而,每個人都可以在宗族世系之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通過宗族共同體的綿延而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承傳。在這種系世意識中,死去了的先人以承受祭祀的鬼神的方式,在其繼承者那里繼續(xù)存在,參與生者的生活,“人神一體”。因此,宗族與宗廟,是現(xiàn)實性與神圣性一體無間的存在?!笆⒌卤匕偈漓搿?,“為人子孫者,體此道以守宗廟,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絕”。

         

        而在家—國—天下的大宗秩序構建中,大夫、士祭先祖于宗廟,諸侯不僅祭宗廟而且祭社稷,天子則在祭宗廟、社稷之外,另有郊天之祭。也就是說,唯天子祭天與上帝(神),他人皆只能祭祖(鬼),而有國與天下者又各自祭其山川社禝,各安其位,禮教秩序由此安立。

         

        可以看出,與宗廟相應的是家,與社稷相應的是國,與郊天之祭相應的則是天下。無論是有國還是有天下,均超越了同宗同族的血緣或宗法格局,而另有地域性的政治格局。國非一姓一宗之國,天下更非一國一姓一族之天下,故從家到國再到天下,意味著超越與宗族和社稷相關的廟堂意識,而直抵以天下為指向的蒼生意識。由此而形成“多元而一體”的政教格局和天下秩序。

         

        五橫:三綱規(guī)秩與三代之道

         

        天下秩序,從縱向上看是家國天下,從橫向上則是三綱。近人對三綱多有誤解,其實三綱就是把一個文明的整體秩序,細分為三個子秩序,從君臣、父子、夫婦三個方面來進行更細致的秩序刻畫。

         

        用今天的話語,天下秩序總是被區(qū)分為治理秩序(君臣)、宗族秩序(父子)、生產秩序(夫婦)三個方面?!熬挤ㄌ臁?,日為君月為臣,這是以日月來取象和類比。日月以晝夜,生育養(yǎng)長,成而更生,天雖不言,其欲贍足之意可見。圣人制作,見天意之厚于人,故南面而君天下。這就是大宗構建的基本原則,其意在構建一個出色的“君臣以義合”的先進政治團體,以實現(xiàn)天下的良善治理。所以君臣之道,其實就是今天說的政治秩序或治理秩序。

         

        “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木生火,火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亦如父生子,子生孫。父之所生,其子長之;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xù)行之。故五行乃孝子忠臣之行。因此父子之道,是類之屬,以其轉相生故有終始。此即是宗族秩序。今天宗族解體,而彌散為一個松散的生活世界秩序了。

         

        “夫婦法人,取象人合陰陽有施化端也?!彼鸾桓?,陰陽以設,這就是夫婦象。推陰陽中和之理,以定生養(yǎng),皆系之于夫婦。當然,人之生,身與食貨,皆是陰陽化良。故生產有二:人之生產,物之生產。而人之生產從屬于父子,故夫婦一綱,更側重在物之生產。因此,夫婦之道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生產秩序或經濟秩序。當然,古代的生產以農業(yè)為主,以土地為重,其本身是融合在宗族之中的。經濟秩序從宗族秩序中獨立出來,是近代以來的事。

         

        這三個秩序當然不是割裂的。良善的天下秩序,是王道一貫三,三而一。治理秩序(君臣)、宗族秩序(父子)、生產秩序(夫婦)三位而一體。一體者,中正仁義的禮制秩序是也。

         

        這就是周公制作的小康之治最為典范的“治理體系”。雖然,在現(xiàn)實上周公制作是使天下由周之一族之人共治,此之謂以一家之私處天下,但同時又內蘊著一種“以天下為家”的崇高理想,此一理想超越了私天下,即“家天下”之制,以見一“公天下”之理想,亦可謂藏天下大公于“家天下”之中。周之分封因此而成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的一種最佳實踐。

         

        因此,在孔子看來,三代之禮法固然可以隨時而興立,并也必然隨時而衰廢,然而三代之道卻可以超出三代之法,而成為后世政教社會建設的參照性的尺度與原則。此即是孔子刪史為經的要義所在。

         

         

        責任編輯:近復